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钦陵
论钦陵(?—699年),全名噶尔·钦陵赞卓,吐蕃语称宰相为“论”,而钦陵实为吐蕃宰相,故史称“论钦陵”。吐蕃大臣、将军,是藏族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祖世代为吐蕃贵族,姓薛氏,父亲为禄东赞。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离世,其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之位。因新赞普年幼,由大相禄东赞代为处理国家政务,同时,钦陵兄弟由此开始介入吐蕃政务。
670年,论钦陵合兵于阗破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使唐安西四镇并废。又于大非川(今青海湖南)大败唐将薛仁贵。678年,论钦陵在青海战役中再次重创唐军。682年(永淳元年),论钦陵又率军进犯唐朝的柘州、松州、翼州等地。692年(天授长寿元年),在安西战役中,王孝杰率领唐军大破吐蕃军队,成功收复了安西四镇,并重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派兵驻守。696年,论钦陵在素罗汗山(今洮州附近)之战中大败王孝杰,要求武周割让安西四镇与突厥十姓之地,被武周拒绝。郭元振提出用离间计诛杀论钦陵、瓦解吐蕃,激化其与吐蕃赞普的矛盾,被武则天采用。
699年,吐蕃赞普因不满论钦陵兄弟居中专权用事,采取果断行动,捕杀了论钦陵的党羽两千余人,这一举措导致论钦陵的势力迅速崩溃,最终他走投无路,选择自杀身亡。武则天趁机招降论钦陵的残余势力,论钦陵之弟赞婆审时度势,率领余部归顺了武周朝廷。与此同时,论钦陵之子论弓仁也率领吐谷浑部一同归降武周。
论钦陵是吐蕃史及中国古代史上没有败绩的将帅之一,他担任大论期间,吐蕃对外、对唐的策略没有较大的变化。
人物生平
代理国政
650年(李治永徽元年),松赞干布逝世,芒松芒赞继赞普位。因为赞普年幼,由噶尔·东赞摄理政务。钦陵兄弟也由此开始介入吐蕃政务。660年(显庆五年),论钦陵统军攻打吐谷浑,将原居住在今青海省西部的吐谷浑击溃,占据其地,进逼河湟。唐乾封二年 (667)禄东赞去世,钦陵的哥哥赞悉若继任大论。
攻占安西
670年,唐朝欲以吐谷浑为屏障打击吐蕃,扶持吐谷浑复国,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10万(一说5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与弘化公主还青海。由于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吐蕃军抓住战机,几乎全歼郭待封部,唐军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回大非川之战,此时论钦陵率40余万大军前来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大败而归。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此时西域防务空虚,吐蕃乘机占领西域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与唐比肩的大国。这一战(即大非川之战),钦陵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大败薛仁贵,使得青海省西部地区被吐蕃所控制。钦陵的威名也因此更加远扬。而在675年,安西四镇以及西域地区又重新被天宝所控制。
大破唐军
678年(仪凤三年)的春天,春,唐朝以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检校鄯州(今乐都)都督,欲出伐吐蕃。而此时的论钦陵也已做了不少防备工作。同年九月,李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18万抵青海湖,钦陵即率蕃军迎战,唐军战败,刘审礼战死,李敬玄听后“狼狈却走”,屯兵于承风岭(今拉脊山一带),靠泥沟而守寨。
论钦陵指挥吐蕃军队从高岗上向下猛攻,唐军的营寨岌岌可危。幸运的是,左领军员外黑齿常之率领五百名勇士趁夜袭击了吐蕃的营寨,成功惊退了吐蕃军队,李敬玄这才得以率领大军安全返回鄯州。随后,唐朝方面派遣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进行和谈,论钦陵的弟弟赞婆在赤岭(现今的日月山)迎接了这位唐朝使者,双方约定互不侵犯。
679年(调露元年)二月,芒松芒赞去世,论钦陵与芒松芒赞之子器弩悉弄的舅父麴萨若拥立器弩悉弄为赞普。唐高宗闻报后认为这是彻底打败吐蕃、使吐蕃真正臣服的时机,遂与大将裴行俭商议。裴行俭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说明这还不是彻底打败吐蕃、使吐蕃真正臣服的时机。
682年(永淳元年),论钦陵又侵犯了唐朝的柘、松、翼等州,唐高宗下诏命令左骁卫郎将李孝逸、右卫郎将卫蒲山率领秦、渭等州的军队分道抵御论钦陵的进攻。
谈判被拒
685年(垂拱元年),钦陵继任为吐蕃大论。687年(垂拱三年),钦陵率兵攻入西域。689年(永昌元年),钦陵在西域用兵取胜,从西域返回。690年(天授元年),钦陵亲自主持了两次集会,整顿内政,在大藏立红册制,制定约如之农田赋税。691年(天授二年),钦陵清理土地赋税并统计绝户数字,征集兵丁。
