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是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的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经特定培育后,使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的水稻。农民称再生稻为抱谷、秧荪谷、二抽稻、二道谷子和种荪,是中国南方稻区一项重要的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

再生稻在日本印度、美国、中国等国家都有研究,1935年,日本在《作物学纪事)中发表了“关于水稻抱荪谷的产生”。1937年至1940年,中国对高秆品种水白条和小南粘等再生稻种的性状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1943年,印度的阿罗里蒙斯发表了“稻作的再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再生稻已开始大面积生产。再生稻种植技术在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得到应用与发展。

中国根据温、光、降水等气象指标,将再生稻种植区域划分为华南、华东南、华中地区、华东、西南等5个气候生态区。 再生稻发育期由芽期、发苗长穗拔节期和扬花结实期组成,全生育期为60~70天。再生稻的种植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方面均有要求。在栽培过程中,需注意品种、播种时间、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再生稻的产量。

再生稻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和战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具有省工节本、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其一次播种、两次收割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同时, 它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高效型的稻作制度,也有利于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截止2019年,中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已接近1500万亩。

历史

世界历史

日本

1935年,日本的《作物学纪事)中发表了“关于水稻抱荪谷的产生”,该文介绍了抱荪谷的节位分布、穗粒数量与品种特性、种植密度、插秧深度、播种时间、气候状况以及水肥管理等相关内容。1959年,佐获庚发表了“关于高节位测芽的生长”。1960年,睛三郎、本庄一雄和留木贡三人,对水稻再生力与品种、播期等的关系作了研究,并发表了“极早熟水稻品种产生的抱苏谷和幼挠”。

1981至1985年,一井真比古等,对水稻再生茎蔑的变异及其与母茎农艺性状的关系、光和温对水稻再生的影响、影响水稻再生的贮藏养分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987年,后藩佐雄、星川清亲对幼穗发育期间宵别时期和桩高造成的再生性状的差异和育别后重新出现的分襄等水稻再生相关进行了研究。19如年大西欧夫、掘江武对桩高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发展,日本在高知、熊本等县已形成再生稻种植制度,再生稻作粮食生产和饲料生产。

印度

1943年,印度的阿罗里蒙斯发表了“稻作的再生”。1948年,印度的古普塔(Gupta)、米特拉(Mitra)等人在《印度农业》上发表了”联邦省利用再生稻增加水稻产量的可能性“。60至70年代萨摩亚(Saoan)等先后研究发表了“水稻再生藻、主茎分支及穗”“生育期短的再生稻品种的再生能力”等信息。1977年至1978年,印度雷迪(Reddy)等在卡纳塔克邦山区和奇卡马加卢尔地区进行了再生稻试种。

80年代,印度有10个邦对再生稻进行了试种,并在栽培季节、播种时间、生育期等方面与头季稻进行了研究比较。1980年至1981年,旱季在西盂加拉测定了9个中熟品种的再生稻产量。1985年,印度再生稻栽培所用Intan品种进行了试种,头季公顷3495~5500.55kg,再生稻每公顷产可达4000.5kg。1989年,在卡纳塔克邦使用Intan品种栽培,最高每公顷产量可达7699.65kg。但因再生稻单产悬殊大,未在印度形成规模生产。

美国

美国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再生稻已开始大面积生产,1958年至1966年,美国的埃瓦特(Evatt)等人在《水稻杂志》等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再生生产试验”“得克萨斯州稻农种植再生稻的经验”“再生稻在德克萨斯州获得高产等作品。到了1978年,德克萨斯州使用贝尔巴特等品种进行的8万hm2的再生稻种植,每公顷产量可达1500~2250kg,两季公顷产量可达5250~6750kg。后续,美国对德克萨斯州喷施2,4-D和氮愿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管水和施氮对第二季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水稻再生力与茎秆碳水化合物贮运中心和六个性状的遗传关系等信息进行了研究报道。

其他

1968-1969年,埃塞俄比亚农业研究院在用IR8进行了留低桩的再生稻试种,头季公顷产量达6937.5kg,二季产量达8692.5kg,两季公顷产15630kg,首创再生稻公顷产超头季的高产纪录。1972年,哥伦比亚卡里的国际热带农业中在进行了水稻品种的再生力研究,经过观察,发现CICA4水稻品种的产量最高,头季每公顷产理可达7995kg,再生稻3300kg。巴西在1979年,选取了3个品种在里约热内卢进行了分期播种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1983至1984年又使用10个品种进行了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研究。

