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China's 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为一个回归年,计365天。从天文学上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着黄经每运行15度的时日为一个节气,也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春分为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商时期,古籍《夏小正》中已有冬至和夏至的记载,人们开始通过星象、气象、物候等信息形成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初步认识。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始于春秋,并在当时定出了仲春、仲夏、中秋节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于秦汉完全确立,经历了从二分二至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汉朝初期,邓平等颁布《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国家历法收录,并以此来指导农事,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现象相对应,总结出了七十二候与二十四番花信风,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庆民俗、宗教祭祀活动等密不可分,为人们的健康养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人们围绕每个节气,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节气含义
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运行到达太阳黄经的位置,以及地面气候演变次序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为一个回归年,计365天。从天文学上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着黄经每运行15度的时日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春分为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行观察、探索和分析总结的结果,表述了全年的气候和物候特征以及物候变化的规律,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历史沿革
起源
起源时间
在没有精确计时的古代,中国的祖先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这也使得古代人不仅注意观察日出和日落现象,而且促使他们注重观测星象。通过对中国原始聚落及氏族墓地布局的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有了明确的方位概念和依天象定方位的方法。
从现存的甲骨文、文献记载角度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起源于夏商时期,《夏小正》中有五月“时有养日”和十月“时有养夜”的记载,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冬至、夏至两个节气;殷墟发掘中发现南北向的宫殿基址方向与今日的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一致的,同时甲骨文的记载表明,当时的计时用语有旦、明、朝、中日、大采、小采等,说明对一日内各时段的划分已相对明确。因此,夏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通过星象、气象、物候等信息形成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初步认识。
起源地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北纬30~40度,一年四季气候分明,阳光水分充足,而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耕作。从二十四节气形成到完备的时期里,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二十四节气自秦汉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发展
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始于春秋,于秦汉时期完全确立,经历了从二分二至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
形成时期
西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天文学的发展。根据《尚书·尧典》《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根据观察冬至、夏至的太阳和春分、秋分的月亮来确定四季,用漏壶计算时刻,确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春秋中期,人们使用土圭观测日影,即在地上垂直树立一个标杆,称为“表”,在旁边南北方向水平放置一把尺子,称为“圭”。当太阳照到表上的时候,影子就会落在圭上,人们通过影子移动的规律、影子的长短来测量日影,并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发明了漏壶来确定时刻。当时人们将昼夜时间相等的两天定为春分和秋分,将日影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定为冬至和夏至,由此确定了二分二至。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分至启闭”,就是指二分二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
确立与完善时期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和记载,是在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以北斗斗柄的运行方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并在古代音律特征与相应气候特征相通的原则上,把音律与历法密切结合在一起,将十二律吕与二十四节气相配,以冬至为始,规定每十五日一个节气应一律,最后依次顺延回到冬至。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邓平等颁布《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国家历法收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总结出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在一个回归年当中,天文、气象、物候和农事活动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时期,张衡用铜铸成了浑天仪,上面分列有二十八星宿和二十四节气,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已趋完善。南北朝时期,祖冲之修成的《大明历》,首次引入“岁差”校正二十四节气。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明代崇祯时期,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节气,即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节、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一是中气,即每月第二个节气为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立春
立春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节、岁旦等,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一年四季之始,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涌动复苏的迹象。立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
雨水
“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空气也慢慢变得温润起来,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惊蛰
