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海大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总体属于“长江大流域”范围,地处江海交汇处是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央,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地势低平。2018年伊始,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规划”。规划提出,要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市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范围是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市南通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舟山市的“1+8”市域行政区域。

上海大都市圈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7802.3万人,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GDP达13.3万亿元。在教育资源方面,上海高校占都市圈总量的约43%,湖州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总量不及上海的5%。在医疗资源方面,上海市执业医师资格数量占都市圈总量的32%,湖州、舟山相对较少。上海市总通勤人口超过1200万人,是都市圈内唯一通勤人口达到千万级别的城市;苏州市超过750万人,宁波市接近500万量级。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的流出通勤率较高,流出通勤人口占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比例均超过0.7%。

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具有4个方面的价值。能够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八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能够进一步探索一体化的有效实施路径。能够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的全球竞争能力。上海大都市圈代表了中国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方向。未来发展方向有:上海大都市圈体现中国新发展格局方向、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标杆、上海大都市圈是代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2023年10月18日,上海大都市圈13个城市在上海共同举办《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联创工作营上海市都市圈“1+12”城市,新纳入杭州市绍兴市泰州市宣城市四座城市。

历史沿革

2016年8月22日,“以人民为中心”的《上海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简称“上海2040”)启动社会公示,提出上海与苏州市、无锡、南通市宁波市嘉兴市舟山市等地区协同发展,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上海将以成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转型路径。

2017年12月15日,国务院对《上海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作出批复,批复称,上海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要立足国际国内和本地实际,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上海市2035”中“上海大都市圈”较之前草案有所扩容,新增常州市湖州市杭州市市区部分。

2018年伊始,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规划”。规划提出,要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2021年9月14日,《差异化培育提升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出将上海市打造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

2022年9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横跨2省1市,凝聚9市力量,辐射陆域5.6万平方公里,这是全国首个由省级地方政府、有关省辖市政府联合编制的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范围是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市南通市宁波市、湖州、嘉兴、舟山的“1+8”市域行政区域。

2023年9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孙珊带领工作组一行前往泰州市,共商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江苏泰州或摆脱与多个都市圈“左右不靠”的尴尬。10月2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五个新城”建设的决定》,自2023年10月28日起施行。

2023年10月18日,上海大都市圈13个城市在上海共同举办《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联创工作营上海市大都市圈“1+12”城市,新纳入杭州市绍兴市泰州市宣城市四座城市。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面积

上海大都市圈位于长三角。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约占长三角的1/6。

组成城市

到了2022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下称《协同规划》),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明确为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市南通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舟山市“1+8”市域行政区域。相比之前,多了常州和湖州2个成员。而从最新信息来看,上海市都市圈范围有望再次扩大,新纳入杭州市绍兴市泰州市宣城市四座城市。

2023年3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谈到,“都市圈的范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区域协同需求、城市扩张趋势等动态调整。”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规划评估与发展实际等在后续规划中进一步优化规划范围。2023年10月18日,上海大都市圈“1+12”城市,新纳入杭州市绍兴市泰州市宣城市四座城市。

地理

上海大都市圈总体属于“长江设立目标大流域”范围,分别是太湖流域片(含上海市陆域主体部分、无锡、常州、苏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等)、长江流域片(狭义,含上海市崇明区南通市)、浙东地区诸河片(含宁波、舟山)。太湖流域整体水环境质量不稳定,饮用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风险,在夏季时有蓝藻爆发;位于长江河口海陆交汇处的长江流域片,易受到海潮倒灌和河口供水安全问题;浙东诸河片的宁波市西南方向多山,东部临海且岸线复杂,面临山洪、海潮、台风等问题,降雨量大且集中,台风影响较为频繁。长江三角洲地处江海交汇处是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央,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地势低平。

上海大都市圈丘陵众多,有20处国家森林公园,蕴含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巨大的生态价值,另分布了众多大小湖泊。以长江钱塘江为主脉,围绕太湖淀山湖阳澄湖、澄湖、西太湖、洮湖等重要湖泊、杭州湾以及其他主要河流形成了“两江、六湖、一湾、十六河”的水网格局。区域内河网密布,河湖水面率高达10.8%,是江南水乡最典型的代表地区。水网形态丰富,既有纵横交错的平原圩田,枝状延伸的山川水系,也有分布密集的湖荡水网。上海市大都市圈内的能源并不丰富,天然气、电力等需外部输入。

