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2710平方千米。湘西世界地质公园范围内,自然遗产种类丰富,包括地质层型剖面、岩溶台地—峡谷、森林、湿地(含河流、瀑布)等类型,共有世界级(INT)自然遗产2处,国家级(NAT)自然遗产7处,区域级(REG)5处,地方级(LOC)1处。

公园地处云贵高原岩溶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地带,以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古丈阶与排碧阶“金钉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红色碳酸根岩石林和蔚为壮观的高原切割型台地-峡谷群等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湖南地矿局,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堪萨斯大学比萨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园区排碧、罗依溪寒武系台地—斜坡相沉积剖面,最终确立了“芙蓉统”“排碧阶”“古丈阶”3个国际地层年代单位。

位置区域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为 N28°06′49.23″—29°17′24.26″,E109°20′13.66″—110°04′12.55″,面积2710平方千米。

地理特征

地质

公园地处云贵高原岩溶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地带,以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古丈阶与排碧阶“金钉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红色碳酸根岩石林和蔚为壮观的高原切割型台地-峡谷群等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事件、古冰川气候事件与古生物遗迹等诸多典型地质现象,记录了扬子地台演化历史以及云贵高原边缘切割-破碎-解体过程。

生物多样性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所处地域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世界地质公园包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野生脊椎动物355种,分属于34目90科。其中哺乳动物(Mammalia)8目22科54种;鸟类(鸟纲)14目35科140种;爬行纲(Reptilia)3目9科39种;两栖纲(Amphibia)2目8科30种;鱼类(Pisces)7目16科92种(田奇林,李金声等,2016)。共有极危(CR)物种5种,濒危(EN)14种,易危(VU)20种,近危(NT)23种,代表物种有大鲵属Andriasdavidianus,银环蛇银环蛇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14种,代表物种如大Andriasdavidianus。同时大鲵、白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等被列入了CITES(华盛顿公约)附录Ⅰ,林麝林麝、草Tytolongimembris等被列入了CITES附录Ⅱ。

地质遗迹

金钉子

花垣排碧金钉子

排碧“金钉子”位于花垣县排碧乡,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2003年2月批准的寒武系全球首枚“金钉子”。剖面全长约1.7 k米,它确定了寒武系芙蓉统的底界。排碧地区处于武陵山中段,属寒武纪中晚期(Є2-3),沉积的一套碳酸根地层中含有分异度较高的“过渡性”三叶虫动物群。

古丈金钉子

古丈阶“金钉子”位于古丈县罗依溪镇酉水西岸,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2008年批准的寒武系全球年代地层单位,是该系的第七个阶(隶属于暂未定名的第三统),距今约5.03亿年。“金钉子”处于罗依溪剖面的一套灰岩地层内,在车夫组(Є2c)下段,与全球分布的光滑光尾球接子目三叶虫的首次出现层位一致。这是第六个以我国地名命名的全球标准地层单位,也是湖南省第二颗“金钉子”。

古丈红石林

红石林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罕见的类型,是公园内科学价值突出的岩溶地质遗迹。湘西红石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550米的酉水及其支流两岸的谷坡地带,出露总面积84 平方千米,是中国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石林发育的主要地层是奥陶系中下统大湾组、牛潭组紫红色碳酸盐岩,系统展现了扬子地台奥陶纪的古浅海环境、滨海环境到古陆的古地理环境变迁、区域地质构造运动与生物演化特征。在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长期溶蚀风化作用下,土下差异溶蚀转为地表差异风化,塑造出1000多个形态丰富、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组合复杂的红色石柱,柱高10~30米,是目前全球在奥陶系红色碳酸根地层上发育的规模最大的一片红色石林景观,为全球红色碳酸盐岩石林的模式地。

双龙岩溶台地

双龙岩溶台地属半解体岩溶台地,尚未完全从云贵高原边缘脱离。台地面积186.4平方千米,海拔800~1000m,溶丘洼地平均发育密度2.3个/平方千米,是园区最密集的溶丘洼地分布区。台地受到麻栗场断裂控制,裂隙纵横交错,在地下形成小龙洞、布瓦壁和雷公洞三个地下河系统。台地地表水全部转化为地下河水,通过台地外围陡崖上的洞口排出,形成美丽的洞穴悬瀑景观。

古生物遗迹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遗迹,主要以早古生代燕子石遗迹为主,集中分布于寒武系第三统—第四统的台缘斜坡相沉积地层、奥陶系下统台地浅滩相沉积地层和志留系中统的潮坪相沉积地层。此外还有奥陶系宝塔组角石化石、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笔石化石、泥盆系云台观组虫迹化石、二叠系吴家坪组蜓类化石等,它们是研究区域古地理环境变迁的重要依据。

方位布局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为299.25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11.04%,其中I级保护区面积50.42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比例为1.86%;II级保护区面积5.18 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比例为7.37%;III级保护区面积108.48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比例为4%。其他区面积为2410.75 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88.96%。 