每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即将苏醒,开始活动。惊蛰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和地温都上升得较快,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春分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长度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到了春分前后,中国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到处生机盎然。
清明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长出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着春耕、春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谷雨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谷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天气转暖,春雨滋润着田野,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万物生长旺盛,从此进入夏天,宣告春天结束,也预示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做是气温显著升高的开始,立夏过后,夏天到来,雷雨天气开始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时期。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时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
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芒种时,天气渐热、白昼渐长,“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了。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稻、黍稷等。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大地万物在此时生长得最旺盛。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却没有达到极致。小暑的标志是出梅,然后入伏。小暑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这段时期,大雨常与大风、雷暴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大暑
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大暑时气温高本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但如果气温过高,农作物的生长反而会受到抑制。
立秋
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意味着夏去秋来,秋天的开始。立秋时节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此后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不过,许多地方仍然处于炎热之中,有“秋老虎”的说法。
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这时,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处暑前后,到处一派秋收的景象。
白露
白露时白昼尚热,但傍晚后气温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夜晚之后温度可下降到二十几度。此时天气转凉,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物体上凝结成露珠,因而得名“白露”。一般白露前后会有一段连绵阴雨天气。
秋分
秋分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这一天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秋分以后,每天的降水量不是很大,但降水的天数却会增多。
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步入深秋,冷风吹来丝丝凄凉,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随着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继续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断减少,气温继续下降,露水变得更冷,白色的露珠好像要凝结一样,故为寒露。寒露时节,中国北方已出现满山红叶,呈现出深秋景象。
霜降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冬天越来越近。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此时,夜间气温可至0℃左右,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白色的疏松冰晶,此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气候由少雨干燥的秋季气候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这时气温下降,开始降雪,大地呈现出初冬景象。由于此时常有冷空气南下,所以要抓紧防寒防冰工作。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指下大雪时温度低,能冻死越冬的虫子,对农作物有好处。大雪节气表示降大雪的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中国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的意思。此时中国北方经常会下大雪,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损失。
大寒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时天气寒冷到了极点。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物候现象
七十二候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现象相对应,总结出了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分别有植物候应,包括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衰落等;动物候应,包括动物蛰伏、生长、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如风雨雷电的出现与消失,始冻、解冻等。例如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七十二候中同一种动物、昆虫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会呈现相反或连续的变化,相反的如“玄鸟至”与“玄鸟归”、“蜇虫始振”与“蛰虫坯户”、“雷发声”与“雷始收声”等。
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信,即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即风报花之消息。风应花期,中国便产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节令用语,它亦是中国表示气候变换的词语。根据南朝宗《荆楚岁时说》云:始梅花,终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即指: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类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是二十四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二十四候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候的顺序是:
气候农事
