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程派

程派

程派是程砚秋创立的京剧门派,以他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为核心,经过几代演员的传承发展成为一支京剧艺术流派。程派以悲旦唱腔而闻名,唱腔的设计是根据角色形象内涵的需要来进行的。程砚秋不仅立足于自己的技艺特长,还吸引了文人雅士参与剧目的编创和演评,使程派剧目呈现出新的意蕴和美感,形成了蕴涵精深的艺术流派风格。

作为最负盛名的京剧艺术流派之一,程派艺术从孕育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创始人程砚秋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6岁卖身学艺,11岁登台演出,17岁独立成班。拜多家名师,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后,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创新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程派艺术在表演艺术风格方面,注重唱腔的婉转幽咽,以柔美的演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著称,在唱念、做舞、及功法配合间都恪守京剧艺术的形态与标准,显现出刚柔并济、婉转奇绝的唱念特色。剧目主题上,多选择封建教条赋予女性角色的苦难遭遇或灾祸中的底层角色为剧情主体,熟练运用人物间、家国间、境遇间的对比以制造剧情冲突。代表剧目有《锁麟囊》《窦娥冤》《荒山泪》《春闺梦》等。

程砚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弟子,第一代传人如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第二代传人如迟小秋李佩红李海燕张火丁刘桂娟等,到现在的第三代传人张娜、潘钰、王茜、莎菲等。这些程派传人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程派经典剧目的表演,还结合个人特点进行创新,编演了一些新的程派风格戏剧。他们共同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为中国京剧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对于京剧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沿革

孕育

1904年1月1日,程砚秋出生于北京市后海旁的小凤翔胡同,家中先祖是满族正黄旗,取旗名荣承麒。程砚秋自幼丧父,由于生活艰难,1910年拜荣蝶仙为师开始学习京剧,以筹生计。荣蝶仙与程砚秋是签约十年的死契,在作为科班学徒将近七年的时间里,他必须接受大量痛苦的戏曲表演训练和诸多高强度的演出安排。最初荣先生安排程砚秋跟随荣春亮学武生,一年后,又请著名武生教师丁永利教其学《挑滑车》一剧。但他身体瘦弱、腰腿较硬、不适宜向武生方向发展。后来因其扮相清秀,嗓音婉转,荣先生又让他改从陈桐云先生学习花旦,训练跷工,并学戏《打樱桃》《打杠子》《铁弓缘》等。这一步步的积累和苦学不仅练就了程砚秋先生过人的技艺,也拓宽了他的演艺之路,或者说拓宽了他的戏路。程先生初次登台时,便以四功五法精准稳健、文武兼善而博得内外行家的一致赞许和关注。

1915至1916两年间,程砚秋以借台学艺的身份。在浙慈商会会馆参加名票房“春阳友会”的演出。在这里,程砚秋得到不少舞台实践和观看名家名票演出的机会。不久,他亦正式参加营业演出,在东安市场内的丹桂茶园为当时的旦角名家赵桐珊(本名赵桐珊)唱开场戏,边学边演。因嗓门高亮,很像陈德霖大师的音声,被当时的老生名家刘鸿声先生邀请加入鸿奎社,与其配演《辕门斩子》等剧;后又应当时的老生名宿孙菊仙先生之邀,为他配演《朱砂痣》《桑园寄子》等戏,备受好评。几年来的舞台实践,程砚秋先生在演中学,学中演,为自己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

1917年,13岁的程砚秋因进入生理期而“倒仓”(“倒仓”本是男青年在十四至十八岁期间发生变声的正常生理现象,“倒仓”期间,声音变得低沉喑哑,不能再继续演唱,必须保护和调理嗓子)。而恰在这时,上海市一家戏园向荣蝶仙先生提出,以每月六百银元的包银,约程砚秋到上海演出。荣蝶仙先生为了包银一口应下。但如果这段时间程先生继续演出的话,那么对他的嗓音将有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幸而罗瘿公先生多方奔走交涉,以七百块大洋的借款作为出师的赔偿费用,赎出了程砚秋。程砚秋出师后罗公为他改名程艳秋,字玉霜。为了能让程砚秋安全度过变声期,罗瘿公先生计划让他暂时不登台演戏,同时创造条件,使他能够继续深造。之后的三年中罗瘿公一面请中医给程砚秋调治因用声过度而失润的嗓子,一面为他找老师进行一天三次的严格训练。上午练声,阎岚秋先生教刀马,打武把子,下午与乔薰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先生学习昆曲,夜间到王瑶卿先生家学京剧,星期一、三、五到平安电影院看电影。后来嗓音渐渐恢复,1919年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1920年又拜师王瑶卿。三年中程砚秋与人合作、陪人演出,依靠良师益友的帮助与培植,在技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初创

程砚秋的嗓音不如梅兰芳那般圆润脆甜,他的声音低沉且稍显嘶哑,音色相对黯淡。为了弥补不足,扬长避短,他在王瑶卿的帮助下,另辟蹊径,创造出了一种有别于当时京剧青衣主流唱腔的发声方式,他以气催腔、高音处虚、低音处实,虚实相合、颇显不俗,形成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程派声腔艺术,或悲情沉郁、或凄楚哀怨、或荡气回肠、或刚劲清新,用多变的唱腔来演绎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忧,以塑造悲剧形象见长。程之新腔一经登台,观众初感新颖,后深觉精妙。更奇绝者,程砚秋因创出了这别具一格的发声形态,更在偶然间使其脱离了传统旦角唱腔之束缚。于是,丰富别致的唱腔使观众忽略了其倒仓之后嗓音生理条件的不足,加之又有王瑶卿的教授助力,程砚秋的声腔技术逐渐臻入极境。新颖的唱腔引得京城各界名流竞相追捧、伶人票友争相钻,至此程腔正式成型。

