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龙湾
下龙湾(越南语:Vinh Ha Long,英文名:Ha Long Bay),位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东北部,是广宁省内的喀斯特地貌海湾。其西北面从广宁省(Tỉnh Quảng Ninh)安兴县(Huyện Yên Hưng),经下龙市(Thành phố Hạ Long)和锦普市 (Thành Phố Cẩm Phả)到云屯岛县(Van Dồn ),东部和南部靠近南海,西南面靠海防市(Thành phố Hải Phòng)吉婆岛(Cát Bà),其经纬度范围在东经106°56’~107°37’,北纬20°43’~21°09’之间。下龙湾总面积为1553平方千米,湾内有近2000座由石灰岩组成的东北-西南向的岛屿,岛屿总面积为562平方千米。
新近纪时期(约2000万到200万年前),下龙湾石灰岩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喀斯特演化过程。冰河时代末期,随着海平面上升,该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且最著名的海洋侵蚀塔式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下龙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峰丛(锥状峰群)和峰林(孤立塔式地貌)喀斯特地区之一。除拥有丰富的湖泊外,下龙湾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洞穴和其他地貌。因其形态与中国桂林的溶洞很相近,下龙湾又被称为“海上桂林”。
下龙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两季分明,雨季湿热多雨,旱季干燥寒冷。5月至9月为雨季,多大雨和暴雨,气温高,湿度大;11月至翌年3月为干季,天气晴朗,降雨相对较少,气温较低。4月和10月是过渡月份。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共有4622种植物和动物,其中陆地生物物种2464种,占总物种数量的53.3%,海洋生物物种2158种,占46.7%。这些物种中,有16种被列入越南红色名录,114种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名录。
从距今约16000-5000年前开始,下龙湾历经赛(Soi Nhụ)文化、丐漂(Cái Bèo)文化,随后在4500~3500年前,进入下龙文化系时期。500年前,阮廌(Nguyễn Trãi)在他的诗歌中称赞了下龙湾的美丽,他称之为“天空中的岩石奇迹”。1962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南文化,体育和旅游部将下龙湾列入国家文物和景观出版物。1994年,根据自然遗产标准VII(美学价值)和标准VIII(地质价值),下龙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下龙湾凭借地质地貌的全球性特殊价值被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次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1年11月12日,下龙湾被列入“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分别在2002年、2006年和2009年,由于暴风雨的影响,下龙湾发生了三起严重的沉船事故,至少造成十几人丧生。如今的下龙湾总共有21个不同的民族,人口约1540人。
下龙湾因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形成了众多独特的石头、山洞和岛屿,其景点有香炉石、斗鸡石、人头石、惊讶洞、天宫洞、天堂岛、巡州岛、基托夫岛、吉婆岛国家公园。
命名
下龙湾的名称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在19世纪之前的中国古籍中,并没有关于“下龙湾(Ha Long Bay)”名称的记载,该海域主要被称为安邦、绿水、云屯等名称。19世纪末,法国绘制的北部湾航海图上第一次出现了“Ha Long Bay”这个名字。1898年法国出版的《海防新闻(Haiphong News)》上刊登了一篇《下龙湾出现了龙》的报道。报道声称,1898年,船长拉戈雷丁(Lagoredin)中尉和他的船员们在该地区三次目睹了一对巨大的海蛇,欧洲人将这种动物与亚洲传说中的龙相联系,并由此将广宁县海域命名为下龙湾。
下龙市湾的越南语名Vinh Ha Long,指的是“龙下潜入海洋之地”的意思。这个名称来源于该地区多山且水道蜿蜒曲折,宛如一条龙的形状。根据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条巨龙从这里潜入地底,不断翻动,导致大地形成了许多裂缝,海水借机涌入,形成了如今这个分布着无数岛屿的海湾。
“下龙”一词也与越南人民起源一说有关。传说很久以前,越南国家刚刚建立,人们过着和平的生活,却不幸遭到外敌的入侵。面对强大的敌人,上天派遣了一条母龙和一群子龙下凡,帮助京族抵抗敌人。当敌船从大海向岸边猛烈进攻时,群龙立即喷出无数的珍珠,变成了成千上万座巍峨的石岛,形成了坚固的城墙。敌船被阻拦住,相互碰撞并撞向石岛,最终被击溃。敌人被打败后,母龙和子龙发现这里风景宜人,树木茂盛,人民勤劳团结互助,于是决定不返回天界,而选择留在人间。母龙降落的地方被称为下龙,子龙留在母龙身边侍奉的地方被称为拜子龙。而群龙翻腾起的白浪之处被称为龙尾(即茶古半岛)。
下龙湾因形态与中国桂林的溶洞很相近,又有“海上桂林”的别称。
位置境域
下龙湾位于越南东北海岸广宁省内,紧邻红河三角洲(Red River Delta),是北部湾西海岸的一部分,其北部被下龙市两侧的大陆山脉所包围,南部是北部湾的开放水域,西南面是海防市吉婆岛,东临茫茫大海。经纬度范围在东经106°56’~107°37’,北纬20°43’~21°09’之间,包括下龙市、锦普市和云屯岛县的一部分海域。下龙湾总面积1553平方千米,湾内有1969座石灰岩岛屿,岛屿总面积为562平方千米。
下龙湾由下龙湾与拜子龙湾(下龙湾以东海域)组成,1969个大小岛屿中989个岛屿已有名称,其余980个岛屿尚未命名。这些岛屿主要位于海湾的南部和东部。 与南部靠近吉婆岛的岛屿相比,东部的岛屿通常更加分散。 下龙湾以西有一些较大的岛屿,最近的是团洲岛(Tuan Chau Island)。
成因
在约3.6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下龙湾地区是一个浅海黄淮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沉积物在海底逐渐堆积并经过压实作用,形成了厚厚的石灰岩地层。
大约5000万年前的古新世时期,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板块相碰撞,引发了包括下龙湾地区在内的整个亚洲东南部地壳的断裂和变形。从26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下龙湾滨海平原便已经形成。