二十四节气是农民普遍使用的“农业气候历”。农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活动,涉及耕地播种、田间管理、粮食收储等农业生产各环节,是农民应时劳作的行动指南。农民常言“种田种地,全凭节气”、“清明节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快锄苗,小满望麦黄”、“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红薯收”,这都充分诠释了节气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规定性,遵节气安排生产是千百年来不违农时的生动体现。
中国各地农业生产都以二十四节气为基本遵循,但由于各地在同一时间的气候状况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各地在应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时又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比如春季时,南方比北方回暖早,因此江苏省每年都是“谷雨前,好种棉”,山东省则是“清明节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相宜”。二十四节气所表达的农业生产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核心思想,对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节气风俗
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生产外,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庆民俗、宗教祭祀活动等也密不可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清明祭祖都是中国人格外重视的祭祀活动。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传统,其用意是庆祝冬至日的“一阳来复”。这些习俗体现出中国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的养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面饼摊鸡蛋”等节气谚语,为人们的健康养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正所谓“食哉惟时”,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说的就是在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特定饮食习俗,冬至吃饺子来自于张仲景制作“驱寒娇耳汤”的民间传说。从科学角度看,冬至吃饺子的饮食习惯符合冬季时节人们驱寒暖胃、补养身体的需要;而夏至吃面是因为该季节小麦刚刚收获,食材既新鲜又富有营养,同时热气腾腾的面条有利于发汗、排除体内湿气,体现了古人“冬病夏治”的智慧。又如在穿衣方面,民间流传着“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的谚语,说的是立秋之后随着秋雨来临、天气转凉,人们要注意御寒保暖。
文化作品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诗词作品
保护传承
强化研究
中国农业博物馆通过持续的深入研究、系统整理,先后编撰出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二十四节气文化日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等多部论著。
2017年3月29日,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淮南市举行。
积极“申遗”
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启动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一致同意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推广传播
2017年08月0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二十四节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揭牌展示,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同日开幕。
2019年06月27日,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在中国北京成立。
2023年12月02日,涉农高校二十四节气传承与创新论坛举行,旨在推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影响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到了现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息息相关,广大农村农民群众还在运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天气气候规律,科学地安排日常生产生活,顺应农时、不违农时,科学种田,争取农业丰收,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省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曰:“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旱”、“立春天还寒,麦田浇灌莫停歇”、“小满芝麻芒种谷”。即使在四季特征并不明显的区域,也有依节气轴线所产生的一系列农谚,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二十四节气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活动涉及俗信、仪式、礼仪、娱乐等多个方面。比如,浙江省遂昌县传承数百年的“班春劝农”仪式,主要以劝课农桑、鼓励农耕,迎春气而兆丰年为精神归旨;石阡县的“说春”习俗,体现着敬畏自然、缅怀先人的情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拱墅区的皋亭山地区,人们每逢立夏节气会自发聚集到当地的娘娘庙举行传统的立夏民俗活动,比如吃乌米饭、大秤称人、登高等,以祈愿能够在炎炎夏日里祛暑明目、身体健康;登封市的百姓每逢夏至和冬至都会云集于登封告成观星台进行观日影、测日影活动,以领悟、传续先民的科学精神和文明智慧。
国际影响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在中国传承久远、播布广泛,还影响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公元552年,二十四节气随中国历法传入日本,已被广泛运用于烹饪、文学、服饰、健康、年会、园艺、旅游、节日等方方面面。在日本俳句、短歌等文学创作活动中,歌咏季节相关内容一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日本旅游景区宣传册,也经常使用一个节气来引出当地可供欣赏的动物或景色;春分、秋分等节气在日本,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越南于1324年引进中国的《授时历》,先后经过六次重要的修改,形成了越南独有的历法。
这些国家在中国历法的基础上保留了大部分节气,并调整部分节气的时间或名称,创立了适合本土特点的历法,有的还增设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节令习俗,比如日本的杂节。经过本土化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影响着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历法、节庆、社交、语言、文艺以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成非遗,杭州居然有个保护区!看图说话.杭州发布.2023-12-16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人民日报.2023-12-06
China's 24 Solar Terms.中国气象局.2023-12-07
立春︱春之开始,万物复苏.浙江新闻官网.2023-12-07
立夏.中国气象局.2023-12-08
立秋.中国气象局.2023-12-08
立冬节气有哪些习俗?.人民网.2023-12-08
立春至!寒冬已尽春意萌动 全国升温排行榜看哪里升温最猛.中国天气.2023-12-07
清明.中国气象局.2023-12-08
立冬.中国气象局.2023-12-08
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气象局.2023-12-06
二十四节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5-03-04
二十四节气既要传承,也要发展 传统节气还跟得上气候变化吗?.人民日报.2023-12-06
