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又称黄曲霉素、黄曲毒素,是由真菌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发霉的花生、核桃等都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目前已有约20种黄曲霉毒素被发现,其中、、是主要毒素,以毒性最强。黄曲霉毒素性质稳定,难溶于水,高温也不易使其破坏,极易污染中药,一遇污染则很难除去。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名义曲霉菌、假怪柳曲霉菌和孟买曲霉菌产生,会污染大量农作物及其产品。黄曲霉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主要生长在玉蜀黍属、花生、棉花和坚果等油料作物上。这种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以菌丝体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在纬度为16°~35°的温暖气候区域最常见,在纬度45°以上的地区并不常见。棉籽油中的油脂,特别是甘油酸三可促进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
黄曲霉毒素毒性和致癌性极强,几乎不溶于水,能溶于油脂、甲醇、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不能溶解它。该毒素耐热性非常强,普通加工与烹调温度很难破坏它,加热到280℃才会裂解、毒性才被破坏。它在中性及酸性溶液里较稳定,在pH值1-3的强酸溶液中只有少量分解,而在pH值9-10的强碱环境下,内酯环会被破坏,变为可溶于水的香豆素钠盐,从而失去毒性。
黄曲霉毒素备受关注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种“火鸡X病”,这是一种因饲喂发霉的花生粕引起的火鸡、鸭和鸡罹患以严重肝损伤和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黄曲霉毒素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
AF的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的总称,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是二氢呋喃氧杂蔡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1个双呋喃环和1个氧杂蔡邻酮(香豆素),共20多种,均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AF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几乎不溶于水,能溶于油脂、甲醇、丙酮、三氯甲烷等多种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AF极耐热,一般的加工烹调的温度破坏很少,加热至280℃才发生裂解,毒性被破坏。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也很稳定,在pH1~3的强酸溶液中稍有分解,但在pH9~10的强碱中,AF的内酯环被破坏,形成溶于水的香豆素钠盐而失去毒性。
根据黄曲霉毒素在长波紫外光下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RF值及结构不同等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P1,R1,GM和毒醇。其中以B1的产量最高,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G1和M1的毒性次之。AF的毒性与其结构有关凡二呋喃环末端有双键者毒性较强并有致癌性,如AFB、AFG和AFM。其毒性顺序如下:B1\u003eM1\u003eG1\u003eB2\u003eM2。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AFB,最多见,而且毒性与致癌性最强,故在食品卫生监测中以AFB,作为检测指标。
产生及分布
产生
要使一种特定的农产品产生黄曲霉毒素,必须具备三个互相制约的条件:
(1)、必须具有一个含有足够数量黄曲霉或寄生曲霉孢子的污染源及一个含有足够数量的正在生长的植物、已收获或储存的食物或饲料样品作为传播媒介。
(2)、农产品或底物除了能支持霉菌生长外,还必须支持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这种底物中的含水量和化学组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作物的生长过程及收获产品的成熟程度。健康生长的植物均具有抵抗霉菌感染的能力,但会受昆虫侵袭、湿度及营养供给状况的影响。
(3)、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也能影响霉菌的生长。显然,了解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因素有助于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关于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因素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与玉蜀黍属、花生和棉籽油的生长、收获有关的问题上。
除菌株种类影响产毒能力和产毒量外,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生长繁殖产毒的温度范围是12~42℃,最佳产毒温度为25~33℃,最适水分活度为0.93~0.98。黄曲霉产毒具有迟滞现象,即黄曲霉在水分为18.5%的玉蜀黍属,稻谷,小麦上生长时,第3天开始产生黄曲霉毒素,第10天产毒量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中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广大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北方各省污染较轻,只有个别样品受到污染。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以玉蜀黍属、花生和棉籽油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稻谷、小麦、大麦和豆类。奶牛进食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后其牛乳中排出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在牛乳及其制品中含量相对稳定。