在新近纪时期(约2000万到200万年前),下龙湾地区在厚层石灰岩地层、湿热的气候和构造缓慢抬升等三个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海上石林。这些石林经历了百万年漫长的喀斯特演化过程,形成了成熟的峰丛和峰林地貌。
更新世全球气候振荡对下龙湾的主要影响是长达1万至1.5万年的周期性地平线上升和下降。在较冷的阶段,水分被锁定在纬度更高的冰盖中,海平面暂时下降约100米。当海平面较低时,整个下龙湾都是陆地。陆地喀斯特过程在锥状丛和岛屿之间的石灰岩黄淮平原和平原上继续进行,洼地变得更深,而圆锥和塔楼则受到侵蚀。更新世较温暖的时期,当时海平面接近现在的水平,长时间的海洋侵蚀导致石灰岩地质形成了复杂的海洋悬崖切口和相关的切口洞穴。
约7000至8000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海平面上升,下龙湾海湾业已形成,6000年来海平面基本上保持在现在的高度。通过石灰岩壁上所保留的边槽,大致可恢复下龙湾地区晚近以来海平面的变化。此外,尚可以辨别出一些水下的古河道,指示着冰期后海平面的上升。
地理特征
气候
下龙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两季分明,雨季湿热多雨,旱季干燥寒冷。5月至9月为雨季,多大雨和暴雨,气温高,湿度大;11月至翌年3月为干季,天气晴朗,降雨相对较少,气温较低。
气温
下龙湾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2.8°C。 夏季,海洋降低陆地温度,冬季反之亦然。
从5月到9月为夏季,平均温度26~27℃,很少达到37℃以上,极端最高温度40℃。从11月到次年3月为冬季,平均温度15~20℃,很少降至1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4.2℃。春秋两个过渡季节平均温度为18~19℃。 下龙湾月均辐射热量为17千开/平方厘米。
降水
下龙湾降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大约有130~140天的降雨,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大部分,5至10月份雨量较多,12月和1月的降雨天数最少。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000~2200毫米。
夏季冷锋来自海洋,将相对较多的降雨带入海湾,平均降水量为1800~1900毫米。夏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昼夜风暴活动,这时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与夏季相比,冬季降雨量较少,而且明显凉爽。 来自西部的冷锋带来了一些降雨,但整个冬季下龙湾降雨量很少,平均降水量约25~50毫米。
下龙湾的年平均湿度为81~83%。
风
下龙湾位于热带季风区域,其风力受到靠近大海和周围岛屿的影响,因大量岛屿阻挡了强风吹向中央海湾的风力,整个下龙湾的风速相对较低,平均在2.5m/s~3.5m/s之间。 在不同季节,风向也会发生变化。夏季主要受到来自海上的南风影响,风力较为强劲。而冬季主要受到北风影响,整个海湾大部分地区的风力较弱,为微风至中风。
地质
下龙湾极大部分为海水所环绕。峰林发育的地质环境只能从周围的露头及资料进行推测。区内最老的地层为奥陶-志留纪深海相的泥质、砂质板岩;泥盆纪缺失;石炭-二叠纪为碳酸盐岩及煤系沉积,碳酸盐岩厚达1000米,为峰林发育的主要层位。
地质构造
下龙湾是典型的石灰岩溶洞海湾,在陆地地质方面,下龙湾的石灰岩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一些淹没山谷是由断层引导形成的。湾口东部的岩层接近水平,而其他地方则以任意角度倾斜,湾口西部出现了小型褶皱。地质结构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几乎没有影响,因为岛屿的坡度轮廓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石灰岩的倾角。
在陆地地质方面,下龙湾地区经过2000万年的喀斯特演化形成了成熟的峰林和峰丛,可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古老潜水洞穴的遗迹、古老的喀斯特足洞、海洋缺口洞穴。
在海洋地质方面,下龙湾地区被记录为特别沿海沉积的环境。 在碱性海水环境中,碳酸钙的化学剥蚀过程迅速进行,形成宽阔、形状奇特的海洋凹口。 底表沉积物从粘土泥到沙子不等,但粉质泥和粘土泥在分布上占主导地位。 特别是, 源自生物的碳酸根材料占沉积物含量的60-65%。 珊瑚礁的表层沉积物主要是沙子和鹅卵石,其中碳酸盐材料占 90%以上。 潮间带沉积物从粘土泥到沙子和砾石不等,具体取决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如红树科林沼泽、潮滩、海滩等。 在海滩上, 沙子沉积物可能是石英或碳酸盐材料。潮间带的沉积层,具有保护古代河流的平坦表面的上海市床,洞穴系统及其沉积物。
地层
下龙湾及其相邻地区属于中越复合地块的一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前寒武纪至今。在古生代时期,包含丰富的棒形孔笔石、腕足类动物、鱼类、珊瑚、有孔虫、放射虫、双壳类动物和植物的陆源、火山源和硅质碳酸根沉积物形成了多个地层,它们之间有10个地层间隙,但泥盆纪和石炭纪之间的界线被认为是连续的。下龙湾的石灰岩岩溶地貌主要在中新世时期发育形成,特别是锥状丘(峰丛)和许多古潜水洞穴、古岩溶脚洞和海蚀洞穴等形成的独特的高耸石灰岩岩溶塔(峰林)。第四纪地质发育经历了5个环境循环,包括海洋和陆相环境的交替。实际上,现在的下龙湾是在全新世中期最大海侵之后形成的,岩石悬崖上保存着许多牡蛎科壳,其碳十四年龄可追溯到2280年至4万年之前。
下龙湾诸岛屿主要由石炭纪-二叠纪石灰岩地层和晚三叠世的燧石和砂岩组成,其地层单元由以下各组组成。
菩罕(Phohan)组分布于吉婆岛,为一套灰色、暗灰色细粒薄层-中厚层大理石,夹有燧石、硅质灰岩、泥灰岩和泥页岩地层,含有丰富化石,厚约500米。该组下部含有法门晚期有孔虫、牙形石和藻类等化石。上部发现丰富的杜内期牙形刺和一些早石炭世珊瑚,顶部发现一些杜内期有孔虫。该组整合于崇京(Trangkenh)组之上,和北山(Bacson)组之下。
北山(Bacson)组分布于下龙湾及下龙市沿岸地区,该组由灰、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组成。上部时而夹有泥页岩及燧石,厚约 700~1000米。根据有孔虫门化石带,下龙湾北山组组的时代为维宪期至卡匹敦期。
白侧(Baichay)组分布于下龙湾北部沿岸近东西向分布的金瓯-宏艾(Campha-Hongai)向斜南翼狭窄条带内。该组以燧石,硅质页岩夹石英砂岩为特征,厚约200~400米。
下龙湾北部的大陆主要由三叠纪的煤层构成。这些地层经过复杂的褶皱,含有厚达50米的无烟煤层,这些煤层在大型露天矿场中开采。煤层与石灰岩的边界几乎沿着海岸线,而且这一区域很大程度上存在断层。
岩石特征