私人班社的创立标志着以程砚秋个人风格为标准的艺术流派开始显露出雏形。20世纪20年代,京剧旦角行当的演员在梅兰芳先生的感召下,纷纷排演新编历史剧罗瘿公先生亦引导程砚秋要开辟程派自己的戏路,并明确指出,一定要编演“情节戏”,要钻研唱腔、唱法“有头有尾”地唱。这两点要求表露出罗瘿公先生作为一名学者的戏曲观,对程砚秋演戏的方向以及京剧“程派”的表演程式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在罗瘿公等人的筹划下,程砚秋于1922年1月组建了自己的戏曲班社“和声社”,由罗瘿公任编剧、王瑶卿为艺术指导。1922年秋,程砚秋跟随余叔岩上海市挂牌演出,由于余叔岩临时北返,他不得不顶替余的“头牌”上场,却没想到一炮而红、迅速唱响,在上海观众间引起了轰动。见此情景,程砚秋又一鼓作气又相继公演了《街碑亭》《思凡》《六月雪》《能仁寺》《贩马记》等,这些剧目几乎包括了旦行中的各种角色,程艳秋演来得心应手,全面展示了他文武兼备、昆乱不挡的功夫。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只由罗瘿公为程砚秋量身打造并担任编剧创排的私房本戏便有十部之多。除此之外,程砚秋还常演由梅、王二人教授的官中老戏和私房剧目。大量的舞台实践使程砚秋逐渐摸索到了艺术之门的钥匙,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方法与完备的艺术观念。

1924年8月,罗瘿公在离世前夕曾嘱咐金仲荪在自己去世后承担程剧社的编剧工作。金仲不负所托,在程砚秋改组鸣盛社后诸如《碧玉簪》《梅妃》《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和《朱痕记》等脍炙人口的佳作皆由他编创排演。可以说与金仲荪合作的几年才是程砚秋真正确立流派风格、产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几年。所以“鸣盛社改组”即可以看作程派确立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此后一直到1926年,程砚秋已经完成了四次赴上海演出、推出了《碧玉簪》《聂隐娘》等七部私房新剧,其中在1925年十二月首演的《文姬归汉》更是被后世誉为京剧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该剧打破了传统京剧里旋律板式受到戏词文本字数限制的臼,“在声腔上颇多创造,为以京剧旋律演唱古典诗词开了先河。”虽然当年的程砚秋仅有22岁,但北平市梨园界已经格外注意到这位年纪轻轻却非同凡响的璀璨新星。1927年7月,北平顺天时报发起了一场“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票选活动,程砚秋《红拂传》一剧获得4785票,位列榜次第二名。此次票选活动对中国京剧史造就的直接影响是基本确立了京剧“四大名旦”的名号,故而“四大名旦”的提出也就成为了程砚秋艺术流派确立的第二个关键标志。程砚秋在1932年的元旦收下了自己平生第一位弟子荀令香,并改名程砚秋。“开山收徒”事件作为京剧流派产生的第三个标准,也成为了从程砚秋艺术风格过渡到程派艺术确立的最后一个关键标志。至此,由年仅28岁的程砚秋所创立的京剧流派“程派”正式确立。

全盛

在20世纪30年代,京剧迎来了其最鼎盛的发展阶段。民国后,大量女性观众涌入戏馆,随着观众群体的改变,欣赏风气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旦角在戏剧中的权重增加。于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四位特色鲜明,演技高超的名旦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名角的涌现也带来了流派的分化和延续。因此,这个时期也成为京剧史上艺术流派纷呈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程砚秋先生也步入了他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时期。

1932年1月到1933年4月,程砚秋先生曾赴法、德、意及瑞士四国考察欧洲歌剧、戏剧和音乐。归国后程砚秋发表了多篇演讲、访谈录,提出了十九条关于中国戏曲音乐的改良建议,并在程派剧目《春闺梦》中加以实践、重新编排并再次演出,反响热烈。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抗日策略,程砚秋先生于1934年编演了《亡蜀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市沦陷,富有爱国情操的程砚秋,多次拒绝为日伪演出,毅然弃绝舞台,躬耕于北平西郊的青龙桥隐居务农。1945年抗战胜利,程砚秋先生才重登戏台。

深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程派艺术逐渐发展至炉火纯青的时期。1951年,程砚秋排演了最后一出古装新戏《英台抗婚》,并开始对自己的剧目进行精选,只保留满意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以进一步凸显程派艺术的特色。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为程砚秋先生拍摄了电影《荒山泪》,记录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200多种水袖的做功表演。这也是程砚秋先生留下的唯一一部影像资料,为程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同时,他为全国各剧种著名演员传授戏曲表演经验和技艺,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状

程砚秋先生身后,在继承程派艺术道路上,有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等诸位成就卓著者,他们对程派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上演程派剧目,还创编了一些程派风格的新戏,如新艳秋《荆十三娘》《霸王遇虞姬》;赵荣琛的《火焰驹》《苗青娘》等。他们在继承程派艺术中,牢牢遵循程派艺术“守成法而不拘泥于成法”的发展、创新艺术观念,既保留程师剧目、唱腔 、音乐伴 奏以及表演的艺术美学特征,更在此基础上,适应新的审美视野,结合自身条件,创造、发展出了新程派,形成程派百花齐放的格局。不仅如此,他们对于程派艺术的新一代传承不遗余力,第二代传人在艺术个性上各有千秋,他们继承和创新了程派艺术,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技巧。他们在艺术创新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为程派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元素,如张火丁《江姐》《白蛇传》;迟小秋《胡笳》《法官妈妈》等。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博大精深的程派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面临着种种机遇与挑战。当今程派的艺术生态已经呈现出十分丰富的美学样貌,其发展仍在继续,革新仍在深入,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青年一代程派传人也展现了艺术创新的努力。他们涉及的剧目丰富多样,同时也注重对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

程派传人遵循“正本清源”的原则传承与发展程派艺术,保留程派艺术的核心特点,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和需求,进行适度的创新和改革,让程派艺术与时俱进。为推动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整合全国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剧目,抢救老艺术家的遗产,并积极培养新一代的程派青年演员和观众群体。同时,建立传承中心和科研机构,如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程派研究中心等,加强研究和教育,促进程派艺术的长远传承。程派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但依然任重道远。

艺术特征

对比美学

程派京剧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对比,作为艺术的指导思想和创作依据。程派艺术将对比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将对比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而且将其融入了自身的方方面面,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基石。从唱腔、念白、舞蹈到表演,无一不充满着对比元素。这种对比包括强弱、抑扬、收放、高低、粗细、明暗、快慢、疏密、浓淡、缓急、大小、舒紧、沉浮、巧拙、朴华、长短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没有了对比,就没有了程派艺术。