都市圈结构

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上海与周边八个城市的“大合唱”,与南京、杭州市、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等互为腹地、相互促进。要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上率先展开探索,在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上率先走出新路,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创造新的鲜活经验。要汇聚资源、整合优势、联合起来,打造世界级都市圈,提升整体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江苏省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更好助力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意识,全面对接上海市都市圈协同规划,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促进要素畅达流动、共保环境优质优美、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上海大都市圈与杭州市都市圈的联动发展,在规划落实中突出沪杭同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打造上海大都市圈一体化标志性工程,聚焦聚力创新、产业、交通、生态、文化等重点领域,定期接续滚动实施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和项目,带动和促进上海大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一盘棋”意识,联动推进协同规划和近期行动计划实施落地。

2023年10月18日,上海大都市圈13个城市在上海共同举办《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联创工作营上海市都市圈“1+12”城市,新纳入杭州市绍兴市泰州市宣城市四座城市。

人口

2022年常住人口7802.3万人、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百万人,上海贡献不到1/10,苏州和宁波合计贡献度近50%。上海都市圈老龄化较严重,劳动人口年龄占比相对较低,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6.5%。

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69.6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06.26万人。

截至2022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有774.35万人,南通市户籍人口746.69万人,较上年末减少4.97万人。

截至2022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有129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12%。其中户籍人口为774.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6‰。

截至2022年末,常州市常住人口有536.62万人,增长0.31%;城镇常住人口418.64万人,常州市户籍总人口389.21万人,增长0.27%。

截至2022年末,舟山市全市常住人口为117.0万人,城镇人口为85.6万人,乡村人口为31.4万人。

2022年末,嘉兴市全市户籍人口374.85万人,全市常住人口总量555.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1.61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72.4%。

截至2021年末,宁波市户籍人口618.3万人,其中市区311.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54.4万人。

截至2022年末,湖州市常住人口有34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6.5万人,农村人口114.8万人。

截至2022年末,无锡市全市户籍人口519.01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49.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22.39万人。

截至2022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123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9.0万人,乡村人口为198.6万人。

截至2022年末,泰州市常住人口450.56万人;年末户籍人口488.43万人。

截止2022年11月1日,宣城市常住人口249.5万人,户籍人口275.75万人。

截至2021年末,绍兴市常住人口有533.7万人,年末户籍人口有446.85万人。

经济

综述

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提出,加速提升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巩固强化两大现状优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绿色化工、汽车制造;持续培育未来战略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航空航天、海洋产业。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重要产业集聚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中心。

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

分别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四大技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以张江、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联动各级各类中小集群,全面探索跨界创新,全力推进生物制品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探索临床研究与转化能力,实现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同时推行异地监管、VIC8新药孵化模式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按照苏沪引领、无锡、宁波市南通市为辅、多集群布局的发展思路,形成上海市苏州市两大产业链体系,发挥无锡、宁波、南通中端制造优势,集中力量做好芯片设计及高端生产。在苏沪锡通以外,鼓励多地同步发展具有关键技术的中小企业集群,共同完善产业链条。

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按照常苏甬三核、沪通为辅、多集群布局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整体实力。常州围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的核心技术及生产环节重点发力,同时突出轨道交通制造业技术和生产的全面自主,形成出口优势产品;苏州聚焦机器人本体、智能装备集成、工厂数字化发展;宁波市围绕工业互联网、关键基础件、高端装备,努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上海市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南通市重点发展智能专用设备与3D打印设备等,同时在海工装备方面加强与舟山市错位互补。湖州市以智能物流装备等为重点,加大与苏州吴江等地联动发展,加快培育长三角智能物流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嘉兴市等将加强与周边联动,强化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特色。

新能源产业规划提出合理推进新能源产业,形成以上海、南通、湖州为核心的三大基地,重点发展风电氢能装备、储能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循环产业的全面提升。

两大优势型产业

分别为绿色化工、汽车制造。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中心,其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运转。

未来战略型产业

分别为航空航天、海洋产业。

上海港在集装箱年吞吐量保持领先的基础上,完善集装箱国际中转市场功能,提供船舶租赁、航运融资与保险、航运咨询、航运指数等高端航运服务。宁波市舟山市充分发挥深水岸线的优势,聚焦大宗商品转运、交易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重要企业

2021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2500亿元,占全国1/4,汇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一半的集成电路上市公司,主要有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紫光展锐、沪硅产业等企业,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1780亿元,主要有华虹、长电科技、华润微、SK海力士、海辰半导体、中环领先等企业。

汽车企业主要有上汽集团上汽集团集团所属主要整车企业包括上汽乘用车分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智己汽车飞凡汽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汽红岩、申沃客车等。

另有中国宝武钢铁、绿地集团等企业。

参考资料:

社会事业

教育

在教育资源方面,上海市高校数量最多,占都市圈总量的约43%,而湖州市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总量不及上海的5%。

共建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如建设长三角大学,本部设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体化发展示范区,各专业分部设在需求场景最密集的地方)。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绿色通道”,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格局。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季节型”“假日型”“候鸟型”“契约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实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技能等级、继续教育证书、外国人工作证等互认互准制度。

