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是位于北京中南海的建筑物,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故居。现址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60米,是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院落西墙外,是沿中南海西街南北伸展的府右街,北墙外临文津街

西花厅前身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修建的摄政王府的后半部分。北洋政府时期摄政王府被当做国务院的办公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花厅成为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工作处所和居室。周恩来在此生活了26年,直到1974年6月1日最后一次住院的前夕。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在此又继续居住了16年。

西花厅从1959年至1982年先后进行过三次修缮。周恩来、邓颖超去世后,遵从他们的遗愿,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将整理好的2万多张照片、6000多册图书、11146.95元的积蓄全部交给党中央。此后西花厅从未对公众开放。现西花厅内有专人打扫,保持着邓颖超晚年居住的状况。

历史沿革

清末至民国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在两日内相继辞世,光绪弟弟之子溥仪登基,其生父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摄政。遂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兴造摄政王府,西花厅便是摄政王载曾住过的西花园。

北洋政府时,西花厅是国务院所在地。解放前则是北平市特别市政府的办公场所。西花厅坐落在中南海大院西北角。在院子的西墙外,是沿中南海西街南北伸展的府右街,北墙外临文津街。前院高台阶上座落着一座坐北朝南的旧式厅堂,门檐悬题有“西花厅”的匾额,院落由此厅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解放后,中共中央从西柏坡镇迁至北京,并首选香山作为落脚点。周恩来作为党的副主席也居住在那里。当时,新中国正在紧张筹建之中,周恩来每天忙于处理各种事务,有时甚至需要一天内不止一次地往返于西山和城区之间,因为当时的路况状况非常恶劣,每天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也相应颇多。由于这样的奔波让人既劳累又浪费时间,因此周恩来等几位领导人率先搬进了中南海居住,而周恩来最初选定的居所则是丰泽园。

丰泽园由三进院落组成,周恩来最初和林伯渠住在里院的五间正房里。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也要搬进城区,周恩来便把里院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中院的正房里。但由于后来毛泽东的家属也要进城,周恩来便又决定要搬家。这一次他选择了丰泽园外院的东厢房。然而,作为一国总理,在丰泽园外交学院住宿已经变得相当不方便。因此,在1949年11月,周恩来和邓颖超搬到了他们自己选中的西花厅,以此作为他们的居住和办公之地。从丰泽园迁至西花厅后,周恩来在此生活了26年,直到1974年6月1日最后一次住院的前夕。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在此又继续居住了16年。

三次修缮

20世纪50年代时的西花厅外观已非常陈旧。屋顶的小梁柱有的已经腐朽,壁漆斑驳陆离、墙皮大部脱落,方砖地面也日渐潮湿,窗子缝隙大,一到冬天,四面漏风。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要修缮总理的办公室和住房,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年12月,周恩来秘书何谦向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提出修缮请求,经他同意后,便趁周恩来和邓颖超到南方出差之际,组织房修部门修缮了一下西花厅。工作人员一切都是本着适用、安全、节俭的原则办的,没想到还是违背了周恩来禁止修缮的意愿。周恩来看到焕然一新的住房时发了脾气,一气之下搬到了钓鱼岛的办公地。何谦没办法,只好按照总理要求,把原来的旧床换回来,撤掉了窗帘、吊灯等陈设,总理这才又回到了西花厅。

修缮风波事后周恩来多次在国务院会议上作检讨。他说:“我要求勤俭节约,自己没有做到。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西花厅的第二次维修是在1965年。这次也没有大动,只是把那些年久失修漆皮剥落的木柱和房檐油了油,因为周恩来有话不让大修。

西花厅的第三次修缮是在1982年,那是因为1984年日本有一个3000人的代表团访华,其中有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他们的后代,有100 人要到西花厅拜见邓颖超,所以就把房间里外都粉刷了一遍。再就是为了避免邓颖超感冒,在后院北房前加了一排廓子,这样把几间房子串了起来,邓颖超冬季时可以在廊子里散散步,刮风下雨时出去也比较方便。

保存现状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同志去世。在她的遗嘱中曾明确写道,“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等,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

遵照邓颖超的遗嘱,西花厅的工作人员把整理好的2万多张照片交给了中央文献研究室,把6000多册图书交给了共青团中央,把11146.95元的积蓄作为党费交给了中央特会室,将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室会客室的陈设,使用过的家具、办公用品、部分衣服、书籍等经整理后保存下来,按照两位生前的原样陈列在西花厅。