下龙湾的岛屿都是由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石灰岩组成的,厚度超过1000米。这些灰色石灰岩具有强度高、颗粒细腻的特点,非常适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岩层厚度从500毫米到5米不等,许多岩层面上有很薄的页岩分层;石英石是一个次要的特征,在少数地方出现了斑状白云石。在大部分湾区,石灰岩向西倾斜,但由于南北向断层的复杂结构,使得地质构造变得复杂。
矿产资源
下龙湾北面是东南亚最大的煤炭基地。这条煤带西起东湖,向南呈半弧形沿着下龙湾向东北延伸,全长150千米,面积220平方千米,煤层厚度20~28米,如果计算到地下300米深处,储藏量约36亿吨。其中露天煤矿储量2亿吨,挖开地表1米多深,就是高质量的无烟煤,被誉为煤海奇观。
下龙湾除了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以外,还有着其他丰富的地质资源,包括无烟煤、褐煤、油母页岩、石油、磷酸盐、石灰石和水泥添加剂、高岭土、硅砂、白云石、外源成因型石英岩以及热液成因型锑矿、汞矿等矿产资源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和热矿泉水等水资源。
地形地貌
地形
下龙湾的地形由岛屿、潟湖、红树林潮间带和陡峭的石灰岩岛屿混合而成。岛屿占比90%以上,高度从50到200米不等,大太平洋板块下沉后,海洋沉积物隆起形成岩塔,当该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下龙湾的岩塔便成为了岛屿。泻湖是湾区内分布的静水湖泊,与岛屿相互交错。红树林潮间带是在潮汐影响下形成的红树林沿岸带,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陡峭的石灰岩岛屿是下龙湾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下龙湾的最中心区域,面积约50平方千米,其上没有任何岛屿,地势较浅,平均深度2米。下龙湾的海底相当平坦,平均深度为5~10米,岛屿之间的水道最大深度可达25米,海峡的平均深度为15~29米。
下龙湾海湾本身是相对开放的,水通过许多路径进出,在许多岛屿之间流动。它有两个大的独立开口,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潮水从附近海域进入和流出。下龙湾东部和东南部是进入下龙湾的主要潮汐水域,面临着相互交织的岛屿和浅礁。这个开口宽约15千米,包含许多入口和渠道。其中两条最深的水道是位于东南部的花湾(Cua Van)和灵庙(Lack Mieu)水道。这两条水道的深度为14米至26米,宽度约为1~2千米。可供大型船舶进出下龙湾。吉海海峡(Gia Hai Strait)是下龙湾西南方向的一个相对狭窄且浅的海峡。这个单一航道深约12米至14米,宽度估计约为2千米。相比东部入口,进入西部的水域面临着一条不太复杂的通道进入海湾中心。
地貌
下龙湾地貌形成过程反映了漫长的地质时期内的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包括溶蚀、海洋侵蚀、地下水侵蚀等。其地貌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全球最完整、最广泛的喀斯特地貌示例之一。
峰丛和峰林
下龙湾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且最著名的海洋侵蚀塔式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下龙湾以其独特的峰丛(锥状峰群)和峰林(孤立塔式地貌)而闻名,这些地貌由石灰岩经过长期的海洋侵蚀形成。
峰丛是指由石灰岩经过海洋侵蚀形成的锥状山峰群。这些山峰高耸,呈尖顶状,密集排列在下龙湾的海面上。山顶通常位于海平面上方约100米处,最高峰高度超过200米。它们的形状多样,有的高大挺拔,有的低矮圆润,构成了下龙湾壮观而独特的景观。峰丛喀斯特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其丰富的湖泊,这些湖泊是由淹没的溶洞形成的。一些湖泊显示出类似潮汐的现象。
峰林是指下龙湾中孤立的石灰岩塔式地貌。这些孤立的岩塔状地貌高耸入海,形成壮观的景观。它们与峰丛相比更为独立,单独存在,因此得名峰林。这些岩塔的形态各异,有的像尖塔,有的像钟乳石,有的像动物或物体的形状。大多数岩石塔的高度在50到100米之间,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可达6:1左右。许多岩石塔的多个或全部侧面都有垂直的壁面且仍在不断发展。
洞穴
除了峰丛和峰林,下龙湾还拥有大量的洞穴和其他形态各异的地貌特征。由于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在生石灰岩岩体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洞穴系统,诸如古老的包气带洞穴、岩溶脚洞、地平线附近的侵蚀边槽等。
下龙湾洞穴中的石笋丰富多样,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滴水石、流水石和洞穴晶体。石笋的形态从高度多孔且主要为生物成因的钙华沉积物生长在洞穴入口处,到洞穴内部的密集结晶石笋,展示出广泛的不同结构。
古老的包气带洞穴
下龙湾的许多岛屿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洞穴通道碎片,其中部分被碎石、泥浆或钟乳石所阻塞。这些是非常古老的洞穴系统的遗迹,大部分是浸水洞穴。它们分布在石灰岩岛屿的各个层次,通过其倾斜的通道和相当大的垂直范围与其他洞穴类型区分开来。目前尚未发现深层石灰岩中的活跃浸水洞穴。主要代表洞穴有喜石洞(Sung Sot)、三宫洞(Tam Cung)、楼台洞(Lau Dai)、天宫洞(Thien Cung)、斗狗洞(Dau Go)、天龙洞(Thien Long)等。
岩溶脚洞
脚洞是在基底水平普遍横向侵蚀的岩溶地貌中的一种普遍特征。它们包括悬崖脚部的小凹槽,以及更广阔的水平迷宫洞穴。在下龙湾中,由于它们的位置被海水侵占,没有一个是活跃的,而变成了海洞。
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岩溶地貌中,脚洞的数量比预期的要少,并且几乎都位于覆盖着土壤和植被的较大岛屿上;而那些在岩石顶部上几乎没有土壤的小岛既没有脚洞也没有岩溶凹槽。这表明,混合腐蚀对于脚洞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较大的岛屿才能收集到足够的降雨量,以提供与海水混合的腐蚀性淡水。在较小的塔形岛屿上,海洞和悬崖后退速度比溶蚀性脚洞更快。
主要代表洞穴有净女岩(Trinh Nu)、宝珠洞(Bo Nau)、仙王洞(Tien Ong)、洞穴岛(Trong)等。
海蚀边槽
海水侵蚀使下龙湾喀斯特地貌的侧面溶蚀得到了额外的加剧。最显著的特征是主要的海洋侵蚀凹槽,它切割了大部分岩石海岸线。这些凹槽的最深区域通常位于正常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水平带,高度接近3米。凹槽呈复杂的形态,通常在中间有一个凹口,较小的侵蚀延伸到更高处,高出一米左右。这些较高的侵蚀可能是在强大的波浪和春潮时刻高潮线上发生的。而在更高的海平面时形成的较高级别凹槽已经不再活跃。至今尚未观察到低于低潮线的特征,也没有广阔的削浪平台的证据存在。
