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龋病

龋病

病(dental caries)俗称虫牙,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由致病菌分解口腔内食物中的糖,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的窝沟和点隙中,致使牙体组织脱矿形成龋洞。

公认的龋病的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在适宜的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致龋的食物(如蔗糖)被口腔中的致龋菌利用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窝洞。龋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其危害范围可不分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和职业。龋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变过程缓慢而且在某些时间段内患者主观感觉不明显,从而被患者忽视而得不到早期治疗。龋病可以从控制菌斑、合理饮食、提高人体主动抗龋能力等方面预防。龋病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患者牙齿色、形、质的变化和患者感觉的变化。

龋病的治疗在于终止病变的过程,保护牙髓,恢复牙齿的形态,并维持与邻近牙的正常解剖关系。根据龋病发展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早期的龋坏可采用保守疗法,当已经形成龋洞时就需要采用修复性的治疗方法。

病因

公认的龋病的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在适宜的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致龋的食物(如蔗糖)被口腔中的致龋菌利用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窝洞。龋病的发生与细菌、食物、个体因素、时间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存在并持续相当长时间才会产生龋坏。

龋病一旦发生,随病程发展由色泽改变演变成形成实质性病损。病变往往发生于牙齿咬合面的窝沟或两牙相邻的部位,病变开始只侵蚀牙齿的釉质,表现为釉质的脱矿和着色,继而形成表面的破坏。当龋坏深达牙本质层,患者就会对冷、热、酸、甜敏感,当刺激物去除后,疼痛就可以消失。

当病变继续发展靠近牙髓时,患者往往对刺激很敏感,疼痛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细菌

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包括两种。一种是产酸菌,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可使糖类分解产酸,导致牙齿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长期作用可使牙齿组织形成龋洞。

食物

食物既与菌斑的形成有关,还能被细菌利用代谢产酸。

个体因素

龋病发生的主体是牙齿,而牙齿的外形、结构、以及牙齿的理化特性都影响着龋病的发生,例如,牙齿的窝沟常常是龋病的好发部位。这是由于窝沟的形态多种多样,那些入口窄而深的窝沟,细菌和食物容易进入,而刷牙却很难清洁,从而使之易成为窝沟龋的发生部位。另一个与龋病相关的个体因素是唾液,唾液不仅可以起到机械清洁牙齿的作用,还具有抑菌、抗酸和抗溶的作用;唾液的质和量发生了改变,就可能导致龋病的发生。

时间

龋病的发生需要较长的时间,一个龋洞的形成一般需要1.5~2年的时间。

流行病学

龋病的流行史可追溯至百万年前。在古代,人群患龋情况并不严重。从巴勒斯坦发掘出来的旧石器时代的55个头颅上,仅发现1颗龋坏牙。龋病发病率随着人类进化及经济活动的发展,特别是食物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Hard wick 1960年根据骨骼记录资料统计,在铁器时代(距今2~3千年)前龋病发病率不超过2%~4%,并有广泛的地理差异。但据Moore和Corbett1971年报告,狩猎时期(公元前8000~前7000年)人群龋齿发病率为1.3%;混合经济时期(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为4.84%;农业经济时期(17~19世纪)上升至10.43%。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细食物消耗量增加,龋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到了近代,17~18世纪欧洲人的患龋率普遍上升到70%~80%,或者更高。根据 Naujoks记录,20世纪60年代时欧洲人和北美人的患龋率高达90%。

WHO1980年对全球107个国家12岁年龄组DMFT的调查结果显示,51%的国家DMFT≤3,仍有49%处于较高水平。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龋病发病率开始出现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的近40年间,中国龋病流行趋势平稳,并无急剧增长迹象。但流行状况应引起关注,要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其增长。1998年,中国公布的1995年了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该词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涉及11个省市,共14万余人,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标准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综合调查,当时中国5岁年龄组乳牙患龋率为76.6%,龋均为4.48。2000年,WHO对参与调查的184个国家12岁年龄组DMFT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国家DMFT≤3。随着公共口腔健康措施的实施,生活水平的改善,个人保健意识的提高,许多发达国家龋病流行情况出现下降趋势。