692年(武周长寿元年),武则天命令王孝杰与阿史那忠率军出征,攻打吐蕃。到了十月,周军大获全胜,击败吐蕃军队,成功收复了安西四镇,并重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派遣军队驻守。696年(即万岁通天元年),论钦陵在素罗汗山一战中大破周军。随后,吐蕃派遣使者前来求和。论钦陵借此机会向武周提出请求,希望罢免安西四镇的驻兵,并且要求瓜分十姓突厥的领地。然而,郭元振认为论钦陵心怀兼并之志,且安西四镇与十姓突厥早已归附武周,如今若割让这些地方,将伤害到周边各国的信任,日后管理四方古彝族也会变得困难重重。武则天采纳了郭元振的意见,因此拒绝了论钦陵的割地请求。
钦陵之死
论钦陵在与唐朝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其威望越来越高。噶尔氏家族执掌各地兵权,其威望甚至超过了赞普的王族。这使已经成年的赞普器弩悉弄对噶尔氏家族越来越不满,欲借故铲除之。695年,器弩悉弄趁着论钦陵的弟弟勃论赞刃在西域战败的机会,下令将其诛杀。到了696年(即万岁通天元年),论钦陵与弟弟噶尔·政赞藏顿(在文言文文献中被称为赞婆)在素罗汗山(今洮州附近)大败天授名将王孝杰,迫使吐蕃与武周达成了暂时的和解。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器弩悉弄对论钦陵的猜忌。于是,唐朝大臣郭元振提出了用离间计来诛杀论钦陵、瓦解吐蕃的策略,这一建议被武则天采纳。到了699年(即圣历二年)二月,赞普器弩悉弄与大臣论岩合谋,以狩猎为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在那里捕杀了论钦陵的两千余名党羽。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论钦陵曾试图发兵讨伐,但他的部将们却因忠于赞普而不愿抵抗。最终,论钦陵兵败自杀身亡。
钦陵一死,其弟赞婆于同年四月率部千余人降周。武则天封赞婆为归德王、右卫大将军,令其率部众守洪源谷(在今甘肃古浪县西,邻近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接着,钦陵的儿子弓仁也率吐谷浑七千余帐归降武周,拜为左玉卫将军、酒泉郡公,后累迁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郡副大使,卒后赠拨川郡王,其子亦在朝中为大将军。
人物影响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洪源谷之战爆发。唐休璟对麾下说:“自从论钦陵死后,赞婆归降,吐蕃大将莽布支新接任吐蕃军队,人马虽精,但不通军事。”于是唐休璟披甲先登,六战皆捷,大破吐蕃。由此可见论钦陵的影响。
钦陵自摄政掌权之后,全面执掌大权,对内将吐蕃王朝的政治架构进一步加以整顿、完善,对外则凭借武力进行扩张,兼并诸多部落,与唐朝相抗衡,使得吐蕃国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命名道路
据《通典》载,论钦陵曾把吐蕃军通西域之路称做“五俟斤路”。俟斤是西突厥五弩失毕诸部首领的头街。五弩失毕部落的牧场分布在西突厥人居地的南部,所以又被称为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右厢。因为突厥人以东方为前面,于是南方便成了右面。由此可见,所谓“五俟斤路”就是翻越于南山,穿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和西部天山的山麓或山间草原,前往北部草原南缘的路线。将这条道路同古代吐蕃人获取食盐的道路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吐蕃人进入西域与西突厥余众连兵的主要路线。
钦陵之才
据敦煌藏文文献记载论钦陵乃是常胜将军,平生未曾一败。先在大非川之战中举打败唐朝战神薛仁贵五万大军,彻底控制吐谷浑国土,为吐国势壮大,疆域扩张做出巨大贡献;后又接连打退李敬玄、王孝杰大军,保住西南强国地位。论钦陵不仅善于作战,而且能言善辩,极有远见卓识。
在素罗汗山大战之前,唐军统师王孝杰曾致书钦陵:吐蕃军旅如虎成群,又似野牦牛列队,所计之数,吾亦相当。谚云:“量颅缝帽,量足缝靴。”我大军奋上国之威,犹如天降霹雳以击山岩,则岩石虽大,岂能当此雷霆之怒耶?论钦陵览书笑道:我岂不知你只是一介武夫?又与我论甚譬喻,说甚谚语!乃挥笔复书:我闻益鸟虽众,为一鹰隼之食;游鱼虽多,皆入一水獭亚科之腹。麋鹿锐角虽多,岂能取胜?牛角虽钝且短,却足自卫。松生百年,一斧足伐;江河纵阔,一庹革舟可渡。青稞稻米长满坝上,却入于一盘水磨之中;星斗布满天空,一轮红日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焚高山深谷所有之木;一股泉水,源发山洪足漂坝上全部之林。虽满地土块,若使一石滚动,请观是其石破,亦或巨块粉碎?公之军旅实如湖上蝇群,为数虽多,不便指挥,便似山头云烟,对在下无足轻重也。吾之军丁虽少,岂不犹如一把镰刀,以割刈众草乎?野牦牛虽大,以一箭之微射之,岂不能致死乎?连篇累牍,类譬巧喻,妙语叠出。
