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俳句

俳句

俳句(平假名:はいく,外文名:haiku)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来源于中国古代汉诗绝句。与谢芜村松尾芭蕉小林一茶并称为日本三大俳句诗人。

俳句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在宫中举行的和歌会上,作为长和歌的前座咏唱了短诗,这就是俳句的原型“发句”。平安时代,产生了以发句为基础的“连歌”这种文学形式。连歌是多位诗人交替吟诵的长篇诗。到了室町时代,连歌的形式更加精练,被称为“俳谐”。江户时代初期的17世纪,松尾芭蕉确立了俳句。18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与谢芜村和小林一茶等俳人。明治时代,正冈子规主导了俳句改革。杜鹃科追求的是既重视传统的季语和切字,又重视写生的客观表现。俳句作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类型,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喜爱。

俳句有“世界上最短的诗”“东洋的珍珠”之称。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俳句的填写要求很严格,一般受季语的限制,不过俳句中也有没有季语的,称作无季俳句。俳句较多地采取象征和比喻手法,崇尚简洁、含蓄、雅淡,比和歌更为精练。由于诗短且容易背诵和随时随地吟咏,因此在日本流传很广。俳句在形式上接近中国南朝三句体的小诗,只是南朝小诗未能像俳句一样成为普遍应用的最小诗体。在艺术表达上,俳句与汉诗绝句颇为相似,一般认为日本的俳句的产生受汉诗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汉诗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日本古典俳句多以自然为表现题材,日本古典俳句写自然的多,写社会为少,写景的多,直接抒情为少。

定义与结构

定义

俳句是日本古典诗体的一种。又称“发句”。是日本古典诗歌中字数最少的短篇诗体。原称“俳谐”(也作“诽谐”)。此语来自中国。大致与“滑稽”同义(参见“俳谐体”)。在日本,最初出现于《古今和歌集》里,至江户时代,有了从“俳谐连歌”产生的俳句。它每首通常由五、七、五共十七个假名(日语中的发音单位)组成。相当于中国古典格律诗中的绝句和长短句的小令体词、曲。

它开始只是俳谐连歌的头一句,后经松尾芭蕉提倡,成为独立的诗体。主要特点是用最简省的字表达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好的俳句不仅思想意义深刻,而且要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语言高度凝练。其题材多为四季变化和自然景物。它规定,每首须有一个表明季节特征的词语,称季题或季语。如这样一首:“油菜花鲜艳,新月莹莹上东天,西望落日圆。”季语为“油菜花”,说明季节是春天。再如一首:“幽幽古塘畔,青蛙跳破镜中天,丁冬一声喧。”季语则为“青蛙”,表明季节是夏天。除上述要求特点外,它在艺术表现上较多地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崇尚雅淡、含蓄的风格。由于篇制短小精悍,易于随地随时吟咏和背诵,日本历代写作它的人甚多,直到现代也较流行。

结构

俳句是一种三行诗,由17个日语假名组成,按5-7-5的节律排列。

相关概念

无季俳句,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语。自由律俳句则是彻底地放弃俳句的创作原则,摆脱五七五的音节限制,而季语可用可不用,任由诗人自由创作,它一直未成为俳句的主导。

历史沿革

起源

平城京和平安时期(8—12世纪),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唐代的文化,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等方面。中国的诗歌尤其是唐诗,通过遣唐使和留学僧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的贵族和文人们学习并模仿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这为俳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俳句起源于古代诗歌形式“俳谐”。“俳谐”为“滑稽、谐谑”之意,最早来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的和歌相结合,在江户时代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俳句。俳句通常由17个音节组成,分为5—7—5三个部分。这种简洁的形式使俳句能够在极短的篇幅内捕捉瞬间的意象,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俳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然与心境紧密相连,创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

