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寿(1904年4月8日~1985年5月13日),字同宇,乳名“小黑子”。祖籍绍兴市,生于淮安市,是周恩来的胞弟,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员,中国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04年4月8日,周恩寿出生于江苏省淮安,比周恩来小6岁,他的童年在清江浦的外婆家及淮安老家生活度过。1921年周恩寿考入南开学校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8年初,周恩寿在随党组织前往上海市工作期间,离开了革命队伍,前往吉林省过起了平民生活。同年5月初,周恩寿随机应变掩护长兄嫂,并陪同他们在哈尔滨市脱险。1936年,周恩寿与王士琴结婚。
1946年2月,周恩寿向周恩来提出继续参加革命的要求。后根据组织安排,周恩寿回天津市以做生意为掩护,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和紧缺物资。1947年9月,周恩寿在天津被中国国民党当局逮捕,除供认是周恩来胞弟外,没暴露为党工作的任何情况。1949年4月,周恩寿到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毕业后任北京钢铁工业局科长、购运总站副站长、内务部专员等职。1963年因胃溃疡病重提前退休。“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后经毛泽东同意回家养病。1979年5月,周恩寿被平反并恢复名誉。1980年起被特邀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
周恩寿早年投身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洪流,并曾在革命洪流的风口浪尖上拼搏、战斗,并始终与中国的革命事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他是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过一定贡献的人,也是一生坎坷的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4年4月8日,周恩寿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淮安区驸马巷周家老宅,比周恩来小6岁。他出生后因皮肤稍黑一些,家里人给他起了乳名“小黑子”,字同宇,也用过桐宇。他出生时,因祖父已病逝,淮安市由于清朝撤销了漕运总督,经济萧条,周家开始败落,生活条件下降。他出生不到一岁,父亲因买彩票中头彩,家中经济状况改善,母亲便带着三兄弟一起去了清河县(今淮阴市市区及淮阴区一带)清江浦的外婆家那边,断断续续住了两三年。
周恩寿3岁时,年轻的母亲病故。次年秋天,周恩寿随着两位哥哥离开清江浦回到了淮安驸马巷自己的老家居住。这时其父亲在外地谋生,工资甚低,无法养家。兄弟三人在八叔八婶的帮助下生活,但由于家道中落,八叔又身有残疾,三兄弟和八叔一家的日子非常艰难。1910年春天,远在沈阳市(今辽宁省)谋事的四伯父周贻赓将12岁的兄长周恩来接出了古城淮安区,二哥留在八婶家,周恩寿则寄食在淮安市的十四姨妈家。两年后周恩寿回淮安和八叔八婶、哥哥博宇一起生活。1918年底,周恩寿向奶妈和舅舅借了点路费前往天津四伯父的家。到天津市后,他读书用功,成绩好,深得老师的喜爱,放学后他还经常帮助四伯母做些家务。
加入共产党
1921年,周恩寿考入南开学校读书。1924年,周恩寿在天津参加革命活动,并结识兄长周恩来的女朋友邓颖超,同时在天津市南开中学这所新型学校的进步思潮影响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为觉悟社交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受共产党委派到北平宏达学院学习为掩护,到北平市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同年10月,已与兄长结婚的邓颖超根据党组织决定从广州市发来电报,让周恩寿陪同邓母杨振德一道去当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中心广州。1926年1月,经共产党党组织决定,周恩寿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同年6月毕业。