深谋远略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唐朝右武卫胄曹参军(武官名)郭元振跟随吐蕃使者前往吐蕃(当时西藏自治区地区政权),吐蕃大相论钦陵提出了和谈的条件,要求唐朝撤除驻守在安西四镇(唐朝设于西域的军镇)的守军,并将突厥十姓部落的领地(位于今新疆地区)划归吐蕃管辖。郭元振回应道:“安西四镇和突厥十姓与吐蕃本就是不同的民族,你们请求撤去朝廷的驻军,难道不是怀有吞并这些地区的企图吗?”论钦陵则辩解道:“如果吐蕃贪图土地,想要成为中原的边患,那我们早就向东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了,何必谋求万里之外的利益呢!”后来,尽管唐朝方面考虑到边疆要地不容轻易割让,最终没有答应这一要求,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论钦陵此人深谋远虑,在维护吐蕃不被他国兼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争议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薛宗正认为,文言文史料误记钦陵,赞婆为二人,其实,钦陵赞婆之名不可分割,所指本为一人。
史料索引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资治通鉴》
人物评价
以钦陵为代表的吐蕃势力为了扩强国域,突袭占据了吐谷浑故地,欲图进而直接攻占唐土。而唐朝失去附国吐谷浑等于失去了一个天然的藩篱。唐蕃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以西展开了长期的战争较量。钦陵不仅派弟弟赞婆长期镇守青海,而且自己经常率兵活动于这块地方。他首先一举歼灭薛仁贵十万大军,彻底控制吐谷浑国土,为吐蕃国势的壮大,疆域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又接连大败李敬玄、王孝杰数十万大军,对巩固吐蕃东境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青海的军事活动是他一生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钦陵是吐蕃前期经营青海的一个重要人物,地方史研究中不应忽略此人。(《青海历史人物传》评)
①论钦陵是唐代吐蕃史上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自667年禄东赞去世后,由于唐蕃时局发生较大变化迫使吐蕃赞普不得不仰仗拥兵在外的论钦陵,由此造成了噶尔氏专权的局面。②纵观论钦陵的整个人生轨迹,似乎始终与大唐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唐蕃关系的一度紧张,造就了论钦陵一战成名,助兄长继任吐蕃大论。而后,由于武后的转守为攻策略,使他长期征战在外远离吐蕃权力核心区域,最终给赞普剿灭噶尔氏家族赢得了充分时间。如果说,论钦陵任职之时是噶尔氏权力巅峰时期,那么此后家族势力迅速下滑,不仅打破了原来驾驭吐蕃朝局的局面,而且失去昔日垄断吐蕃盟会的威权。更为严重的是,家族的内讧使得论赞聂顿布惨遭同胞的毒手,而其家族的另一支投唐效忠,更使噶尔氏颜面受损、元气大伤。从他任职吐蕃大论的过程中看,他是先任大论之职,后上赞普尊号,似有越代庖之嫌。此情况在吐蕃史上绝无仅有,已然触碰到了悉补野王族的底线,成为吐蕃上层社会的矛盾根源。加之,吐蕃各大贵族们长时期受到噶尔氏的政治压抑,势必恨之入骨,自然与赞普形成强大政治同盟。从外部情况上看,论钦陵常年拥兵在外、东讨西征,给唐朝百姓及周边部族带来沉重的灾难,成为周边兄弟民族的公敌。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在论钦陵任吐蕃大论时期,噶尔氏已是腹背受敌,其最终的命运已然可想而知。(《西藏研究》评)
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唐朝武将、宰相郭元振评)
钦陵专国久,常居中制事,诸弟皆领方面兵,而赞婆专东境几三十年,为边患。兄弟皆才略沈雄,众惮之。(《新唐书》评)
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边,为中国患者三十馀年。(《资治通鉴》评)
噶尔世家有着沉积多年的政治基础,其领军人物论钦陵足智多谋,英勇无比,导致君疑臣心。(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文献研究所副教授扎西当知评)
参考资料
唐代帝陵.陕西省图书馆.2023-11-15
“吐谷浑历史文化巡礼”之十:吐蕃权臣论钦陵统兵扫灭吐谷浑 论氏后裔归附大唐落籍凉州 与吐谷浑慕容氏同为大唐臣民.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5-04-19
毓秀堆龙·人物 || 禄东赞.堆龙德庆区人民政府.2025-04-21
“吐谷浑历史文化巡礼”之十:吐蕃权臣论钦陵统兵扫灭吐谷浑 论氏后裔归附大唐落籍凉州 与吐谷浑慕容氏同为大唐臣民.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1-15
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武威文体广电旅游网.2023-11-15
吐蕃时通西域道路若干问题的研究.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5-04-19
华夏真相集.华夏真相集.2025-04-21
敦煌本《吐蕃大事纪年》的重要史料价值.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