程派艺术以对比原则为中心,通过角色形象的对比,从唱腔、扮相、伴奏等方面传递或悲或喜的人物情感,同时向生活真实靠近,为观众传情达意。这是程派艺术为人赞誉的重要原因所在。当时,京剧从业者们常为了吸引观众、提高票房而忽视了剧情内容,一味地追求新颖的唱腔与夺目的表演,反而没能留下几部流派的经典作品。世俗火热中,更显出程砚秋本人艺术观念之前卫、艺术思想之深刻。也使得程派京剧成为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无穷审美价值的艺术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派剧目善于利用对比造就剧情情节的冲突,这是程派在剧目主题塑造上的突出艺术特征。例如,《锁麟囊》中,主角薛湘灵和配角赵守贞在相同情况下却因贫富等级的差别产生了不同遭遇,形成了典型的对比冲突。类似地,《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和张刘二氏的对比展现了忠贞与勇敢的崇敬,丰富了剧情发展。又如《碧玉簪》中的张玉贞,由新婚时丈夫误会到蒙冤受屈,终至说明真相,夫妻和好,人物由悲到喜,这种悲与喜的对比也鲜明的体现了程派剧目中的对比原则。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并以其造就丰富的戏剧冲突,正是程派艺术在剧目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总体而言,程派对比的美学特征贯穿于其艺术的方方面面,成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剧目创作中运用自如,而且以其深刻的艺术观念为时代的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程派京剧以其丰富的悲喜剧性和传情达意的宗旨,赋予了观众与时俱进的艺术体验。在今天,程派艺术依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仔细回味。

剧目主题

程派的剧目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程派各个时期的剧本作者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以其创作倾向、剧目主旨和艺术价值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即便有程砚秋个人的创作干预,但其艺术选择的呈现也是多方向的。总体上,不论是何时期所创作的程派剧目,它们在主题的把控上多以悲情作为基调、重视对“苦难”的诠释;其次,在剧目主题的塑造中,程派擅长以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来创造戏剧冲突,以达到增强剧情的目的。

程派善于创作带有悲情意蕴的剧作,其中又以“封建教条赋予女性的苦难”和“自然或人为灾害给社会底层民众造就的祸难”这两种对苦难的表现最为突出,因此程派的剧目大多具有悲剧性,但是也不尽然。因为程派剧目并不是完全的一悲到底的苦情戏,单单使人感到沉重与压抑。而多是掺杂着喜剧性的“正剧”,采取剧情的转折、喜剧意象的使用或者是带有喜剧意味的成分的加入调和全剧,使人于压抑痛苦中获得一种情绪上的缓解和净化,满足了观众情感的中和补偿需要,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美学态势。比如《锁麟囊》中的薛湘灵,就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悲剧人物,而《锁麟囊》也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悲剧。它的剧情是由一开始平静到中途的悲剧发生,又到最后的喜剧性团圆结局展开的。

程派京剧在剧目题材上具有广泛的选择,兼容了多种剧目类型和主题。既有基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亡蜀鉴》《陈丽卿》等剧目,也有涉及社会时事、个人命运的《英台抗婚》、《荒山泪》等剧目。既有反抗压迫的《青霜剑》、反封建统治的《窦娥冤》,也有呼吁和平的《春闺梦》和歌颂助人为乐的《锁麟囊》。程派京剧在不同剧目中探讨了爱情、正义、英雄主义、反抗封建压迫、国家利益等多样主题,不断丰富了京剧的创作内涵,使其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多样化。

从编剧角度看,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作为程派剧目的主要编剧对程派剧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三位编剧先后推动了程砚秋瑞安鼓词风格从“诗”到“词”的演变,戏曲风格从“悲”到“喜”的转变,整体风格从“雅”向“俗”发展。罗瘿公和金仲荪是程砚秋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主要编剧,他们确立了程派强调“以诗写剧”和“擅演悲剧”的特色。而第三阶段的翁偶虹使程派剧目从“以诗写剧”走向“以词写剧”。从罗瘿公的《红佛传》到金仲荪的《荒山泪》和《春闺梦》,再到翁偶虹的《锁麟囊》,这些作品在时代性、文学性和舞台性方面取得了多重成就,代表了民国京剧编剧的高水平。这三位编剧的努力为程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三位编剧的努力和创作也为程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唱腔特色

程派艺术以其独特的“云遮月”式唱腔而闻名于世。京剧旦行通常追求明快甜美的音色,在程砚秋之前,几乎没有采用“云遮月”唱法的,程砚秋的创新具有开创性意义。程派唱腔“若断若续,含蓄委婉,抑扬有致,刚健隽永”,往往能达到使观众凝神屏息、悄然动容、泫然泪下的效果。有时或被形容为“游丝腔”“绵里裹针”“刚半音”等,凸显了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程腔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使得程派从众多京剧流派中脱颖而出。

程派京剧注重表现旋律和韵味之美,声音含而不弱,内刚外柔,嗓音沉而不闷,音调凄婉幽怨,富含韵味。在兼顾唱念旋律、腔体节奏的同时,重视对吐字力度的要求,对字的抑、扬、顿、挫都有较为严格的把控;重视腔体共鸣的配合,尤为强调胸腔共鸣和口咽腔在低音区的共同作用,来使其唱念达到蕴刚于柔的效果。程派念白四声声调稳定,尖音和团音音调纯正,区分清晰,在音乐性上有收放自如的抑扬顿挫和节奏变化,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程腔的形成与程砚秋先生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程砚秋先生13岁“倒仓”后嗓音变得低沉喑哑,为扬长辟短,他借鉴了京剧老生行当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声方法,运用独树一帜的发音、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另辟蹊径,还创造性地使用了“鬼音”、“脑后音”,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程腔风格。对顿、断、擞和跳音等多种技巧的运用娴熟灵活,这些技巧使得程派唱腔具备丰满的音乐形象、强烈的抒情性和立体感,呈现出含蓄深、曲折亢奋的风格,使得程派唱腔拥有了幽咽婉转、沉郁凝重等特点,这极大地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带给人一种朦胧感,因而程腔也被称为“云遮月”,在一定程度上使程派唱腔的声音魅力被更多人熟知。

