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州
巴伐利亚州,“巴伐利亚”来自其拉丁文名称Bavaria的音译。又名拜恩自由州(德语:Freistaat Bayern)也常被称为巴伐利亚、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或巴燕,是德意志联联邦州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州府位于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部,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州府位于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州、萨克森公国、黑森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专区州府纽伦堡为州第二大城市,北拜恩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市,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地理
巴伐利亚州(以下简称巴州),位于德国东南部,面积70549平方公里,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占德国总面积的19.8%,相当于爱尔兰、大于丹麦和瑞士的国土面积,在欧盟中排名第十。
巴州边界长2736公里,与捷克、奥地利和瑞士(经博登湖)接壤。在德国境内与巴符州、黑森州、萨克森州和图林根州毗邻。
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全州,多山峰、多森林、多湖泊是该州地形地貌的突出特征。这里的阿尔卑斯山脉中不乏引人入胜的2000米以上的山峰,而阿尔卑斯山前地区直到多瑙河,则遍布湖泊,是很好的体育和休息的去处。东巴伐利亚的中高山脉,从帕绍和雷根斯堡延伸到捷克的边境,主要还是一片原始景色。施瓦本-弗兰肯的层岩地带,在东巴伐利亚的中高山脉和多瑙河之间,是典型的褶皱地形和高地。
巴州地处欧洲中心位置,是欧洲东-西和南-北贸易的交汇处。从巴州出发,可以便捷地到达其它各主要经济中心。
人口
截止到2002年9月,巴州共有1237.70万人口,占德国全国人口比例为15%,仅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806万)而排名第二位。在欧盟中其人口超过卢森堡、芬兰、瑞典、奥地利、希腊、比利时、葡萄牙、丹麦和爱尔兰,居第六位。巴州信仰宗教的人口占94.9%,其中67.2%信奉天主教,23.9%信奉基督教,3.8%信奉其它宗教。主要有三大民族:巴伐利亚人,弗朗肯人,施瓦本人。
独立
到1871年,巴伐利亚仍然没有归入德国,之后通过战争手段,巴伐利亚被强行归入德国。现在巴伐利亚仍然有着自己的文化独特性,许多当地的居民都强调自己和德国人的区别,并且出于优越心理,希望能够独立。并且强调自己的方言。
政治
巴伐利亚州拥有一个一院制的州议会(Landtag),并实行普选制度。1999年以前,州内还有一个参议院(Senat),其成员是从巴伐利亚的社会与经济团体中挑选出来的,不过已经在1998年的一场公民投票中废止。目前巴伐利亚的政府首脑称为部长主席(Ministerpräsident)。
巴州实行德国联邦体制下的议会民主制。议会制度在巴州有很长的历史传统,第一部宪法于1918年问世,1946年12月1日全民投票通过了巴州的第三部宪法,至今有效。州议会具有通过立法的权限和进行议会监督的责任,其成员由选民通过自由平等的选举直接产生。州政府是最高的领导和执行机构,制定有关立法权限内的方针政策,由州长、部长及国务秘书组成。州政府下属10个职能部门。巴伐利亚共设七个行政区,即:上、下巴伐利亚区,上、中、下弗兰肯区,施瓦本和上普法尔茨区,共有71个县和25个县级市。
在德国历史上,巴州长期为独立王国,至今地方主义色彩仍相当浓厚。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CSU)一直是巴州最大的政党,除五六十年代曾与其它党派联合执政外,基社盟自1966年起一直单独执政。现任州长为基社盟主席艾德蒙·施托伊伯,州经济、交通和技术部部长为奥托·维斯豪伊。
巴伐利亚长期以来较为支持德国的保守派,其中基督教社会联盟从1946年开始,便在此地拥有庞大优势。并且从1957年其成员当选部长主席之后,执政就不曾中断。
历史
巴伐利亚出自Bayuwaren,是罗马帝国统治该地时罗马人给予该地的名称。大约于520年法兰克人也提及此名。在8世纪早期圣卜尼法斯完成将该地的人改信天主教。从此巴伐利亚一直相信罗马天主教,14世纪巴伐利亚抗拒宗教改革,而且还仍然坚持相信罗马天主教。
大约由550年至788年,阿芝诺芬家族统治巴伐利亚公国,直至最后一位公爵泰西罗三世被查理大帝罢黜为止。在接着的400年有很多家族统治公国,很少家族能传至第三代。而那些公爵中最后亦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韦尔夫王朝的狮子亨利,亦是慕尼黑的建城者。
当狮子亨利被他侄子腓特烈一世罢免萨克森与巴伐利亚公爵的名衔之后,在1180年,巴伐利亚被给予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作为封地,从此巴伐利亚由1180年直至1918年都是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统治下。1255年巴伐利亚第一次分裂成若干数个公国,但在1506年巴伐利亚再被统一,而慕尼黑也成为唯一的首都。1623年三十年战争早期巴伐利亚公爵取代了他们的表亲普法尔茨公爵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内强大的选帝侯名衔,从那时起不但决定了巴伐利亚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而且获得在帝国法律之下的特别正式地位。
维斯圣地教堂当拿破仑·波拿巴撤销帝国名号的时候,巴伐利亚王国于1806年成为了一个王国,而在1815年普法尔茨也与巴伐利亚合并。在1799年至1817年之间巴伐利亚首相马克西米连·约瑟夫·冯·莫约拿斯伯爵跟随了一个严厉的现代化方针,建下了行政结构的基础,即使当时仍是君主政体。而这方针亦沿用至今日。在1818年一个新宪法通过(以当时为标准),设立两院制的议会,包括上议院("Kammer der Reichsräte")及下议院("Kammer der Abgeordneten")。该宪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君主政体倒台之前仍然有效。