在整个湾区,凹槽的大小与来自开放海域的大波浪的暴露程度无关。这表明凹槽主要是通过石灰岩的溶蚀切割形成的。海水通常是饱和钙碳酸根的,因此石灰岩的溶蚀取决于石灰岩表面的藻类创造的侵蚀性微环境。在陆地上的石灰岩露头上存在广泛的黑色结皮和蓝菌门,它们延伸到潮间带的悬崖上。海洋中的藻类可能同样普遍存在,但尚未得到证实。石灰岩的溶蚀也在海水与岛屿裂隙系统中的淡水混合的海平面上加剧。凹槽是全球石灰岩海岸悬崖的一个共同特征,但在下龙湾中,凹槽的发育非常出色,在许多地点延伸形成拱门和洞穴。
目前,海洋侵蚀凹槽的侵蚀和退却是生石灰岩悬崖面的主要过程。海洋侵蚀不仅在石灰岩岛屿的剖面中形成凹槽,还保持了风林喀斯特塔的陡峭面,从而延续了溶洞的壮丽性。
主要代表有巴罗湖(Ba Ham lakes)及其连接的洞穴群、鹿洞等。所有这些洞穴的宽度范围在8~20米之间。它们的洞穹位于洞穴的顶部,并且其中一部分向上破碎,形成低而稳定的拱门形状。这些海洋洞穴的平坦洞顶位于当前高潮水位之上,其中许多洞顶上挂满钟乳石。它们显然是古老的侵蚀表面,在更新世海平面较高时主要通过溶解形成。鹿洞有一根巨大的钟乳石从平坦的洞顶悬挂下来,这根钟乳石在现代高潮水位上被截断。
喀斯特平原
在石灰岛屿之间的许多浅海区域是被海水淹没的喀斯特平原,湾口的大部分海域深度都不超过10米。海床上覆盖着碎屑沉积物,其中大部分来自海洋,尽管最初的喀斯特平原上的陆地沉积物的痕迹可能保存在埋藏的地层中。湾内的淹没平原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大陆的排水区域,曾有水流流入石灰岩地区。现在形成较大岛屿的风穴喀斯特地区可能最初是较高地或溶洞较少的区域,它们是现代喀斯特地貌发展的最初表面。
水文
海水
下龙湾与南海相通。海水盐度与降雨量直接相关,雨季为21~22‰,旱季为32~33‰。下龙湾海湾较浅,小潮时平均深度为5~15米,大潮时可达8~20米。水流平均流速为0.3~0.5米/秒,常见的方向是高潮时向北和西北,低潮时向南。由于许多岛屿的阻挡,下龙湾的海浪平均高度不高,约为0.5米(在风暴天气时可达2.5米),常见的方向是冬季向北,夏季向南。下龙湾七月海水温度最高,范围为30~35°C, 二月海水温度降至约 18°C。
下龙湾的潮汐制度是一天中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的典型潮汐制度。潮汐幅度为1.9~4.6米。低潮出现在3月、4月、8月和9月,高潮出现在1月、6月、7月和12月。2002年记录的最高潮汐超过4米,其中有101天的潮汐高度超过3.5米。下龙湾在一年中的每个月都会经历两次不同的春季-小潮周期。春潮-小潮周期的特征是先出现最大振幅的春潮,然后是最小振幅的小潮。海湾的春潮-小潮潮汐周期大约为13天。
河流
若干河流通过五光湾(Cua Luc Bay)注入下龙湾,包括:特洛伊河(Troi River)、美河(My River)、蔓河(Man River)、垫王河(Dien Vong River)、乌哀河(Vu Oai River)和洛辉河(Lach Huyen River)的一部分。
湖泊
下龙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岛屿内部湖泊的丰富。位于湾口的岛屿达尔贝(Dau Be)岛拥有六个封闭的湖泊,其中包括巴含(Ba Ham)湖。湖泊和湖泊,湖泊与海水之间常有暗河相通,成为下龙湾的一个独特的景观。所有这些岛屿湖泊实际上是风穴喀斯特地貌中的淹没洞穴,在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被称为洞。尽管这些湖泊的深度剖面尚未测量,但大多数看起来很深,周围通常有海洋侵蚀形成的凹槽。受到潮汐的影响,海水可以自由地通过石灰岩进入这些湖泊,一些地方的进入通道是可通行船只的海平面洞穴,其他地方的进入通道则是裂隙网络。
巴含湖位于下龙湾最南端的兰哈湾(Lan Ha Bay)的达尔贝岛山脉上,该湖是由三个较小的圆形湖泊组成,通过非常狭窄的三个入口相互连接,游客必须乘坐竹船或皮划艇才能探索整个区域。这种独特的结构使该湖得名为巴含,即三个坑。巴含湖四周都被约30米高的垂直石灰岩峭壁所包围,几乎与下龙湾的其他地区隔开。
土壤
受到岩溶地貌和水体的影响,下龙湾的土壤情况相对复杂。其主要的土壤类型包括石灰岩土壤、河流沉积土壤和海滩沙土。
石灰岩土壤是下龙湾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它们主要由石灰岩颗粒和碎屑组成,具有高碱性和较低的有机质含量。石灰岩土壤通常贫瘠,排水性良好,并且在较高的地势上较为常见。
河流沉积土壤形成于下龙湾的河流和溪流沉积物沉积的地区。这些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质地较为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和肥力。河流沉积土壤常见于沿岸地区和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
湿地土壤主要分布在红树林潮间带和湿地沼泽地。这些地区的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湿度较高,适合湿地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海滩沙土主要分布在下龙湾的海滩和沿海地区。这种土壤主要由沙粒组成,质地松散,排水性好。海滩沙土一般贫瘠,对养分和水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生物多样性
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共包括七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分别为热带石灰岛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洞穴生态系统、潮汐和红树林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软底生态系统。下龙湾共有4622种植物和动物,其中陆地生物物种2464种,占总物种数量的53.3%,海洋生物物种2158种,占46.7%。
这些物种中,有16种被列入越南红色名录,114种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名录。其中,珊瑚群体拥有最多的物种数量(110个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其余的物种包括底栖动物(越南红皮书有6个物种)、海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有3个物种,越南红皮书有4个物种)和海洋哺乳动物(只有1个物种,即中华海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唯一的海龟物种——红海龟(Eremochelys imbricata)被列入了201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危级别(CR)。
陆生生物群
下龙湾有2464种生物物种属于陆地生物群,占总物种数的53.3%。
