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mǎ 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故,指的是三国时期马谡失守街亭之战,被诸葛亮挥泪斩首的故事。该典故最早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和《三国志·马谡传》,原文中记载马谡失守街亭后被诸葛亮斩首。马谡死后,诸葛亮“为之流涕”。

挥泪斩马谡的主要内容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北伐。在战争的紧要关头,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要道。结果马谡不听诸葛亮调度,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为维护军法,将马谡斩首。在《襄阳耆旧记》中进一步描述了诸葛亮对马谡的感情,诸葛亮不仅与马谡情同父子,而且在处死马谡后,诸葛亮还亲自“临祭”,并“待其遗骨若平生。”经过后世话本、戏曲等对“挥泪斩马谡”一事进行了改写、延伸。到明代,《三国演义》中有了“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zhōu fáng]断发赚曹休”一回。

挥泪斩马谡不仅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感叹的典故,而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挥泪斩马谡在现代已经有了管理者需要执法如山、壮士断腕的深刻意涵。挥泪斩马谡还衍生出许多戏曲、文学作品。如京剧中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连环画《斩马谡》等。

典故出处

挥泪斩马谡一事出自西晋史官陈寿编著的《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中:“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谡年三十九。”《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事写道:“(亮)戮谡以谢众”。《三国志·王平传》也记载:“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现代流行的挥泪斩马谡典故内容主要来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书中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详细描述了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

典故内容

马谡出自荆州名门马氏,他和兄长马良一同出仕,辅佐刘备。诸葛亮对马谡极为欣赏,马谡也时常能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在诸葛亮平南中战争平乱之际,马谡曾经向诸葛亮建议:“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因此对他更加赏识,常常和他彻夜长谈兵法谋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天下震动。陇右诸郡大多望风而降,只有郭淮等人坚守城池。因此,诸葛亮决定派一干将守住咽喉重地街亭之战,自己率兵攻占陇右。然而,诸葛亮此时却不听众人劝告,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宿将,执意派遣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驻守街亭。马谡也自诩深通兵法,不仅违背了诸葛亮依山傍水、当道扎寨的调度,而且不听副将王平的苦谏,非要屯兵山上。在马谡看来,屯兵山上可以依仗山势,对曹魏军队进行扑击。曹魏方面,率兵前来的是曹魏名将张郃[zhāng hé]。张发现马谡屯兵山上后,立刻切断水源,围困马谡。马谡军顿时大乱,被张郃杀败,街亭之战失守。

街亭失守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蜀军一时进退两难。幸得诸葛亮设下“空城计”,赵云临危不乱,否则蜀军将面临难以承受的损失。因此,当马谡跪在军帐中时,诸葛亮勃然大怒。最终,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维护军法,忍痛将马谡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在帐中落泪。众人皆不理解马谡受军法而死,诸葛亮为何流泪。诸葛亮才解释,先帝临终时叮嘱:“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今想来是自己用人不明,才有此大败。诸葛亮随后上书辞去丞相之位,连降三级。

人物介绍

马谡

马谡(190-228),自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他是蜀汉侍中马良之弟,以荆州市从事的身份跟随益州之战作战。他曾担任绵竹、成都市令、越嶲[yuè xī]知府等职务。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机,深得诸葛亮器重。但是,刘备却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并没有听刘备的建议,依旧将马谡任命为参军,时常和他谈论军机。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正当形势大好时,诸葛亮派马谡前往驻守街亭之战要道。结果,马谡却不听诸葛亮调度,导致兵败。最后,诸葛亮按照军法将马谡处死。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阳郡(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隐居。诸葛亮隐居期间,不但留心世事,而且与司马徽、崔州平、徐庶等人成为好友。诸葛亮才气超群、见识广阔,时人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规划了联合孙权、对抗曹操、一统天下的计策,也就是所谓的“隆中对”。从此之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攻克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对内安抚百姓、创立官制、制定律法。刘备死后,诸葛亮稳定蜀汉政权,平定南蛮,率兵北伐。但是,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没有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最终,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病逝,终年54岁。蜀汉后主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东晋政权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诸葛亮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慧的代表人物。

典故发展

《襄阳记》

刘宋时期的史官裴松之,在考察陈寿在《三国志》记载的斩马谡一事时,搜寻了大量材料。其中《襄阳记》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补充和发展,也成为“挥泪斩马谡”一事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第一,《襄阳记》补充了诸葛亮平南中战争马谡的献计。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军千里,诸葛亮便向马谡询问破敌之道。马谡分析了南中不服王化已久,如果只用武力镇压,难免再次造反。因此,他提出“攻心为上”的建议,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赏。正是马谡在征南中的建言,给了诸葛亮马谡可以统兵的错误判断。这为诸葛亮力排众议任用马谡提供了依据