周恩来、邓颖超去世后,西花厅从未对公众开放。周恩来的警卫员高振普告诉记者,现在西花厅内有专人打扫,环境很好,保持了邓颖超晚年居住时的模样。

建筑布局

长方形的四进庭院

西花厅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60米,是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水南大门为一进院,主要用于提供服务设施。二进院前面有水榭,三面临水,夏季池中开着盛开的莲花;水榭东北侧是不染亭,亭榭之间以短廊相接。院内植有各种花草翠竹和苍郁松柏。沿林荫道往前,是二进院的正房和耳房,建在青砖砌筑的台基上,正房廊檐上挂着“西花厅”匾额。西花厅中央的屋子是会客厅(前厅)。三进院内种有四季花木,栽有桃树、梨树,其中最多的是周恩来所钟爱的海棠。院子中心的正房是会客厅(后厅);东耳房的第一、二间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寝室,紧靠寝室的屋子是邓颖超的办公室;西耳房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四进院则是辅助设施。

重点区域

西花厅共有两进院落,前院高台阶上是一座五楹相连坐北朝南的老式厅堂,厅堂走廊外有一个同廊子一样长的长方形大平台,四周由青砖花墙环绕,厅前的横匾上书“西花厅”三个大字。在西花厅平台的对面,有一个牡丹花坛,花坛四周长着几棵茂盛的白皮松和花果树。后院是一座不十分规范的四合小院,院内的北房与西配房构成了一组建筑主体,南向的厅房恰恰是前院的正房,而相比之下惟有东配房显得有些简陋。

办公室

周恩来办公室在内院坐北朝南的正房里。周恩来办公室的陈设十分简朴,靠东西两面墙立着几个书柜,方桌拼接的长形会议桌占了办公室的一大部分。此外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书桌和一把布套椅子。书桌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抽屉上方有一排按钮,分别通向警卫室、秘书室等处。书桌上摆着几件办公用品,铅笔就装在一个残旧的玻璃杯里。还有一盒清凉油,被总理称为“三宝”之一。这间办公室原来没有沙发,现有的这个单人沙发,是周恩来生病后,毛泽东派人送来的特制沙发。

20世纪60年代以后,周恩来的工作时间不分昼夜。为方便休息,便在办公室摆上了一张单人床,可随时躺下休息。开始比较有效,他休息时,警卫们就在办公室外放上“安静”的牌子。后来他连上床休息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实在困了,就坐在沙发上打个盹。

客厅

办公室往东是客厅,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生活起居的地方。这里的陈设也非常简单,一张餐桌,几把椅子,一套沙发和一个报架,既是用餐、休息的地方,也是会客、与亲属团聚所在地。房屋一侧有一台小电视,邓颖超常在此看电视,旁边还有一张白色的理发皮椅,是总理理发修面的地方。

球房

周恩来办公室西隔壁有一个稍大些的房间称作“活动室”。室内有一张乒乓球桌子,北侧与西墙根处立着书橱。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将“活动室”习惯地称之为“乒乓球房”,或干脆就叫“球房”。

客房

西厢房为工作人员办公处,东厢房为临时“客房”,来客作短暂住宿用。工作人员在西花厅10年只见过周恩来的亲侄女在这里短期住过几次,未见过别人来住过。

卧室

总理的卧室隔壁是他的另一处办公所在,这间居室本是邓颖超的卧室,1968年,因为周恩来晚间在卧室办公时间很长,室内空气不好,邓颖超就把卧室让出来,而她自己则把床搬到办公室,从此,办公、休息、约人谈话,都是在这2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室内。

周恩来卧室家具陈设极其简单,他一进卧室就上床,身后用枕头垫着斜靠在床头继续办公。他睡的是一张普通木床,下面用的是南方人喜爱的棕绷床垫。每天深夜或凌晨,周恩来离开办公室去卧室时总抱着一大沓文件,邓颖超把这戏称为“他每天总抱着金娃娃”去睡觉。

室外区域

西花厅前院高台阶上是一座五楹相连坐北朝南的老式厅堂,厅堂走廊外有一个同廊子一样长的长方形大平台,四周由青砖花墙环绕,厅前的横匾上书“西花厅”三个大字。在西花厅平台的对面,有一个牡丹花坛,花坛四周长着几棵茂盛的白皮松和花果树,从平台往下观望,很有一番诗情画意。

西花厅的后院是一座不十分规范的四合小院,院内的北房与西配房构成了一组建筑主体,南向的厅房恰恰是前院的正房,而相比之下唯有东配房显得有些简陋。

在北京中南海原周总理居住和办公的院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名曰;“不染亭”。这是一个清末建筑,亭名也是原有的。经朝历代,西花厅、不染亭都没变,当时有一位好事文人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两句说道,“清风明月西花厅,亭虽不染主人污”,是借不染亭对那些贪官污吏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相关轶事

