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兔儿爷

兔儿爷

兔儿爷,又称“彩兔”,北京市一种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是依据古老的月宫玉兔捣药等传说,并融入世俗生活元素,用黄土胶泥塑成的兔首人身、作捣药状并施彩绘的泥彩塑。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兔儿爷诞生于明代末年,源于中秋节祭月习俗。人们把月宫中负责制药的玉兔加以艺术化、人格化和神化,做成泥彩塑神像,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祭月时,以瓜果等供奉,并由孩童祭拜,祈愿祛病避灾、平安吉祥;祭祀完毕后,成为孩童玩具。这种节令习俗后来传入皇宫。清代,兔儿爷的风格、式样、工艺等发生诸多变化,祭拜之风尤为盛行,并在民国年间延续。 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中秋祭拜兔儿爷的习俗中断,兔儿爷也一度销声匿迹。80年代初,北京民间玩具研究会组织民间艺人恢复创作兔儿爷,使之重新回归公众视野。此后,兔儿爷的节日祭祀功能进一步淡化,作为独具老北京民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创新,逐步衍生出更加千姿百态的品种与式样,完成了从兔神、儿童玩具到现代艺术品的演变。

兔儿爷主要流行于北京,也传播到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一带。山东济南、青岛市等地有关民间传说与北京类似,泥彩兔的造型风格略有不同,在当地被称作“兔子王”。

词义读音

“爷”除了称呼祖父辈,北京人还用来作为对男子的尊称,如“老头子”“少爷”“老太爷”。可以按姓氏称“爷”,如“刘爷”“马爷”;也可以按兄弟排行称“爷”,如“二爷”“三爷”;还可以按姓氏加排行论,如“秦三爷”“常四爷”等。”兔儿爷”所代表的玉兔被视为神,故使用尊称,称其为“爷”。

“兔儿爷”中的“儿”在这里没有实际意思,在北京话里表示儿化音。北京方言中,大体上大的东西读音不加儿化,小东西才加儿化音。如动物中的大象、老虎,就读作“大象”“老虎”,小猫、小狗则加儿化音,读作“小猫儿”“小狗儿”。兔子在动物中不算大,所以加了儿化音。故“兔儿爷”不能读成三个音“兔-儿-爷(tu-er-ye)”,而应读作两个音“兔儿-爷”(tur-ye);“小猫儿”“小狗儿”可以写作“小猫”“小狗”,但“兔儿爷”不能写作“兔爷”,否则既不能反映读音实际,也影响词义的准确表达。

文化探源

月神崇拜

中国古人将太阳和月亮加以神化,给予崇拜,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按照阴阳学说,古人将太阳星君称作“太阳真君”,将月亮神称作“太阴真君”或“太阴星君”,并想像月亮上有宫阙、有仙人、有玉兔和月蟾等。月亮阴晴圆缺循环往复,古人视其为长生不死的象征,认为月宫中必有不老仙药,而负责制造此药的即是月兔和月蟾。东汉《相和歌辞・董逃行》说,月兔用采自神树“若木”之端的仙草,捣制成了服之可得长生的仙药“虾蟆丸”(虾蟆即是月蟾之俗名);出土的汉代帛画月图中,亦有月兔与口衔仙草的月蟾并存的形象。后来神话传说继续演变,月蟾淡出,月兔独自承担了制药的职司。约从晋代开始,“月兔捣药”的形象在民间月亮图案中逐步占据主流,趋于稳定,成为后来明清“兔儿爷”形象的源头。

祭月习俗

中国很早就有祭祀天地日月的礼俗,以表达对自然规律的崇拜与敬畏、感恩与祈愿。周代已有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并被后世历朝大体沿袭,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帝王祭月逐渐影响到民间,于唐宋之间形成了家族或家庭的拜月仪式,俗称 “守月华”。魏晋隋唐时期,随着中秋赏月、玩月之风兴起,祭月逐步世俗化为具有娱乐性质的民俗活动,古老的月神崇拜开始向中秋节转化;北宋,民间中秋节祭月求吉习俗开始盛行;南宋,中秋节成为法定节日;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中秋祭月活动盛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仪式,其世俗情趣也愈加浓厚。

