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哈扎拉人

哈扎拉人

哈扎拉人(Hazaras),西亚民族,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中部的哈扎拉贾特山区,部分分布在阿富汗西北部,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伊朗。“哈扎拉人”是伊朗对此族群的称呼,亦译赫扎拉人,在阿富汗则称为泰穆里人或蒂穆里人,是阿富汗的第三大族群。截至2021年,哈扎拉人总人口约800万;截至2005年,阿富汗境内哈扎拉人人口约在160到250万之间。哈扎拉人使用波斯语的一种方言,混合有蒙古语、达利语和突厥语, 被称为哈扎拉吉语,信奉伊斯兰教

关于哈扎拉人的族源问题尚无统一定论,哈扎拉人很可能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哈扎拉人历史上长期饱受歧视与排挤。自从18世纪中叶,阿富汗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始,哈扎拉人屡屡受到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图人的迫害,许多哈扎拉人被迫从阿富汗各地逃到阿富汗中部山区,即被称为哈扎拉贾特的地区。1933-1973年穆罕默德·查希尔国王统治时期,大批哈扎拉人从农村迁至城市生活,喀布尔的哈扎拉人数大量增加。哈扎拉人开始接触到了现代化思潮,并获得一些接受教育的机会,哈扎拉民族主义开始觉醒。阿富汗的现代化进程历经反苏战争、阿富汗内战和反塔利班战争后,哈扎拉人要求民族平等和维护自己权益的民族主义诉求逐步形成。阿富汗塔利班被推翻后,阿富汗进入了国家重建和民族和解的新时期,哈扎拉人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他们逐渐从阿富汗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并在阿富汗政治经济学生活的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与传统的蒙古包一样,还是圆形的。哈扎拉人的穿着打扮已被中亚穆斯林同化,已没有了蒙古服装的遗风。哈扎拉人的饮食以烤饼和奶制品为主食,这些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相同。哈扎拉人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

族称

“哈扎拉”是波斯语,意为“一千”。多数学者认为,哈扎拉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早在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军队占领波斯和中亚一些地区后,就留归镇守官统辖,并留下少量军队驻屯。后来,成吉思汗之孙孛儿只斤·蒙哥又以千户为单位派遣驻屯军到这里,这些军人的后代就留了下来,与当地的波斯人、塔吉克族、突厥人通婚,融合、繁衍、发展。于是,“哈扎拉”就成了他们的称呼,意指“千户”的后裔。

历史沿革

族源

莫卧儿帝国的缔造者巴布尔的回忆录被认为是最早提及哈扎拉人的记载。15世纪以前,在阿富汗“哈扎拉”这个称呼并不特指某个部落而是泛指山区部落。自巴卑尔在1504年记载哈扎拉人后,哈扎拉人特指生活在阿富汗中部山区的具有蒙古渊源的部落。关于哈扎拉人的族源问题尚无统一定论,哈扎拉人很可能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由于与当地的波斯人、塔吉克族、突厥人通婚融合,无论从外貌或是语言上看,今天哈扎拉人的蒙古特征已不特别明显。

民族主义的觉醒

自从18世纪中叶,阿富汗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始,哈扎拉人屡屡受到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图人的迫害,许多哈扎拉人被迫从阿富汗各地逃到阿富汗中部山区,即被称为哈扎拉贾特的地区。1933-1973年穆罕默德·查希尔国王统治时期,大批哈扎拉人从农村迁至城市生活,喀布尔的哈扎拉人数大量增加。哈扎拉人开始接触到了现代化思潮,并获得一些接受教育的机会。尽管哈扎拉人依旧是阿富汗最受压制的族群,他们被课以重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这一时期在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或是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哈扎拉人。受过教育的哈扎拉精英阶层中出现了改变不公平待遇,消除歧视性政策,获得与其他族群一样的平等的社会参与权的政治诉求。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面对经济政治困局和停滞不前的政治民主改革,社会政治思潮日趋激进化。激进势力、保守势力和自由主义势力相互争锋,政局陷入党派纷争的混乱局面。哈扎拉人的民族主义诉求也融入了这种党派纷争的大流。

左派政党、伊斯兰教政党都有哈扎拉人参加,而进步青年会则吸收了大量的哈扎拉人。 进步青年会成立于1965年10月,创始人和领导人是阿克拉姆·亚里,一个来自加尼的哈扎拉青年。 进步青年会属于左翼政党中的毛派组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张走革命武装道路,在城市工人和学生中很有影响。由于其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哈扎拉人,也由于其理论对于大量的哈扎拉劳工阶层比较有吸引力,哈扎拉人成为了进步青年会的主力。大批城市哈扎拉劳工阶层和哈扎拉精英阶层加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阿富汗寻求现代化道路的洪流中,无论他们分属什么派别,哈扎拉人在这一时期都成为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哈扎拉人从未如此深入地参与到阿富汗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哈扎拉劳工阶层和知识阶层广泛地参加各种政党,有人甚至成为了骨干或是领导,这标志着哈扎拉民族主义的觉醒。