在普鲁士王国崛起后,引起巴伐利亚王国计划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抗以维护她自己的独立地位,但1866年普奥战争的失败导致1871年巴伐利亚被并入德意志帝国,但是还保留巴伐利亚公国的称号。年轻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把精力用在建设新天鹅城堡上。
在20世纪早期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基尔(Paul Klee)、亨利克·易卜生、与其它知名画家都来到了巴伐利亚,特别是慕尼黑的施华宾区,但该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
罢免路德维希三世的社会主义州长却特·艾士拿,在1919年被暗杀,导致政府要暴力镇压共产主义革命。右派极端主义者的活动也增加,特别是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而慕尼黑和纽伦堡就成为纳粹党第三帝国的根据地。
作为制造业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慕尼黑受到猛烈轰炸,并被美国军队占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伐利亚恢复为一个繁盛的工业中心,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努力地恢复了很多慕尼黑的历史上著名的建筑,也主办了1972年奥运会。
经济发展
巴伐利亚州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州之一。2003年,巴伐利亚州的国内生产总值达3,709亿 欧元,已超过了欧盟25国中的19个国家。以居民人口为基数,巴伐利亚州2003年的人均经济产值为29,917欧元,明显高于德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巴州区还是世界上最富购买力的市场之一。尤其是首府慕尼黑,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50年前,巴伐利亚州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现在已发展成为“欧洲高新技术的‘麦加圣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欧洲的“新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积极的经济合作伙伴。2003年,巴伐利亚州的出口再创新高,达到1,063亿欧元,进一步提高了巴州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巴伐利亚州的经济是现代化的高效型经济。除了西门子股份公司、宝马、奥迪、曼、EADS和阿迪达斯等诸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外,巴州经济的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其工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中的众多中、小型企业上。从信息和通讯技术,到生物和基因工程,乃至能源和环保技术,巴伐利亚州几乎在所有的新兴技术领域都在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的地位。服务业在巴州区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巴州的保险业和旅游业都列德国首位,裕宝联合银行(德国第二大银行)、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总部都设在巴州。慕尼黑和纽伦堡的会展场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教育
巴伐利亚文化可以一直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据自由州宪法第3条规定,巴伐利亚应当成为一个“文化州”。州政府在2003年度的预算中向艺术和文化领域拨款超过550万欧元,除此以外,各级地方政府和个人也对本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高等院校
班堡大学
de:Katholische Universität Eichstätt-英戈尔施塔特
de:Ukrainische Freie Universität München
de:Universität der Bundeswehr München
de:Universität Regensburg
de: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
de:Hochschule Hof
旅游景点
巴伐利亚州主要旅游城市有慕尼黑、纽伦堡、符兹堡、奥格斯堡市、雷根斯堡、林道、帕绍等,着名景区和景点有新天鹅石宫城堡、基姆湖景区、博登湖景区、国王湖景区、楚格峰景区等。
与中国关系
巴伐利亚州同中国长期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近10年来,中巴高层互访更加频繁。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访问过巴州。巴州州长、州各部部长亦曾多次访华。近年来,巴州经济交通技术部长威斯豪耶博士更是连续率团访华,推动和促进了中巴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
1985年,巴伐利亚州在青岛市举办了巴伐利亚州工业展览会,山东省外经委代表和巴州经济部代表签署了双方发展经贸关系合作的备忘录。1987年7月9日,两省州签署了《山东省与巴伐利亚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的联合声明》,正式确立了双方的友好省州关系。1991年7月,山东省在慕尼黑设立了驻巴伐利亚州代表处(2006年恢复)。1997年10月3日,巴伐利亚州设立了巴伐利亚州山东代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