1926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周恩寿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员。北伐军攻打武昌城时,他随攻城部队在火线上采访,不幸右脚被敌人炮火炸伤,一个多月后伤愈,其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劳资仲裁委员会代表,1927年春改任国民政府武汉邮电检查委员会主任,并继续参加北伐宣传的筹备工作。就在这期间,周恩寿因年纪轻,涉世不深,仅为一件生活小事离开队伍一个短暂时期。一向律己甚严的周恩来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和处理了弟弟。据说当时周恩来在弟弟的处分报告上签了八个字:“擅离职守,撤职查办。”年轻的周恩寿爱面子又害怕,内心很痛苦。几十年后,有人曾向周总理问起这件事,周恩来坦诚地说:“我那时年轻,火气大,是我对他帮助不够。”
1927年蒋介石“清党"时,周恩寿是“武汉中央军校各期学生共同讨蒋筹委会”执行委员,并在《讨蒋宣言》上署名,后遭通缉。
脱离组织
1928年初,周恩寿随党的组织去上海做地下工作,由于对上一次挫折仍成见在心,故向兄长周恩来提出自己读书太少,想离开革命队伍去念点书。兄嫂劝阻无效,于是他离开了革命队伍,也自行脱离了共产党。然后,他只身前往吉林省的四伯父处。在吉林市时,周恩寿担任吉(林)海(拉尔)铁路局检查课的课员,过起了平民生活。同年5月初周恩来与邓颖超拟经大连市、东北地区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途经大连遭日本水警盘查,被迫折返吉林。周恩寿随机应变掩护兄长兄嫂,并陪同往哈尔滨市脱险。后已经病重的周恩来对他的侄儿、侄女说:“虽然你们的父亲那时脱了党, 但我相信他不会出卖我们,实际上他还掩护了我们”。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周恩寿和四伯父周贻赓、父亲周贻能一起回到天津市。1933年夏天,四伯父周贻赓在天津病逝,周恩寿协助父亲料理丧事。因四伯父没有孩子,父亲周劭纲做主,将周恩寿过继给四伯父、四伯母,以儿子身份为四伯父守灵尽孝,使四伯父后继有人。此后周恩寿先后在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哈尔滨市和关内的太原市、天津等地谋差做事,职及税务、禁烟、证券等多个行业。曾任哈尔滨税捐局课员、松江绥化税务局课长、哈尔滨税务监督署股长、哈尔滨滨江税捐局课长,以及天津“天益成”布庄老板等。
1936年,周恩寿与在哈尔滨电业局工作的满族姑娘王士琴结了婚。1943年,周恩寿与妻子及两个孩子一 起从哈尔滨迁到天津,与四伯母杨氏住在一处。周恩寿在天津市一个证券行当司账员,过着艰辛的生活,有时入不敷出,四伯母杨氏和王士琴都做些手工活,以贴补家用。
重入组织
1946年2月,周恩寿收到正在军调处执行部工作的周恩来从北平市发来的电报,要他到北平见面。自从在哈尔滨站分别,兄弟二人已18年未见。周恩寿来到北平向周恩来提出继续参加革命的要求。周恩来让他去找北平军调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叶剑英。叶剑英代表组织,让他继续隐瞒身份,回天津以做生意为掩护,为共产党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和医疗器械、药品等紧缺物资。遵照叶剑英的安排,周恩寿回天津市后开办了一处 “民生货栈”,并按规定与天津地下党员周世昌联系,药品、经费等均通过周世昌转交给党组织。1947年9月,周恩寿在天津被中国国民党当局逮捕,除供认是周恩来胞弟外,没暴露为党工作的任何情况。同年12月被南开大学教务主任伉乃如(曾是周恩来化学老师)和常策欧(周恩来的南开大学同学)保释出狱,继续与地下党保持联系和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后
1949年4月,北平市解放不久,周恩寿和王士琴便从天津前往北平见兄嫂。周恩来因工作太忙,直到深夜才与他们匆匆见了一面。周恩寿向哥哥表示希望能继续为革命做点工作,兄嫂就介绍他到华北革命大学学习。
1950年,周恩寿从“华大”学习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钢铁局当科长,后来又调到冶金部。他曾先后担任过华北地区钢铁局工务处副管理师、重工业部钢铁局供销处秘书、购运总站副站长和仓库管理科科长等职。后因病不能坚持正常上班,1959年,周恩寿被安排到内务部任专员。
