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是咸亨元年(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四月至八月期间,唐朝为了占据青海省西部并帮助吐谷浑复国而与吐蕃军队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

吐蕃占领了西北边疆的战略要地吐谷浑后,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攻占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个州,导致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受到动摇。李治指派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将军郭待封率军反击吐蕃,并在大非川展开激战,不久,唐军败绩,双方议和,吐蕃军队占领了青海西部及安西四镇。此后,吐蕃继续与唐朝竞争陇右和河西走廊等地的控制权,两国长期交战,关系恶化。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自其建立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导使唐朝失去了西部屏障,同时影响了西域诸国对唐朝的依附程度,吐蕃则获得在北向西域、东向黄河中上游、东南向川滇进行拓展所必需的出口及回旋空间,并确立了其在西域地区的地位。南宋作家张预在《十七史百将传》中评价道:“薛仁贵将帅不和,因而有大非川之战的失败。”

战役背景

吐谷浑方面

大非川之战发生在吐谷浑,吐谷浑是西晋末年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至西北后所建立的政权,其疆域大致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青海省地区,处在中西交通要道上,是连接中原与漠北、西域、青藏高原、印度等地的重要通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控制吐谷浑相当于控制了河西走廊,同时也占领了西北边疆的战略要地。在唐朝初期,吐蕃实现了统一,吐谷浑位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键地带,因此其成为唐朝在西北边疆上防御吐蕃侵袭的强大前哨。唐朝若能夺取吐谷浑,退可保守渭河平原而不受到吐蕃兵锋的威胁,进可入藏威胁吐蕃。因此,吐谷浑地成为唐朝和吐蕃争夺的核心焦点。

贞观年间,吐谷浑屡次侵犯唐朝西部边境,李世民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下令全面征讨吐谷浑,双方经过数次交战,次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大败,其子慕容顺率吐谷浑归附于唐朝。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将宗室女弘化公主许配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李治继位后,封慕容诺曷钵为驸马都尉。

吐蕃方面

吐蕃于公元六世纪中叶崛起于西藏自治区腹地,至公元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基本上统一了高原上的各个部落,使吐蕃的领土范围得以扩大。与此同时,唐太宗征服了吐谷浑,巩固了河西走廊的稳定。在这一时期,唐朝和吐蕃为了巩固各自的领土,开始积极进行互动。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并授予他驸马都尉的官职,同时封他为西海郡王,从而确立了吐蕃对唐朝的臣属关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位,由于年幼,实际军政大权掌握在大相噶尔·东赞手中,在禄东赞积极推动对外扩张政策之下,吐蕃西征夺取了克什米尔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南方夺取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北方面向西域,东方则是中原,征服西域踏足中原是吐蕃当时的目标,因此,吐蕃将注意力集中在吐谷浑上,试图征服这一地区。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禄东赞率领12万军队击败了吐谷浑的附属国白兰(今青海鄂陵、扎陵湖为中心的地区)。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噶尔·东赞命令他的儿子率军攻打吐谷浑。 对于吐蕃的这次行动 ,唐朝采取了不加以干涉的态度 ,此后的几年 ,禄东赞仍留在吐谷浑境内。

唐朝方面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和吐谷浑相互交战,双方派遣使者向唐朝上表详细陈述各自的争端,并请求唐朝派遣军队援助,然而,李治对双方都未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吐谷浑国内的臣子素和贵因犯罪逃往吐蕃,详细描述了吐谷浑国内的情况,为吐蕃攻击吐谷浑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久之后,吐谷浑战败,可汗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弃国逃至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其地被吐蕃占据。为了防备吐蕃的进一步侵袭,唐高宗任命凉州都督郑仁泰青海省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右武卫将军独孤云、辛文陵等人分别驻扎在凉州和鄯州,同时,以左武侯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作为吐谷浑的后援。不久,噶尔·东赞屯兵青海,派遣使者论仲琮朝见李治,上表陈述吐谷浑的罪恶,而且请求与唐朝和亲,但唐高宗没有许可,并派遣左卫郎将刘文祥出使吐蕃,颁布用皇帝的印章封记的文书责备吐蕃。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吐蕃再次派遣使者朝见唐高宗,请求与吐谷浑和好,并要求给他们原吐谷浑的赤水作为放牧地,遭到了唐高宗的拒绝。