风景名胜

湘西地质公园范围内,自然遗产种类丰富,包括地质层型剖面、岩溶台地—峡谷、森林、湿地(含河流、瀑布)等类型,共有世界级(INT)自然遗产2处,国家级(NAT)自然遗产7处,区域级(REG)5处,地方级(LOC)1处。世界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地质景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典范。这里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著名村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等多种类型,共有国家级(NAT)文化遗产25处,区域级(REG)6处,地方级(LOC)2处。

自然景观

雅酉红色溶丘群

雅酉红色溶丘群主要分布在花垣县雅酉镇黄瓜寨—老人山—排腊一带,其集中区分布面积约三平方公里,溶丘海拔在1000~1150米,发育于厚100~150米奥陶系大湾组地层中,相对高差160~280米,其岩性由亮晶方解石灰岩及红色瘤状灰岩组成。电影《十八洞村》在拍摄时,就曾在此取景。这一地区红色溶丘个体规模较大,造型各异,呈大面积连片分布。溶丘顶部浑圆状,底部在风化和溶蚀过程中,由于不同岩层的溶解度和密度有差异,在水平层面,又有贯穿的多层溶隙、溶孔,仿佛人们在盖高楼时会留下打通楼层的梯井一般。在溶丘底部,还有呈现串珠状连片分布的漏斗、竖井,竖井深度一般大于100米,最深超过300米,是大龙洞地下河系统的主要汇水区之一。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上部红色溶丘与底部漏斗、竖井组合的神奇地貌,它与红石林一样都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独特景观。

大龙洞瀑布

位于禾库台地边缘,在大龙洞峡谷南侧,最初,地表水垂直下渗遇到不透水的泥灰岩岩层,水流变为水平运动逐渐形成地下河洞穴,后期新构造运动快速抬升,峒河下切,地下河的通道被峡谷切开,在陡崖上形成出水口。地下河水顺陡壁呈扇形飞流直下,形成洞穴悬瀑。大龙洞瀑布落差达二百多米,瀑布宽度约有八十多米。

象鼻山

象鼻山是在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从望穿眼通往天星山峡谷的途中,即可看到公路拐弯处有一处峭立的山壁,峭壁中间有一高约30米,宽5-20米的穿洞,山形似象鼻,故名象鼻山。象鼻山岩壁两侧,悬崖陡耸,怪石峭立,还有一瀑布,分成三级,其中第三级穿过象鼻岩穿洞,若隐若现,瀑布、岩壁 、穿洞共同形成一山成象鼻,一水飞三瀑的奇特景观。这里曾经是峡谷,流水沿裂隙侵蚀冲刷,致使一大块岩壁滑落垮塌,形成了现阶段的形态。

天星山峡谷

天星山峡谷是切割高原型峡谷的典型代表,这一阶段的峡谷两侧多为峭壁,并发育有众多的岩墙—岩柱。位于峡谷北端早齐村,有一座孤立的碳酸盐岩山峰,海拔761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峰体呈圆柱形,陡峭巍峨。它是在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的控制下,由产状平缓、层厚、质纯的碳酸盐岩经不断溶蚀、侵蚀而成的。清代时期,这里曾是苗民起义的古战场。

人文景点

老司岩土家特色村

老司岩村酉水岸边,是一个古老的码头集镇,民居部分离酉水水面200多米,酉水从东、西、北三面将其环抱,地理位置独特。老司岩码头在猛洞河与酉水的汇合之处,曾经是重要的货运客商及船帮集散地。老司岩村在明代最为繁华,但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而渐渐沉寂。现在这里宁静恬然,村中保留着古镇的石板路、明清雕花老宅等遗迹,其中较有规模的为黄家屋、潘家大屋、瞿家大屋等,均为旧式四院结构。

张家坡土家特色村

张家坡村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东北部,是土家族聚居山寨,也是坐龙峡景区出口所在地,该村保存有土家特色的转角楼和吊脚楼32栋,传承着土家原生的建筑风情,2017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外还有坐龙峡、列溪土家特色村,也保存着湘西土家族的特色风情。

开发与保护

特级保护点原则上不允许游客进入,但允许普通游客在已设置的参观游道上进行参观游览,主要开放对象为以保护和科研为目的的人员入。点周边范围200米内不得设立与地质遗迹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

Ⅰ级保护区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严禁采矿、采石、狩猎、挖药、放牧等活动,保障区内的原始生态环境状态。凡经允许的科学考察、科普和教学活动,均需在管理人员陪同下按指定路线及范围开展,最大限度的减少保护区的人为破坏。可以安置必需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但必须与景观环境协调,要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机动交通工具进入。  

Ⅱ级保护区 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可以设置必要的旅游设施,以不破坏景观,不污染环境为前提,并要控制其体量与风格;区内居民点实施调控,严格控制其发展;实施绿色生态建设,但不宜搞城市园林化。

Ⅲ级保护区要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一、二级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可以设立适量的、与景观环境协调的地质旅游服务设施,不得安排楼堂馆所、游乐设施等大规模建筑。加强绿化,区内林木不分权属都应得到保护;区内村落、民舍建设必须与环境协调,加强村落民舍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相关文化