北京民间中秋祭月,要供奉“月光码儿”,即印刷或手绘的月宫符像。月光码儿上描绘的主神、诸神并不统一,而都配以执杵捣药玉兔的形象,则相对固定。中秋祭月多由女性主持,在院子里张挂好月光码儿,前面摆供桌,上置香炉、瓜果等祭品,人们焚香叩拜,最后将月光码儿与纸元宝等一起焚烧。女性主持祭月活动,常有孩童在一旁模仿捣乱,妨碍仪式进行,于是大人们会给孩童一张月光码儿,让他们自己去祭拜。孩童模仿大人焚烧月光码儿,存在不安全因素,遂又有人想出了用泥土制作兔子像的办法。民间艺人加以艺术创造,北京兔儿爷就这样诞生了。

历史发展

明代

文献中关于兔儿爷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此时的兔儿爷以泥塑形,着衣而坐,由儿童祭拜。与纪坤同时期甚至稍后的明代文人著述中,谈到中秋拜月,均未提及兔儿爷,“儿女拜兔儿爷”习俗在晚明尚处于形成之中 。

清代

从清代乾隆开始,有关兔儿爷的文献记载明显增多。现今可见最早的图像资料,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画册《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Les Rues de Pékin)中一幅题为《卖泥兔儿》的绘画作品。其中兔儿爷着衣而坐似人形,长耳、三瓣嘴如兔形,与纪坤所记兔儿爷的特征吻合,明末清初兔儿爷的形象保持了基本稳定。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称“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此时“儿女拜兔儿爷”已经蔚然成俗。

兔儿爷形象的变化出现于乾隆时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刊印的《帝京岁时纪胜 • 彩兔》记载,当时是用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乾隆年间文学家蒋士铨《京师乐府词 • 兔儿爷》明确使用了“兔儿爷”这一称呼,说它人身兔首,出现了士农工商无所不有的形象,并描述了“持钱入市儿喧哗,担头争买兔儿爷”的热闹景象。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幅乾隆年间杨柳青“齐健隆”画店印制的《桂序升平》年画,表现的兔儿爷形象与上述《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中的泥兔儿相比,有了明显差异:兔子头戴金盔,身披红袍金甲,背后出现了绿色的伞盖;脸型较为瘦长,面有腮红,新增了眉毛,鼻子轮廓明显,拟人化的程度明显增强。现当代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齐如山文集》第八卷中说,早期兔儿爷的正宗形象是身穿黄蟒袍、背一大旗;现当代戏曲作家翁偶虹在《北京话旧》中称,到了乾隆,出现了红袍金甲的兔儿爷。

从清代晚期开始,兔儿爷的形象更趋丰富多彩。艺兰生作于光绪四年(1878年)的《侧帽余谭》,称当时的兔儿爷除了泥塑的,还有布扎的、纸绘的,堆集如小山一样在集市上售卖。世俗题材兔儿爷也在光绪年间出现,让廉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的《京都风俗志》载,除了正统的顶盔束甲如将军的兔儿爷,当时已经有了短衫担物如小贩、坐立起舞如饮酒宴乐者的兔儿爷。清末徐珂在《清类钞・时令类》中提到,晚清有一种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高达三四尺、售价近万钱的兔儿爷;清末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晚清兔儿爷用黄土抟成,大者三尺,小则尺余,有着衣戴冠张伞盖的,有身穿甲胄树纛旗的,有坐像,还有以老虎等“神兽”为坐骑的兔儿爷。此外,翁偶虹在《北京话旧》中称,晚清不仅有取材京剧舞台人物着戏装、绘脸谱、身段颇为神气的兔儿爷,还出现了诸如挎篮买菜、撑伞闲游和娶媳妇、办满月以及剃头、算命等反映社会群相、市井风情的兔儿爷。光绪年间曾有艺人创作了送报人形象的兔儿爷,结果惹恼了送报人,货摊被尽数砸毁。世俗题材的出现,强化了兔儿爷的玩偶功能。比如有一种从腹中引出一根线,用手拉线,活动的上嘴唇碰下嘴唇可以发出“叭哒”声的“叭哒嘴”兔儿爷,已俨然就是儿童玩具了。