医疗

在医疗资源方面,上海市执业医师资格数量占都市圈总量的32%,湖州市舟山市相对较少。

科研

上海大都市圈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长,科技创新质量逐渐提升。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专利授权量合计约为3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约为8.39万件;平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为11.77件。苏州市发明专利达到4万件以上,上海市发明专利达到2万件以上。

交通

上海大都市圈构建“干线+城际+市域+城轨”多层次轨道交通,为一体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础。

公路

上海大都市圈公路有外环高速、迎宾高速、沪芦高速、莘奉金高速、沪青平高速公路、嘉浏高速、郊环同三段及北环、东南环和南环等高速公路,上海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634.62公里。上海—嘉定高速公路上海市“两环、十一射、一纵、一横、三联”高速公路网体系中一条重要的射线高速公路,是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嘉定新城与中心城之间一条高等级的快速通道。到2020年,上海高速公路里程将突破900公里;未来,上海与江、浙两省的公路联接通道也将增加至67条,共同构筑起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的公路体系,一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将逐步扩大,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将切实感受到“同城效应”。

铁路

目前,上海与苏州市、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市均已形成1小时通勤圈,随着沪苏湖高速铁路的修建以及沪甬通道、沪舟甬通道的规划建设,上海与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也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下一步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特别是要谋划设立上海大都市圈市域铁路公司,统筹推进市域铁路建设,除海岛之外,要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区轨道交通全覆盖,实现“圈内”机场、港口铁路联系全覆盖。同时,要进一步畅通八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涵盖的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内部的交通联系,分段探索市域铁路公交化通勤。围绕上海都市圈的市域铁路有9条,其中,上海的五大新城与周边江浙县市都是重点连接对象。

航空

江北的南通市,拿下了上海第三机场,而且也借助京沪第二高铁的沪苏通段与上海完成直通。2022年,通苏嘉甬高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这条连通了南通、苏州市嘉兴市宁波市的高铁,将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连成一体。

上海大都市圈将着力提升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国际中转、国际货运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浦东机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建设浦东机场“超级航空货站”;优化拓展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加强与长三角机场群的联动协同,推动虹桥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重要转换节点;规划预留青浦区大型通用航空机场,以公务机起降服务为主要功能;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宁波市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推进实施舟山普陀山机场改扩建工程。

航运

上海大都市圈地处中国沿海航线中部,上海港具有成为中国海港中心枢纽港的区位条件;另一方面,上海港腹地宽广,通过长江京杭大运河航道网络,以及铁路、公路、航空为辅助支撑,上海港间接腹地可以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上海市都市圈“两湾+一湖”的空间格局,使上海既有“两湾”之海港(长江口——外高桥作业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洋山港作业区)又有以太湖平原为依托的直接腹地。

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建分工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加强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作与联动发展,鼓励各港口集团采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建设“十二横七纵”的都市圈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提高沿江码头和内河码头的设备自动化水平;加快内河运输船舶检验、登记、运输等相关证件信息电子化进程;推进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和建设,结合实际向堆场、码头前沿延伸,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上海市都市圈中的上海、南通市宁波市舟山市等城市都处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范围内,构成了便利的港口群。

公共交通

上海地铁11号线已经开到苏州昆山的花桥,而与上海11号线连通的苏州S1号线将于2023年开通,届时从苏州市区到上海中心城区将有地铁直连。无锡和常州,两地都在通过地铁与苏州无缝对接,届时可通过苏州的地铁网络直通上海。宁波与上海隔海相望,连接上海宁波舟山的沪甬、沪舟甬两大跨海通道已纳入国家规划。届时上海到宁波通达时间可从原来的2个多小时缩减到1小时左右,宁波得以身上海大都市圈的“1小时经济圈”。2021年开通常州轨道交通2号线、徐州地铁3号线、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联通杭州市1号线和嘉兴海宁、杭州至绍兴城际铁路联通杭州5号线和绍兴市1号线。在江苏省,苏州已开通5条轨道交通线路,较少的常州也有2条。

上海市大都市圈以“新建城际线路站点必须进入城市中心地区”为原则,确保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常州—江阴—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如东—南通市—常熟—苏州—湖州市—长兴、上海—嘉兴市以及上海—前湾新区—宁波通道内的新建线路进入板块中心。

设立价值

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具有4个方面的突出价值。

能够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

苏浙皖要各扬所长,上海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城市,重点聚焦“一江一河”、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功能区域,进一步深化“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打造高密度的功能中心,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