冯牧先生曾说:“程砚秋同志在歌唱艺术上的成就,的确为京剧旦角的歌唱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可以说程派的唱腔,是程派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倾诉着人物的痛苦辛酸动情时的歌唱,这是过去的京剧演唱艺术所难以达到的。”

唱词特色

程派京剧的唱词突破了传统限制,融合了文学性和音乐性,通过情感表达和细腻刻画,塑造了独特的“哀怨”风格,为程派艺术增添了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京剧艺术中的珍贵遗产。

在唱词形式上,与传统剧目句读限制的七字或十字一句不同,程派剧目中常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子,少则五六字,多则二十余字,形式灵活多变。这样的突破大大增强了京剧声腔组合的多样性,为新板式的创造和西洋作曲法等其他音乐元素的加入提供了可能性。程派瑞安鼓词将精妙的词句与富有意境的音乐表达相结合,使唱腔与词意相辅相成,是其文学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增强了唱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唱词风格方面,程派唱词受到其整体“哀怨”风格的影响,将人物的内心感受、矛盾与挣扎、家庭和个人的悲喜交加融入唱词之中,形成其“哀怨”之风格。唱词跟剧情架构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息息相关,不论剧作结局是喜是悲,唱词首先服务于人物形象之塑造,其次才是对于整体剧情的一种有意靠拢。演员通过嗓音的运用、音色的变化以及情感投入来表达情感间的喜怒哀乐,让瑞安鼓词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鲜活,将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寓意,通过隐晦的表达传递给观众。正是因为程派唱词这种抒情与表意的“哀怨”风格,突出了程派剧目中“哀怨”女性的特色,增强了程派艺术的独特魅力。

身段表演

在表演上程派表演善于挑眉蹙眉,敛目凝视,表情恰到好处,每一神态均自然真实而又不失美的原则。动作稳练大方,体现了身段功夫上极深的造诣。做工细腻、身段优美、特别是水袖功夫受到观众的一致赞美。

程砚秋认为京剧的表演要讲究“含蓄美”,他强调刻画人物时要把握表演的分寸感而最忌“过火”,还推崇表演中“静”带给人物的内心力量。“不论任何戏的做派,全不要见棱见角的,一切要含而不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程派艺术在表演纲领上也基本契合了这一观念,在以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辅助自身的“做”、“舞”表演时,基本遵循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念与原则。 首先,程派善于吸纳不同剧种、不同门类、不同行当的表演方法。他将太极拳、太极剑的招式融入到水袖与身段表演中,创造出程派艺术所特有的诸多表演技巧。此外,程砚秋曾别开生面的吸纳利用武术招式为自己的《红拂传》《聂隐娘》等剧改良设计了成套的剑舞,使剧目的场面更加精彩。程派二代弟子王吟秋曾记述:“程师的双剑舞独辟蹊径,他把太极剑和武术中的剑术套路的一些动作与京剧旦角的剑舞熔于一炉,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程派艺术在京剧水袖技法上的创新也颇有成效,创造了“撑、冲、勾、挑、拨、扬、掸、甩、打、抖”十个单独的动作技法与数百种水袖表演的组合程式,并渗透运用到程派各剧中。旧报《新上海》中曾描述“砚秋身材胖大,可是看上去并不臃肿,身段曼妙,水袖美观,反感到可爱。尤其跑圆场时,脚下功夫绝佳,如飞蝶一样。这就是真正的艺人,才有真正的艺术。”当时程砚秋本人体型已经变胖,但技术与表演却仍保持着青年时的状态,水袖功夫极美,足以掩饰掉臃肿的身段。程派水袖也由此成为程派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为程派传人代代相传之绝技。而当代程砚秋再传弟子张火丁的水袖表演可以称得上是翘楚,她在沙场一折的表演中运用水袖的撑、抖、甩、掸等特定技巧与身段舞蹈的配合把张姓受惊、濒临崩溃的恐怖情绪表演的惟妙惟肖。

音乐风格

“程派”的音乐风格与其他京剧旦角流派的风格明显不同,程砚秋先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程派唱腔,所以,“程派”艺术的音乐风格委婉低沉、如泣如诉,音乐中突出表现对情感的表达。在音乐中多以附点的节奏与跨越较大音程关系以及“切分音”节奏对程派的音乐进行创作。程派的音乐风格多运用里弦音来代替外弦相对明亮的音色,继而,表达程派含蓄委婉的形象。由于程派多演绎悲苦的女性角色,所以运用色彩音“4”“7”突出表现低沉委婉、幽怨、内敛含蓄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特别注意气息的控制,形成寓刚于柔的音乐风格。

伴奏“程派”时与其他京剧流派有很多不同之处,通过对里弦音的运用、色彩音的运用、唱腔与伴奏之间的简繁对比和装饰音多为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尽量不用刚烈的“泛音”装饰,而用“过渡音”代替来塑造角色和刻画人物形象。程派对乐器音色要求较高,使用演奏技巧来突出表现风格明显。伴奏时多以附点音符为节奏,变换右手的运弓方式来刻画程派艺术婉转低沉的旋律,运用里弦代替外弦突出表现“程派”的风格。程派的音乐风格以委婉内敛、寓刚于柔的特点著称,演唱者与伴奏乐师需紧密配合,共同推动音乐及剧情高潮的到来。程派在乐队配置上也进行了创新,加入了低音乐器和弹拨乐器,丰富了声部层次和和声性,使得程派乐队的音乐性更加突出。演奏“程派”时,胡琴多运用跨八度的托腔手法,形成一定的和声性元素。程派伴奏注重胡琴与弹拨乐器的对话性,以及大胡托腔保调的功能。最后,演奏“程派”的过程中,程派对乐器音色的要求较高,利用演奏技巧来突出表现风格明显,形成含蓄内敛、外柔内刚、节奏感强的特点。

代表人物

创始人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年),原名承麟,满族,籍贯北京,后改汉姓程,初名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元旦时更名砚秋,改字御霜,是我国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他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并列为京剧“四大名旦”。