清代,民间中秋节祭拜兔儿爷的习俗也传入皇宫。据记载,乾隆时期有一件官窑霁红地粉彩描金瓶,上面绘有头戴皇冠、身穿黄蟒龙袍、坐在金銮殿宝座上的兔儿爷,图案下方有金黄篆书“辛卯”二字,是进奉给辛卯年出生的乾隆六十大寿的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数尊清宫旧藏兔儿爷,即是晚清小皇帝的御用之物。

民国

民国年间虽多战乱,但民间中秋节祭拜兔儿爷的习俗依然得以保持。从民国时期的照片和文学作品等相关描述看,当时典型的兔儿爷形象与清宫旧藏的兔儿爷相比,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在世俗意味的兔儿爷继续涌现的同时,受戏剧影响而产生的戏曲化的兔儿爷,依旧是民国兔儿爷最主流的形象。

主要类别

传统兔儿爷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兔儿爷实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晚清皇宫保留下来的几尊。20世纪80年代后,众多民间艺术家根据记忆与回忆,参照相关资料,或复制、或重做,也创作了不少保持传统风貌的兔儿爷。

典型的传统兔儿爷形象为身披母树大红袍,头戴黄金盔,盔上斜出两耳;白脸、竖眉,抿着三瓣嘴,两颊淡抹胭脂,态度平和,神情恬淡;着红袍袒右肩,露出甲,衣服下摆为五彩“立水”,犹如明代官服,又像京剧舞台上封疆大吏的戏装;脚蹬青靴,右腿着铠甲,肩后插一枝靠旗;右手扶药杵,左手执臼,作捣药状;有的兔儿爷身后还竖有一柄伞盖。“坐骑”也颇为多样,或鹿、或虎、或狮子、或麒麟、或大象、或莲花座儿等。个头儿大的有好几尺高,小的只有几寸。整个形象既是文官又是武将,亦庄亦谐,颇有趣味。

当代艺术家在仿制、复制传统兔儿爷的过程中,保留了传统兔儿爷的基本要素和风格特色,维系了“兔首人身”、亦人亦兔的基本定位,保持了高底座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有所改良。比如,兔儿爷的坐骑更加多样化,有了骑葫芦、骑熊猫等创新样式,细节造型和色彩也更加繁复、现代,并突出了兔儿爷亲切可爱的一面等。

新式兔儿爷

适应时代发展、民俗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艺术家们在继续传承制作传统兔儿爷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创造出来与传统兔儿爷风格迥异的新式兔儿爷。新式兔儿爷抛弃了传统兔儿爷用来祭祀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融合了更多的时尚流行元素,更加拟人化,更加具有艺术玩赏性;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了新功能,形成了兔儿爷系列化的、带有了鲜明时代审美特征的“跨界”文创产品。比如“中药香包兔儿爷”,利用兔儿爷内部中空的特点,从后部开口塞入香包,让它兼具了室内艺术品摆件和香包器具的双重功能。

主要特点

造型

“兔首人身”是兔儿爷最突出、最基本的造型特征。典型的传统兔儿爷或是文官模样,或是武将形象,无论什么仪态,手必握捣药杵,以明确其月宫捣药者身份。当代新式兔儿爷虽然进一步作了拟人化,甚至舍弃了捣药杵,在服饰等方面也更加现代,但依然有长长的双耳、有典型的山眉、有变成笑模样的三瓣嘴,“兔首人身”的造型特点得以传承。

坐骑

兔儿爷的“坐骑”变化多端。传统兔儿爷或骑黄虎、黑蓝虎麒麟、白象、狮子、神鹿等,或坐在云气花卉座上,而且底座颇高,既突出了它作为神像高高在上的“威严”,也是用来祭拜的需要。新式兔儿爷的“坐骑”则更趋多样,且因为不再用来祭拜,底座变得略低,兽类坐骑的形象也更加可亲可爱。

不管是传统兔儿爷还是新式兔儿爷,其“坐骑”都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比如,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寓意事业兴盛;坐麒麟兔儿爷,来自“麒麟吐书”的典故,寓意学识广博,学业有成;坐呀呀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福禄双全等。

工艺

兔儿爷的传统制作方法可分三大类:一是完全手捏成型,不用模具;二是用模具翻印,这是主要手段;三是部分用模印成型,部分手捏成型,最后组装在一起。用模具做兔儿爷的工艺,则分作寻泥、澄泥、揉泥、做“子”、翻模、印坯、上底色、开脸上色、罩光、装饰,共十个工序。