分布
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植物性食品及其制品有花生、花生油、花生酱、玉米、大米、棉籽、豆类、茹干、干果类如胡桃属、杏仁、榛子等,动物性食品如乳及乳制品、肝、肾、干咸鱼等。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其含量主要与食品种类,所污染的霉菌菌种有密切关系,例如花生中主要含黄曲霉毒素B1、B2,而在某些坚果中常含有黄曲霉毒素G1、G2。又如牛、羊的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B1、B2,则其奶中即有M1、B1,黄曲霉毒素B1、G1和M1对人体组织有毒性作用,可引起人类急性中毒,并有强烈的致癌性,但以B1毒性最强,所以国家标准均以黄曲霉毒素B1表示。
毒性
1960年,英国发生了10万只雏火鸡突然死亡的事件,当时由于未能查明病因,就把这种疾病称为“火鸡X病”。经研究表明,正是黄曲霉产生的一种毒素造成火鸡的大量迅速死亡,后将此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产生的一种有毒副产品,参与植物物质的分解。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如玉蜀黍属、高粱、小米、水稻和小麦。谷物和油料作物的种子及加工产品、干鲜果品、调味品、烟草、乳及乳制品、肉类、鱼虾类和动物饲料中均能检出黄曲霉素,花生和玉米最容易污染。
AF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首都医科大学曾用含20μg/kg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喂大鼠,一年后即发肝癌。国外有关报道说,AF为1μg/kg时即可诱发癌变。AF毒素具耐热性,裂解温度为280℃。摄入量决定AF是否引起急性中毒。2004~2005年肯尼亚暴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中毒千余人,死亡125人,中毒玉米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达4400ppb(μg/kg)。
毒理机制
黄曲霉毒素主要经由致癌、致畸、致突变以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对动物产生影响,其主要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能够引发肝脏出血、脂肪变性、胆管增生等情况,甚至会促使肝癌的发生。据相关研究显示,黄曲霉毒素B₁(AFB₁)进入动物体内后,因具有亲肝特性,首先会在肝细胞内聚集,随后在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作用下,转变为8,9-环氧AFB₁(AFB₁-8,9-环氧化合物,AFBO),而催化这一代谢过程的关键酶正是细胞色素P450,且该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
尽管其代谢产物AFBO在水中的性质极不稳定,但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惰性质子,所以也比较便于研究者对其进行掌控。AFBO可分为两种空间构象不同的异构体,即外AFBO(eX0-AFBO)和内AFBO(inr0-AFBO)。不过,就目前来看,人们认为只有主要在P4503A4作用下形成的eX0-AFBO才是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AFB₁代谢产物。eX0-AFBO能够自发地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结合,形成相应的加合物。因为在肝细胞中P4503A4的含量最多且活性最高,所以AFB₁-脱氧核糖核酸加合物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加合物也会存在于诸如肠道上皮细胞以及肺组织等部位,然而,含有AFB₁-DNA加合物的肠道上皮细胞极易脱落,这不利于其发挥基因毒性和致癌性;而在肺组织中,由于P4503A4的含量极低,关于AFB₁-DNA加合物在此处发挥作用的相关报道也并不多。AFB₁与DNA共价结合后,除了部分会在诸如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等体内二期解毒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无毒物质并排出体外之外,还会因分子内电子场的改变,自发地形成其他DNA加合物,进而导致DNA损伤。
中毒表现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黄疸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急救措施
1.清除毒物:在摄入黄曲霉素后,应立即进行催吐和洗胃,以尽可能地清除毒物。
2.支持治疗:黄曲霉素中毒可引起肝、胃、食管等器官的损伤,因此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输液、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等。
3.药物治疗:根据中毒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保护肝功能的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4.观察病情变化:中毒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以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AF的去除方法
碾磨搓洗
黄曲霉素在食品中分布极不均匀,在花生样品中以霉变、破损、长芽、皱皮及变色花生粒最为集中,只要将其拣除,毒素含量将大大降低,甚至低到无毒。碾磨加工可将大部分集中于米糠层和谷皮、胚层的黄曲霉素去除一大部分;搓洗可去除粮食表面的大量毒素。
吸附法