他出身贫困家庭,1910年跟从荣蝶仙学戏,演武生、花旦、青衣。1915年初登台时就受到观众欢迎。曾受教于梅兰芳、王瑶卿,早年并得到文人罗瘿公的帮助,红遍大江南北。1919年15岁开始独立挑班演出,开创“程派唱腔”,同年首次赴上海演出,一炮而红。1932年,程砚秋自费去欧洲考察戏剧音乐,回国后主办中华戏曲学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七七事变后,程砚秋拒绝出演日伪的义务戏,避居京郊“青龙桥”,直到北京解放才重新回到舞台。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等。1955年拍摄电影《荒山泪》,1958年3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54岁。

程砚秋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注重字韵和四声,创造了独特的“程派”唱腔,以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特色著称,通过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形成了含蓄深邃、曲折亢奋、断续变幻的风格;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外柔内刚的中下层女性人物。程派艺术薪火相传,著名的程派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赵荣琛李世济李蔷华、李丹林、江新蓉等,再传弟子有钟荣、吕东明张曼玲李佩红迟小秋李海燕张火丁刘桂娟等。

程派一代(五老)

新艳秋

新艳秋(1910—2008年),女,原名王玉华,满族,艺名新艳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时被推为“四大坤旦”之一、“坤伶主席”。被誉为程派传人第一人,文武兼备,和与李世济齐名的“南钟北李”的钟荣等,在传承程派艺术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她出生在1910年,属于跟程砚秋同时代的艺人,只比程砚秋先生小6岁,因酷爱程戏而专攻程派,是程砚秋私淑弟子,亲历了程派艺术形成、发展以及壮大的整个流派发展过程。先后拜荣蝶仙梅兰芳王瑶卿为师。新艳秋自幼学唱戏,15岁时迷上程派艺术,女扮男装偷师学艺。虽然曾想拜程砚秋为师,最终由梅兰芳收为弟子。她以王兰芳的艺名登台演出,受到关注。拜师梅兰芳后,新艳秋一边向梅兰芳学习,一边继续私淑程砚秋。尽管新艳秋一生无缘成为程砚秋的弟子,但她却被认为是学到了程派的精髓。1931年,与武生泰斗杨小楼合演《京剧《霸王别姬》》大获成功,彻底打响了新艳秋在南方的名声。1949年后,新艳秋先后在江苏省京剧团、江苏省戏剧学校从事演出和教学。2008年在南京去世,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园。

新艳秋作为私淑程派之人,她擅演程派的早中期剧目如《青霜剑》《朱痕记》《春闺梦》等,有人称她为女版程砚秋。她的演唱强调声、字、情的统一,发声自然,声线连贯清澈,音色对比强烈,立音松弛有力,胸腔、脑后音共鸣极好,唱腔清新古朴,与程派的若断若续、低回婉转风格高度契合。此外,她的舞台气质端庄、文静、沉郁,外表纤细,呈现出古典美的特质,动静之间都有独特的韵律感。在传承程派的同时,她也在程派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发展,编演了多部程派风格的新剧,如《娄妃》《荆十三娘》《春闺选婿》《玉京道人》《霸王遇虞姬》等。作为程派传承中的重要人物,她在南京定居后,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程派传人,在她的学生之中,有号称“南钟北李”的钟荣、王胜儿、陈吟秋等人,而且新艳秋教授后辈之时,素无门户之别,包括张曼玲张火丁以及迟小秋等人都曾向她求教问艺。

赵荣琛

赵荣琛(1916—1996年),男,太湖县人,亮嗓程派,京剧旦角。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里,20世纪20年代随家北上,定居北京。自幼常随母亲看戏,1934年山东省立剧院到京招生,他应试被录取后赴济南市学习。初学小生,后转从孙怡云学习青衣,学《二进宫》《武家坡》《回荆州》等剧;向郭际湘学习了《穆柯寨》《战金山》;向关丽卿学习了《二堂舍子》《文姬归汉》等程派戏。从此,他对程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大风社”登台演出期间开始逐步采用程派路子去演一些传统戏,如《御碑亭》《三娘教子》《苏三起解》等,并逐渐形成个人演艺风格。1940年经许伯明先生介绍,以通信形式拜程砚秋为师,1946年在上海正式补行拜师礼,继续跟随程砚秋学习经典戏,如《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等,不断提升演技。新中国成立后,赵荣琛在多个城市演出,担任剧团职务,如东北京剧实验剧团的艺委副主任、南京市京剧团的团长、北京市青年京剧团的团长。1980年起调任中国戏曲学院教职,同时担任顾问。1981年应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的邀请赴美国讲学,讲授中国戏曲与程派艺术。

赵荣琛是程派艺术的传承者之一。在继承程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他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唱腔深沉有力,苍劲深邃,低回婉转,文化功底深厚,艺术气质儒雅,艺术个性鲜明,讲究字韵、注重以声传情,以字达意,尊重传统,能够结合自身条件,继承中有所发挥。赵荣琛在《荒山泪》《碧玉簪》等程派代表剧目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舞台处理,展现了精深准确的剧中人物情感变化。此外,他创编的新戏如《大祭桩》《苗青娘》等也体现了程派风格,并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使得表演更具个人特色和辨识度。在传艺后学方面,其弟子包括吕东明李海燕张火丁等人。

王吟秋

王吟秋(1925-2001年),男,江苏苏州人,京剧旦角。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是程砚秋的手把徒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被誉为“程派艺术的最佳传承人之一”。

他出身清苦,12岁进北京投师求艺,得到王瑶卿等名家亲传。20世纪40年代初,即在舞台崭露头角,曾加盟马连良先生的“扶风社”,唱二牌旦角,后又与谭富英先生合作演出,艺事得以长进。1945年拜在程砚秋先生门下,入室身旁如同己出,亲聆教诲传授艺业,一时无贰。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随贺龙元帅部队进驻大西南,任军区政治部京剧院主演;1955年后,相继进入中国国家京剧院、宁夏京剧团、北京青年京剧团、北京京剧二团、北京京剧院做主演。