提起俳句,就不得不提到连歌。连歌始于中国汉代,后传入日本,最早见于《万叶集》,是短歌的“上句”(5、7、5)和“下句”(7、7)的唱和。平安时代,这种只有上下两句的“短连歌”非常流行。自院政时(11世纪)起,由长句与短句交错的“长连歌”开始盛行,“长连歌”为三句以上,甚至可长达百句,环环相接,因此又被称为“锁连歌”。镰仓时代以后连歌以“百韵”(100句)、“歌仙”(36句)为基本形式。到了16世纪,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取代连歌而开始流行起来。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17音和14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滑稽的内容。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连歌与俳谐的第1行称为“发句”(“発句”)。后来,俳谐的发句成为独立的诗体,这就是“俳句”。

发展

到了平安时代,产生了以发句为基础的“连歌”这种文学形式。连歌是多位诗人交替吟诵的长篇诗。到了室町时代,连歌的形式更加精练,被称为“俳谐”。俳谐是放宽连歌规则,引入幽默和讽刺的更为大众化的文学形式。

江户时代初期的17世纪,松尾芭蕉确立了俳句。香蕉树在俳谐中特别关注575音的发句,将其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处理。芭蕉留下了以“古池和青蛙跳进的水声”为代表的名句,追求俳句的美学。芭蕉的弟子们也继承了老师的教诲,为俳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8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等俳人。芜村继承了芭蕉写实的俳风,吟诵了增添了独特感性的俳句。另一方面,一茶从平民的角度吟诵俳句,留下了充满幽默和人情味的作品。芜村和一茶的出现,俳句受到了更广阔阶层的喜爱。

明治时代,正冈子规主导了俳句改革。杜鹃科追求的是既重视传统的季语和切字,又重视写生的客观表现。受子规的影响,高滨虚子河东碧梧桐等人成立了名为“杜鹃”的俳句结社,开展了近代俳句运动。

从大正到昭和时代,种田山头火和中村草田男等有个性的俳人辈出。战后,俳句变得更加大众化,在学校教育中也被提及。现在,俳句作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类型,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喜爱。另外,由于SNS的普及,也可以轻松地投稿和欣赏俳句。

俳句是以奈良时代的俳句为开端,经过连歌和俳谐,在江户时代由松尾芭蕉确立的日本独特的文学形式。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正冈子规等人精益求精,取得了发展。即使是现在,俳句作为代表日本文化的艺术,也被很多人所喜爱。

格式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这是以日语(假名)为标准的。第二:必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念眷恋之情。

有人把季语收集起来,编成《岁时记》,作为写俳句的工具书。起初只有五六百个,19世纪初通俗小说家曲亭马琴收集2600个,现在已经有5000多个。没有季语的无季俳句叫杂句。

俳句与汉诗文

日本官方认为,俳句的原型是中国古代汉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时期,将中国汉诗的乐府诗发展为和歌,和歌的常见格式为五句三十一音。后来,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俳句起源于连歌,是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二者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中国古人有“绝句是律诗的一半”之说,即“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部分都能写汉诗,并对其十分喜爱,因此俳句的形成可能受到绝句与律诗关系的启发。

正冈子规曾指出:“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源于汉诗绝句之故。”俳句的意境与汉诗相通,其妙处在于捕捉大自然的微光绮景,并与诗人的玄思梦幻相对应,营造出一种幽情单绪和独在的禅味,将刹那间的感受定格为永恒。这种禅寂在中国诗歌中也多有体现,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和“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饭覆釜山僧》)。

此外,日本俳句诗人大多能写汉诗,也有不少将汉诗俳句化的作品。例如,松尾芭蕉的俳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借鉴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代表人物

山崎宗鉴

山崎宗鉴(1465~1533),出生于近江(现磁贺县),做过武士,曾跟一休学过禅宗,并和宗祗、宗长等连歌师有过亲密的交往,他的连歌幽默洒脱,通俗易懂,令人忍俊不止。他和当时的另一名连歌师荒木田守武一起,积极提倡连歌通俗化,主张推广“俳谐连歌”,为后来的俳谐的产生打了基础,曾编写过俳谐连歌集《犬筑波集》,被称为“俳谐之祖”。