中国历史

起步期

中国是开发利用再生稻最早的国家,中国对再生稻的开发利用有1700余年的历史,早在西晋时,郭义恭在《广志》中写到“南方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东晋时张谌的《养生要术》中记载着“稻已割而复抽,日稻荪”。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引用当时吴县人黄省曾写作的《理生玉镜》中记载到“其已而根复发,苗再实者,谓之再熟稻,也谓之再擦”,在《旧唐书》中记载着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扬州市有再生一千八百顷。

再生稻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7年至1940年,原四川大学农学院杨开渠教授对高秆品种水白条和小南粘等再生稻种的性状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后期中国再生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4年,农业部农业生产总局出版了《怎样培育再生稻》。同年,江西省发表了“培育再生稻挖掘水稻增产的潜力”“江西培育再生稻的经验”、江苏省农林厅发表了“大力提倡培育再生稻”“注意改进再生稻的培育技术”、浙江省农林厅粮食生产处发表了“再生稻培育要点”等信息。1956年,四川省万县农业试验站和华中农学院许传对稻再生稻比较试验和中粳银仿再生稻进行了初步观察。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发表了“再生稻在北方生长”“越冬再生稻试栽成功”“间作再生稻四熟稻”等信息。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矮杆水稻品种培育成功后,部分省份开始利用矮杆水稻作再生稻的培植。1963年,广东省首先开始试种再生稻。同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肖天齐等的“对几个水稻品种再生力研究在再生稻生产调查、生产经验和评价上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发展期

1973年,中国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的再生利用,使再生稻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广东、四川省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等地开始陆续进行再生稻试种。1973年至1974年,四川农业大学选用早蜀丰1号在成都及温江区等进行试种,每公顷产量达1500—2250kg。1974年,西南农业大学开始对再生稻的品种进行筛选和试种,选取泸双1011进行再生稻种植,每公顷产量约2250kg,使用蜀丰1号进行试种,每公顷产量达1530kg。1975年,广东省佛山地区利用IR24蓄留再生稻,每公顷稻谷产量达到8730kg。同年,四川省水稻研究所对矮秆早、中稻品种的再生力进行筛选鉴定。

1976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市再生稻科研协作组、绵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开始在四川不同地区进行早、中稻培育再生稻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进行试验和示范。同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研究所开始进行广二矮5711和博罗矮再生稻的试种,再生稻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3825kg和4710kg。福建省在莆田地区进行了矮优2号等5个早稻品种的再生稻试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物理化学系使用691和文胜1号进行’了“再生稻潜伏芽发育的营养生理”的研究,该院水稻于1976年在荆门县拾桥公社大新大队进行了试种2917.9hm2,其中有7.1hm2的试种区域,头季每公顷产量达5779.5kg,再生稻每公顷产量达1822.5kg,高的可达7219.5kg。

普及期

1984年,湖北省荆州地区正式开始了对威优64等杂优组合的再生稻的利用研究工作。同年,云南省农牧厅开始在多个区域进行再生稻的试种,并于次年在云南省开始了示范推广工作。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江西省、安徽省等地也陆续进行了再生稻的试种工作。

1986年,中国在生产上开始推广再生稻技术。同年,浙江省“省再生稻协作研究组”进行了32.5hm2再生稻实验,再生稻每平方公顷产量达9105kg;泰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上田乡北门村试种0.19hm2盐籽203,头季公顷产量达到9096kg,再生稻公顷产量达到3030kg。1985年至1987年,福建省开始在多个区域进行再生稻的试种。1988年,福建省对再生稻进行了立项并开展了大面积的推广。同年,湖南省粮油生产局成立了“杂交中稻再生稻理论及栽培技术研究小组”来进行再生稻的试验和推广工作。截止到1988年,中国再生稻面积达到41.5万公顷,其中,四川有28.1公顷,安徽、福建、湖北等省的面积达到6666hm2以上。1989年,中国杂交再生稻被正式列入中国增加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1990年,重庆市杂交中稻再生稻的研究成果一-再生稻栽培技术(原名“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国家科技重点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并于1991年进行了立项。1992年,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成立了再生稻栽培技术推广协作组,以促进中国杂交再生稻在南方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研究利用和南方示范推广工作。截止到1994年,湖北省实收面积达到6.7万hm2,再生稻公顷平均产量达到3045kg;湖南省实收面积达到5.3万hm2,再生稻公顷平均产量达到3000kg左右;云南省实收面积9.7万hm2,再生稻公顷平均产量达到1950kg;四川省实收面积达到24万hm2,再生稻公顷平均产量达到1200kg左右等。1995年,中国再生稻蓄留面积为100万公顷,实收面积达到86.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2250kg,高产田块每公顷产量可达到6000kg。通过发展,到1997年,中国杂交稻再生稻实收面积达到75万hm2。至此,在四川、重庆市、湖北、福建省等地杂交中稻再生稻为特征的新的耕种制度在中国已基本形成。