王吟秋程砚秋赞誉为“规矩继承”的传人,他的表演非常严谨,遵循程派的规矩;在身段和舞蹈方面准确地掌握分寸,动作流畅有序,保持松而不软、沉而不僵的状态;在唱念方面注重细节,声音的发声和控制精准,行腔刚劲又不失柔美,音色清澈、韵味悠长。尤为注重保持程派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确地展现程派所特有的深远意境。他唱做全面,声音清晰亮丽、流畅,舞蹈简约大方而融合空灵感。艺术气质清秀文雅,表演风格规矩正统,恪守传统,强调严谨,忠实于程派规范。程派代表剧目几乎都是他的擅长演出的剧目,他对程砚秋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有深刻的理解,严谨地继承了程派的传统风格。除了演出程派经典戏外,他还创编了新戏《平地风波》和《大祭桩·打路》等戏,并均遵循程派的表演风格和唱腔特色,受到观众和梨园界的好评。他的表演和传统活动对于程派表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王吟秋先生也非常注重对于后学门生的培养,迟小秋李佩红等程派名家名角便均是出自其门下。张曼玲及台湾的吴陆君等也均曾得其教益。

李蔷华

李蔷华(1929-2022年),女,湖北武汉人。京剧旦角,“程派五老”之一,是中国戏曲界的杰出艺术家,中华菊坛之骄子,程门艺术之祭酒。她对程派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蔷华,生于1929年,9岁开始学艺,11岁上台演出。她起初学习老生,后改学习刀马旦、花旦、青衣等行当。受赵荣琛演出的影响,对程派艺术产生兴趣。她的继父李宗林是程派名琴师,传授给她一系列程派名剧。14岁开始在各地如成都市重庆市昆明市、贵阳等地演出。1944年15岁时已在程派名剧如《青霜剑》《碧玉簪》《鸳鸯冢》中挑大梁演出。之后,她与胞妹李薇华(荀慧生的弟子)一起创办“蔷薇京剧团”,巡演各地,广受欢迎。17岁时,她得到程派京胡圣手周长华的亲自传授,学习了《春闺梦》《荒山泪》《锁麟囊》《女儿心》等程派优秀剧目,也曾亲受程砚秋先生点拨,19岁拜王瑶卿为师。1953年加盟武汉京剧院,与高盛麟关正明高百岁等名家合作。1980年调入上海市市戏曲学校任教。迄今灌制唱片10张:1947年大中华唱片公司《女儿心》3张、《梅妃》1张、中国唱片公司1958年《春闺梦》1张、1960年《窦娥冤》3张、1962年《亡蜀鉴》2张。1976年8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李蔷华、关正明主演的《二堂舍子》摄成彩色影片。2022年5月12日深夜李蔷华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

在程门弟子中,李蔷华是地道的“保守派”,唱念做悉遵程师,不逾雷池一步。她在音韵上有相当讲究,吐字、发声、四声极其准确,在学习程派唱腔绵延不绝、外柔内刚的艺术特点上,非常注重原汁原味,程味十足,情态动人,听起来外柔内刚,情态动人。咬字讲究,口齿清晰。得到业内行家的高度认同。她嗓音醇厚圆润,韵味浓郁,声腔艺术高超,表演细腻感人,参透程派艺术真谛。50多年来她一直学习钻研程派艺术,先后在北京、武汉、上海市等地从事程派剧目的演出和教学,为程派艺术的光大做出了贡献。李蔷华上海京剧院的程派演员殷切教诲,授业解惑,对张娜、马博敏张火丁等青年演员的教导严谨细致,树立了严谨、精益求精的榜样。

李世济

李世济(1933—2016年),女,广东梅县人,出生于苏州市,成长于上海。工青衣,宗程派,为程砚秋义女。中国著名京剧表演女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与王吟秋赵荣琛成为北京三大“马车”(程派),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1933年,李世济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曾是清代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并喜欢上京剧,11岁第一次见到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被认作义女。此后,程砚秋一直亲自传授李世济程派青衣技法,为了使她全面掌握京剧表演艺术,请了赵桐珊、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为李世济教授身段、表演、武功和昆曲,还请了梅兰芳教她《贵妃醉酒》《京剧《霸王别姬》》。经过10多年的勤学苦练,李世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2年,尽管程砚秋反对她弃医从艺,李世济还是毅然决然地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肄业,来到北京自己组建戏班,通过当时的京剧工会进行演出,获得不错的反响。1954年至1955年间,获得梅兰芳先生的指点。1956年,李世济进入北京京剧团,作为青年演员的她与马连良等大师常常合作演出,得到了不少名师指导。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李世济调入中国国家京剧院,全身心投入对程派剧目的整理复排、移植改编及新创剧目排演。2016年5月8日,李世济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岁。

李世济的声音悦耳嘹亮,声腔高亢明快,激昂奋进,被称为“新程派”。李世济有文化、表演时充满大气、知性的艺术气质。她在传统程派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用其女性特有的高亢、明亮、圆润、悦耳动听的歌喉,重新演绎和诠释了婉约、含蓄、深沉的程派艺术,不同于程砚秋内敛的艺术风格,李世济强调外化表现,更多的融入了新鲜的时代感,艺术个性鲜明突出,节奏感明显,演唱声情并茂,感情细腻、传神逼真,吸引了年轻观众。她的“新程派”是对程派艺术的创新与改革,既保留了传统色彩,又注入了新的元素,为程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亮色。“新程派”艺术也得到了很好传承,例如京剧名家刘桂娟,便是师从李世济,她嗓亮声高,其演唱风格深具“新程派”风韵。

程派二代(五小)

迟小秋

迟小秋(1965年—今),女,辽宁阜新人,当代京剧名家。其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她将“老程派”的传统味道与个人的表现力相结合,注重情感表达。迟小秋的声腔“低哑”,与传统程派唱腔之“幽咽”对应,是“老程派”艺术的忠实传承者。她嗓音纯正圆润,在演唱时强调声、腔、意、气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自身音质的长处。注重“情”在唱腔中的表现。以情代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因此,她的演唱风格不仅体现了程派的柔婉和多姿,还展现出清新、圆润、雅逸的独特个性。她在身段和水袖的表现上展现了高超的功力,充分体现了程派遇刚于柔的特点,使得表演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许多程派传统剧目中,她严格遵循程派老本演绎的唱腔和身段,在舞台上力求精准复刻,与她的恩师王吟秋一脉相承,师徒二人对于程派表演艺术之传承,多是严格遵循程先生表演路数,是对程派艺术以及程砚秋个人表演艺术的“双重继承”。