下龙湾陆地上分布着1307种植物,有800种是维管植物。其中,有21种珍稀、濒危物种被列入越南红皮书,有17种植物是下龙湾特有的。21种珍稀濒危物种包括田石松 (卷柏属 tamariscina)、矮地龙 (Drynaria bonii)、矛叶钟萼藤 (Chroesthus lanceolata)、越南犀角木 (Alangium tonkinense)、下龙榕树 (Ficus alongensis)。主要热带原始森林分布在巴门岛(Ba Mun Island)和独立岛(Dau Mot Island)上。
下龙湾陆生动物物种共包括:普通猕猴、食蟹猕猴、松鼠、黄鼬、羚羊和鬣蜥等为代表的32种哺乳动物,以白头海雕、鸻鹬、丹顶鹤、琵鹭等为代表的79种鸟类,以巨蟾蜍、树蛙、蜥蜴、铅山壁虎、眼镜蛇、蟒蛇、鳄鱼等为代表的46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及包括该地区60种特有蜗牛在内的500种软体动物门和400种节肢动物门。
水生生物群
水生生物包括2158种物种(其中有11种是淡水鱼类),占总物种数量的46.7%。其中包括:
红树林24科29属31种,代表物种有红树、黑树 、白花榄、红毛榄、金蒲桃等。
海藻35科56属160种,代表物种有石莼 、海带、裙带菜、石蓴、鲜藻 等。
海草4种,包括短叶大叶藻、短穗海草、大叶藻、茎叶海草。
浮游植物38科105属450种,代表物种有毛轮藻 、原球藻 、针形藻 、矛形藻、锥形藻等。
浮游动物47科60属154种,代表物种有铁甲虾 、链藻虾、小水蚤 、水母 、水螅等。
底栖动物146科345属734种,代表物种有海星纲、螃蟹、海胆 、丽文蛤 、海兔子等。
珊瑚18科55属247种,代表物种有硬珊瑚、软珊瑚、脑珊瑚 、鹿角珊瑚 、水母珊瑚等。珊瑚礁平均覆盖面积约为30%,但在东部和南部海岸密度更高。
海鱼71科136属361种,代表物种有红点石斑鱼 、黄鳍金枪鱼 、斑节、真鲷、北梭鱼等。
另外,还有海洋哺乳动物和绿海龟6种以及11种淡水鱼类。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下龙湾是京族古代人居住的摇篮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根据洞穴遗迹的发现,可以推断下龙湾地区的赛洳(Soi Nhụ)文化始于约16000年前。其广泛分布于下龙湾和拜子龙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包括迷宫、仙翁、天龙等。留下的遗物主要是用作食物的螺蛳(Cyclophorus)和溪螺蛳(Melania),一些淡水软体动物门的化石以及一些简陋的劳动工具堆积形成文化层。赛洳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捕捞螺蛳、采摘野果、挖掘树根,他们会捕鱼,但尚未发展成渔业。
在约5000至7000年前的时期,下龙湾地区的人们采用丐漂文化,开始掌握制陶技术。该文化得名于位于下龙湾的丐漂(Cái Bèo)考古遗址。丐漂文化被视为连接赛洳文化和下龙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该文化的居民除了从事狩猎、采集和农耕外,还从海洋中开采物资。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技术,利用海洋资源为生活提供食物和材料。
4500~3500年前,下龙湾地区进入下龙文化系时期,地区居民依靠土地为生。下龙文化分为初期及末期两阶段。初期阶段起始于约6000~5000年前海进现象。该现象导致了丐漂文化系居民的生活环境的改变,迫使属于丐漂文化系的居民群体从下龙湾和拜子龙湾的石岛系统向东北地区方向迁移,最终定居在海宁市沿海地区。这一迁徙过程形成了下龙文化系的早期类型。下龙文化的末期阶段始于约4000年到3000年前,正是海潮最大后退的结果。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集中居住在平原地区,建立了更加稳定的定居点。他们继续以狩猎、采集和农作物种植为生计方式。在这个时期,陶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磨制和打制石器。此外,下龙文化的末期阶段的人们还从事一些艺术和装饰活动,如在陶器上制作图案和雕刻。这一阶段标志着下龙文化在技术和文化方面的进一步演变,反映了当时史前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在10至14世纪期间,下龙湾在与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家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古代越南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心。在李、陈和黎朝期间,云屯成为越南与泰国、中国、日本和印尼等国进行大规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关兰岛盖村古商港遗址至今犹存。在一个长达200米的海滩上,发掘出了0.6米厚的数以万计的陶瓷器碎片,这些陶瓷器来自越南、中国和日本的李朝和黎朝时期。沿着码头,留下了许多靠在一起的房屋地基。除了盖村,还在贡东、贡安、玉、关兰和盖葫等岛屿发现了类似的古老码头。这段历史见证了下龙湾作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1948年6月5日,法国殖民地管理机构的高级专员埃米尔·博莱尔特(Emile Bollaert)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总统阮文春(Nguyễn Văn Xuân)在下龙湾签署了一份《下龙湾协议》(Accords de la baie d'Along)。该协议旨在确保法国在越南北部的殖民地统治,并承认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存在。协议确认了北越在下龙湾地区的管辖权,并规定了一些行政和经济事务的安排。这项协议被视为法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妥协,为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该协议并未解决越南全境的独立问题,随后的历史事件继续推动着越南独立运动的发展。
渔业
文化
现在的下龙湾依然存在一些海上渔民和渔村,渔民在下龙湾居住,活动和捕捞,现有的渔村有四个:即三坑(Ba Hang),万门(Cửa Vạn)和汪滃(Vong Vieng)和(Ge La)渔民村,他们保留着下龙本地文化价值的具有独特,丰富性的文化本色。渔民群众的民间文化宝库多彩多样。这里的歌谣、俗语、成语等反映渔民的情感,传递生产经验、曲折深刻。如:唱道姆,约会唱婚礼大海,婚礼歌,男女对唱,海呼调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活动
下龙湾的人口约为1,540,主要集中在万门渔村(Cửa Vạn)和三坑渔村(Ba Hang)。海湾的居民大多生活在由轮胎和塑料罐支撑的船只和木筏上,以促进水生和海洋物种的捕鱼、养殖和繁殖。 鱼需要每隔一天喂食,长达三年,最终以每公斤高达300万越南盾的价格出售给当地的海鲜餐馆。 今天,由于新的旅游业务,下龙湾的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下龙湾周围浮动村庄的居民现在为游客提供卧室出租,乘船游览和新鲜的海鲜餐。 这是一种孤立的、艰苦的生活方式。
水生物种类