战役起因

在唐高宗时期,唐朝频繁与高丽交战,投入大量军力,导致唐朝在与吐蕃争夺西域地区的竞争中陷入劣势,吐蕃因此加大了对吐谷浑领土的进攻。在吐谷浑叛臣素和贵的帮助下,吐蕃军队入侵并攻占了吐谷浑之地,吐谷浑可汗携其妻弘化公主迁到大通河流域,并向唐朝请求援助。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吐蕃以赞悉若为大相,由其弟论钦陵带领军队驻扎在被其强行吞并的吐谷浑。次年四月,吐蕃攻占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个州,并联合金玉国(今新疆和田西南)攻克了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县)。随后,唐朝取消了对龟兹、于、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和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安西四镇的设置,导致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受到动摇。面对这一局势,李治决定采取行动,他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领军5万人反击吐蕃军队,并指派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将军郭待封作为薛仁贵的副手,以占据青海省西部,同时协助护送吐谷浑回到他们原本的定居地区。

战役经过

咸亨元年(总章三年,公元670年),薛仁贵率领军队经过鄯州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准备前往乌海(即冬给措纳湖,又称托索湖)。薛仁贵认为乌海险要且路远,行军很困难,带着重前行将难以取得胜利,因此他下令左卫将军郭待封率领两万人留守在大非川,以守卫辎重和粮草,他还命令郭待封在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将其转化为既适于攻击又可作为安全据点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率领本部兵马轻装奔袭,在河口(今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大胜吐蕃军队,并乘胜占领了乌海,以等待后续援助。然而,郭待封没有听从薛仁贵的指挥,擅自带着辎重缓慢前行,结果还未到达乌海城,便与吐蕃军队相遇,吐蕃军有二十多万之众,郭待封的军队遭受了猛烈攻击,不得已抛弃了所有辎重,仓促撤退,薛仁贵被迫撤回大非川。

吐蕃军与唐军一直对峙到八月,待主力齐集后,论钦陵指挥40余万吐蕃军队再次进攻唐军,薛仁贵在无险无粮的情况下,顽强抵抗,但最终唐军仍全军不支而溃败,薛仁贵被迫“与钦陵约和而还”。咸亨元年(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吐蕃军队占据了青海省西部、安西四镇天宝被迫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吐鲁番市),吐谷浑之地亦被吐蕃彻底吞并。但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又再次控制安西四镇,并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废安西四镇。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军大破吐蕃军队,唐朝再次征服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此后唐朝继续长期控制安西。

战役结果与后续

吐蕃与唐朝方面

大非川之战后,吐蕃军队占领了青海西部以及安西四镇,迫使唐朝取消了安西四镇的都护府设立,并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吐谷浑也被并入吐蕃,成为吐蕃领土的一部分,此后,吐蕃牢固地控制着青海湖地区,并继续与唐朝竞争陇右和河西走廊等地的控制权,导致唐吐冲突不断,两国长期交战,关系恶化。在公元7世纪末期,唐朝吐蕃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最终在唐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朝的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率领军队击败了吐蕃,夺回了这四个镇。受到多次失陷安西四镇的教训,唐朝为了巩固西疆的边防,派遣了三万人的军队常驻在这四个镇,使得安西四镇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吐谷浑方面

在吐谷浑的故土被吐蕃彻底吞并后,唐朝采取了措施来安置吐谷浑的王室和部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天宝将吐谷浑人迁移到州浩水(今青海大通河)以南。后因吐谷浑畏惧吐蕃的强大,加之该地区狭小,不久又迁移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南),唐朝在其新住地设置安乐州,并任命其可汗慕容诺曷钵为州刺史。

原因分析

大非川之战 ,是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较量 ,造成唐军失败 、吐蕃胜利的结果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唐军将领抗命

史书多次将大非川之战的失败归咎于唐军将领抗命,与此相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卢亮华在《浅论唐蕃大非川之战》一文中也指出了唐军主将之间不和,他强调郭待封违反将令,擅自带领辎重前进,造成辎重、粮草尽失,阻碍了原计划的有效执行,进而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与此不同,吐蕃却表现出了上下一心的团结,他们通过掠夺财物来激发战士们的作战热情。

军事力量悬殊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卢亮华在《浅论唐蕃大非川之战》一文中指出,吐蕃唐朝在军事力量方面存在显著的差距,首先在于兵力上的差距,唐军在这次战斗中总共动员了五万士兵,并进行了分兵指挥。而吐蕃在袭击郭待封的军队及粮草辎重时动用了20万兵力,在大非川与薛仁贵进行决战时,他们的兵力规模更达到了40万之众,并均以最大兵力争取胜利。其次,吐蕃的战斗力主要依赖于骑兵部队,这些骑兵装备精良,适合骑兵战斗的特点,他们的武器种类包括枪、剑、矛、弓、以及投掷石块,而护身服装则包括九眼甲、锁子铠甲、盾牌和头盔等,相比之下,唐朝军队实力显然不足。