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金银纪念币赏析.今日头条.2025-03-04
了解自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和二十四花信.牡丹江市政府信息公开.2023-12-08
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光明日报.2023-12-06
传统节气还跟得上气候变化?要传承也要发展.人民日报.2023-12-08
冬将尽,春将至,你了解立春吗?.科普天津云.2023-12-08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央视网.2023-12-08
立起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光明日报.2023-12-07
“雨水”节气春回大地 应做好春耕春播准备.中国气象局.2023-12-08
雨水.中国气象局.2023-12-08
“惊蛰”时节天气回暖 雨水增多 春耕春播正当时.中国气象局.2023-12-08
谷雨.中国气象局.2023-12-08
我国科研人员构建首个黍稷高质量泛基因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3-12-09
夏至,最有诗意的时光,祝夏日安好.新华网.2023-12-08
小暑.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大暑.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处暑.中国气象局.2023-12-08
白露.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寒露.中国气象局.2023-12-08
霜降.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小雪.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大雪.中国气象局.2023-12-08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国气象局.2023-12-07
今日雨水|三春有信,飞花细雨报春来.上观新闻.2023-12-08
惊蛰.中国气象局.2023-12-08
春分.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小满.中国气象局.2023-12-08
芒种.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夏至.中国气象局.2023-12-08
秋分.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大雪.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冬至.中国气象局.2023-12-08
今日小寒|你知道小寒三候吗?.光明网.2023-12-08
大寒.中国气象局.2023-12-08
24节气的气候及健康提醒.中国政府网.2023-12-07
小寒.中国气象局.2023-12-08
立春:迎春、鞭春和咬春.多媒体数字报.2023-12-08
惊蛰有哪些传统习俗?.北青网.2023-12-08
今日惊蛰吃什么?我国各地惊蛰气候的民间习俗 2021年惊蛰几点几分几秒到来?.中国小康网.2023-12-08
清明节传统习俗.北方网.2023-12-08
绍兴清明习俗. 绍兴市柯桥区人大.2023-12-08
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习俗知多少.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3-12-08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3-12-08
二十四节气 | 芒种习俗知多少.济宁新闻网.2023-12-08
“夏至”习俗:古时是节日放假一天 南北吃面.半月谈.2023-12-08
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吗?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小暑习俗有哪些?.闽南网.2023-12-08
大暑来临 这些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大江网.2023-12-08
大暑,莆田习俗吃荔枝,还要吃羊肉!.莆田新闻.2023-12-08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立秋.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2023-12-08
今日立秋!2019立秋时间是几时几点?立秋习俗节气盘点你知多少.中国小康网.2023-12-08
处暑节气民间的七大习俗一起了解下.光明网.2023-12-08
二十四节气——处暑习俗知多少?.济宁新闻网.2023-12-08
今天,寒露!北京已多地下雨,最低气温12℃.北京晚报.2023-12-08
秋分习俗杂谈.中国气象局.2023-12-08
霜降习俗知多少?为何要吃柿子?.中国新闻网.2023-12-08
2017年11月7日今日立冬:立冬习俗盘点 立冬补冬吃什么.闽南网.2023-12-08
大雪节气——万物冬藏待春来.齐鲁壹点.2023-12-08
冬至节气的民俗文化.中国气象局.2023-12-08
泉州人冬至吃什么?闽南冬至习俗有那些?.闽南网.2023-12-08
【节气】今日小寒 年味渐浓.陕西发布.2023-12-08
小寒:踏雪寻梅,年味渐浓(解码二十四节气).人民网.2023-12-08
腊八逢大寒|“粥”而复始,年又一年.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23-12-08
大寒期间的风俗和节庆.央视新闻.2023-12-08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央视网.2023-12-08
惊蛰养生从吃做起.北青网.2023-12-08
20日19时2分迎来“春分”节气 乍暖还寒需保暖.中国政府网.2023-12-08
清明养生把握三原则清明养生攻略.每日经济新闻.2023-12-08
谷雨养生, 有哪些讲究?.芜湖新闻网.2023-12-08
明天小满!养生,多吃这些防暑热.齐鲁晚报网.2023-12-08
芒种之际,养生别太“忙”.新华网.2023-12-08
夏至的习俗与养生.青海新闻网.2023-12-08
小暑养生:养心防湿健脾胃.呼和浩特日报.2023-12-08
大暑养生关键在养“心阴”护“脾气”.扬子晚报.2023-12-08
白露时节养生有这些讲究 中医专家详解.人民网.2023-12-08
今日秋分 这样养生可事半功倍.人民网.2023-12-08
寒露养生有妙招这份秋季“养生攻略”请收好.杭州网.2023-12-08
霜降时节,职场养生牢记6件事.人民网.2023-12-08
立冬之后重保暖(中医养生).人民网.2023-12-08
今日小雪 养生牢记“三宜三忌”.人民网.2023-12-08
大雪节气,养生的侧重点和原则是什么?.人民网.2023-12-08
“数九寒天”到 冬至养生从搓手、泡脚开始.浙江在线.2023-12-08
小寒时节防寒保暖成关键 南方雨雪持续需防范.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大寒:极寒天气里怎样合理养生?中医专家教你两大养生原则.杭州网.2023-12-08
二十四节气歌.兵团日报社.2023-12-07
立春.中国气象局.2023-12-08
张乃文 ‖ 冬至.四川省情网.2023-12-09
关于小寒诗词诗句、描写小寒的古诗词:东风吹雨小寒生.闽南网.2023-12-09
二十四节气的诗词解读.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2-09
淮南生活|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淮举行.淮南广电.2023-12-15
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开幕.人民日报.2023-12-08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在京成立.中国气象局.2023-12-08
涉农高校二十四节气传承与创新论坛举行.中国气象局.2023-12-08
人大代表李修松建议将二十四节气和气象谚语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气象局.2023-12-06
癸卯(2023)年遂昌“班春劝农”典礼举行.遂昌新闻网.2023-12-15
研究二十四节气有何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2-11
日本华媒:二十四节气为何在日本“活出精彩”?.中国新闻网.2023-12-11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中国传统文化名扬海外.中国网.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