下龙湾地区有20种泥滩水淹植物。下龙泥滩红树林也是许多其他生物生长之处。这里有169种多绒毛蚯蚓,91种海藻,200种鸟,10种爬行,和其它6种动物。下龙湾有232种珊瑚。珊瑚属刺胞动物门系,其中主要是珊瑚层和水螅层。下龙湾珊瑚造礁基本上是硬皮珊瑚种类的一部分(不是所有它们都参加礁造)。下龙湾珊瑚礁也是81种节肢,130种腔肠,55种多绒毛蚯蚓,57种螃蟹等动物的生长地方。
其中在海湾发现的常见水生物种包括:墨鱼目(mực);牡蛎(hào);对虾属(Đối với tôm);龙虾(Tôm hùm); 海葵(Hải quỳ);海螺(Trang chủ);法螺(Việt)。
旅游活动
下龙湾是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之一,它包含约3000个岩石岛屿和土岛 , 由于喀斯特地貌作用,海面上岛屿众多,其典型的形式为伸出海面的锯齿状石灰岩柱 ,还有一些洞穴和洞窟,共同形成一幅异国风味的景致。下龙湾的旅游资源由石、水和天色三个要素构成,岛内峰石千姿百态,天空透亮。景区共分为东、西、 南三个小湾,有、天堂岛、天宫洞、香炉石、斗鸡石、 月亮湖,仙境等诸多景点。
1997年,越南政府下定决心开始开发下龙湾,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为越南GDP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央政府和国家旅游机构通过放宽签证限制,加大海外广告宣传力度,增加广告预算,降低土地租金,扩大税收减免,减免旅游业进口汽车和酒店设施的关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下龙湾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19年数据,下龙湾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接近160万人次,游船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艘。2022年,下龙湾接待游客人次450万,旅游业收入总额达7.4万亿越南盾(约合320亿美元)。
下龙湾的最佳旅行时间为4月至10月,此期间天气温暖,适合下水游泳或在游船加班上休息。9月为台风季,很多船只会取消行程。1月至3月天气微凉,细雨连绵并会伴有雾气,会对游览有一定影响。游客在下龙湾的游览活动主要有坐船游览下龙湾、坐皮艇探索洞穴、在直升机上俯瞰海湾以及游玩下龙太阳娱乐园等。
交通运输
从河内出发到下龙湾可乘坐高档巴士车。在嘉林车站起程,每20分钟一班,全程时间:3小时15分;普通列车每天一班:在河内安园站起程,5点15分发车;全程时间:7小时。也可以乘坐越南北方航空服务公司的直升飞机,从河内嘉林机场到拜寨海军招待所站。来自胡志明市和南方各地的游客可乘汽车,火车,飞机到河内,然后从河内抵下龙湾。来自越南北方的游客,可乘汽车沿着18号、10号国道抵下龙湾。
从吉婆出发,有统一的客船,每天一班,鸿基码头起航。该船送客到吉海岛(2个小时),然后,游客可乘其他船至吉婆岛(1个小时)。
从芒街出发,巴士车从芒街至下龙,每30分钟一班,全程4.5小时。每天还有两班高速气垫船,在玉角,拜寨码头往返双程起航,单程时间3个小时。
2016年6月25日,经过两年施工后,投资8万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24亿元)的“女皇”观景缆车在下龙湾正式落成。“女皇”观光缆车由世界著名的缆车公司奥地利道普迈尔(Doppelmayr)和瑞士嘉拉文塔(Garaventa)设计,总长2.2千米,由两个吊塔和两个缆车观景车厢组成。游客可以搭乘缆车,在15分钟内游览下龙湾美景。另外,该项目创下了两项世界吉尼斯纪录,分别是观光车厢容纳游客人数最多纪录和缆线距离地面最高纪录(188.88米高)。
2018年12月30日,由越南太阳集团(Sun Group)投资74,630亿越南盾(约合3.1亿美元)建设的首家越南私营国际航空港——云屯国际航空港在下龙湾所在地正式投入运营。运营初期云屯国际航空港年均旅客吞吐量为250万人次,到2030年可提升至500万人次。同一天,太阳集团投资的另外两个下龙湾交通工程——下龙国际邮轮码头(Halong International Cruise Por)、下龙-云屯高速公路也正式通车并投入使用。下龙国际邮轮码头是越南首个专业国际邮轮码头,可以同时为两艘邮轮提供服务;下龙-云屯高速公路则可将云屯国际航空港与下龙国际邮轮码头连接起来。这三项重要交通工程大大提升了下龙湾交通的便利性。
军事活动
公元938年,发生在下龙湾附近的白藤河(Bạch Đằng River)战役是越南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是由越南的吴权(Ngô Quyền)领导的越军对抗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的军队。在此之前,南汉国对越南的静海地区进行了多次进攻,并逐渐扩大其控制范围。938年,当南汉国的船队进入河道时,吴权率领越军发动反攻,利用前期埋下的木桩破坏了南汉船队的军舰,迫使其溃败。吴权因此成为越南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被尊称为胜利王(Vua Chiến Thắng)。
1288年的白藤河之战是则是中国古代元朝和大越之间的一次重要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大越军队的将军陈日(Trần Hưng Đạo)精心策划了一场埋伏,利用河流的地形和水军力量,以及特制的木桩陷阱,成功地将蒙古舰队诱使进入浅水区。当蒙古舰队进入浅水时,陈日瓌下令放水,使木桩冲入蒙古舰队,导致舰队陷入困境。在激烈的战斗中,蒙古舰队受到了重大损失,舰艇被摧毁,许多蒙古士兵丧生或被俘。这场战役成为了越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被视为大越民族英勇抗击外敌的象征。
考古研究
1973年末,瑞典考古学家安得森(Andersson)和法国考古学家科兰妮奇(Colani)姐妹对下龙湾进行了考古研究。在海上漂流了一个月,并在悬崖、岩洞和滩涂等地找到了古人类的生活痕迹,包括石斧、石磨、石盆、石针和石环等遗物。他们将这一文化命名为“玉芝文化”。随后,越南考古学家继续在同莽、赤土、照孺等地进行挖掘,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考古遗迹,包括石器和带有花纹线条的陶器残片。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塑料污染
下龙湾正面临着大量塑料废物的威胁,根据下龙湾管理局的数据,2023年3月初到5月底,已从下龙湾水中清理出1万立方米的垃圾,足以填满四个奥运会游泳池。尤其2023年,越南政府拟用更可持续的替代品替换养殖场中的聚苯乙烯浮标,却不料计划遭遇严重失败,渔民们将多余的聚苯乙烯扔进了大海,下龙湾水域的塑料垃圾暴增。另外,下龙湾附近有很多大型住宅区,这些地区的生活垃圾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岸上产生的垃圾被堆积在海滩的部分地方,严重影响了下龙湾的生态环境。
随着下龙湾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预计到2023年,下龙湾全年游客人数能达到850万,而游客人数的暴增及地区的迅速发展,也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专家估计,下龙湾原本应该有234种珊瑚,现在数量已经只剩下一半不到。