产地

产区划分

再生稻在许多国家都有使用,如印度日本、美国、巴西等,中国根据温、光、降水等气象指标,将再生稻种植区域划分为5个气候生态区,情况如下:

特产地

福建省尤溪县再生稻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先后育成汕优明86、Ⅱ优航1号等杂交水稻品种,在尤溪县麻洋基点进行了面积6.71hm2的栽培,2000至2014年增均产量头季12811kg/hm2,再生季7512kg/hm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尤溪县农业局合作,2001年至2006年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建立了面积达6.9hm2再生稻良种良法示范区,该示范区6年平均头季单产832.2kg/亩,再生季单产511.3kg/亩,其中有3丘再生季每亩产量产量分别达581.8kg、582.8kg、585kg,刷新了单产世界记录。2019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尤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的“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获2019年度福建省科学进步一等奖。2022年,尤溪县入围国家级制种大县。2023年,尤溪县种植面积达3.67万亩。同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在尤溪县成立了专家工作站,将对尤溪县再生稻产量、米质等工作提供支持。

四川省富顺再生稻

自贡市富顺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是中国再生稻总产量第一个上5000万公斤的县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亲笔题字“富顺,再生稻之乡”。1984年,富顺县就开始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研究 。1987年至1988年四川农业大学和富顺县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在富顺县童寺乡进行了再生稻高产理论的研究。1990年,“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研究及应用”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19年,获中国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先后培育出了源香、富又顺、龙贯山等再生稻米品牌。截止2023年,富顺县水稻播种面积49.3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43万亩。

湖北省赤东镇再生稻

湖北省蕲春县拥有近20万亩再生稻,蕲春再生稻获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赤东镇位于蕲春县域东南部,耕地面积8万余亩,其中再生稻种植面积为4.3万亩。2013年,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的赤东镇酒铺村建立了再生稻“试验田”,以酒铺村为中心的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共1.08万亩,亩产达2100斤。赤东镇将专用原料、加工转化、物流等产业相融合,由蕲春酒铺再生稻专业合作社、蕲春县云杰再生稻专业合作社等成立了“蕲春再生稻产业化联合体”,对再生稻米进行收购与深加工,通过再生稻产业化联合体模式相互协作的模式,带动村民共同种植、发展再生稻。2024年,被评为湖北省级首批再生稻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生长习性

自然条件

温度

再生稻的种植需要选择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可根据各地气侯资源查证历年平均气温情况,以确保在头季稻收割之后休眠芽的再生长和籽粒的充实。通常,再生稻的基础天气条件需具备在安全齐穗时温度能保持在平均气温不低于24℃(海拔700~800米地区不低于23℃)的气侯时间能持续60天,并且在这个阶段80%的保证率不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的日均温度低于21℃~22℃的危害抽穗开花的低温天气。其中,晚熟品种的再生稻适宜于在春季旬平均气温首次达到12℃至秋季旬平均气温降至24℃的地区,这些地区应具有累积温度超过4000℃的条件。

光照

头季稻后期的光照对再生稻的产量和发苗期具有影响,尤其是对抽穗扬花期。在日均温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日照时数是影响再生稻结实率的主要因素,它对再生稻产量的直接效应超过日降雨量和日射量。再生稻的产量受到头季后期母秆光合产物积累和再生稻后期自身光合能力的影响。因此,强光多照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产量,而弱光寡照则会对其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水分

水分是再生稻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稻株的生长、物质代谢和生态环境调节至关重要。在不同地区,所需水量有所差异,通常,再生稻的需水量约为头季稻的45%至68%,平均为56.5%。头季稻收获后的高温干旱季节对再生稻的芽萌发和生长尤为不利,可能导致早衰、发苗延迟和产量下降。同时,高温干旱条件下,再生稻的早熟率、活芽率、再生芽长度、幼穗分化速度、成穗率和产量均受到负面影响,为了减轻高温干旱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抗旱措施,如浇水泼桩,可以有效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土壤