山崎宗鉴和荒木田守武相继把俳偕从连歌中分离出来,制定了俳偕格式,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须含季语。宗鉴编纂的《犬筑波集》和守武的《守武千句》并称俳偕的滥觞。宗鉴编纂《犬筑波集》,主张摆脱传统连歌格式,以朴实直率的手法嘲世,用滑稽不惜流于卑俗的内容以表现庶民的生活,讲求语言平淡,不注重技巧和辞藻,强调使用衬词、双关语、同音异义语。宗鉴的这种俳偕主张的核心是要将诙谐作为句中的游戏成分得以表现。

荒木田守武

荒木田守武(1472-1549),伊势人,继祖、父之后为伊势内宫神官,既善连歌,又热衷于俳谐,曾说:“俳谐连歌的格律当由我制定。”晚年撰有《俳谐连歌独吟千句》(又称《守武千句》),应用连歌法则,作了制订俳谐格律的尝试,是俳谐史上一大业绩。其句作不卑不亢,品格较宗鉴为高。

松永贞德

松永贞德(1571-1653),本名松永胜雄,江户时代前期歌人、俳谐文学的确立者之一。贞德出生于京都,父亲是连歌师,贞德从小就跟从著名歌人细川藤孝学习和歌,师从里村绍巴学习连歌,二十岁时成为丰臣秀吉的右笔(文书、秘书),三十岁后成为著名歌人、连歌师、歌学者,也是近世初期“狂歌”(风格自由滑稽的和歌)的第一人。进入江户幕府时代之后,开私塾讲学,致力于和歌、连歌讲授及庶民教育活动,在歌人细川幽斋死后,成为民间歌坛第一人。后来贞德将主要精力转向“俳谐连歌”(简称“俳谐”),积极倡导并创作俳谐连歌的“发句”,并创建了以他为中心的“贞门派”,成为日本俳坛的中心。

松永贞德的俳论著作有《油漕》《淀川》《御伞》(合称《贞德三部书》),制定了俳谐创作的一系列主张与规则,是当时俳人的必读书。他主张俳谐是和歌、连歌的余技,认为俳谐就是用“俳言”创作的连歌,两者的区别在于和歌连歌使用“雅言”,而俳谐则使用汉语、俗语即“俳言”。这种主张调和了俳俳谐鼻祖山崎宗鉴的过“俗”与古典连歌的过“雅”之间的矛盾,在俳谐史与俳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松尾芭蕉

松尾香蕉树(1644-1694),本名宗房,俳号桃青、芭蕉、风罗坊等,江户时代著名俳人,在日本文学史上被尊为“俳圣”。芭蕉出生于伊贺上野。宽文十二年(1672年)到江户,先从俳人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后仿效“谈林派”,崭露头角。谈林派式微后,芭蕉寻求新路。延宝八年(1680年),在门人杉山杉风安排下,芭蕉移居深川的“芭蕉庵”。天和二年(1682年)芭蕉庵遭火焚,遂流寓甲州市,翌年归江户,此后不断带弟子旅行日本各地,从大自然中寻求灵感,以“风雅之寂”为理想,陆续创作大量俳谐、俳文及纪行文,创立了具有娴雅、枯淡、纤细、空灵风格的“蕉风俳谐”,使俳谐从一种语言游戏真正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其俳谐作品主要收入《俳谐七部集》,另有《野曝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奥州小道》等纪行文集及俳文传世。

芭蕉并没有留下系统的俳论、文论方面的文章,他关于俳谐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其弟子向井去来的《去来抄》、服部土芳的《三册子》,以及《祖翁口诀》《二十五条》《幻住庵有耶无耶关》等相关的蕉门俳论书。