民风民俗

湘西苗族婚礼习俗

苗族婚礼习俗里,苗族的婚礼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包办婚姻通常是父母请的媒人做的媒之言,一般由对方的亲戚和好友担任。在女方了解男方的情况,获得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中国泸溪.浦市中元节

浦市中元祈福节是当地群众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是泸溪县代表性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始于宋末,又称祭孤、七月半、寄生节、盂兰盆会等。中元节期间,群众会自发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包含着祭祖、唱坐堂戏、演目连戏、放河灯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内容,悼念先辈亲朋,弘扬忠孝精神。浦市的古宅,多是“前店铺后住所”的结构模式。现保存最完整的有吉家院子、周家院子、李家祠堂等二十多座大院,又以吉家院子最具代表性,青石青砖、镂空雕花,精细的浮雕刻工,古朴典雅,美不胜收,以至于有着“北有乔家大院,南有吉家庄院”的美名传诵,一处处古宅古韵述说着历史文化的魅力与传奇。

花垣苗族赶秋节

“赶秋节”是苗族同胞的一个盛大传统节日,其生成与传袭有数千年历史。花垣苗族赶秋节是我国仅有的两个以二十四节气日为节日的民俗活动之一,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苗族赶秋已成为花垣县最耀眼的“非遗”名片和中外游客了解苗族的重要文化品牌。

特色村寨

德夯苗寨

德夯苗寨矮寨镇下属的自然行政村,属武陵山片区的苗族聚居区。德夯苗寨的民居建筑交错分布于山坡之上、水溪之旁、山谷之中,并在主要道路旁布置街巷、帷堂、风水树、牌坊、寨门等公共景观,现有民居建筑约95栋,沿九龙溪两岸共计32栋,临溪吊脚景观形态优美;平地与坡地民居建筑连成一片形成街巷建筑群,平地起吊形式有27栋,坡地吊脚楼22栋,间有5个巷道穿插,青石板街巷曲折幽深,民居建筑高低错落,重重叠叠,直至山腰处。吊脚楼呈“非”字形排列,街巷呈现东西方向走势相互交织,且保存了其最具有原生性的聚落景观空间形态。

吉斗苗寨

吉斗苗寨位于德夯峡谷天问台附近,苗寨傍着悬崖绝壁,有“悬崖上的苗寨”之称。寨上有数十户苗家都住着五柱八桂、四品排房,房屋板壁油漆发亮,窗雕龙刻凤,火塘地楼仍保持古式模样。进寨的山路以及家家户户的阶沿、坪场由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就,平整洁净,古朴优雅。

十八洞苗寨

十八洞苗寨位于排碧乡西南部,下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940余人,属纯苗族聚居区,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受台地峡谷地形的影响,勤劳的苗乡人民通过精耕细作,打造了层层叠叠的苗乡梯田,至今十八洞村仍然很好地保留与传承了湘西原乡苗寨的农耕文化,是苗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照片6-12)。2013年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十八洞苗寨,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照片6-13、6-14),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6年11月,十八洞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非物质文化

土家族民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俗音乐是流传于湘西及周边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谣,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歌、摆手歌、风俗歌等表现形式。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大多是将第四句重复或三四句变化的重复,演唱方法十分多样,根据不同的曲调、形式和环境,分为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和轻声唱法等。2014年湘西土家族民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赶秋

苗族赶秋,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主要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来凤县等苗族地区。苗族赶秋的内容丰富,包括拦门、接龙、打八人秋、打苗鼓、苗族绝技表演、跳绺巾司刀舞、椎牛、赶边边场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一些传统文体活动,如武术、玩龙、舞狮等又融入其间,形成了苗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2014年苗族赶秋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要事件

2017年12月28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组召开了第十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评审会。拟推荐湖南湘西地质公园作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

2019年3月,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公布,2019年全球共有14个地质公园将接受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考察评估,湘西地质公园在列。

2020年7月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湘西世界地质公园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2020年9月23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以下简称“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揭碑仪式暨湘西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湘西州芙蓉镇湘西地质博物馆举行。

主要荣誉

2022年3月,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中国再增两处世界地质公园 总数达41处居世界首位.人民日报.2023-08-02

湘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分等定级.湘西地质公园.2023-08-02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简介.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地质公园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湘西地质公园.2023-08-02

湘西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情况.湘西地质公园.2023-08-02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动物.湘西地质公园.2023-08-02

花垣排碧金钉子.西沐相世界地質公园.2023-08-02

古丈金钉子.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古丈红石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岩溶台地&峡谷.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古生物遗迹.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雅酉红色溶丘群.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大龙洞瀑布.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象鼻山.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天星山峡谷.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老司岩土家特色村.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张家坡土家特色村.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民风民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民风民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花垣苗族赶秋节.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德夯苗寨.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吉斗苗寨.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十八洞苗寨.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土家族民歌.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苗族赶秋.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2

拟推荐申报第十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有你家乡么?.澎湃新闻.2023-08-04

湘西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2019申世名单.湘西世界地质公园.2023-08-04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举行揭碑仪式.光明网.2023-08-04

共800个!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来了.紫牛新闻.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