1. 简单百科
  2. 三清山石刻

三清山石刻

三清山石刻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内,包含花岗石摩崖造像、岩壁石刻、浮雕神物、石雕器物、石砌建筑等多种类型,总数超过260处。这些石刻主要为明代作品,以道教文化为主题,同时也融入了佛教和儒教的文化元素。石刻展现了中华隐逸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伏羲和周易的双重八卦谜团,以及隐藏在七星覆斗中的秘密陵墓。这种独特的建筑设计使得三清山成为了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古建石刻文化中心,被誉为“道教露天博物馆”。

历史背景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道教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名,被誉为“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1988年8月,三清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葛洪在此建立道教建筑以来,三清山的道教建筑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至今已有1750多年的历史。宋以前的道教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相关文献记录较少,只有少数地方志书中有所提及。元代时,鲁起元在其著作《游三清山记》中提到了三清山的一些景点和建筑。明朝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年),王祐邀请詹碧云参与了三清山道教建筑的大规模重建工作。清朝至现代,三清山一度被人们遗忘,直到1982年的风景普查后,才再次受到关注。此后,三清山获得了多项荣誉和保护,包括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2013年5月3日,玉山、德兴三清山古建筑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石刻分布

三清山石刻分为古代石刻和现代石刻两类。其中,古代石刻主要集中在三清山东北部和中部的三清福地周围,而现代石刻则主要分布在三清山南部地区。明代石刻占据了绝大多数,它们沿着从金沙和汾河到三清福地,再到玉京峰的古石磴道两侧,依山傍崖地分布在清一色花岗石石壁上。这些石刻建筑包括殿府、门阙、牌坊、石人、石神像、石龙、石虎、楹联、文字以及石筑墓冢等共计260处以上。三清山古代留存至今的石砌建筑、石刻人物、石刻神像种类多样,其中包括宫观、石陵、石墓、石殿、石府、石台、石塔、石华表、石牌坊、全身石翁仲雕像、摩崖石雕明代人物神像等。此外,还有遍布全山的明代摩崖石刻文字、石刻楹联等。

主要石刻介绍

詹碧云藏竹之所

詹碧云藏竹之所位于三清福地纠察府南30余米,三清宫东南侧270米处,处于文王八卦“巽”位,即“巽山乾向”位置,正对方向是“飞仙台”。是三清福地单体石刻建筑面积最大的明代古建陵冢。墓冢地面水平距离纵长25米,最宽处8.55米,前后高差13.25米,气势恢宏,总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全部用花岗石麻石干砌石刻构筑。其构造因山制形,依山为陵,拾坡而上,前陵后寝,共建五层。玄宫前设台阶五级,墓门外设石阶十三级,隐含有“九五”之尊、脚踏十三行省的意思。前面三层是平台,平台之上是拜台,拜台上面是玄宫,玄宫前嵌空白无字青石板墓碑一方。玄宫正中置石雕须弥座,座上置佛教七级浮屠佛塔。宝塔高3.67米,由整条花岗石雕刻而成,分三段造型,下段为双层环形基座,中段成腰鼓形,正面镂空成拱状神龛。神龛内壁漆以明代皇家专用的朱红色。龛内放置詹碧云精美石雕像:左手托一小石砵,右手持一小石杵;耳廓低垂硕长,福康寿相;束发童颜,面容清癯;鼻梁高耸,脸如美玉;道冠长须,骨格清奇。雕像刻工细腻,栩栩如生,为三清山石雕珍品。又因设计存放于花岗石镂空石龛内,虽历经五六百年而完好无损。上段为7级6角密檐通身石雕佛塔,即七级浮图,隐大德高僧墓塔之意。塔身正面刻“昊天玉皇大帝”,自诩玉皇上帝之尊;背面刻“十方敕苦天”,隐以丛林领袖自居。墓周围矮墙仿五岳封土火墙式,墙身壁、柱石刻暗做,前后四进院落敞露式拜堂结构,每层以寻杖石栏相隔,栏柱上端分别雕刻象征崇高圣洁、和合为贵的荷花;代表福禄长生、吉祥灵宝的葫芦;和雕工精湛、工艺精美、小巧玲珑的雌、雄石狮一对。雌狮怀抱幼狮象征子嗣昌盛、源远流长;雄狮脚踩圆球,表示权贵和一统寰球。此狮在明清时一般用于守陵狮。国家文物局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1994年7月上三清山看了此文物后连声称赞:“绝了,这是中国民间的石狮子,中国独有世界没有”。墙正中辟门,有汉唐遗风。詹碧云墓文化元素独特:第一,僧人去世后一般只建塔不建墓,道士去世后一般只建墓不建塔,而此墓是下建墓上竖塔,非僧非道,亦僧亦道,既融合了释道文化特征,又标示为“藏竹之所”,颇为新奇异类。第二,两厢墓石雕刻精致豪华,墓门巨石拱砌宽阔高大,墓后弧形太师椅座,塔龛中碧云塑像居高临下直视墓门之前,令人望而敬畏。其整体构思缜密奇巧规制极高,既包裹在两重八卦图阵里又秘隐于紫桓七星勺斗之中,规划布局竟合天地人合一之尊,天时地利之妙,周围遍植松柏矮箭竹,且“治山”、“藏竹之所”石刻文字奥妙神奇,让人费尽猜详,争论不已。