抵抗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发展

1978年的“四月革命”推翻了穆罕默德·达乌德的统治,人民民主党上台执政,继而阿富汗战争,掀开了阿富 汗战争动乱的一幕。根据苏联顾问的主张,虽然哈扎拉人是一个主要的民族集团,但由于未曾减轻过的压迫导致他们失去了民族认同感。因此,塔拉基政府不承认哈扎拉人的民族性。哈扎拉人是最早反抗人民民主党政权和苏联占领军的少数民族集团。1979年4月,哈扎拉贾特的居民就掀起了反对喀布尔政府的运动。 1980年2月,喀布尔的哈扎拉人组织发起了一次称为“西霍特”起义,随后喀布尔的哈扎拉人遭到了当局的残酷镇压。这激起了更多哈扎拉人的反抗,许多哈扎拉青年甚至老人都加入到了抵抗当局的圣战中。1981年1月,在巴米扬爆发了一次哈扎拉人与苏联—人民民主党政府军的战斗。1979至1981年间,在伊朗支持下,哈扎拉贾特和伊朗境内成立了一批什叶派抵抗组织。

联合委员会一度是哈扎拉抵抗组织中力量最强的。1981年,联合委员会已成功地将苏联——阿富汗军队赶出了整个哈扎拉贾特,但后来联合委员会发生了分裂。1983年底时,由于政治分歧和领导人个性的冲突导致了哈扎拉各个派别之间的冲突。相比阿富汗其他地区,哈扎拉贾特在苏联侵阿战争期间算是安宁的。但是哈扎拉人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引发的内战,不仅消耗了各个派别的力量而且导致了成千上万的哈扎拉人死亡和众多家庭移居喀布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地,也给哈扎拉贾特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严重削弱了哈扎拉人的民族凝聚力。1986年7月底,苏联红军从阿富汗开始撤军。随即,伊朗开始对哈扎拉各派别施压,力促哈扎人联合起来以便在未来的新政府内拥有发言权。 伊朗是阿富汗的重要邻国,是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与哈扎拉人同属一个教派。伊朗意图通过扶持哈扎拉人作为在阿富汗保有影响力的重要方式。1989年,马扎里领导的统一党成立结束了哈扎拉的内部争斗。

1979至1989年阿富汗战争的十年被认为是阿富汗民族和国家认同意识上升的十年,这十年间不同 族群集团都加入了共同对抗苏联入侵的战斗中,形成了各自的武装力量。 哈扎拉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抵抗组织,并成功地将苏联红军和政府军赶出了哈扎拉贾特。尽管哈扎拉人的抵抗组织中曾出现过严重的内斗,但哈扎拉人在抵抗苏联及其傀儡政权的战斗中民族主义意识进一步增强,其武装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哈扎拉统一党成为了阿富汗政治构建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经过战争洗礼并拥有武装力量的哈扎拉人注定要在阿富汗未来的政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内战及塔利班统治时期

1992至1996年,阿富汗国内各政治武装派别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由于历史积怨、外部扶植等原因,这种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沦为了不同民族集团之间的混战,包括普什图人在内的许多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一个或多个异族集团的种族屠杀,其中哈扎拉人遭受了最为严重的种族大屠杀。1996年后,塔利班逐渐占领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塔利班在其统治区内推行残酷的伊斯兰教秩序,实行宗教的和民族的清洗。哈扎拉人属于什叶派,加之哈扎拉人的统一党站在反塔联盟一方。哈扎拉人成为阿富汗塔利班宗教和民族迫害政策下受害最严重的族群。塔利班不仅对哈扎拉人进行肉体上的消灭,还试图清除哈扎拉人的文化和历史。塔利班破坏了许多哈扎拉人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在马扎里沙里夫他们炸毁了什叶派圣者阿里·马扎里的墓地,在巴米扬则炸毁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

内战使得反苏斗争中形成的对阿富汗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大大受挫,内战中的种族大屠杀和塔利班的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集团之间,尤其是普什图人与非普什图人之间的民族宗教矛盾更为激烈,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整合能力严重受挫。这一时期,哈扎拉维护自身权益的民族主义也遭遇了严重挫折,哈扎拉人经历了最为恐怖的大屠杀,经济和政治权力被阿富汗塔利班完全剥夺,统一党的武装力量严重受挫,只能分散在哈扎拉贾特的一些山区打游击。然而,经历战争和屠杀的哈扎拉人在维护民族性,争取平等权益方面却显得更加坚定了。