保密

周恩来的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他自己一把,值班秘书一把,值班警卫一把,连邓颖超都不能“私自”进入他的办公室。或许是早年革命生涯沿袭下来的习惯,周恩来的钥匙几乎24小时不离身,平时放在衣服口袋里,睡觉时就压在枕头底下,出国时才交给邓颖超保管,“大姐把钥匙放在信封里,为了避嫌,特意用钉书器把信封口钉上,等总理回来后再完璧归赵。”

中南海“最忙的一个”

中南海所有的人,上至毛泽东下至一般服务人员,无不公认周恩来是“最忙的一个”。周恩来在午饭后开始工作,工作整整一下午,只在吃饭时“休息”一下,晚饭后从8时起又投入工作,一直到他把公务处理完为止。周恩来卧室家具陈设极其简单,因为他一进卧室就上床,身后用枕头垫着斜靠在床头继续办公。每天深夜或凌晨,周恩来离开办公室去卧室时总抱着一大沓文件,邓颖超把这戏称为“他每天总抱着金娃娃”去睡觉。

周恩来太忙,睡觉太少,秘书和警卫等身边工作人员不免有时发点议论和“埋怨”。周恩来听到了,就半批评半解释地说,“有些事只有我办比较好,我把这些事办了,就可以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同志节约出时间来,让毛主席集中精力去考虑重大问题。我这个人只能给毛主席当助手。”

西花厅后院的各房间和卫生间都由内走廊连接出入。周恩来起床后首先要到卫生间,由于周恩来工作太忙,进卫生间后有时坐在抽水马桶上看快讯和《参考消息》,有时则要按在马桶旁小条几上的电铃把值班秘书叫进来,让他报告电话记录、特批阅的紧急文件和一天的工作安排等。有时候,他叫廖承志、罗青长、乔冠华等一些熟悉的老部下到卫生间来汇报工作,交谈的时间有时是几分钟,有时长达几十分钟。日子一长,西花厅的工作人员赋予卫生间一个雅号——“第二办公室”。

周恩来小道

海棠树旁有一条小径,人们叫它“周恩来小道”。因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作息时间不同,每天深夜或凌晨,当周恩来外出办公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西花厅时,邓颖超正在熟睡,怕惊扰妻子甜蜜的睡梦,周恩来总是提前下车从房后步行绕道返回自己的办公室。有一次,邓颖超生病后昏睡过去,护士呼叫不醒,正在办公室办公的周恩来闻讯后急忙跑来,俯身连声呼唤:“小超!小超!”在场的人无不为他们的情意感动。

一起看电影

六十年代以前,因为周恩来每天工作的时间都达到十五六个小时。为了让他放松一下,周末,遇到周恩来不外出,中办警卫局服务处就会带点片子来放电影,当时租一次片子要15元钱,每次都是从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里出。周恩来和邓颖超看电影时总会想着工作人员,从来不忘请办公室的同志一起看。那时办公室的不少同志都住在西小院,有的同志来看电影时还带着夫人和孩子。周恩来和邓颖超特别喜欢小孩子,见到哪个都要问问、逗逗。

不准叫首长

周总理的秘书高振普曾回忆道:“总理是不准许我们叫他‘首长’的。有的同志初次见到总理,很习惯称呼‘首长’,总理马上纠正说:‘这里没有首长。’”高振普还记得,凡是周恩来交办的事,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不准许冠以“指示”二字。“不准用‘指示’二字是很有道理的,‘指示’是命令,命令是要执行的,没有什么可考虑的。周恩来不把他说的话看成是‘指示’、‘命令’,是要让办事的人有所思考。”

西花厅的海棠花

1949年4月,周恩来曾到西花厅看望一个得病的同志,对院里芬芳吐蕊的花留下较深的印象。在叶茂花繁之中,周恩来最喜欢的,是4月盛开的海棠花,这也是他后来搬家时选择西花厅的原因。

每年海棠花开,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要抽空和邓颖超一起漫步,欣赏如霞似锦的海棠花。每每工作到深夜,周恩来会走到木瓜下伫立良久,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似乎一切劳顿顷刻便可消除。邓颖超回忆,美国著名作家洛伊斯·斯诺的夫人曾说起,当年邓颖超送给她一支新鲜的海棠花,并告诉她,海棠花是周恩来最喜爱的花。斯诺夫人听了高兴极了,给花拍了照,然后压在书中保存留念。

周恩来离世后,邓颖超睹物思人,写下《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一文,回忆周恩来在西花厅的点点滴滴。邓颖超无限深情地说:“一年一度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离开了我们,不再回来了。”但西花厅的海棠花还在,海棠依旧,共产党人的初心依旧。