由于家里孩子多,夫妻工资低,周恩寿家的生活很窘迫。周恩来每月都给弟弟补贴。然而,周恩来却不希望周恩寿因为自己的关系而受到特殊照顾。周恩寿到了内务部后,因患胃溃疡,经常请假休养,仍然不能正常上班。周恩来向内务部部长曾山多次提过意要周恩寿提前退休。1963年6月,周恩寿提前一年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他除了辅导孩子们的功课,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等人为了整倒周恩来,无中生有地把周恩寿说成是“刘少奇黑线上的人物”。1968年2月,周恩寿被北京卫戍区“拘捕审查”。1975年4月,经毛泽东过问批准,周恩寿得以释放回家休养。
晚年与去世
1979年5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复查,周恩寿被平反并恢复名誉。1980年起被特邀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
个人生活
周恩寿在哈尔滨市工作时,通过周恩来的好友张鸿诰(王士琴的大姨夫)夫妇介绍,认识了在哈尔滨电业局工作的王士琴,他们于1936年结婚。
1937年,周恩寿的长女周秉德出生;1942年,长子周秉钧出生。1943年,周恩寿带着全家移居天津市后,王士琴又生次女周秉宜和次子周秉华。1949年3月,长女周秉德到了北平市,后来住在了西花厅,周恩来夫妇负责照顾她,使得周恩寿夫妇俩得以出门工作。当年4月,周恩寿从天津考入北平的华北革命大学,并分配在北京工作。1951年,周恩寿的第三个儿子周秉和在北京出生。1952年,周恩寿的第三个女儿周秉建出生。周恩寿六个子女童年就住在中南海西花厅,与周恩来、邓颖超朝夕相处。“文革”期间,周恩寿受四人帮迫害被抓起来,周恩来夫妇担负起孩子们的生活。
人物评价
周恩寿早年投身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洪流,并曾在革命洪流的风口浪尖上拼搏、战斗。他虽后来被革命浪潮涌到了一边,用他生前自己的话说,他是被“大浪淘沙”“淘”下来的人,但他在哥哥的影响、教诲下,始终与中国的革命事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他是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过一定贡献的人,也是一生坎坷的人。他生前的最后遗愿体现着华族几千年的传统,也表达了他对故土亲情的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诚如周恩来1965年7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市对另一位淮安市老乡所说的话:“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李海文《周恩来家世》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历任周恩来年谱生平小组副组长、组长、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
人物关系
人物事件
周恩寿生前有两件遗憾的事:
一是未能参加兄长周恩来的追悼会。1975年虽然让周恩寿回家养病,但在当时极“左”思潮统治下,他仍由群众监督,没有让他享有应该享受的公民权利。周恩来病重,不让他去探望;周恩来去世后,他也没“资格”参加追悼会。周恩寿十分敬爱兄长,他只能在家中设个灵堂,以泪水洗面,默默地悼念。
二是未能回故乡看看。周恩寿前半生颠沛流离,无法回到淮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有机会回淮安看看,却又因当总理的兄长律己甚严,屡次不准周恩寿回故乡,怕惊动地方,给地方带来麻烦。特别是1965年春节前夕,退休不久的周恩寿得悉哥哥在安排平掉淮安老家的祖坟,向哥哥提出回故乡说服陶华(周恩来的叔伯兄弟周恩硕的妻子、周尔辉的母亲),提醒其年岁大,想不通。周恩来思考后还是不同意。
参考资料
[广州1976] 周恩来与漩涡中的周家孩子.广州图书馆.2024-07-28
《周恩来家世》.北京青年报.2024-07-27
《周恩来家世》四.北京青年报.2024-07-27
周总理侄子周秉和:“从小就沾不到伯伯的光”.东北网.2024-07-28
西花厅孩子忆伟人:周总理更像家长没有一点架子.北方网.2024-07-28
周恩来侄女周秉建:伯母说过,你们伯父是国家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百家号.2024-07-28
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建的这提案 与伯父周恩来有关.青岛新闻网.2024-07-28
周恩来及其兄弟乳名的来历.人民网.2024-01-26
《周恩来家世》七.北京青年报.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