洞穴生态受损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下龙湾管理局实施了许多旅游景点计划,包括修改展示洞穴、修建路径和人工石笋、安装永久照明以及扩建入口等。由于岩溶洞穴是一个极其缓慢发展的环境,目前来看,这些修改可能没有明显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旅游基础设施的新建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将对洞穴和石笋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害。全世界的经验表明,许多这样的修改都对洞穴和石笋的可持续性造成了影响。例如,洞穴入口的改变会影响洞穴的自然微气候。洞穴的电气化导致了灯光植物问题,而游客数量的增加,以及新洞穴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增加了对石笋的影响。
环境保护
划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
下龙湾中心地区位于下龙湾和拜子龙湾的交叉地带。这个地区被划入世界自然遗产区(又被称为第一保护核心区),总面积434平方千米,包括775个岛屿,形成了三个三角锥形,即藏木岛以及南边的三洞湖岛和东边的贡西岛。第一保护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在1962年被越南文化通讯部列为国家级名胜古迹,可分为第二保护区中间区和第三保护附近区。第二保护区中间区被确定于沿着18A号公路从盖赞B12油库到锦普市光亨坊第十一号里程碑的海岸线。第三保护附近区是中间区围绕的海域和陆地区,其中包括海防市吉婆岛国家园的相连接海域。
建立保护法规
下龙湾于1962年被确定为历史和文化遗址,并被列为国家景观遗址。随后,在2009年修订的文化遗产法下,它被指定为特殊国家景观遗址,土地权属归广宁省政府所有。该地区受到一系列相关的省级和国家法律以及政府法令的有效保护,包括文化遗产法、生物多样性法、旅游法、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和海运法。根据这些法律,任何可能对该地区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提议行动必须获得文化、体育和旅游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官方批准。
成立保护部门
下龙湾管理部门在下龙湾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成立,其主要职责是管理、保护和推广该地区的价值。该部门考虑到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建议以及越南政府和广宁省发布的其他规定。日常管理涉及与各级各类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特别是与当地社区合作,以维护该地区的完整性并监测社会经济活动。
下龙湾的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良好的监管、严密的观察和有效的管理。通过省级的法规、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和保护。这些规定包括游船运营、泥浆疏浚、填海造地、渔民和漂浮房屋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它们还提供教育和宣传,增强社区对遗产价值及其保护的认识。还有一些针对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管理和保护规划的具体计划。其中包括2001年经总理批准的《下龙湾至2020年》、关于保护、管理和发展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总体规划,以及2010年由省政府批准的《下龙湾世界遗产综合管理计划2010~2015》。
风景名胜
香炉石
位于木头岛的东南面距旅游码头约5公里,像一只香炉,有着纤小的底部。对一般越南人和当地渔民的信仰来说,香炉烧香表示希望能够同天地,祖先心灵相通。因此,香炉形象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是很亲切的。
斗鸡石
位于木头岛的南面距香炉石约800米。两块约12米高的小石山,好像一对展翅的红腹角雉由一条狭窄的海沟分隔而面对面站立着。两块石山被选为下龙湾最独特的形象。斗鸡石于2000年被越南旅游总局选定为官方标志。
人头石
往东南面距惊讶洞两公里多。远看,该岛像是一颗长颈的希腊人头像,有着高凸的大鼻子,垂接水面。其顶端上那些枯槁的树丛好像正迎风飘扬的绺绺头发。
惊讶洞
惊讶洞位于下龙湾世界自然遗产区中心的无串子群岛上,距离旅游码头约15千米。它是下龙湾上最宏大、美丽的岩洞之一。洞穴的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分为外、中、内三个区域。惊讶洞的一个特色是洞顶上布满了无数的小窝,让游客在进入洞穴后感觉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天空之下。在1938年出版的下龙湾旅游介绍书中,法国人将该洞命名为“惊讶的岩洞”(Grotte de supries)。
天宫洞
天宫洞位于下龙湾木头岛的南部,距离旅游码头约4千米,海拔高约20米,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它由三个子洞组成。天宫洞的特色在于其宏伟壮丽的景观,宛如一个天上宫殿。洞穴内形成了经过数百万年的造化而成的多彩多样的巨型石乳,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龙王形象。这些奇特的地质景观与洞穴中蕴含的丰富人文传说相结合,赋予了天宫洞独特的文化魅力。天宫洞的壁画和雕塑生动地描绘了神话传说和仙境的景象。洞穴内的空间宽敞,有许多通道和厅堂,形成了一个迷人的迷宫。
天堂岛
天堂岛是越南下龙湾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得名于1962年来岛上参观的苏联宇航员赫尔曼·蒂托夫(Gherman Titov)。该岛位于下龙湾的中心位置,距离下龙湾码头约8千米,乘船约需30分钟。
天堂岛由岛屿、海水和沙滩三部分组成。岛上有一座坡度较陡的小山丘,可通过步行或攀爬而上,顶部有一个观景台,游客可在此观览天堂岛以及分布在湾区的其他岛屿的壮丽景色,另外,沙质细腻洁白的沙滩也是天堂岛的一大重要特色。
巡州岛
巡洲岛是一个 3 平方公里土地的一个小岛,靠近海岸,有村庄和人口稀少。只前科学家在岛上发现下龙湾有许多考古学文化,自 2001 年以来,有一条道路建岛连接大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娱乐服务,娱乐,酒店,餐馆和海滩奢华的结合促成了改变旅游业的面貌。
基托夫岛
