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锣鼓标旗

锣鼓标旗

锣鼓标旗俗称“游锣鼓”“游标”,是揭东区民间的传统民间文艺游行,一般举行于游春祈丰年时及重大喜庆活动中。源于南宋临安区送新酒的出游活动。

传统锣鼓标旗巡游以游神或喜庆活动为主,配器简单,至清末民初,随着潮剧木偶戏等兴起,锣鼓标旗队在配乐和标旗形式上也逐渐丰富,加入不少时代元素。

锣鼓标旗巡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艺术形式,是潮汕地区古朴民俗民风的聚焦,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目前,锣鼓标旗巡游范围以揭东县城和炮台镇为中心,影响范围遍及全县的每个乡镇,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起源

相传潮汕地区锣鼓标旗巡游源于南宋临安区送新酒的出游活动,经潮人引入家乡,兼容并蓄潮汕民间艺术,逐渐发展而成。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五日以后,乡人。谓之囊灾,县市亦然。天启间,士民赛扮故事,备极华丽,以迎关羽城隍,遍历街巷,以后每岁皆然。”说明自明清以来,游神队伍已加进了“赛扮故事,备极华丽”的游艺节目。

发展

早在明、清时代,以祈丰年、避邪趋吉的意识和节庆风尚演绎而来的潮州大锣鼓春游就十分盛行。经过多年承衍,锣鼓标旗巡游活动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旧俗到新尚不断演变。其乐曲由少到多,由单调到丰富;标旗也从单一变为多样化、多形式,并加进了表演活动,服饰因时而异,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民俗文娱活动。每年农历正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揭东区境内乡镇都有不同规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锣鼓标旗巡游。

艺术特点

锣鼓标旗主要由标旗队和潮州大锣鼓队两个部分组成。队形多为标旗队在前,分为仪仗、马头锣、横帔、娘伞、大小五锋旗、大小年标、腰鼓、仕女表演、儿童火龙火把、八宝、花篮和戏出等十余支队伍,其中以大小五锋旗队和大小年标队为标旗巡游主体。五锋旗俗称“武标”,旗队以脚穿芒鞋、头戴竹笠、身着武士装的壮汉为主,每人肩扛高三、四米的三角形“唇足纲旗”,队伍人数从十几到一百多人不等;年标也称“文标”, 标旗用长方形丝绸绫缎制作,上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以竹竿横穿,需2至4人扛擎,标头标尾须以名烟或工艺品等奇珍异宝“压标头”、“堕标尾”。标旗数量有36至160支不等,队伍多由俊秀的青年男女组成,男着长衫、女着旗袍式裙装。巡游过程中,观众可评比出男标谁最“帅”、女标谁最“雅”。

潮州大锣鼓队由几十以至一、二百人组成,又分锣鼓和弦乐两队。其中锣鼓队以打击乐为主,俗称“武畔”,最多可用9面大鼓,配以低音锣、中锣、大钹、月锣、钦仔等打击乐器;弦乐队有唢呐4至16支,配椰胡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琴古筝、阮等乐器。潮州大锣鼓队以大鼓指挥、唢呐领奏,演奏曲牌有《开扇窗》《南正宫》《小扬州》《抛网捕鱼》和《红龙戏水》等。

价值与影响

价值

锣鼓标旗巡游集民间游神活动、传统艺术表演和潮汕地区传统音乐等于一体,与当地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喜庆活动相结合,巡游少则三、四百人,多至上千人,沿途观者如潮,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群众效应,对研究潮汕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锣鼓标旗巡游的内容涉及通俗文学、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宗教信仰等多个门类,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艺术形式,是潮汕地区古朴民俗民风的聚焦,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影响

锣鼓标旗巡游是潮汕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民俗娱乐形式,最初表达人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诉求与愿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融入了有关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现代文明方面的内容。

揭东锣鼓标旗队曾于1989年应邀参加汕头市第3届迎春联谊会、1999年参加揭阳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大型文艺游行、2002年参加揭阳市庆祝建市10周年大型文艺游行、2004年赴澳门参加澳门回归5周年庆典文艺游行,2008年6月再次赴澳门参加“团结和谐迎奥运会”巡游,均获得各界的称赞,饮誉海内外。

传承与保护

传承

随着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部分乡村的锣鼓标旗巡游活动出现队伍编排混乱等状况,其传承情况堪忧。

由于青壮年艺员多外出经商打工,巡游队伍的传承青黄不接,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加之多数队伍的服饰、器具年久破损而无力更新,锣鼓标旗巡游活动正在逐渐减少。

保护

揭西县揭东区的锣鼓标旗巡游分别于2007年、2009年被列入第二、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非遗广东|“游标”——锣鼓标旗巡游.百家号.2023-07-13

锣鼓标旗巡游.广东省文化馆.2023-07-13

【兴 · 揭阳】锣鼓标旗巡游.羊城派.2023-07-13

锣鼓标旗巡游:尧天舜日鼓乐喧.揭阳文明网.2023-07-13

锣鼓标旗巡游.广东省文化馆.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