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市(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师李邦彦之后。

李曾伯早年通判州,历任军器监主簿淮南西路总领、太府少卿等职。淳祐二年(1242年),出任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市。淳四年(1244年),兼淮西制置使。后遭弹劾而落职奉祠。淳祐九年(1249年),出为知静江府、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略安抚使。次年,转为京湖制置使,加龙图阁学士。其后加授四川宣抚使,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省安抚大使兼节制广南等。蒙古大将兀良合台进攻桂林市时,李曾伯挫其前锋,对峙两旬后,蒙军退入湖南。因得罪权相贾似道而被撤职。景定五年(1264年),起复为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次年再遭论劾,被职。

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德祐元年(1275年),追复原职。李曾伯有“知兵”之名,所到之处皆有治绩,为南宋名臣。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曾伯生于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市(今浙江嘉兴)。早年通判濠州,改任军器监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市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再调为度支郎官,改授左司郎官、淮南西路总领,不久后再次调为右司郎官,太府少卿兼左司郎官,又兼敕令所删修官等职。

制置淮扬

淳祐二年(1242年),李曾伯改任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市

淳祐四年(1244年),兼任淮西制置使,并获便宜处置军事之权。李曾伯向朝廷奏陈三事:

答天心:答覆上天旨意;

重地势:注意利用地形;

协人谋:协和人的谋划。

1.

答天心:答覆上天旨意;

2.

重地势:注意利用地形;

3.

协人谋:协和人的谋划。

他随后又进言:“边境的粮饷重在广积,将领的人选贵在平时的储备,赏赐不能不分明,士兵不能不抚恤。”他又逐条上奏:“淮河水军驻扎的地方应当警戒,湖面险要的地方应当整治。”朝廷加授李曾伯为华文阁待制,又加宝章阁直学士,升为权任兵部尚书

淳祐六年(1246年)正月初一,天生异象(出现日食)。李曾伯响应朝廷诏书,历数前朝因发生天文现象而加强边备、访求将帅,请求让自己早卸重任,辞官归乡。他还请朝廷修缮泗州西城。朝廷加李曾伯为焕章阁学士,但因谏官争相劾奏,李曾伯被落职予祠官。

历官三边

淳祐九年(1249年),李曾伯以旧职出为知静江府、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他疏奏五件关于边防的事宜。

淳祐十年(1250年),加官徽阁学士,转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京湖屯田使等职,再进官龙图阁学士。李曾伯上疏说:“襄阳市刚刚收复不久,城池虽经修缮,但耕田还未开垦;房屋虽经初建,但街道还未修通。请求免除襄阳三年的租赋。”朝廷下诏同意。

宝祐元年(1253年),加端明殿学士兼路策应大使。

宝祐二年(1254年),进官资政殿学士、制置四川省边面,特赐与执政官相同的待遇。旋即加授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朝廷召他入朝觐见,加授资政殿大学士,改知福州市福建省安抚使,李曾伯力辞任命,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提举洞霄宫。累官湖南省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任广南制置使、知静江府。

宝祐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259年1月21日),李曾伯受命全面维修静江府城。

守备静江

庆元年(1259年)九月二十二日(10月10日),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率步骑一万三千人挺进静江城下,李曾伯所部六万挫其前锋。两军相持两旬,蒙军退入湖南。同年,在任上进位天和殿学士。在贾似道授意下,又遭谏议大夫沈炎等人弹劾,于景定元年(1260年)端午节日被撤职。

景定五年(1264年),朝廷起复李曾伯为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

褫职与去世

咸淳元年(1265年),再遭殿中侍御史陈宗礼论劾,被褫职。

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

咸淳五年(1269年),李曾伯之子李杓将他的作品刊行于世。

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追复李曾伯原有官职。

文学成就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

李曾伯的词现存二百余首,其中长调占绝大多数。李曾伯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瞿式耜翁(辛弃疾)”,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概括了可斋(李曾伯号)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其作品中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

个人作品

李曾伯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

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尤:可斋李公早以功业自许,而诗文操笔立就,精妙帖妥,夐出时流。余与朝夕,每叹其得于天者厚,一别将二纪,而公功业赫奕于时。……功业、文章难两全久矣,而公之志欲兼之。顾今边事孔棘,公以一身横当荆蜀之冲,屹然如长城万里。上之倚公,不韩、范,岂当复与秀才文士校短长于绳尺间哉?(《可斋杂稿·序》)

蔑里乞·脱脱:李曾伯之治边,短于才者也。(《宋史》)

纪昀:而曾伯则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天和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亲属成员

先祖:李邦彦,原名李彦,字士美,北宋末年太师,因罪贬死桂州

史料记载

《宋史·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参考资料

桂林大事记-明清以前.桂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7-11-06

《可斋杂藁》.古籍文献网.2017-12-13

《全宋词:李曾伯》.国学导航.2017-11-06

《宋史·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国学导航.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