不同土壤的发育程度和质地也影响再生稻的成功率和产量,如:育型土壤的再生稻成功率和产量比渗育型和潜育型土壤高。另外,耕作方式对再生稻的生长同样重要,半旱式耕作法(垄栽培)对再生稻的生长发育有利,尤其是深、冷、烂、毒低产田,这种耕作方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温度,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钾,减少有毒物质,促进稻株生长,提高产量。同时,半旱式耕作还有利于稻田的综合利用,如养鱼、种植经济作物,实现种养结合,可以为水稻增肥、松土、除草、灭虫等,有利于头季和再生季的高产。

肥料

再生稻的需肥特性要求矿质营养的供给必须满足其特殊的生长需求,由于再生稻的着生部位、生育规律、株叶形态和产量构成与头季稻不同,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其对养分的需求,以确保高产。根据不同的耕作制度,再生稻田可分为冬水一再生稻、绿肥一中稻一再生稻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土壤肥力和养分需求有所不同,对土壤的肥料投入氮、磷、钾的配比也不同,再生稻产量也有差异,如麦类的中稻一再生稻栽培时一定要增加用肥量,尤其是氮肥和有机肥,才能取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

生理特性

再生稻对物质的生产、积累和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常,再生株在生长发育前期,营养供给由头季稻积累的光合产物进行直接输送到再生稻的稻穗部,新根对养分的吸引能力比老根强,吸引的养分在不同着生的节位分配比例也有所差别,而再生稻产量的形成主要靠再生株自身的光合作用,其呼吸作用为再生稻株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光合作用

再生稻的丰产与其光合性能有密切相关,光合作用是再生稻的重要生理功能,它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化合物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头季稻的功能叶和再生株的绿叶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形成、积累并输送到其他器官去。头季稻功能叶的光合产物是再生芽的萌发和早期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光合作用产生的主要产物是糖类,如单糖、二糖和淀粉。另外,蛋白质和脂肪等其他有机物质也是由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

呼吸作用

再生稻及其头季稻的生长发育依赖于新陈代谢,其中,呼吸作用在新陈代谢中有重要地位。呼吸作用能为稻株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呼吸作用提供稻株生长需要的水分、营养元素等能量,还能产生中间产物,促进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如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糖类与有机酸的相互转变等。同时,在稻株受伤或感染时发挥保护作用。呼吸作用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有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有机化合物,释放出二氧化碳、水等能量,是再生稻和头季稻进行呼吸的主要形式;二是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部分有机物的不完全氧化。在实际栽培中,应根据再生稻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状态,合理分析和调整呼吸作用,以优化其生长发育。

发育特性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的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经特定培育,使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的水稻。 通常,再生稻可利用的再生芽数与地面伸长出的节数一致,早稻品种一般有4个,中稻品种一般有5个。再生芽分布在头季最高分蘖节至倒2节上,其中,上位芽萌发率和成活率高。再生稻的叶片数一般有1~4片绿叶,叶片面积较小,因此再生稻冠层透光率增大,使其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再生稻的穗型是头稻季30%~60%,穗数可达到头季稻的1.5倍,再生稻的粒叶比头季稻的2~3倍,成熟期单株总干量为头季稻的25%~35%。

再生稻生育期短,由芽期(芽分化形成至出苗)、发(成)苗长穗拔节期(出苗至抽穗)和扬花结实期(抽穗至成熟)组成。其中,芽期由再生芽的潜伏休眠期和萌发生长期组成。稻桩上休眠芽从头季孕穗期以后就逐渐开始了营养生长和幼穗分化,芽伸长是从下位节芽向上位节芽的顺序,再生芽的发生和生长初期主要是靠头季稻鞘中残留的同化物,生育后期主要靠自身的光合产物。在生长周期中,上部节的芽先于下部节的芽开始穗分化。在母茎抽穗之前,幼穗的分化从下部节位向上依次进行。母茎抽穗后,一、二次枝梗的分化则从上部节位向下依次发生。当头季稻成熟时,倒数第二个和第三个节位的芽80%以上已经发展到第二枝梗和颖花原基分化阶段,或者进入了雌雄蕊原基分化阶段。倒数第四个节位的芽多数处于第二枝梗和颖花原基分化阶段,而倒数第五个节位的芽则有50%以上仍处于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阶段。从各节位芽开始分化至齐穗,大约需要35~45天的时间。由于腋芽在母体内部已经开始生长,因此从头季稻收割后到再生稻齐穗,所需的时间为25~30天,全生育期只有60~70天。