当代兔儿爷艺术家通过借鉴其他地区泥塑的工艺优点和绘画的颜料调配方法,解决了传统兔儿爷保存时间较短、容易褪色、开裂的缺点。同时,软陶等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也简化了兔儿爷的制作步骤,缩短了工艺流程。

流行地区

兔儿爷主要流行于北京,并传播到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一带。历史上,兔儿爷在天津颇受欢迎,1933年10月5日的天津《益世报 》曾报道称当年中秋节大小兔儿爷“购者踊跃,莫不宣告倾销”;北京西北的河北张北、万全区等县直接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山东济南府等地流传玉兔下凡治病救人因而受到供奉的传说,与北京的民间传说大体相同,泥彩兔的造型风格则略有不同,当地人称之为“兔子王”。

社会影响

成为老北京文化民俗典型

高魏《兔儿爷老北京史地民俗丛书·总序》中说:“(兔儿爷)将神和玩具有机结合,是只有北京文化——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风雨,既体验了奢华富贵,又经历过衰落炎凉之后的一种大悟,及由此产生的一种蔑视权贵甚至神,对一切采用实用主义态度——才能产生的文化民俗事象。” 兔儿爷亦庄亦谐的形象,既是对北京人乐观豁达生活态度的反映,也是北京人精气神的一种体现。兔儿爷影响到了北京人生活的诸多层面,在北京土话中有许多以兔儿爷作比方的歇后语;也反映了北京戏曲、节日生活等民俗文化的流变,被认为是老北京文化民俗的典型。现当代作家老舍在其多部作品中提及兔儿爷,描述老北京兔儿爷的样子、过中秋节的场景,称兔儿爷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

竞选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

2004年12月15日,北京奥组委宣布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吉祥物完成征集工作,正式进入评审程序。在征集和评审阶段,京城民间和文化界对推荐北京兔儿爷的呼声颇高。北京民俗专家王作楫认为,兔儿爷更能代表老北京的形象;书法家启功直言“如果现在要我投票,我就投兔儿爷一票” 。虽然最终不敌熊猫五中国五福娃落选,但北京兔儿爷入围评审反映了它作为老北京文化符号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

获评“北京中秋形象大使”

2010年9月15日,2008年奥运福娃设计者之一吴冠英设计的新兔儿爷形象,被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为“北京中秋节形象大使”。“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吸收了传统兔儿爷造型元素和风格,并进行了创新:人的眼睛,兔子的嘴巴,卷云状的眉毛;头戴金黄色中国古代武官帽,帽顶上有两只长尖形耳朵;右肩为武士护肩铠甲,身着饰有蓝色山水图案的长袍,脚穿官靴,左手扶腰带,右手握捣药槌。

发展现状

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因特殊的时代原因,民间祭拜习俗被视为迷信活动,兔儿爷一度销声匿迹。80年代初,民间艺术重新得到重视,电影《骆驼祥子》和电视剧《四世同堂》的热播,勾起了北京人对兔儿爷的回忆。当时成立不久的北京民间玩具研究会,邀请双起翔等民间艺人恢复传统民间玩具的创作,兔儿爷于是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此后经过艺术家们不断地创造创新,兔儿爷衍生出更加千姿百态的品种与式样,并出现了具有新的时代审美特征的文创产品,完成了从兔神、儿童玩具到现代艺术品的演变。

作为一项非遗技艺,因其存在的基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民俗文化已经中断等原因,兔儿爷的传承发展也遇到很多困境,诸如传承人断层、设计人才缺乏、市场相对狭小等,其根本出路仍在于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代表人物

非遗保护

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促进了对兔儿爷这项民间技艺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2007年,胡鹏飞创建成立集设计、开发、生产制作和销售于一体的民间泥塑工作室“吉兔坊”,并注册了“吉兔坊”商标,为兔儿爷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品牌保护引入了新观念。