能够进一步提升八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

上海市都市圈的建设,八城市要承担建设全球城市区域的细分领域核心功能,成为重要的功能支撑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与其他城市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生态;要开展更多的开创性、引领性探索,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更多的创新经验;要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的能级和首位度,同时大力推进市域一体化,打造在长三角经济体系中集聚高端资源的增长极、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集聚核心功能的功能极。

能够进一步探索一体化的有效实施路径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面积达到35.8万平方公里,很难做到“齐步走”。通过都市圈的建设,能够使长三角一体化的路径更加具象、更加现实、更加清晰。特别是相比较国内其他都市圈而言,上海大都市圈是为数不多的跨越三个省市的都市圈,内部还包括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G60科创走廊等多个不同层级的跨区域功能区,能够通过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累和实践更多的经验。上海大都市圈要引领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通过更多的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创新,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更好促进核心功能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

能够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的全球竞争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是一场“团体赛”,而不是一场“个人秀”。当前,上海市正在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建设全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则将引领“圈内”城市共同走向全球城市区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上海2035规划也明确提出,上海要进一步形成区域合力,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共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都市圈内部城市的整体实力,还能够加强与南京都市圈、杭州市都市圈、合肥市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之间的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参考资料:

发展方向

上海市大都市圈不仅是以“大”著称的都市圈,更是以中国发展领先的都市圈、标杆型都市圈,因此,上海大都市圈代表了中国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方向。未来发展方向有:上海大都市圈体现中国新发展格局方向、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标杆、上海大都市圈是代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参考资料

Shanghai metro area most promising region in China.中国日报网.2024-01-13

Forbidden.人民网.2024-01-09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丨专家吁周边加速接轨“上海2035”规划.新浪网.2023-12-21

上海市规资局工作组赴泰州座谈:欢迎成为上海大都市圈一员.今日头条-澎湃新闻.2023-09-21

2023年,中国最强的10个都市圈.澎湃新闻.2023-12-22

博览宋韵:杭州雷峰塔.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05-09

发布机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成日期: 2020-02-14.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2023-03-07

东方明珠电视塔:亚洲第一高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8-04

上海概览.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12-31

百年梦圆,苏州市市通铁路.苏州市人民政府.2023-07-20

上海大都市圈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研究.今日头条.2024-01-09

什么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今日头条.2024-01-11

《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2》发布.今日头条.2023-12-22

上海大都市圈,大在哪里?.上观新闻.2023-12-22

上海大都市圈未来走向何方 | 奇谈都市圈.今日头条.2023-12-22

从“1+8”到“1+12”,上海大都市圈又变大了?.澎湃新闻.2024-01-05

上海大都市圈即将构建.新浪网.2023-12-21

“上海2035”城市规划正式公布 明确城市性质与目标愿景.中国国情.2023-12-21

国家发改委:将合肥打造成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凤凰安徽网.2023-12-22

上海大都市圈40城实力比拼起底:谁拥有最强首位度,谁是野心勃勃挑战者.上观新闻.2023-12-22

【新城发力】上海赋予“五个新城”更大发展自主权!.上观.2023-12-22

城市24小时 | 这个大都市圈,又变大了?.今日头条.2023-12-22

诗词中的上海大都市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今日头条.2024-01-09

协同治理,共保水净天蓝的生态绿洲.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4-01-09

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举行.上海市人社局.2024-01-05

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2024-01-04

2022年南通市常住人口稳步增加,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南通市人民政府.2024-01-04

202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统计局.2024-01-04

202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常州市统计局.2024-01-04

2022年舟山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舟山市统计局.2024-01-04

2022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兴市委 嘉兴市人民政府.2024-01-04

202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2024-01-04

2022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州市统计局.2023-03-28

2022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无锡市人民政府.2024-01-04

2022年杭州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杭州市人民政府.2023-04-19

2022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泰州市人民政府.2023-10-07

2022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安徽省统计局网站.2023-03-05

202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市人民政府.2023-02-23

国内唯一以“大”命名,上海大都市圈究竟有多大?.澎湃新闻.2024-01-04

公司介绍.上汽集团官网.2023-08-17

公司简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23-08-17

关于绿地.绿地集团官网.2023-08-17

前滩眺望 | 何万篷院长答“上海大都市圈”七问.澎湃新闻.2024-01-05

上海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网易.2024-01-04

一小时都市圈范围不断扩大!上海与苏浙两省公路联接通道将增至67条.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2024-01-09

长三角2025轨交蓝图:30条市域铁路,上海南京都市圈联通.澎湃新闻.2024-01-05

沪苏浙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一张网”加速重要板块直连直通.中华航运.2024-01-05

解读上海大都市圈财富“密码”.新浪看点.2024-01-04

长三角轨道交通动作频繁,上海软性“扩容”的最远边界在哪?.澎湃新闻.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