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雀尾螳螂虾

雀尾螳螂虾

雀尾螳螂虾(学名:Odontodactylus scyllarus),正式学名为蝉形齿指口足目,是齿指虾蛄科齿指虾蛄属节肢动物门。平均体长为3~18厘米,身体细长,体表颜色十分鲜艳,体基颜色为橄榄色或绿色,具有显著性别二形态,雄性身体颜色更加鲜艳。雀尾螳螂虾具有蓝色的复眼,视力卓越,有至少12种感光细胞,可以感知圆偏振光。雀尾螳螂虾具有一对捕食性附肢,还有一对颚足、三对用于抓住猎物的腿、三对用于行走腿和五对用于游泳等。它们以极其快速的攻击而闻名,它们用前附肢杀死和分解猎物。

雀尾螳螂虾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域、日本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以及非洲东部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和台湾省。雀尾螳螂虾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水域,主要生活于3米至40米左右的水深处,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C,多见于整体呈“U”形的洞穴中,这类洞穴通常出现海底泥沙、砾石区域的珊瑚礁底部附近。

雀尾螳螂虾是最大和最丰富多彩的螳螂虾之一,因此是水族馆行业的理想之选。它们被用于各种研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在视觉和数字存储方面。雀尾螳螂虾的眼睛比人眼更先进,能够处理紫外线、红外线和偏振光等,研究人员也希望能制造出模仿雀尾螳螂虾眼睛的相机来检测癌细胞。

演化和命名

齿指虾蛄属(Odontodactylus)是1893年Bigelow提出的,当时作为指虾蛄属(Gonodactylus)的一个亚属,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爪子上有牙齿。在1894年被确认为独立的一个属。

雀尾螳螂虾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热带亚热带甲壳亚门动物,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3亿多年前。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在他第十版《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提到雀尾螳螂虾(Cancer scyllarus),但对于雀尾螳螂虾的描述完全是基于德裔荷兰籍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后续命名为“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18世纪末,丹麦昆虫学家(Johann Christian Fabricius)将他所知的9种口足类物种划分为虾姑属(Squilla),其中就包括雀尾螳螂虾。雀尾螳螂虾的正式名称为“蝉形齿指口足目”,属于齿指虾蛄科齿指虾蛄属。螳螂虾不是虾,它除了是节肢动物门之外,它也与螳螂没有关系。为了区别于真正的虾,螳螂虾有时被称为“口足类动物”。

形态特征

外形

雀尾螳螂虾的平均体长为3~18厘米,身体细长,体表颜色十分鲜艳,体基颜色为橄榄色或绿色,雄雌具有显著性别二形态,雄性身体颜色更加鲜艳,而雌性大多呈红色。雀尾螳螂虾的触角鳞片呈橙色,附肢为红色,甲壳亚门略微凸起,仅覆盖头部的下半部分,甲壳侧面上的豹纹斑点清晰可辨。

雀尾螳螂虾掠足轻巧却无比坚固,主要用于捕食和攻击。其第二节胸廓部附节由2部分组成,即掌节和锤状指节。锤状指节分为3个区域,冲击区域、周期循环区域和条形区域,锤状指节也是胸廓部附节中成分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比邻近区域厚5倍。除了捕食性附肢外,雀尾螳螂虾还有一对颚足、三对用于抓住猎物、三对用于行走和五对用于游泳的足,最后身体终止于尾节和成对的尾足。

眼部

雀尾螳螂虾具有蓝色的复眼,位于可移动的眼茎上,可以相互独立地旋转以观察周围的环境其眼球运动的速度与识别功能兼容,其眼球运动分为3种功能:定位追踪、识别和光动力。在追踪猎物的时候,雀尾螳螂虾可以控制眼球旋转速度。

与人类眼睛不同,雀尾螳螂虾的眼睛至少有12种类型的感光细胞,平行排列成三个区域,为每只眼睛提供了深度感知和“三目视觉”,增加了它们识别颜色的速度、可区分识别光谱内的波长。雀尾螳螂虾具有与生俱来的颜色偏好,尤其是在觅食期间,例如偏爱黄色而不是红色。此外,雀尾螳螂虾还可以感知圆偏振光,它们卓越的视力使其在从明亮到阴暗的环境中具有生存优势,并使它们能够看到和测量与闪光或半透明物体的距离,这种独特的感知系统使螳螂虾足以应对在其栖息的海洋环境中遇到的环境光的巨大光谱变化。

附足

雀尾螳螂虾的附足结构重量轻,抗冲击性能好,由一种多相结合的定向晶体羟基磷灰石和非晶磷酸钙碳酸根组成,同时与一种高度螺旋化的脱乙酰几丁质纤维层组织相结合,能轻松抵御高能量冲击。附肢越往后,打击力就越强。其攻击的速度可达14~23m/s,相当于0.22英寸(合5.588毫米)口径的手枪子弹。

