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野花椒

野花椒

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灌木或小乔木,别名大花椒、黄椒、刺椒等。为中国特有物种,原产于中国的台湾以及大陆东部地区,辽宁省以及中国其他分布地区有栽培,曾被引种至苏联。喜阳光,耐干旱,常分布于平地、低丘陵或略高的山地疏或密林下。

野花椒枝干散生基部宽而扁的锐刺。叶有小叶5-15片,叶轴有狭翅;小叶卵形至披针形,叶面常有刚毛状细刺。花序顶生;单性花,花被片淡黄绿色,狭披针形、宽卵形或近于三角形;雄花的花丝及雌蕊均淡绿色;雌花的心皮2-3个,花柱斜向背。果红褐色,油点多;种子长约4-4.5毫米。花期3-5月,果期7-9月。

花椒属常用作庭院刺篱。其苗木可做花椒嫁接育苗的砧木。其嫩叶可食。其成熟果皮可作为调味品,干制后直接使用,或研磨成粉状,制成椒盐使用。其种子可榨工业用油。此外,其根皮或茎皮可入药,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及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寒着痹,腹冷痛,牙痛,皮肤疮疡。果皮和种子也可入药,分别具有温中止痛、驱虫健胃,利尿消肿和祛类风湿性关节炎、止痛的功效。

历史记载

中国明代《救荒本草》中详细记载了野花椒的分布、形态和用途。“花椒属,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归、峡、蜀川、陕洛间,人家园圃多种之。高四五尺,似茱英而小,有针刺,叶似刺藤叶微小,叶坚而滑,可煮食,甚辛香。结实无花,但生于叶间,如豆颗而圆,皮紫赤……味辛,性温,大热,有小毒,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清代康熙还有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陇南市进行引种栽培的记录。近代的《泉州本草》也记载了其药用价值,野花椒叶片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经的功效。

形态特征

野花椒为灌木或小乔木。

枝干散生基部宽而扁的锐刺,嫩枝及小叶背面沿中脉或仅中脉基部两侧或有时及侧脉均被短柔毛,或各部均无毛。

叶有小叶5-15片,羽状;叶轴有狭窄的叶质边缘,腹面呈沟状凹陷。小叶对生,无柄或位于叶轴基部的有甚短的小叶柄,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5-4厘米,两侧略不对称,顶部急尖或短尖,常有凹口,油点多,干后半透明且常微凸起,间有窝状凹陷,叶面常有刚毛状细刺,中脉凹陷,叶缘有疏离而浅的钝裂齿。

花序顶生,长1-5厘米;花被片5-8片,狭披针形、宽卵形或近于三角形,大小及形状有时不相同,长约2毫米,淡黄绿色;雄花雄蕊5-8(-10)枚,花丝及半圆形凸起的退化雌蕊均淡绿色,药隔顶端有1油点;雌花心皮2或3个,花柱斜向背弯。

果实和种子

果实红褐色,单个分果瓣径约5毫米,基部变狭窄且略延长1-2毫米呈柄状,油点多,微凸起。种子球形或椭球形,黑色有光泽,直径约4-4.5毫米。

物种分布

野花椒原产于中国,在台湾、福建省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广东省、安徽、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青海省、台湾、河北省河南省等地广泛分布。在辽宁省以及中国其他分布地区有栽培,曾被引种至苏联。自然状态常生于平地、低丘陵或略高的山地的荒坡、灌丛、石隙间或林下。

生长习性

野花椒幼年时耐荫蔽,成龄树喜阳光,耐干旱,喜生于肥沃而湿润的沙壤土或壤土上。野花椒萌蘖性强,抗病能力强,隐芽寿命长,故耐强修剪,不耐涝,短期积水可致死亡。花期3-5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

野花椒的自然状态下主要依靠种子繁殖。野花椒为雌雄异株植物,生殖方式为无融合生殖。即野花椒虽然可以产生正常的花粉,但由于花粉管发育受阻、卵器提前解体以及中央细胞的提前分裂形成胚乳等原因,其即使传粉成功也不会发生双受精作用,而是由珠心细胞直接产生胚。