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活性白陶土、活性碳等。含有AF的植物油可加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毒素可被吸附而去毒,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用此法处理花生油,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花生油中AF由原来的100μg/kg降至10μg/kg。选择毒素吸附剂时,一方面应注意吸附能力必须具备试验室及动物试验双重资料方能证明有效,另一方面考虑吸附剂具有高度吸附能力、选择性吸附、广谱吸附、无副作用等条件。
辐射处理
AF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稳定,可用紫外光照射去毒。该法去毒对植物油等液体食品效果较好,而对固体食品效果不明显。应用辐射法,必须注意照射的剂量和照射时间,以不影响食品的感官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宜。
碱处理法
碱炼是油脂精炼的一种加工方法,在油脂中加入1%氢氧化钠溶液,AF内酯环即可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后者可溶于水,故加碱后再用水洗可将毒素去除。加碱水洗可使油中AF降至标准以下,甚至不能检出。
有机溶剂萃取法
AF为脂溶性毒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水合乙醇、2-丙醇、丙酮、己烷和水的混合物等进行提取分离、去毒。提取需反复3~5次,去毒效果可达90%以上,其中以丙酮和水(90∶100)混合液效果最好。处理后的粮油制品,必须将溶剂彻底挥干,方可食用。
氧化降解法
漂白粉、氯气、过氧化氢、臭氧等氧化剂可以迅速将AF氧化去除,其中以漂白粉去毒效果最强。高度污染的花生粉可用5%漂白粉处理几秒钟就可以全部去毒,用氧化剂处理过的粮食经火鸡喂养试验证明无毒。
二氧化氯法
霉变染有AFB1的玉蜀黍属,用250μg/mL低浓度的二氧化氯浸泡30~60min,能有效地解除AFB1的毒性。
中草药去毒法
1976年我国首次发现山苍子中的芳香油可以彻底除去食品中的AF。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与AF可发生加成和缩合反应,改变毒素分子结构,达到去毒目的。AF超过国家标准20倍的玉米、稻谷或超标2500倍的花生经大剂量山苍子芳香油处理可一举去毒。此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家庭应用,并对食品质量和营养成分无任何影响。另外,甘草、胡卢巴、羽扁豆、茴香、五香粉、大蒜等也有去除AF的作用。
生物学方法
乳酸菌粘附法是通过乳酸菌自身粘附作用和所分泌的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来去除AF。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链球菌素具有粘附、降解AF的作用。
乳酸菌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发酵工业中,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防腐和治疗功效。乳酸菌能分泌许多抗菌物质,阻止病原菌的生长。其他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对AF降解能力最强,在液体培养基60h后,可分别除去89%、88%和81%。
酶解法
酶的降解去毒主要利用酶的专一性,高效地催化、降解AF为无毒化合物或小分子无毒物质的方法。酶降解去除黄曲霉素效果好,实用性强,适合于各种形式受到污染的食品,必将成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测定方法
AF的检测方法从最初以薄层层析法为主,发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多种方法普遍应用,其进展与新的化学检测手段和新仪器的出现密不可分。这些新方法、新手段的快速应用,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适应了不同的检测目的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分别测B1、B2、G1、G2含量)及酶联免疫法(测B1含量与B1、B2、G1、G2总量)测定药材、饮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规定柏子仁、莲子等25种需检,柏子仁、莲子每1000g药材中B1含量≤5ug,G1、G2、B1、B2总量≤10ug。
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TLC)是测定AF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将样品经过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nm紫外光下产生蓝紫色或黄绿色荧光,并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的最低检出量来确定其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具有高分辨率,分析时间较短等优点。它的原理是样品溶液中欲分离的几种化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有不同的分配量,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AF经柱后电化学衍生化后,能发射特征性荧光,被荧光检测器捕获后而得到检测,最后经化学工作站处理数据。这一检测方法,将化学分析试验与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结合,使自动化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试验空间、人力和仪器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检测更多的样品。HPL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检测AFB1的方法,主要是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该法快速而准确,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未能广泛使用。
微柱法
微柱法测定AF,是利用微柱管内的硅镁型吸附剂吸附AF并在365nm紫外光下显示荧光,其强度与一定浓度的AF含量成正比关系,由此可简略定量AF。