地理环境不适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卢亮华在《浅论唐蕃大非川之战》一文中指出,大非川海拔3250米,乌海海拔4000米,河口海拔4240米,面对恶劣的地理条件,吐蕃的将士和战马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薛仁贵率领的天宝军队主要来自中原地区,并不适应高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行军和作战都受到了影响。薛仁贵的军队在迅速升高的海拔过程中经历了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转变,却缺乏足够的时间来适应高原环境,这导致很多士兵出现了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劳等症状,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尽。相比之下,吐蕃军队无论是在进攻还是在防守方面,都表现得较为出色。此外,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文平和赵学东在《唐蕃大非川之战地理环境问题新探》一文中也指出,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增加了唐军行动和后勤保障的困难,限制了他们的作战能力,这也是唐军失败的原因之一。

唐军赏罚不信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学东在《唐蕃大非川之战与赏罚不信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在战争前期,虚设赏格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士兵失去了战斗的动力和勇气,无法积极投身杀敌。而在战争进行中,郭待封违抗军令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此外,战争结束后,朝廷对待薛仁贵、郭待封等人的处理也出现了问题,他们受到了异罪同罚的待遇,重罪却得到了轻罚。对于郭待封在战争中的多次违反纪律和不遵循命令的行为,并没有追究责任,只是和薛仁贵一同被“免死除名”。奖惩制度对于战争有一定影响,只有在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情况下,才能促使指挥官恪守军令,士兵勇猛作战,从而大大提高战争的胜算。

吐蕃善用资源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卢亮华在《浅论唐蕃大非川之战》一文中指出,吐蕃占领吐谷浑的故土后,其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吐谷浑地成为吐蕃的一个强大军事支持基地,持续向吐蕃提供军事所需的人力和物资,吐谷浑多次积极参与吐蕃对唐朝的军事行动,吐蕃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吐谷浑人组成,吐蕃依赖吐谷浑的合作,迅速熟悉了当地的地理特点,并将吐谷浑作为粮食供给地,减轻了军事物资运输的困难。相反,对于唐朝来说,并未在吐谷浑地建立坚强的统治,吐谷浑内部一直存在着两股势力,一股是由唐朝支持的,以诺曷钵为首的势力,但其在国内威信有所不足。另一股是亲吐蕃的势力,实力相当强大,甚至发生了宣王叛乱的事件,尽管这次叛乱被唐朝压制,但亲吐蕃势力并未被完全清除。而在诺曷钵请求迁徙至内地后,唐朝再次深入吐谷浑的故土,就失去了吐谷浑人的协助。

战役影响

对唐朝的影响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自其建立以来对外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挫折。首先,这场战败导致了安西四镇以及吐谷浑地的丧失,使唐朝失去了西北边境防御的重要地区。为了维护渭河平原的安全,唐朝不得不在与吐蕃接壤的西北边境投入了大量财政、物资和人力资源。在唐朝国力强大之际,国家还能够负担得起如此庞大的边防军队,但安史之乱后,国家已经没有了支持西北边防军队的财政实力。因此,自中唐后,吐蕃军队频繁入侵,从关中到剑南道,甚至一度进袭长安,成为唐朝的重大威胁。其次,唐朝在李靖李勣等开国将领逝世后,薛仁贵被寄予厚望,然而这一战的失败,意味着唐军无敌的神话破灭,对军队的士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影响了西域各国对唐政府的依附程度。第三,唐朝早期人口相对较少,失去了这十万士兵,意味着国家失去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第四,这场战败也影响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包括和亲政策的实施以及唐朝与吐蕃建立会盟制度,并几乎贯穿于双方关系的始终,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政治关系。

对吐蕃的影响

首先,通过这场战争,吐蕃获得了向北扩展至西域、向东延伸至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东南进军川滇地区所需的出口及回旋空间,还取得了丰富的农牧资源,为吐蕃的领土扩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其次,这场战争确立了吐蕃在西域地区的地位,使其在西域地区具备了与唐朝对等的地位,增加了对西域的控制力,也为未来的地缘战略竞争增加了变数。此外,这次战争对吐蕃的国力造成了伤害,迫使其暂停了大规模军事扩张,改为采取逐渐吞噬领土的蚕食战略。

历史评价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家、史学家刘昫在《旧唐书》中评价道:“薛仁贵骁勇善战,但其与郭待封不和谐,导致全盘失败。”

南宋作家张预在《十七史百将传》中评价道:“上下同欲者胜,薛仁贵将帅不和,因而有大非川之战的失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