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湖镇

大湖镇

大湖镇,隶属于广东省连平县,位于连平县境东南部,东邻绣缎镇,南接东源县黄沙镇,西依三角镇,北与和平县相连,辖区总面积64.2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大湖镇有户籍人口22443人。截至2021年10月31日,大湖镇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大湖镇原名大湖田,是河源市市级旅游专业镇,是连平县重点打造的“东部旅游精品小镇”,拥有红色文化、古色客家、绿色生态“三色”优势资源。大湖镇还是革命老区,连平县革命史上的“三个第一”诞生于大湖,即: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工作委员会、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小组。2016年,大湖镇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比2015年增长6.8%;农民人均收入7914元,比2015年增长7.1%;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税收任务。

历史沿革

南宋端平(1234年),大湖就有人居住。明清至民国时期,属忠信区(图)。解放初,为第四区大湖乡。1952年4月,增设大湖区(五区)。1958年,成立大湖公社。1983年,复称大湖区。1987年,改为大湖镇。

大湖镇原名大湖田,由于辖区东南面是丘陵地区,西面、北面为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自然形成一片椭圆形的盆地,盆地东面有一个经久不旱的“天井湖”,周围土地平坦、肥沃,盆地中间有两个川流不息的汶井(地下泉)湖,且有一条河流环穿而过,远观恰似一个大湖泊,故称为大湖。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大湖镇地势平坦、广阔,素有“小灯塔盆地”之称。

气候

大湖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常年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为1795.6毫米。

水资源

大湖镇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五禾河长6.5公里,大湖河长11公里,有全县最大的中型水库——瓮潭水库,库容量3500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大湖镇辖1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大湖镇原名大湖田。

人口

截至2020年末,大湖镇常住人口13332人。2016年,大湖镇总人口为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3.03%)。截至2019年末,大湖镇有户籍人口22443人。

经济

据2008年统计,农民人均收入4398元,比2007年增长10.1%;税收达到653万元,比上年增长30.9%。05、06、07年度连续三年在全县综合考核排名第一,实现了“三连冠”的工作目标;分别被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省级“卫生城镇”等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6年,大湖镇通过省创强复评验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湖老区人才培育奠定基础。

医疗卫生

2016年,大湖镇设有镇级卫生院1间、村卫生站11个,共有医务人员42人(其中村医务人员11人)。医疗卫生改革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

2016年,大湖镇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方针、惠民政策,做好农民种粮综合直补、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工作(参合率达100%)和农房改造建设补助工作。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创新扶贫模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扎实开展扶贫济贫活动。坚持“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制定扎实有效的脱贫措施,突出抓好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工程,增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造血”功能,落实好大病救助、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政策。

交通

大湖镇境内有国道358线贯穿全镇,赣粤高速公路公路纵跨四个行政村,设有粤赣高速大湖出口,昆汕高速出口距离大湖5公里,已融入珠江三角洲两个小时经济圈。省道忠定线贯穿全镇;大湖至东源县(船塘)、和平县(良排线)两条县道公路横跨全镇,2005年12月新建成通车的粤赣高速公路纵跨我镇四个行政村,并在湖东村设有Ⅱ级互通出口,形成了“一纵一横”的交通网络。

人文

方言

大湖镇通行客家话,其音系与和福州话、兴宁话相比更接近于梅县话。

人文风情

大湖镇,是革命老区。大湖镇文化底蕴深厚,连平县革命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首届县工委都出自大湖。大湖还有丰富的古村落、古建筑资源,800余年历史的省级古村落大湖寨、市文保单位白云楼、粤赣古驿道以及三进九围的客家围龙屋何新屋等是其典型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踩龙”民俗、“五果成人礼”、黄婆炙火也是大湖一大特色。

文物古迹

大湖古遗存还有许多,有三百多年历史,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围龙屋——何新屋;有强大防御力的“迫降”战斗旧址,方形楼角式百年围屋——白云楼;既是商贸文化要道,也是革命红色之道的千年古道——粤赣古道。

古色客家

古色客家资源方面,大湖镇拥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大湖寨广东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产学研实践基地何新屋、河源市文保单位白云楼、南粤古驿道等具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历史古遗存。

风景名胜

大湖寨

大湖寨,是河源市迄今发现最完整、最古老的寨围之一,位于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大湖镇湖东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历经元、明、清、民国,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古建筑。据历史的记载,大湖寨早在曾姓始祖落居之前就已有一定的规模,最早是谢氏人所建,当时由于他们居住不盛,便将整个大湖寨转让给曾姓的太始祖。

大湖寨座南朝北,建筑平面呈半月形,总建筑面积为14000多平方米,有36座大小不一的聂氏宗祠,72条巷街,合成了天罡地煞的108之合数。寨前有一呈半月形的池塘,与寨内建筑面积几乎相等,合成一个圆月形。加上寨背自西到东分布七个大小不等的天然小山丘,与大湖寨及池塘构成的圆月形组成“七星伴月形”的格局。寨内除了祠堂、书房、居舍,还有一个建于清代的当铺,这在河源市现存的古建筑中并不多见。

何新屋

何新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是何姓人家的祖屋,保存有最古老的三进四围的七环围屋,围龙屋的东西南北四方建有四个高耸的楼角。现存建筑占地面积5175平方米,屋顶悬山式,砖木结构。上、中、下厅均为砖墙承,中厅前檐有木雕狮子、驼墩以及松树、松鼠、鸟雀,厅厅相连有屏门,二围屋正面砌筑护耳山墙,东西两侧有拱形斗门,全屋从前栋至后遂进遂围高起,层次分明,屋前有地坪、围墙和池塘。

何新屋由何氏十三世廷梁启超遗孀叶氏携4子创建。据何氏族谱记载,廷任公出生于康熙帝十八年(1679年),与叶氏婚后共生育宏远、宏道、宏达、宏济4个儿子。廷任公夫妇联手建造忠兴围。雍正二年(1724年),廷任公去世后,叶氏履行其夫遗嘱,携4子再建新基,取名何新屋。那时的何新屋,围成5圈,建有5扇大门、9栋围龙和东、西、南、北4个楼阁。随着人口的繁衍,何新屋又建造了第6圈,但没有完全围接起来。20世纪70、80年代,何新屋最热闹时,居住有1000多人。

何新屋设有龙厅上书房、养正轩、三馀、青黎等多所书房和善居屋,为育德育才打下了物质基础。在清代,何新屋是本村和邻村村民躲避匪患的安全御所。何新屋因其居民中有人考取武举人和进士而被清政府封为“守御府”,并被赐“进士”“奉政第”“大夫第”“策名天府”“司马第”等牌匾。 2018年10月21日,广东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产学研实践基地在何新屋揭牌。

荣誉称号

2018年,大湖镇被评为河源市文明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