龙虎殿

龙虎殿建于三清福地东侧,高踞于海拔1568米的九龙山螣冈之龙首山巅,为文王后天八卦“震”位建置。建于明天顺丁丑(1457)年。宽6.63米,进深7.2米,脊高4.2米,面积49.7平方米。殿以花岗石仿木斗拱结构缩形构建,前庭后殿,左右廊庑配殿封闭式庭院结构。正殿门为石构牌坊式殿门,宽约1米,高1.90米。进门后为露天庭院,宽4.3米,进深2.7米。庭院左右两边为廊庑配殿,左右各设7阁小神龛。前三个神龛略大,宽0.9米,高0.8米;后4个神龛略小,宽0.55米,高0.60米。庭院之内正中大殿设石台阶五级,五级石台阶之上以4根方0.27米×0.27米,高1.80米整条石柱支撑殿顶形成三间宽0.70米的龛阁,内供玄元皇帝老子等三尊神像。两边神龛原供石雕神像各9尊,全殿共21尊,现所存无几,且大部分残缺无头。殿前左右两侧利用天然山岩浮雕青龙盘蟠、白虎伏踞造像,造型生动逼真,故名龙虎殿。殿前石崖竖壁上阴刻有“龙首山”三字。

阶下囚龙

阶下囚龙在三清山三清宫中央正中大门前,滴水瓦檐、五级台阶下建有一个横长2.8米,进宽1.3米,深0.25米的露天石砌窨井池一个。窨井池西侧边池底处用花岗石整石浮雕有仰天龙头一尊,老龙四指双爪紧紧支着龙头趴伏在池底。甚为怪异的是龙嘴巴处精雕细缕有一圈半弧形铁索样的东西。不经意间一眼看上去是龙的一根粗胡须,但仔细观察这根圆胡须,就会发现这根貌似胡须的东西并不是胡须,而是被人故意下了套,凿了一条铁索链子,呈半弧形缠缚套在了这条人脸龙的嘴脖下,就象是烈马被勒上了缰绳,孽龙被套上了锁龙索。在窨井的中间,置放着一只长方形石凿焚香盆,焚香盆正对龙头方向的西侧壁上部,以繁体楷书刻“尝”(尝)字,东侧面刻“矣”字,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尝矣”,就是经历过的意思。下部基座上浮雕一个四周有炎火围绕的“火龙珠”。焚香盆正面横刻楷书“清净”二字。这是三清宫的设计建造者,巧妙地利用道教宫观建筑,以石刻隐语形式,在三清宫大门外公开布下了这个明为龙泉池,暗里其实是“阶下囚龙”的隐局。巧妙地利用谐音和影射法把篡位的朱棣比作是用一根铁索滚子链拧(朱允炆忠臣练子宁)勒束缚,囚扣在窨井雷池之中的孽龙。这头孽龙的整条身尾又经地下往三清宫西侧门弯曲进去,被镇压在了三清宫大殿内,一是任凭往来香客践踏,二是让三清尊神镇压住它永世不得翻身。

蛇踞螭首

蛇踞螭首在三清福地正北、灵龟峰顶、潘公殿前的山岗上,依花岗石自然山体,巧妙设计,精工细凿浮雕螣蛇盘伏在螭首之上的神秘图腾一幅。图腾下部利用自然山体凸起部分浮雕出一只尖嘴凸额,左右两侧各刻有一只小圆眼的形似螭龙的巨大怪兽断首首级,怪兽首级之上盘踞着一条呈S形弯曲的细长小蛇,故将此浮雕称之为蛇踞螭首。小蛇的尾巴被雕刻成张开的龙尾巴形状,仔细察看原来是一条龙尾之蛇。在蛇踞螭首浮雕西侧,天门华表前石香盘底座下,有“弘治丁巳本山詹题”石刻;在三清福地纠察府旁有“螣冈”石刻。结合史料、当地志书和民间传说,有人经考研认为,“丁巳”为朱允炆朱允炆的生辰干支年份,“巳”为蛇;“螣”为神蛇、小龙蛇。《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说:“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晋朝崔豹古今注》称:“蝼,一名硕鼠”。朱棣属肖鼠,又曾为北方燕王。这蛇踞螭首浮雕应是建文帝被其四叔朱棣“靖难”,从南京逃亡民间,晚年隐踪在三清山,利用担任三清宫住持的身份,精心设计雕凿,由其追随者刻意留下隐有建文帝生年、属肖等蛛丝马迹信息,让后人考识的精心杰作。所以在怪兽头身之上特意雕刻龙形尾巴的小蛇以象征属蛇的真龙天子朱允炆。而以貌似庞然,匍匐在地的螭龙蝼鼠首级象征篡夺其位的朱棣。以此石雕石刻留下向世人昭示的密码隐语:螣蛇虽小却是正统承继皇位的真龙天子;螭龙貌似庞大却是篡位逆贼,犹如地蝼见不得阳光。“蛇踞螭首”名正言顺,彰显出了龙蛇高高在上的至尊地位。