栽培

品种选育

再生稻种植要选用头季产量高,再生能力强的杂交水稻晚熟组合来进行栽培,通常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1、头季稻选择早、中熟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以保证再生季的安全齐穗。

2、选择头季分蘖力相对较弱、再生季再生力强的重弄杂交稻品种(组合)。

3、头季成熟期至再生季齐穂期根系发达且活力强的再生稻品种。

4、一般头季稻产品在550千克/亩以上、再生稻单产300千克/亩以上的高产量品种。

5、品种需具备抗倒伏、抗高温低温、抗病能力等抗性。

播种育秧

中国各地的海拔和纬度差异导致光照和温度条件不同,因此播种时间也需因地制宜。播种时间应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选择连续10天平均气温稳定超过23℃的最后一天作为再生稻的安全齐穗期。然后,根据头季稻从收割到再生稻齐穗所需的天数来推算头季稻的收割期。接着,根据头季稻的生长周期来倒推确定头季稻的最佳播种时间。在播种适期内,应在确保头季稻安全播种的前提下,尽可能提早播种,以便实现头季和再生季的高产和稳定产量。

通常,在湿润秧田每100平方米可播种2.25kg,在旱秧田每100平方米播种4kg。在播种后可覆盖薄膜进行保温。二、三种期时可选择晴暖天气去掉薄膜,使用多效唑兑水稀释后喷酒以促进分蘖,在5~6叶龄时可进行移栽,每平方米栽植30丛,每从栽具3个茎蘖。

田间管理

施肥

合理施肥是再生稻生长和高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氮肥。通常,再生稻施肥分为割前施促芽肥与割后施发苗肥。割前施催芽肥,萌发腑芽数量会增多,与单独割后施肥相比,可使再生稻生长发育提前,能早抽穗早成熟。在施促芽肥时,若出现叶片颜色退黄,说明在头季稻后期穗粒肥使用较少,在再生季时施肥量则需要增加。施催芽肥和发苗肥,可使茎叶穗干物质增加。同时,在幼穗分化前后,可酌情施一次速效肥,以提高成穗率和增加每穗粒数。另外,若头季稻穗粒肥足,再生季可以减少施量。

水分管理

再生稻在生长中需要注意水分管理,收割头季稻后的10天内,应保持田面湿润以促进再生蘖的生长。在收割后的第24天,当再生稻进入抽穗扬花期时,田间应维持浅水层。在灌浆期,田间水分管理应采取干干湿湿的方式。

采收

再生稻抽穗的不均匀导致成熟期不一致,通常,在头季稻收割后60至70天、再生稻达到九成黄熟时进行收割,以避免过多未成熟的青籽影响产量。同时,考虑到再生稻的稻株高度和成熟度的差异,收割时应尽量降低稻桩,确保所有再生稻均能收获。

病虫草害与防治

病害防治

再生稻的病害通常分为:高产病害,如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传染病害,如恶苗病、千尖线虫病等。低产病害,即营养不良引起的生理病害,如赤枯病,胡麻叶斑病等。再生稻病害防治应坚持土壤消毒,选用良种、合理密植、水肥调控、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虫害防治

再生稻的虫害有稻飞虱、螟虫、粘虫、稻瘿蚊、稻叶蝉等,对于虫害防治的方法有:1、铲出田边、沟边、塘边杂草。2、药剂防治,如喹硫磷、甲基异柳磷、喃丹颗粒剂等药剂,可在成虫高峰期至幼虫盛孵期施药。

草害防治

中国南方双季稻、再生稻区草害主要有水沙草、牛毛草、鸭舌草、眼子叶、荧蔺、慈姑等。禾本科杂草会与水稻争水、争肥、争光,影响水稻的长势,造成其减产。对于草害有以下防治的方法:①合理水旱轮作抑制杂草发芽或促其发芽消灭之。②在杂草生长的各个时期采取翻犁、耙、中耕的方式进行除草③采用以虫治草的生物方式④使用火、电、激光、微波等物理防治除草⑤利用覆盖、遮光、窒息等原理除草⑥化学除治,如使用除草醚杀草丹乳剂等。

鼠害防治

鼠类会啃食水稻的茎、叶以及成熟的稻穗,甚至堆积稻谷。在头季稻收割之后,鼠害问题较为零散,可以通过投放抗凝血药诱饵来有效控制鼠群。大面积灭鼠,可使用磷化锌硫酸铵等。