在附足的侧面,还有一层组织,它的主要作用是扩散撞击力。每次撞击实际上会产生2次打击,一次来自肢体本身的冲击,另一次来自初始撞击产生的空化气泡的爆炸。由于附足的快速冲击作用与水发生的摩擦,甚至会导致一瞬间真空气泡和电火花的产生,引起十分巨大的冲击作用。当这些气泡破裂时,它们会释放出相当多的热量,迅速升高温度,缩的气泡也会产生微弱的光,称为“声致发光”。

当雀尾螳螂虾饲养在水族馆时,能够将30厘米的水族箱玻璃板击破,也会经常攻击软体珊瑚。其附足大约在敲击5万次后才会损坏,可以在几毫秒内展开附足以致轻易撞碎猎物的矿物质外壳,从而捕食猎物。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雀尾螳螂虾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域、日本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以及非洲东部等地。中国范围内,雀尾螳螂虾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区域和台湾省。

栖息环境

雀尾螳螂虾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水域,生活区域在水下3~40米左右的水域范围内,更多见于10~30米左右,最适合雀尾螳螂虾生长的水温为22~28摄氏度。雀尾螳螂虾通常栖息于砂质和砾石地区的珊瑚礁底部附近的U形洞穴中,也见居住于砾石或贝壳的底部。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雀尾螳螂虾具有自己的洞穴,倾向于留在它们的小洞穴活动并会不断创造新的洞穴,抛弃的旧洞穴为其他动物创造新的栖息地。白天藏身在洞中,伺机捕捉各种软体动物门和鱼类,夜晚则在洞中休息。

觅食行为

雀尾螳螂虾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海洋底层行动缓慢的腹足类动物瓣鳃纲甲壳亚门等动物性食物。作为活跃的捕食者,它们使用猛禽附肢击晕或杀死猎物以及为领土或交配权进行战斗。在对猎物的每一次锤击前,螳螂虾首先会将附节收缩到凹槽中,形成一个有力的锤状弹性机械结构,可以轻松掰开蜗牛和其他软体动物,并完全肢解螃蟹、虾和其他甲壳类动物。

交流行为

雀尾螳螂虾在白天和晚上都很活跃,通常在交配之外独居,具有领地攻击性。它们通过后部肌肉收缩产生的振动进行交流,被称为“口足类隆隆声”。这些振动用于领土和防御目的或是为了获取交配权进行打斗,例如为了躲避捕食者雀尾螳螂虾会在洞穴中产生振动,警告潜在的捕食者或其他同种动物保持距离。

雀尾螳螂虾十分聪明,还会利用视觉和嗅觉识别和记住其他人,并表现出学习能力。通过它们有柄的复眼在视觉上感知环境,同时还能够检测水中的气味。它们使用荧光模式相互发出信号,也可能向其他物种发出信号。

生长繁殖

发情期

雀尾螳螂虾性成熟时间为35~70天,在发情期间会从洞穴出去狩猎以及吸引配偶,全年繁殖活跃,尤其在温暖的月份达到繁殖高峰期,在其一生中可以繁殖20~30次。雀尾螳螂虾通常是“一夫一妻”制;然而,偶尔可以看到雀尾螳螂虾与不同的伴侣交配的现象。

繁殖期

雀尾螳螂虾交配时,雄性从后面接近雌性雀尾螳螂虾,同时雌性会摆动其横向伸展的触角鳞片来回应雄性。精子由雄性释放,由雌性短暂持有,然后与卵子一起释放并发生受精卵,可以产下50000个卵子。受精卵连接成一团,雌性用产生的“粘合剂”粘合在一起,放在前附属物上等待孵化。雌性要么在她的洞穴里孵化,要么随身携带,很少在孵化前离开洞穴。同时雌性雀尾螳螂虾会使用它们的上颌足来清洁和充气卵,通常不会在孵化时进食。

生长期

雀尾螳螂虾两性都会照顾幼崽,但雌性的照顾程度远高于雄性。雀尾螳螂虾在蜕皮成为成年形态之前,会以浮游动物的形态活动,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作为浮游动物,新孵化的雀尾螳螂虾和幼年雀尾螳螂虾被各种动物吃掉,包括水母、鱼和须鲸。但成年后几乎没有捕食者。雀尾螳螂虾寿命为4~6年。

主要价值

雀尾螳螂虾是最大和最丰富多彩的螳螂虾之一,是水族馆行业的理想之选。它们被用于各种研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在视觉和数字存储方面。如雀尾螳螂虾的眼睛比人眼更先进,研究人员据此开发一种可以模仿雀尾螳螂虾眼睛的相机来检疾病。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23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Reef odontodactylid mantis shrimp : aquarium.sealifebase.2023-07-23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Peacock Mantis Shrimp).biolib.2023-07-23

Mantis Shrimp Facts (Stomatopoda).thoughtco.2023-07-23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fangschreckenkrebse.2023-07-23

INFORMATION.animaldiversity.2023-07-23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Linnaeus, 1758).gbif.2023-07-23

..2023-07-23

Peacock Mantis Shrimp.oceana.2023-07-23

..2023-07-23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repository.2023-08-12

..2023-07-23

..2023-07-23

..2023-07-23

..2023-07-29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