张火丁

张火丁(1971年—今),女,吉林白城人,汉族。京剧青衣,现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剧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七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2001年获文化部青年京剧展演荣誉奖。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优秀青年专家、杰出青年、高级专家称号。

张火丁1971年1月24日在吉林省白城出生,1989年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受业于李近秋、渠天凰、张芝兰、孟宪嵘等老师。同年进入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受业于李文敏老师,继续深造。1993年经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推荐,成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教授的关门弟子,得其真传。1995年调入中国京剧院,2001年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研究生班毕业,期间得到多位教授的指导。近年来,她参与了中国京剧音像配像工程,先后为《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柳迎春》《马昭仪》《苏三起解》《春闺梦》《文姬归汉》《坐宫》等程派名剧配像。2015年,张火丁的传统京剧作品《白蛇传》和《锁麟囊》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上演,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再次将京剧带到国际舞台上,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认可。

张火丁的音色纯正幽远,行腔低回婉转,身段丰富多彩,表演节奏鲜明,被誉为“程派第一青衣”。她继承了程派凄婉雅怨的艺术风格,并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审美意趣融入程派唱腔中,创新演绎了“程腔张韵”,展现了独特的沉静淡雅之美,开拓出一种较之前辈男旦而言,更具“双性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和审美园地。她的嗓音独特,融合了“含”“苍”“撒”之韵,通过嗽音的运用,展现出程派传统特色的同时,又呈现出新的艺术境界。“含”韵是程派唱腔的传统特色;“苍”韵则是从张火丁的声线嗓音来谈,张火丁嗓音有种晦喑苍劲之感,在她的唱腔里,天然便有一种“古苍之顿悟,寂寞之空迥”的氛围;而所谓的“撒”,则是从观众审美体验和剧场观感来说,张火丁的唱腔有一种环绕在身边的散布萦绕之感,需要观众自己去“拾取”“捕捉”,使观众对其唱腔赏析和审美回味更具交流感和当场性,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体验。作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张火丁是程派艺术传承中的重要力量。

刘桂娟

刘桂娟(1965年—今),女,曾用名刘冰冰,天津市人,中国京剧演员,著名程派青衣,程派五小之一,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区政协委员,天津市民主同盟会员,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刘桂娟1965年出生,1975年考入天津市艺术学校,工青衣,兼学花旦和刀马旦。后潜心钻研程派艺术,得陶汉祥提携,亲授其《六月雪》《荒山泪》等剧目。1984年进入新成立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85年获得《天津日报》举办“希望杯”流行歌曲大奖赛,出版过流行歌曲演唱专辑盒式录音磁带,在此期间改名“刘冰冰”。1986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为师,学习了《红鬃烈马》《陈三两》等剧。199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1999年,刘桂娟李海燕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共同荣获“五小程旦”称号。她的艺术受到了中国戏迷的喜爱和欢迎。

刘桂娟善于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以各种相应手段贴切的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的嗓音高亮,京戏圈常说“闷灯哑秋亮桂娟”,便是对刘桂娟清亮唱腔特色的浅显概括。刘桂娟师承李世济先生,李世济是如今京剧舞台上“新程派”的代表人物,其唱腔也偏于高亮激越。其演唱风格几乎与李世济先生少有差别,可以说在“新程派”此路上,她所做到的努力也多是规行矩步式的继承发扬,少有个人独特艺术风采的亮眼展现。

李海燕

李海燕(1964年—今),女,秦皇岛市人,著名程派青衣,工旦角,宗程派,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曾获中国首届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主要演员奖”、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优秀表演奖”、文化部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 ,有“小赵荣琛”的美誉。

李海燕1964年出生于山海关区,1977年考入河北省唐山地区戏曲学校,1980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从师于赵荣琛的弟子李文敏,专攻程派,1986年毕业。 1991年又拜在程派名家李世济门下,1994年从唐山市京剧团调入中国国家京剧院工作,1998年获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梅花奖,同年进入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学习,并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光荣称号。1999年在《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全国“评说五小程旦”活动中荣获“五小程旦”之首。并被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3年被评为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李海燕身材修长高挑,面容清秀舒朗,气质内敛恬静。她的舞台表现典雅细腻,近年来在传承传统基础上,积极探索程派艺术的新发展。她创排了《宝马圆情》《杜十娘》《张协状元》《秋色渐浓》等不同题材的新剧目,备受专家和观众赞赏。著名剧作家马少波认为她展现了程砚秋青年时期的风采,特邀她主演《白娘子出塔》。在导演周仲春和程派音乐家唐在沂的精心指导下,李海燕以出色的表现成功演绎了白娘子角色,为戏曲舞台增添了新的程派作品,也为流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佩红

李佩红(1966年—今),女,工刀马、 花衫,国家一级演员。当代中国程派领军人物,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第十八届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第十八届上海戏剧学院白玉兰奖”得主,首批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实验二小集团特聘教授。

李佩红,生于1966年,1981年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1984年进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先后求教于刘秀荣马祥麟李金鸿冀韵兰阎世善崔荣英、陶汉祥、朱宝义、吴祥珍等名家,1988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为师,李佩红长久以来酷爱程派艺术,1992年受程派名家王吟秋老师亲授,主演了程派名剧《 六月雪》,一举成功。1995年正式拜王吟秋为师,领悟并掌握了《锁麟囊》《朱痕记》 《六月雪》《武家坡》等多部程派名作的艺术真谛,是目前绝无仅有的在刀马和青衣两个行当均取得不俗成绩的青年演员。

李佩红具备坚实的基本功,戏路广,文武戏兼擅,她的角色形象沉稳大气,尤其在扮演巾帼英雄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将领气质,超越一般演员。她的演唱风格在严格遵循程派的韵味基础上,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她不仅传达了程派独有的含蓄幽咽、深沉跌宕的情感,还在追求声音的表里情感中注入情感,以情感导引声腔,力求通过深入探索人物性格、心理和情绪的深度,展现程派演唱艺术的核心。因此,李佩红不仅是一位在文戏和武戏方面都非常出色的演员,还是程派艺术传承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