天门华表

天门华表位于三清福地北面天门牌坊之南。东西各有一根花岗石石柱冲天凌云而立。石柱顶端蹲踞有石雕“狻猊”一对,今仅存西侧柱顶一只。华表石柱正北面刻楷书楹联:“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联首“凤顶燕颔”巧嵌“清高绝凌”四字,真实地刻画了朱允炆晚年终隐三清山自命清高,年轻时登上权力巅峰坐上皇帝宝座,却一下子又因“靖难”被夺位下野,隐踪逃亡,巅沛流离若丧家之犬,备尝了艰难险阻,饱受了从天堂到地狱的绝世凌辱的经历,是建文帝思想和经历的真实反映和历史镜现。华表是一种柱形标识物,又称擎天柱,望柱。道教认为华表以外属俗界,以内属仙界。华表在古代常立于宫殿、聂氏宗祠、陵寝等建筑物的导入部分。华表顶端端坐的石兽,称为“狻猊”,俗称望天吼,又称金猊、灵猊,其规制极高。将狻猊置于柱子之上,传说始于两刘彻,为广开群臣进谏之路,想学齐威王样子在宫门处竖两块大柱子纳谏,但又感到光秃秃的不雅观,便找东方朔商量。东方朔说,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专管人间帝王不法之事,把它刻于石柱之上,可以时刻提醒皇帝勤政爱民,防止国家败亡。于是汉武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命人刻狻猊于柱顶,形成了正式的华表,一直相沿到明清,用于宫殿、陵墓前。

执大圭魁星

执大圭魁星石雕像坐落于三清宫牌坊前魁星殿内。魁,本意为汤勺。魁星为北斗第一星星名(一说第一至第四为魁)。汉代《孝经援神契》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民间指主宰文运、文章的神。魁星的模样,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塑造了个鬼形的神像,一般是站在鳌头上,躬身反手持笔点斗,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句话。而三清山魁星殿殿内魁星塑像却并非是鬼形的神像,而是威武的人形神像,不但未站在鳌头上躬身反手持笔踢斗,反而是左手垂于腰侧,合谷穴朝前横握一束书简,象征“文”,右手屈于胸前,虎口向上握着一大块圆头玉圭,象征大圭。大圭者,即“奎”也。即以左手执书简隐语为“文”,右手执大圭隐语为“奎”,左右合为“文奎”,就是朱允炆太子朱文奎的名字。玉圭亦作“玉珪”。是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持的玉器。三清山三清宫门前设置“魁星殿”,在表面上看,一是符合道教建制要求,迎合民间崇尚魁星主文运求学升功名的心理需求以掩饰深奥;二是体现皇家威仪,属于礼制建筑。而在暗里却是以隐语形式表示朱允炆崇尚文治,以儒家文章道德治国;再是建文帝长子名“文奎”,建文元年(1399)立为皇太子,《明史》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民间传说朱文奎是逃出了皇宫的。三清山设魁星殿建置,真正的本意是以“文奎”代魁星,隐示建文皇祚后继有人的意思。

现代石刻

三清山现代石刻主要分布在三清山南部和中部玉京峰,有红色书法家舒同的“三清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的“德配天地”、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刘炳森的“天下名山”、上饶美协主席黄永勇书“仙境”、著名篆刻书画家钱君陶的“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佟韦“道法自然”、中国书协理事邹德忠“秀绝江南”、著名书法家刘艺的“巨蟒出山”、江西省委领导吴官正的“造物情意浓”、江西省政协领导钟起煌的“三清胜境”等墨宝。表达了对三清山自然景观的由衷赞美和肯定了三清山在泱泱中华名山大川中的应有地位。

参考资料

上饶三清山摩崖石刻.上饶三清山摩崖石刻.2024-08-20

三清山申遗:世界眼光助成功.光明网.2024-08-20

三清山石刻.三清山旅游网.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