第二,《襄阳耆旧记》还补充了马谡临终时给诸葛亮上的陈情书。在这封陈情书中,马谡表明自己和诸葛亮一直情同父子,希望诸葛亮能够照顾自己的遗孤。而且,马谡死后,“十万之众”为之流涕。诸葛亮本人也亲自祭祀马谡,并且抚养他的遗孤。

最后,《襄阳记》还补充了诸葛亮之所以必须杀马谡的原因。蒋琬汉中市后问诸葛亮为何天下未定,先杀智能之士。诸葛亮孙子兵法表明,只有军法严明才能制胜天下。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又称《三国演义》)在《三国志》《襄阳耆旧记》《资治通鉴》以及前代有关斩马谡的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至此,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开始大致定型。

《三国演义》对挥泪斩马谡的扩写首先体现在诸葛亮对马谡的偏爱上。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听闻司马懿迅速平定孟达叛乱后,立刻准备派人前去驻守街亭之战。但是,面对强敌司马懿,诸葛亮根本没有直接任命魏延干将马谡此时却率先出来前往驻守。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马谡的请命,相反派王平协助马谡。不仅如此,他还对马谡进行详细的规划。从这些举动看,诸葛亮本就属意马谡前往驻守。《三国演义》的这一扩写,更加突出了诸葛亮对马谡的欣赏乃至偏爱之情。这也为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怒其不争埋下伏笔。

其次,《三国演义》在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前添加了诸葛亮空城计的情节。在马谡丢失街亭之战后,诸葛亮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保持蜀军有生力量,诸葛亮率军退回汉中市。当诸葛亮在西城搬运粮草时,司马懿已经率大军杀到。诸葛亮不得已兵行险招,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这不仅再一次丰富了诸葛亮智慧的形象,而且表明马谡失街亭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诸葛亮不得不杀马谡提供了理由。

典故影响

马谡是失守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世读者都对此深感遗憾。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现了他的执法严明。除了《襄阳耆旧记》和《三国演义》对其进行扩写、改编外,也有诸多诗词对此进行感慨。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随师东》中写道:“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南宋文人李曾伯在《丁亥纪蜀百韵》同样感叹道:“不闻武侯败,街亭之战诛马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为马谡写了一首诗文:“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明代大才子徐渭同样为街亭之败而惋惜:“武侯败街亭,马谡违节制。”当然,也有文人将马谡建议诸葛亮对南中采取攻心之计进行褒扬。如清代李小岩就曾在《闻信宜近报》中写道:“我欲攻心师马谡,谁能引颈谢廉颇”

挥泪斩马谡还衍生出了其他社会影响。孔明挥泪斩马谡在现代已经成为严格执法、壮士断腕的代名词。社会各界,尤其是管理层面上,挥泪斩马谡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性典故广泛存在。

衍生作品

相关争议

马谡结局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直接将马谡之死写成诸葛亮下令斩首。然而,在《三国志》中,马谡结局究竟如何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在《诸葛亮传》和《王平传》中,诸葛亮为了严明军法,将马谡诛杀。蒋琬赶到汉中市后,还曾因此事与诸葛亮进行了一番讨论。但是在《马谡传》中,马谡并没有被诸葛亮判斩首,而是死于狱中。除此之外,在《向朗传》中,马谡非但没有死,而且战败后还逃走了。向朗因知情不报还被诸葛亮免官。因此,《三国志》牵扯出一桩悬案。

对此,李殿元在《三国演义悬案解读》中认为,马谡时逃亡后被抓回军中正法。金性尧则直接否认了马谡会兵败逃亡的可能性。秦涛在《诸葛亮之道》中认为马谡死于狱中的可能性更高。

马谡才华

关于马谡究竟是否有才华,在历史上也长期存在争议。《三国志》中曾经断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马谡也曾多次给诸葛亮献谋,帮助诸葛亮平定南中。诸葛亮不仅认可了马谡的才华,而且对马谡十分赏识。蒋琬等蜀中人物也多称马谡为智能之士,蜀军也对马谡颇为信服。因此,马谡究竟有没有才华,也成了较大的争议。

任婕作在《素品三国》中认为,马谡虽有一定的才华,但是却不听人言,很难称之为成熟的将领。程关云则认为马谡的才华只能体现在参谋层面,让他独当一面则是完全错位。戚文同样认为马谡的才华极为有限,仅停留在参谋层面。沈栖则认为马谡并非言过其实,而是有真才实学,能与马良并称的良才。

参考资料

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古诗文网.2023-10-15

《失空斩》.豆瓣.2023-10-15

斩马谡.豆瓣读书.2023-10-15

斩马谡 (1976).豆瓣电影.2023-10-15

《马谡门》.豆瓣读书.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