建筑仿建

2006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二期工程,复建中南海西花厅,以实景实物展示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项工程被列为2007年天津市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之一。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西花厅生活了几十年,到底按照哪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复原,专家们经过了一番讨论,最终决定整体依照上世纪60年代中南海西花厅的布局和风格复原。

据介绍,仿建的西花厅占地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60米,由两个院落组成。前院包括盟鸥馆、水榭、不染亭、西花厅等;后院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工作、生活区域,包括办公室、客厅、卧室、乒乓球房等,室内陈设均按原貌复原,整洁、简朴依旧。

衍生作品

出版物

电视剧

话剧

2019年4月11日,由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原创话剧《西花厅故事》近期在北京二七剧场上演,该剧由梁秉堃编剧,姜涛孙佳星联合执导、霍青主演。《西花厅故事》取材于周恩来长期工作、生活的西花厅往事,从周恩来日常为人处世的平常事入手,娓娓道来讲故事,先后讲述了周恩来“制定家规”、“拒绝装修”、“思念战友”、“乘坐电梯”、“出访归来”、“病中诀别”六个故事。

对于《西花厅故事》的创作目的,编剧梁秉的回答是:周恩来会在夜归的路上握着环卫工人的手表示感谢、会与他一起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找一只丢失的鞋。比起周恩来的外交本领,这些为人处世时流露的先人后己、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更让他感到温暖,也更容易唤醒人民对周恩来的怀念。正是因此,他才决定创作《西花厅故事》。

相关活动

2011年5月3日“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20位来自首都各界的青年代表在中南海座谈,共话青年成才之路。温家宝十分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自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每年“五四”青年节他都要抽时间看望青年,鼓励广大青年健康成长,为祖国发展作贡献。温家宝和首都青年代表一起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参观周恩来总理生前办公和生活的地方。这些青年人都是第一次到中南海。温家宝领着他们走进西花厅幽静的院子,“周恩来在这里住了27年”“这是周恩来生前十分喜爱的海棠树”“这是周恩来的办公桌”……温家宝当起了讲解员,院子里洋溢着融洽和谐的气氛。看到周恩来生前工作的地方陈设简单朴素,大家纷纷表达敬佩之情。

2009年1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以日本侵华战争遗孤池田澄江为团长、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为名誉团长的日本遗孤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访华团。会面后,温家宝同日本遗孤感恩访华团成员一道参观周恩来总理曾生活和工作过的中南海西花厅。

2008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8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参观北京中南海,并进行座谈。座谈会前,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陪同下,和教师们一起参观西花厅。

参考资料

周恩来选择入住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党史博采).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2023-09-10

周恩来:为修缮西花厅做自我批评.红星网.2023-09-10

西花厅周恩来故居(北京).淮安市图书馆.2023-09-10

走进西花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3-09-10

周总理故居西花厅:厅里不许叫首长,不准称指示(2).中新网.2023-09-10

周总理故居西花厅:厅里不许叫首长,不准称指示.中国新闻网.2023-10-28

海棠依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10-28

赵炜讲述周恩来夫妇的西花厅岁月.视频中国.2023-10-31

走进西花厅 睹物思总理(图).北方网.2023-10-31

西花厅孩子忆伟人:周总理更像家长没有一点架子.北方网.2023-10-31

周恩来:中南海“最忙的一个”.人民资讯.2023-11-14

《中华文摘》文章:周恩来与那个年代的情感.中国新闻网.2023-10-31

周恩来:中南海“最忙的一个”.今日头条.2023-10-31

中南海西花厅里的周恩来小道.人民网.2023-10-31

周总理故居西花厅:厅里不许叫首长,不准称指示.中国新闻网.2023-11-14

周恩来选择入住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微信公众平台.2023-10-31

海棠花开,不负春光不负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0-20

【理事单位】媒体关注 | 首开集团房修一建筑公司匠心雕琢 “复刻”西花厅.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2023-10-20

实话实说西花厅.豆瓣读书.2023-11-14

西花厅孩子们的怀念.豆瓣读书.2023-10-30

西花厅岁月.豆瓣读书.2023-10-30

走出西花厅.豆瓣读书.2023-10-30

二七剧场上映《西花厅故事》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诞辰121周年.红色延安网.2023-10-31

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 ——解码《西花厅故事》的创作历程.微信公众平台.2023-10-31

温家宝“五四”前夕在京同首都各界青年代表座谈.中国政府网.2023-10-31

温家宝会见日本遗孤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访华团.中国政府网.2023-10-31

温家宝邀请八位教师到中南海作客 表示节日祝贺.中国新闻网.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