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抗原(或抗体)吸附剂和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和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大致采用两种方法检测AF:一种是用双抗体夹心法;另一种是用竞争法。免疫吸附法测定的试剂盒及配套仪器、方法被列入国家标准(GB/T500922-1996第二法)。
关于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检测报道也较多,目前国外已有较成熟的检测食品及饲料中AFB1等真菌毒素的ELISA试剂盒出售,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有一些以ELISA检测食品及饲料中AFB1的研究报道。
其他方法
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SFB)
样品经甲醇水混合溶剂提取后,部分提取液通过固相分离进行柱前处理,500μL纯化的提取液用溴试剂衍生化后,用荧光检测计中检测,样品荧光吸收度与硫酸喹啉液的吸收度比较可直接换算成AF的总含量。该法已通过AOAC和美国农业部联邦谷物检测中心的认证。
超光谱方法(HS)
超光谱法是基于反射能基础上的一种非侵入无破坏的映像技术,用于农产品检测中,能够快速地提供该产品的有关化学和其他方面的内部细节。另据研究报道,培训黄蜂可用于AF检测。由于AF主要是由黄曲霉产生的,寄生黄蜂通过培训能把黄曲霉的气味和糖水联系起来,并对这些气味产生有区别的行为反应,借此来识别目标气味的存在。这种培训反应正在应用于储藏玉蜀黍属、花生的AF监控和检测实践当中,目前还未给出有关的结果评定。
生物防治剂
食品中常用的几种微生物,如乳酸菌、醋酸菌、面包酵母、酿酒酵母、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对黄曲霉毒素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枯草杆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具有较强的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
细菌类生物防治剂
乳酸菌(Lactobacillispp.)
乳酸菌具有抑制曲霉属生长及产毒的作用,常常作为生物去毒剂用于食品中,常见的菌种有Lactobacillusspp,Lactococcusspp,Leuconostocspp,Pediococcusspp,Streptocccusspp和Enterococcusspp。乳酸菌菌体的吸附作用主要与菌体的浓度及温度有关,而无论是活菌体或死菌体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乳酸菌吸附黄曲霉毒素形成菌体一黄曲霉毒素复合体,随着乳酸菌自身吸附能力的下降,其较易与黄曲霉毒素一起排出体外,进而降低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
尽管乳酸菌能吸附黄曲霉毒素,但这种吸附可能是可逆的,易造成毒素的残留;再者乳酸菌属厌氧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保证厌氧的环境,从而限制了乳酸菌作为拮抗菌的实际应用。
芽孢杆菌(Bacillusspp.)
芽孢杆菌属中的蜡状芽孢杆菌(B.cereus)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也对黄曲霉的生长及毒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若能将其分泌的活性物质进行纯化和鉴定,并将其活性物质用于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将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效益。
橙黄杆菌(Flavobacteriumaurantiacum)
橙黄杆菌是一类研究得较早的生防菌,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发现橙黄杆菌的细胞培养物能移去水溶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其死细胞移除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受温度和pH的影响,活细胞吸附的黄曲霉毒素B1则不能被液相萃取出来。此外,红串红球菌(红球菌属erythropolis)和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fluoranthenivorans)的无细胞抽提液能显著降低食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橙色粘球菌(黏球菌属fulvus)是好氧革兰氏阴性棒状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它们分泌的胞外产物可以分解不同的生物大分子和整个微生物体。由于橙黄杆菌会分泌色素,从而限制了其在食品、饲料及作物中的应用。
真菌类的生物防治剂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
采用不产毒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可有效防治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并已得到应用。早在1992年,有学者就已经提出将不产毒的寄生曲霉菌株播撒在花生生长的土壤中能够使花生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83%~85%。同样,在土壤中引入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株也可以降低棉花种子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近年来,美国环境保护协会还注册了两株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株来防治棉花和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并在美国多个州的试验田中广泛试用。在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亦筛选出能有效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不产毒黄曲霉菌株,这些菌株能使田间产毒菌株的数量降低95%以上。