民间文化

传说故事

有关兔儿爷的民间传说,版本较多,情节大致相同:相传在很久以前,北京城暴发了一场瘟疫。月宫嫦娥不忍百姓受难,派玉兔下凡为百姓祛灾除病。玉兔下界后担心百姓忌讳自己的白色装扮,便在途中借了庙宇里神像的战袍和铠甲穿上。为了更快救治所有的病人,玉兔时而骑虎,时而骑麒麟,辗转为百姓送药。但她忙中出错,将双耳外露,百姓又因看到月亮上捣药的玉兔不见了,才明白这个兔面人身的郎中乃是嫦娥派下凡界的玉兔。后来人们就塑造出兔儿爷,在中秋之夜供奉,表示感恩。山东省有关于“兔子王”的传说,主要情节是月中玉兔偷药投入72眼泉眼,拯救了济南一方民众。

歇后语

在北京有许多以兔儿爷打比方的歇后语,反映了传统兔儿爷泥制、怕水、怕摔、空心、有长耳朵、有单靠旗等特点,如:

“兔儿爷的旗子——单挑”,意为单独一人做事或俩人一对一挑战。

“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指旧相识。

“兔儿爷翻跟头——窝犄角”,意为做事不顺利,遇到了挫折。“窝”意为折断,“犄角”指兔儿爷的一对长耳朵。

“兔儿爷过河——自身难保”,指自顾不暇。

“兔儿爷洗澡——一摊泥”,意为事情或状况极其糟糕。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崴泥是北京人的常用语,意思是事情办砸了。

“兔儿爷拍胸脯——没心没肺”,意指某人心胸粗疏。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意为团体、集体或聚会解散。

“八月十五的兔儿爷——得吃得喝”,意为遇到了利益丰厚的好事情。

衍生作品

动画电影《兔侠传奇》

3D动画电影《兔侠传奇》由北京电影学院、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联合制作,孙立军执导,范伟闫妮张丰毅濮存昕张一山等主演配音,于2011年7月上映。

故事情节:京城武林盟主老馆主被徒弟熊天霸暗算,老馆主逃亡到乡下,临终前把毕生武功传授给淳朴的炸糕厨师兔二,并将统领武林的令牌交给兔二,嘱咐他亲手交给女儿牡丹。兔二进京寻找牡丹,遭遇重重危险,并在日常劳作中悟得绝世武功,最终打败熊天霸,拯救了武林,并将令牌交还给牡丹,实现了对老馆主的承诺。

“兔侠”兔二的形象,即取自兔儿爷,具有鲜明的京味儿和老北京民俗特色。

话剧《北京兔儿爷》

2020年展演的新京味儿话剧《北京兔儿爷》,由东城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王斑执导,张帆、王甦编剧,张华、张盛尧、陈竞等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北影新青年戏剧工坊、北京童艺艺术剧院、北京人艺等单位的专业演员出演。讲述了兔儿爷手艺人赵春风面临祖传手艺后继无人的困境,后来通过各种努力,在与儿子等年轻一代碰撞交流中,终于如愿以偿将技艺传承下去的故事,诠释了传统艺术如何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主题。

参考资料

泥塑(北京兔儿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Take a journey with Lord Rabbit to celebrate the Year of the Rabbit.中国日报网.2023-09-0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27

泥制兔儿爷.故宫博物院.2023-09-03

泥制兔儿爷.故宫博物院.2023-09-03

泥制兔儿爷.故宫博物院.2023-09-03

泥制兔儿爷.故宫博物院.2023-09-03

泥制兔儿爷.故宫博物院.2023-09-03

“空心”兔儿爷第一次装上了中草药包,跨界文创又出新_京报网.北京日报网京报新闻.2023-09-03

兔儿爷明代是神仙 清代成儿童玩具(图).中国新闻网.2023-09-04

北京奥运吉祥物进入评选程序 662件作品参选.新浪体育.2023-09-04

北京中秋节形象大使选定“兔儿爷”(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03

让北京兔儿爷“复活”的那个人走了.北京青年报.2023-09-04

手艺人张忠强:在传承中创新“兔儿爷”.今日头条.2023-09-04

时代面孔|“兔儿爷”传承人张忠强:一掬泥,千缕情.澎湃.2023-09-04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洛杉矶展示手工绝活 - 国内新闻 - 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2023-09-04

双彦:泥巴为伴.中国作家网.2023-09-04

民间泥塑艺术的挑战与机遇.今日头条.2023-09-04

从传统中走来的新兔儿爷.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9-04

传承老北京的精气神.光明网.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