优势和意义

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作为重要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再生稻节约型、高效型的稻作制度,有利于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对中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和战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再生稻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各种稻仅在再生程度和条件上有所不同,因此,在生产上利用的资源和使用的范围较广。同时 ,用杂交水稻培育再生稻,实现头季高产,二季多收,是杂交优势再利用的一种良好途径。

2、再生稻不用播种、育秧、整地和插秧等程序,实现了一次播种,两次收割,具有省种、省工、省水、省时等优点,再生稻所节省的生产投资约为新种一季水稻的三分之二。再生稻能够有效解决双季稻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问题,对调优粮食生产结构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如在中国湖北,有技术团队经过验证表明,机收再生稻可比一季中稻增产53.85%,平均每产1吨稻谷减少农药用量20%,肥料利用率提高6.8%。

3、再生稻生育期短,可以有效缓解南方双季稻区的茬口短、劳动力紧张,提升了稻田的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和经济收益。如2018年,中国安徽白湖农场种植试种再生稻500亩,头季稻理论产量达到642.5公斤/亩,再生季水稻产量达到409.9公斤/亩,两季平均亩产达到1052.4公斤。在江西灌阳,再生稻还曾创下两季亩产总量1561.55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4、再生稻种植季节温差大,日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因此,再生稻米的整米率、精米率等比头季优,米粒饱满、食味佳等特点有利于扩大优质稻米的生产。

5、恢复地力,再生稻收获一般是割穗打场,实行稻桩还田,能促进稻田的地力恢复及物质的良性循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6、蓄留再生稻是一项重要的减灾措施,通过蓄留再生稻,可以避免晚稻灾后重插生育期推迟而造成的抽穗期低温冷害,充分利用受灾水稻原有根系和光温资源,加上妥当管理措施,达到减灾或免灾目的。

7、根据记载,再生稻别名怀胎草,是禾本科稻收割后的再生苗的全株,它可作中国民间兽用药材,有化积除湿,宽肠消胀的功效,可以治疗家畜肉积、痰积、气胀等症状。

发展成果

再生稻种植技术已被中国、印度日本菲律宾、巴西、哥伦比亚斯威士兰泰国等国家已采用,其中,在美国实现了再生稻的规模化种植。中国再生稻分布在湖北、四川省重庆市福建省等省地,截止2015年,四川再生稻面积约440万亩、湖北约140万亩、重庆约135万亩、福建约50万亩。截止2019年,中原地区再生稻种植面积已接近1500万亩。随着再生稻生长发育等特性的深入研究,再生稻栽培技术逐渐也取得了新的发展,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再生稻品种筛选和选育、机收再生稻栽培关键技术研发等进行了研究,其成果“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在中国累积3000多万亩的种植地进行了应用,实现了增产稻谷7.5亿公斤,增收12.6亿元以上。2019年,安徽白湖农场、南陵县等地实施了优质早中稻工厂化硬地盘育机插-高留桩机收+再生”和“早稻精量机穴播-低留桩机收+再生”的技术模式,其中,“早稻精量机穴播-低留桩机收+再生”的100亩技术示范田,经测定,头季平均亩产591.7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达到409.3公斤,全年两季合计亩产1001.0公斤,该项目实现了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减肥节水控药的绿色生产的技术模式。

参考资料

..2024-01-25

Oryza sativa.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1-19

院士谢华安:推广再生稻对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国新闻网.2024-02-03

..2024-01-27

Ratoon rice technology: A green and resource-efficient way for rice production.sciencedirect.2024-01-27

一种两收的再生稻,你知道多少?.中华粮网.2024-01-27

留洋归来研究再生稻,只为让更多稻农省工、省种、省肥、省药、增产增收…….网易.2024-02-03

谢华安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尤溪揭牌.尤溪县人民政府.2024-01-16

画卷天府·丰收之歌|富顺:丰硕的再生稻之乡.四川画报.2024-01-19

“再生稻之乡”绘丰景.人民网.2023-12-09

“蕲春再生稻”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2024-02-21

全省首批,蕲春这个乡镇上榜.蕲春发布.2024-01-19

建好“鄂东粮仓”打造“中国再生稻样板田”——对“蕲春未来稻乡”的探索与思考.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简介.2024-02-21

东西问丨考古学家彭适凡:为什么说江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实证水稻万年驯化史?.中国新闻网.2024-02-22

可“再生”的再生稻,你了解吗?.澎湃新闻.2024-02-03

5个品种、5项技术上榜!.澎湃新闻.2024-02-03

安徽再生稻示范田实现亩产吨粮.中国食品药品网.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