911后的机遇与挑战

9·11事件后,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在美国军事打击下垮台。2004年1月,阿颁布新宪法,定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10月,卡尔扎伊当选阿首任民选总统。哈扎拉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变。战后的阿富汗政府构建改变了过去普什图人占主导的局面,许多少数民族进入政府内阁,其中塔吉克族还担任了国防部长与外交部长等要职。在卡尔扎伊第一届政府内阁中有6位哈扎拉部长,统一党领导人哈利利担任第二副总统,以及一位哈扎拉省长和多名哈扎拉议会议员。显然,在新的国家政治构建中哈扎拉人的政治待遇大大改善。 虽然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被推翻后,阿富汗的国家构建未能如哈扎拉民族主义者所愿,建成高度自治的联邦制度,但是非普什图人政治权利的上升,普什图与非普什图人在国家政治权利分享中基本形成平衡的政治现实,以及民主选举制度的初步确立,都为哈扎拉人的政治地位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总之,作为阿富汗第三大族群的哈扎拉人在阿富汗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人口与分布

截至2021年,哈扎拉人人口约800万。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中部的哈扎拉贾特山区,部分分布在阿富汗西北部。 哈扎拉贾特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名词,更多时候带有族群和宗教意义,特指蒙古人种什叶派哈扎拉人居住的地区。从地理上看,哈扎拉贾特是从兴都库什山脉的巴巴山脉到加兹尼省坎大哈以北一处,从喀布尔以西约80公里处到道拉特亚尔和坎大哈之间的地方。从行政区划上看,哈扎拉贾特主要由巴米扬省、加兹尼省和戴孔迪省构成,同时包括古尔省乌鲁兹甘省帕尔旺省、萨曼甘省、巴格兰省、巴尔赫省、巴德吉斯省和萨尔普勒省的一些地区。

东西蔓延约130公里、海拔4000-5000米之间的巴巴山是哈扎拉贾特的核心地带。巴巴山区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几乎寸草不生。绵延于巴巴山脉间的山谷地带构成了哈扎拉人传统的生活区域。 哈扎拉贾特的冬季异常寒冷,通常11月份就开始降雪,大雪封闭了几乎所有村落的出口,大多数人就呆在村子里直到来年春天。

宗教信仰

哈扎拉人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人信仰什叶派伊玛目宗。

语言文字

哈扎拉人使用波斯语的一种方言,混合有蒙古语、达利语和突厥语, 被称为哈扎拉吉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至今,哈扎拉人还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

民族文化

居住

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与传统的蒙古包一样,还是圆形的。

服装

在服装上,哈扎拉男人上衣穿无领肥大衬衫,下衣穿灯裤,冬季外罩长袍,腰间束带,有的还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时头戴绣花小帽,外出时头缠深色或白色头巾。女人服装与男人的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只是妇女不束腰带,只将头巾包在头上,面部裸露,这与教规的要求有所不同。哈扎拉人的穿着打扮已被中亚穆斯林同化,已没有了蒙古服装的遗风。

饮食

哈扎拉人的饮食以烤饼和奶制品为主食,这些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相同,并且,从奶制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上,也能看出与草原蒙古人的联系。哈扎拉人把奶煮沸、发酵、晒干,制成奶酪,这与蒙古人制作奶豆腐的方法基本相同;用做奶酪剩下的乳浆,熬去水制成干酪,这与蒙古人制奶渣的方法相差无几。甚至用酸奶加水制成饮料,用酸奶打制黄油等也与草原蒙古人的制作方法几乎接近。但他们在节庆日的羊肉手抓饭则具有更多的中亚风味。

婚俗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婚姻由父母包办,几乎没有自由恋爱。哈扎拉人当中盛行的是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双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礼可以少要些。举行婚礼这一天,先由一位富有的、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梳妆打扮,然后,给新娘蒙上盖头,边哭边唱离别曲,一般只对母亲和姐妹唱。与此同时,伊斯兰教毛拉、男性亲属和尊贵客人则聚集在一个大帐篷里,由毛拉诵经祈祷,祝贺新人。这一切做完以后,人们把新郎引到唱完离别曲的新娘跟前,新郎将新娘领出帐篷,帮助她骑上早已备好的马或骆驼。新娘家派一位年长女眷与新娘同乘一匹坐骑,一直陪送她到新郎家。如果新郎家与新娘同住一村,接亲的队伍则需绕村一周。婚礼期间,一般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以示庆贺。

社会生产

哈扎拉贾特的哈扎拉人主要从事农业,西部以畜牧为主,手工业发达,擅长织布和制毛毡。哈扎拉人基本为农耕居民,主要种植小麦、大麦豆类等农作物。哈扎拉人的生产生活基本是自足自给,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每年游牧经过哈扎拉贾特的库奇人会与哈扎拉人进行贸易,给他们带去衣服、食盐、茶叶等物资,而哈扎拉人则出售他们的谷物和面粉。有些哈扎拉人也会到喀布尔等城市出售他们的产品。名为格的奶酪和巴拉克的布料是哈扎拉贾特驰名阿富汗的特产。

参考资料

成吉思汗的子孙——哈扎拉人.凤凰网.2024-03-02

哈扎拉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2

成吉思汗的子孙——哈扎拉人2.凤凰网.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