基托夫岛在法国殖民时期,它被称为娘岛。于1962年胡志明和俄罗斯宇航员盖尔曼季托夫参观下龙湾之后才有名字叫基托夫岛。在岛上参观时游客可在巍然耸立山上来亲身接触下龙湾的天云山水,也可游客攀爬上岸全景海湾,游泳划船凯电池,在不同高度观赏下龙湾的无数石岛景色。
吉婆岛国家公园
吉婆岛国家公园距离吉婆镇约17千米,位于越南北部下龙湾西面。该国家公园成立于1986年,占地约17,362.96公顷,其中10,912.51公顷是陆地生态系统(岛屿),6,450.45公顷是海洋生态系统。吉婆岛国家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巴群岛生物圈保护区的核心,与下龙湾一起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而闻名。公园内拥有山脉、森林、洞穴、湖泊和海湾等多种自然景观,提供了各种生态环境和物种栖息地。公园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包括稀有的白腹八哥、金丝猴属、猕猴等。此外,这里还有一些受威胁的物种,如绿孔雀、白腹锦鸡等。公园还是许多候鸟的迁徙站点,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和观鸟者。除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卡巴国家公园还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包括壮观的山脉、峡湾、海滩和岛屿。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关于下龙湾的起源,存在着三个相似的传说,第一个传说中,龙猛力跺地,使得山岭倒塌,形成了被水填满的谷地,仅剩山峰顶部浮在水面上,从而形成了下龙湾的岩岛。第二个传说中,龙的长尾撕裂大地,形成了谷地和裂缝,当龙跃入附近的水域时,谷地被水淹没。第三个传说中,下龙湾的居民原本是海上的村落。一天,遭遇了一场大风暴,人们备受痛苦。突然,一条神龙从天而降,落入下龙湾,从而形成了下龙湾。这三个版本都源自现代关于塔拉斯各(Tarasque)怪兽的传说,这是一种类似于龙的海洋生物,据说它居住在下龙湾。
节日庆典
下龙湾狂欢节是一个在四月底至五月初举行的节日,它展示了下龙湾独特的文化和著名的风景名胜。每年的狂欢节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通过街头狂欢的形式传达着自己的信息。在这个节日中,当地居民和游客参与其中,展示本土文化元素的丰富多样。
2023年,下龙湾狂欢节于于5月1日晚8时在白斋(Bãi Cháy)坊武元甲街开幕,活动主题为“下龙之舞——与五大洲合奏”。下龙湾狂欢节总计有近2000名演职人员参加,其中包括著名歌手、舞蹈团、选美小姐、演员和民间艺人等。狂欢节旨在展现下龙湾的神秘、奇特、美丽和热情好客的形象,展示下龙市作为亚洲领先旅游目的地的地位。
影视作品
2017年上映的电影《金刚 骷髅岛》是一部奇幻冒险片,由乔丹·沃格-罗伯茨(Jordan Vogt-Roberts)担任导演,主要演员包括汤姆·希德勒斯顿(Tom Hiddleston)、布丽·拉尔森(Brie Larson)和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L. Jackson)等。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讲述了一支由科考队员、探险家、战地摄影记者和军人组成的探险队,他们冒险前往南太平洋上的一个神秘岛屿。下龙湾被选为《金刚:骷髅岛》的最后拍摄场地,并在此拍摄了一些关键场景。
参考资料
Ha Long Bay.UNESCO.2023-07-16
下龙湾.ZIONTOUR.2023-07-16
下龙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6
“Từ hơn 500 năm trước, vịnh Hạ Long đã được tôn vinh là kỳ quan”.Tuổi Trẻ Online .2023-10-29
Ha Long Bay - Cat Ba Archipelago.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25-04-14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25-04-14
世界自然遗产– 下龙湾.越南人民报网.2023-07-16
下龙湾.越南旅游.2023-07-16
HALONG BAY: ITS ISLANDS, GEOLOGY, ECOSYSTEMS AND THE BOAT TRIPS THERE.FACTS AND DETAILS.2023-07-16
Ban Quản lý vịnh Hạ Long. A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NATURAL WONDER.2023-07-16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10-27
Geological history of Ha Long Bay - Lịch sử địa chất Vịnh Hạ Long.ResearchGate.2023-10-27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World Heritage Datasheet.2023-07-16
“Văn hoá Hạ Long - Văn hoá biển tiền sử Việt Nam”.Báo Quảng Ninh.2023-07-16
Derniers commentaires. Flickr.2023-07-16
世界自然遗产——越南下龙湾.宣讲家网.2023-10-10
特稿 | 从下龙湾到元山:越南经济热潮能否刮到朝鲜?.澎湃新闻.2023-07-16
广宁省下龙市推荐多种海上新旅游产品.越南共产党电子报.2023-07-16
下龙湾.携程.2023-10-30
越南下龙湾迎来世界最高观景缆车 15分钟惬意赏美景.环球国际.2023-07-16
新国际航空港及越南首个专业国际邮轮码头拉近下龙湾与游客距离.美通社官网.2023-07-16
越南乘客纷纷使用广宁省云屯机场的服务.越南之声广播电台.2023-07-16
Battle of Bạch Đăng River (93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3-07-16
Bach Dang in 1288 – A naval battle shocks the world.A naval battle shocks the world.2023-07-16
'It makes you sad’: Tourists and fishermen leave Vietnam’s Ha Long Bay covered in trash.EURONNEWS.2023-07-16
CAT.CAT BA NATIONAL PARK.2023-07-16
广宁省下龙狂欢节将于5月1日举行.越通社.2023-07-16
《金刚-骷髅岛》正式上映:越南广宁省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机会.中央军委与国防部机关越南人民及武装力量之声.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