程砚秋京剧艺术中既是传统骨子戏的继承者,又是创新者。他的新编剧目不仅保持了京剧的审美趣味,而且注重现实社会的表达,尤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传统女性的悲惨遭遇。他的作品不仅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程派传统骨子戏代表作有《虹霓关》《玉堂春》《三击掌》《武家坡》《贺后骂殿》等,获得观众青睐。然而,程砚秋对于艺术的追求使他并不满足于演骨子戏,而是主动革新老戏,并创演了29出私家本戏,不仅有从中国古典传奇、话本中节选的表现男女爱情与婚姻故事的如《花舫缘》《玉镜台》《孔雀屏》《风流棒》《赚文娟》等剧目,也有为迎合当时流行的古装歌舞剧样式而创演的如《红拂传》等剧目。虽然新编剧目没有脱离传统京剧的审美趣味,但程砚秋确在继承京剧传统艺术资源和经验的基础上,遵从戏曲创编规律,提出“守成法要不拘泥于成法;脱离成法又要不背乎成法”的理念,有意识地将真实社会战乱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创演新剧的思想内涵,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即便是演绎古人古事,但观者无不从中感受到现实性,对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传统女性的悲惨遭际给予极大的艺术审美观照,如《六月雪》中的窦娥、《青霜剑》中的申雪贞、《荒山泪》中的张慧珠等。此外,程砚秋的新编剧目还注重思想内涵与历史故事的完美契合,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一些借古喻今的历史剧,程砚秋从剧情结构、人物塑造、瑞安鼓词设计等处入手,虽是演绎历史故事,但仍关注于现实,促使悲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直指观者内心,如《亡蜀鉴》《梅妃》《费宫人》等剧目。

程派传统剧目:

程派程砚秋私房剧作目录:

程派传人新编剧目:

传承与发展

以程砚秋为代表的程派艺术顺应审美变化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传承中发展,一些程派剧目成为当今京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成就显著。程派传承人的演出剧目与时俱进,继承与创新并行,在剧本、唱腔、伴奏等诸多方面皆有很大发展,贴合了时代的进步,融入了更多新鲜的时代感,节奏感鲜明活跃。

传承现状

程砚秋的弟子和传人特别少。但是无论是程派嫡传弟子还是再传弟子,乃至程派艺术爱好者,在演绎程派经典剧目时,均遵循程砚秋的艺术规范和表演规制,以期回归本色且完美呈现程派的艺术、美学和文化价值,而且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因程砚秋自始自终都非常重视戏曲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等工作,故其弟子们多投身于戏曲教育教学一线,为程派艺术培养了第二代、第三代的传承人

程砚秋一生创编了29出私家本戏,加上其他旦角流派也演的骨子老戏和传统剧目,从现有史料记载看,至少有近百出戏。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变革,很多戏都失传了或濒临失传,诸多剧目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和表达的悲悯情怀,对于当下戏曲艺术依然意义重大,但后继者所演绎的剧目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每次演出大都集中在《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春闺梦》《碧玉簪》等程派经典剧目上,其它程派剧目和创新剧目很少。可见,随着老一辈传人越来越少,程派剧目的匮乏,严重制约着程派的发展和传承。

另一方面,京剧程派艺术传承到今天,有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程门纷争不断,不太团结,形成赵姓程派、新程派、程腔张韵等分支,甚至影响到三代、四代,包括戏迷票友也各自为政。后继传人不团结对于任何流派艺术都是百害无一利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程派传人都有各自优势和不足,关键在于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和放平心态。流派流传的意义就是发展与创新。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两者互通有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创新发展

从创新角度看,程砚秋本身就是一个广博采、融会贯通的典范,是一个艺术上的革新派。他在20世纪40年代编演的《锁麟囊》中不仅借用了小生娃娃调的腔,部分尾腔又吸取了老生腔,还从外国电影《翠堤春晓》中吸取了花腔女腔高音跳音的唱法;《英台抗婚》吸取棒子腔的唱法,开始不用胡琴伴奏,在尾音最后放腔时才接上胡琴。在他所创的剧目中还吸收其他地方戏剧种,以及外国歌剧的腔调,这在京剧中是很少见的。再看程派伴奏队伍的变化,从早期的“四大件”到逐步加入中阮、大阮琵琶、笙、中胡等乐器。艺术都是相通的,不断吸收交流也是艺术发展升华的重要源泉。

第一代程派传承人数量虽少,但其新编演出剧目的艺术特点不容忽视,如新艳秋的《虞姬遇霸王》《春闺选婿》,王吟秋的《平地风波》《小姑贤》,赵荣琛的《宛娘与紫燕》《苗青娘》《李师师》《火焰驹》,李世济的《武则天轶事》等,诸多新编剧目都遵循程派剧目的艺术本源,在传承中发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再继者。

第二代程派传承人数量居多,他们不仅上演着程派经典剧目,而且结合自身条件有所发展,也编演了一些程派风格的正剧新戏。如迟小秋的《胡笳》《法官妈妈》,张火丁的《白蛇传》《江姐》,李海燕的《白娘子出塔》《宝马圆情》等,二代传人在继承中的创新与发展,以“正本清源”作为指导思想,本着“移步不换形”的理论观点,从源头上研究程派、审视程派,思辨程派,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使得程派艺术代代相传。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程派传人循序渐进,致力于整合全国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挖掘整理濒临失传剧目,抢救老艺术家遗产,创编新戏;注重培养新的优秀程派青年演员和年轻的观众群体;建立传承中心科研机构,如中国戏曲学院的张火丁程派研究中心等。

参考资料

走近京剧——程(砚秋)派.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05

名伶程砚秋抗战时为避日伪骚扰 曾隐居务农(图).中国新闻网.2023-08-05

京剧名家新艳秋 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现代快报.2023-08-05

人物:新艳秋.中国京剧戏考网.2023-08-05

人物:赵荣琛.中国京剧戏考网.2023-08-05

李世济:从“小程砚秋”到“新程派”.凤凰网文化.2023-08-05

张火丁.中国戏曲学院.2023-08-05

人物:刘桂娟.中国京剧戏考网.2023-08-05

李海燕.国家京剧院.2023-08-05

李佩红.上海戏剧学院.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