栽培技术

育苗方法

野花椒繁殖一般常用实生繁殖和分株繁植,也可分根或插繁殖。

实生繁殖

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处作育苗圃地,于秋季深翻耙平,结合整地施入底肥并做好苗床。春季播种前,需用温水或碱水浸种处理,开浅沟条播,播后覆土。适时进行间苗,并适当施肥浇水,及时中耕除草,年生高达70-80厘米时,即可出圃栽植。

分株繁殖

野花椒当年生萌蘖苗高一般可达30-60厘米,春季造林,根蘖苗造林挖根时尽量多带须根,并防止日晒。分株操作可参考野花椒的同属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在新芽未萌动时挖出萌蘖苗,用刀分切为数株,切口涂抹草木灰后栽植,栽后保持土壤湿润。

栽植

野花椒对环境要求不严,山坡、平地、宅旁、田边等处均可栽植。经过带状整地后,按适宜的株行距挖穴定植,栽后踏实,后可进行截干,三年内要适当抚育管理,如松土、除草等。若利用根蘖苗造林,挖苗时要尽量多带须根,并防止日晒,选择土壤肥沃的山脚或沟谷,裁前进行穴状整地。

当苗木茎干高达60厘米以上时应及时摘心定干,定干高为50-60厘米。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萌芽前、幼果膨大期和幼果膨大期结合施肥进行灌水。灌溉后进行松土除草。

采收

野花椒的采收一般在8-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自树上连小枝采下,晾晒至干,除去枝梗及杂质。品质以完整、干燥、种子未落、香气浓、无杂质为好。用蒲包或布袋包装,放在干燥处。也可参考同属植物花椒,在晴朗天气时进行徒手采摘,尽量避免破坏果实表面的油腺。鲜果晒干后分离果皮和种子,也可以通过烘焙干制。

用途

园林观赏

野花椒树枝干有锐刺,有隔离作用,果实颜色鲜艳,可做观赏,常用作庭院刺篱。野花椒的实生苗可以作为花椒的砧木,用于花椒的嫁接育苗。

食用营养

野花椒嫩叶可食。其成熟果皮干制后直接使用,或研磨成粉状,花椒粉的使用较花椒粒更广。它们是中国菜(川菜)、日本菜、韩国菜、藏菜尼泊尔菜和印度菜中常用的香料。花椒粒的风味经油炸之后会有增益。花椒粉加盐混合烘烤制成的椒盐,可用做鸡肉、鸭肉和猪肉等的调料;并且花椒粉还是中国五香粉日本七味粉(shichimi togarashi)的原料之一。此外,花椒油也可用于调味。

工业原料

野花椒种子可榨油,称“野花椒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价值与花椒油相近,油黄色,属干性油,可供工业用。如精制处理后可做薰衣草型香精的原料。

医学药用

野花椒的根皮或茎皮入药,习称麻口皮子药,味辛,性温;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及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湿痹、筋骨麻木、脘腹冷痛、吐泻、牙痛、皮肤疮疡、毒蛇咬伤。其果皮和种子也可入药,果皮味辛,性温;有小毒;有温中止痛,驱虫健胃的功效,可用于胃痛、腹痛、蛔虫病湿疹、皮肤搔痒、龋病疼痛。种子(也可作花椒用)味苦、辛,性凉,有利尿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水肿、腹水。根味亲,性温;有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胃寒腹痛、牙痛、风寒痹痛。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

截至2022年,野花椒中已报道的成分有生物碱(59个)、木脂素(34)、香豆素(3个)、类(8个)、甾体类(4个)、芳香油(138个)等,其中生物碱和木脂素是野花椒的主要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野花椒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截至2022年发现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药、抗菌、杀虫脒、抗肿瘤、心脑保护、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其中,多种生物碱、木栏脂素和异嗪皮啶等成分具有抗炎和心脑保护的作用;其挥发油具有抗菌和杀虫的功效;去甲异蜜茱萸碱、茵芋碱、山柑子碱和鹅掌揪碱等多种生物碱和(-)-细辛脂素、桉脂素具有抗癌作用;氯化白屈菜红碱、拟芸香品碱、野花椒碱和N-乙酰番荔枝碱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参考资料

Zanthoxylum simulans.植物智-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7-29

..2023-07-02

Chinese Pepper.Encyclopedia of life.2023-07-29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02

Zanthoxylum simulans.efloras.2023-07-02

..2023-07-02

..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