与谢芜村

与谢芜村(1716-1783),俳号宰町、宰鸟、落日庵、夜半翁等,江户时代中期著名俳人、画家、作家,江户天明年间俳谐中兴时期的核心人物。与谢芜村出生于大阪,早年学习汉诗文、绘画与俳谐,长期过半僧半俗的生活,四十二岁后以绘画为业。绘画方面师从南宋文人画而有所创新,是所谓“俳画”的创始人。晚年十几年间更活跃于俳坛,提出“回归香蕉树”的口号,倡导“蕉风复兴”,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高雅脱俗、风格清新、韵味隽永的俳谐,还创作了不少融汉诗与俳谐于一体的“俳诗”。后人编辑的芜村的主要作品集有《芜村句集》(1784)、《芜村遗稿》(1801)、《芜村七部集》(1809)、《芜村翁文集》(1816)等。

在俳谐理论方面,芜村尊崇松尾芭蕉,称“三日不吟蕉句,口生刺野蔷薇”(《〈芭蕉翁连句集〉序》)。在《〈春泥发句集〉序》一文中,芜村提出了“离俗”论,强调多读汉诗、增强书卷气,以提高俳谐品位,这与香蕉树提出的的“高悟归俗”论异曲而同工。同时他还强调破除俳谐的门户之间,对各种流派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小林一茶

小林一茶(1763-1827),本名岩崎弥太郎,生于信浓国水内郡柏原村(今长野县上水内郡信浓叮柏原)农民家,三岁母亲去世。廿五岁到江户,拜二六庵竹阿为师,开始学写俳谐。随后过着流浪生活,离开江户城,从平安京大阪四国、九州旅行。后来往还于江户与故乡之间。他五十二岁才结婚,所生的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均早夭折。六十一岁时,妻死去。六十二岁再娶,不到三个月离婚。六十四岁第三次结婚,留下遗腹女。家乡柏原大火,一茶的家也给烧光,他只好居住在幸存的贮藏室里面。这一年冬天,一茶就在这贮藏室里面逝世。

一茶的俳句,由于他自己的经历,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他不大吟风弄月,只吟咏自己及其周围的平凡而不幸的生活,写庄重的句,也写幽默的句,总含点苦味。有人评论一茶,说“自嘲自笑,不是乐天,不是厌世,逸气超然。”他也抒写怀乡之情,他对故乡既有怀念,也有嫌恶的两种感情。他自我暴露,表示卑下无力,但也抒写不平事,却常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他特别慈爱,反对强者,同情弱者,喜爱小动物,对它们好象是好朋友一般亲切。我推测也许和他可悲的童年有关,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亲近乡间的小动物,成为物我一体。这在后来的俳句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一个是用语的特点,常运用俗语、方言、拟态语、拟声语等,看来象素描画一样。他的学生模仿他的俳风,他却告诫学生说,“我的俳风不可学。”其实没有他的素养和生活感受,也是学不来的。

正冈子规

正冈子规(1867—1902),本名常规,生于爱媛县。1891年冬,着手编辑俳句分类全集的工作,1892年开始在报纸刊载《獭祭屋俳话》,提出俳句革新的主张。子规认为俳谐连歌缺少文学价值,主张使发句独立成诗,定名为俳句,为后世沿用。俳句可以说是杜鹃科的手中真正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最短的诗歌的。

种田山头火

在日本,最受欢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当属种田山头火。种田山头火是一位来自于防府城的俳句诗人,1882年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并显露出很高的才华。因为患病,他中途退学回到了家里。在这以后,他父亲破产,之后他又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之后,他出家了,开始了他在日本流浪的僧侣生活。他走到任何地方,总是要写俳句,来思考自然和人生。因此,他被称作流浪诗人。