通过引入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来控制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优先替代了土壤中原有的产毒菌株,对于降低收获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很有效的。早期的田间试验直接将不产毒菌株的孢子悬液与种子浸泡后播种或者直接将孢子悬液喷洒到土壤中,虽然效果十分明显,但成本较高;近年来,则采用谷类固态发酵的方法孵育孢子,孵育完成后在50℃下烘干,5℃贮存备用。土壤温度是影响生物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验室内,黄曲霉孢子萌发的温度需高于10℃;但在试验田内,温度需高于20℃时孢子才会萌发,因此,必须等到土壤温度高于20℃时才能将不产毒的菌株应用到试验田。不同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施用日期。
尽管很多不产毒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菌株已成功应用于田间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但采用直接接种孢子的方法会改变田间的微生物菌群,甚至将影响到正常菌群的生长,这势必会影物的产量。此外,该方法只能在土壤温度高于20℃时才能应用,对于多季种植作物的地区,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酵母
实验表明,腐生型酵母,如假丝酵母属(Candida)和毕赤酵母属(Pichia)的一些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黄曲霉的生长,但能否有效地用于田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Kusumanigtv等发现在饲料中添加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5d后,饲料中的AFB含量显著降低。Kathryn等通过光谱实验证明了酿酒酵母中的P450能结合黄曲霉毒素。Biemaiak等研究酿酒酵母及古菌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能力,发现它们能有效地降低B1、B2、G1、G2的含量。蔺志刚研究酵母培养残留物(YRC)抑制黄曲霉毒素在肉种鸡生产中的中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含AFT的日粮中添加YRC提高了种蛋的孵化率。
食用菌
有学者将平菇(Pleurotusostreatus)和黄曲霉共培养,结果表明平菇能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在稻草和玉米芯中感染黄曲霉3周后再接种平菇能使稻草和玉米芯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平菇可以产生一种分子量为90kD的胞外酶,并通过薄层色谱法证明该酶能有效地降解AFB1,荧光测定显示该酶能够催化AFB1内酯环的打开,从而达到降解毒素的作用。
黄曲霉毒素解毒酶是目前为止降解黄曲霉毒素效率较高的物质,是从食用菌中提取出的酶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只是该酶的产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广泛应用于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其它真菌
有报道显示,绿色木霉(Trichodermviride)、不明毛霉(Mucorambiguus)以及少数其他真菌对AFB1也有很好的降解能力。然而其中一些菌株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AFB。研究表明,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及其突变菌株与产毒黄曲霉混合对峙培养时,野生型虽然对黄曲霉生长只有微弱的抑制,但其可使黄曲霉产毒和合成色素能力下降;而突变株有较强抑制黄曲霉生长的能力。
药用植物提取液
药用植物中含有许多有效抑菌成分,大量研究表明,将药用植物与农作物实行间作栽培可以有效地抑制黄曲霉的生长,降低作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几率。
有学者从药用植物三齿拉瑞阿(Larreatridentata)中分离到抗菌物质木酚素,能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此外,黄花(Sidaacuta)、翅果铁刀木(SennaAlata)、肉桂(Cinnamomumcassia)、绿柠檬、石香薷(Moslachinensis)、山核桃(Caryacathayensis)及杜仲(Eucommiaulmoides)等药用植物对黄曲霉孢子的萌发及菌丝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上述几种药用植物除了石香外大多都是木本植物,虽说在临床治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对田间作物的生物防治则很难推广。
参考资料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去除措施!.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平台.2024-12-19
腐烂水果别再吃了!一毫克黄曲霉素就可致癌.微信公众号.2024-11-26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 1类致癌物清单(共120种).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02-22
杜绝食用和食品产生黄曲霉毒素.微信公众号.2024-12-19
【“药”知道】最毒“黄曲霉毒素”!药师教你如何避免摄入.微信公众号.2024-12-19
隐藏在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对精子不利.澎湃新闻.2024-12-19
黄曲霉毒素-拉响宠物食品安全警报.百家号.2024-12-19
花生霉变竟致女子中毒险丧命!这些食物千万别再吃了!.搜狐网.2024-11-26
如何紧急救治黄曲霉毒素中毒.小荷医典.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