代表作品

松尾芭蕉作品

作品1

东风梳柳发——

这边是长发美人,

那边也是……

译注:此诗署名“伊贺上野松尾宗房”,宽文七年芭蕉二十四岁之作,颇具创意地将中国古典风的“东风”“柳条”等意象“俳谐化”为(美人)飘逸之发。

作品2

赏罢垂樱欲归——

被垂落的枝条

缠住了脚

译注:此诗为伊贺上野时代二十四岁芭蕉的“贞门风”之作。垂樱,日语“糸桜”,又称垂枝樱树、软条樱树。

作品3

风一吹——

犬樱抖缩如一只夹着

尾巴逃走的狗

译注:犬樱,蔷薇科落叶高木,樱的一种,树皮暗灰色,春天开密密麻麻白色小花,因为长相欠佳而有此名。

作品4

见女郎花

唯令我

谦卑,自卑

译注:此诗为宽文年间,香蕉树从伊贺上野移居江户城初期之作。女郎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时开黄色小花,被许多人认为是最美之花。

与谢芜村作品

作品1

擂钵里已兜转研磨

味噌三十三回——

寺前霜明

译注:此诗为芜村二十四岁之作,有前书“其角三十三回忌”,是为宝井其角(1661—1707)逝世满三十二年忌而写。其角是芭蕉门下“十哲”之一,也是芜村恩师早野巴人的老师。“擂钵”(即“摺鉢”),是以擂棍在其中研磨豆子等物的钵。日语原诗中的“不子”(miso)是双关语,既指“味噌”(豆酱),也指“三十”,而“みめぐり”(三廻り:mimeguri)则是“三回”或“三回转”之意。此诗除富文字之趣外,亦甚具神秘性。

作品2

古庭:

梅枝上,莺啼

终日

译注:此诗为最早以笔名“芜村”署名之作。可视为芭蕉名句“古池——/青蛙跃进:/水之音”(古池蛙飛乙二心水の音)的另类变奏。

作品3

我的小屋像蜗牛

两支火箸——

啊,是我的蜗牛角

译注:此诗有前书“卜居东山麓”。芜村谑称自己居于蜗牛般狭小天地中,已具体而微体现其诗意地、自身具足地栖居于其诗画、想象世界的“小宇宙”美学观、生命观。东山,位于京都市加茂川(鸭川)之东。火箸,取炭火时用的金属筷子。

作品4

上人宽衣袖叠

欲眠,蝉声

也逐渐弱下来

译注:此诗有前书“访白道上人草屋,交谈至日暮时分,吟此诗赠别”。白道上人当时为官津西方寺住持,后移居丹波归命寺,1779年圆寂。日语“袖畳”,为一种称为“对袖叠法”的和服或夏衣等之简易叠法。

小林一茶作品

作品1

樱花云

织女

下凡吗?

作品2

让他如仙客来菌蝇

走过吧——

孤寂的僧人

作品3

春日——

啊,靓女

日日增多……

作品4

马鞍上——

三只、四只、六只

蝗虫……

山崎宗鉴作品

如果下雨

带着伞出来吧

午夜的月亮

文学价值

俳句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心灵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俳句所传达的自然之美和内心宁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俳句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困扰,而俳句则能够让人们在片刻之间,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通过欣赏和学习俳句,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俳句以其简洁的形式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自然与心境的和谐美,成为日本文学的重要代表。俳句将自然与心境紧密相连,以自然之景触动人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俳句所传达的自然之美与内心宁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俳句不仅是日本文学的瑰宝,更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影响下发展而来的独特艺术形式。两者在文化交流中互相影响,形成了东西方文学的珍贵纽带。

参考资料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俳句.汉典.2023-11-03

自然与心境:俳句中的诗意表达.延边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5-02-26

日本文学赏析|俳句初相识.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ゆるきじ.Yurukizi.2025-02-26

..2025-02-26

俳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俳句的由来|俳句之最:娄德平先生的俳句赏析.《智慧中国》杂志社.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