2005年,中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率为66.0%,龋均为3.5;35~44岁中年人龋病患病率为88.1%,龋均为4.5;65~74岁老人龋病患病率为98.4%,龋均为14.7。调查发现,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龋均为3.50,相比1995年,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已接近中国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乳牙防治工作仍然十分艰巨。美国全球健康政策2011年报告称,15岁以下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27%。其中大部分儿童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龋病的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2017年,中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龋病流行处于低水平。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在65-74岁老年人群中,龋病的患病率高达98%。

分类与临床表现

龋病可根据其发展速度、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进行分类。

按发展速度分类

慢性龋

病变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龋坏组织颜色较深,往往呈褐色或黑褐色,质地硬而干,不易去除,故又称为干性龋。临床上多发生在成年人和老年人。

急性龋

病变发展速度较快,龋坏组织颜色浅,呈黄色或浅棕色,质地较软、较湿,一般可以用挖匙挖除,又称为湿性龋。临床上多发生在儿童、青少年及健康情况较差者。急性龋中有一特殊类型称为猛性龋,又称为猖龋,其特点是短时期内全口牙或多数牙发生急性龋。临床上多发生在系统性疾病患者,如佝偻病、舍格仑综合征及接受颌面部放射治疗的患者。

静止性龋

龋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变局部环境的改变,龋损不再发展或发展变缓,称为静止性龋。静止性龋发生在面,多是因为咀嚼作用使龋损部分磨平,龋洞口充分开放,菌斑与食物不易积聚而致病变停止。对于邻面龋也可以因为相应邻牙的拔除而龋损停止发展,成为静止性龋。

继发性龋

龋病在经过充填治疗之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洞缘牙体组织破裂,或充填物与牙体组织之间不密合,造成菌斑积聚,进而再次发生龋病,称为继发性龋;也可以是因为治疗时未能去净病变组织发展而成。

按发病部位分类

窝沟龋

指发生在磨牙、前磨牙及上颌前牙舌面窝沟点隙等部位的龋损。龋损早期一般随釉柱方向发展,呈锥形,尖部指向牙冠表面,底部朝向牙本质。一旦龋损达到釉牙本质界,则向侧方造成潜掘性破坏。

平滑面龋

指发生在牙齿邻面、颊舌面及牙颈部的龋损。其龋损一般呈倒三角形,三角形底边朝向牙冠表面,尖部朝向牙本质。当龋损发展到釉牙本质界,即沿釉牙本质界向周边扩展,形成潜掘性破坏。

好发部位

好发牙

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的频率最高,其次是下颌第二磨牙,以后依次是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患龋率最低的是下颌前牙。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个牙的发生率存在着差别。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

好发牙面

龋损的好发牙面中咬合面居首位,其次是邻面,再次是颊面。

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既容易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检查诊断

浅龋

浅龋可以按发病部位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诊断主要依据视诊和探诊。窝沟龋视诊可见龋损部位色泽变黑,探诊有钩拉感。平滑面龋早期一般呈白垩色,进一步发展色素沉着后变成黄褐色,探诊检查可出现粗糙感。可用探针或牙线配合X线片仔细检查。X线片示患者釉质透射影,边缘模糊。

中龋

中龋时病变已经发展到牙本质浅层,龋洞已经形成。患者对酸、甜食物敏感,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时也可出现难忍的酸痛,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牙面上可见明显龋洞,牙本质脱矿软化而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发生在邻面时,X线片示邻接点与患处边缘嵴暗影。

深龋

发展到牙本质深层时为深龋,临床可以见到很明显的龋洞,患者对冷热和酸甜刺激均可以感到明显的酸痛,尤其对冷热刺激更加敏感,但刺激去除后酸痛立即消失,同时深龋时可出现明显的食物嵌寒痛。牙面上可见明显龋洞,洞内有食物残渣及较多的腐坏牙本质。X线片示龋洞透射影深入近髓腔的区域。

鉴别诊断

平滑面浅龋应与牙釉质发育不全氟斑牙进行鉴别;深龋需要与牙髓炎鉴别。

1.釉质发育不全早期龋呈白垩色表现时与釉质钙化不全相似,但探诊有粗糙感,而钙化不全的斑块质硬而光滑。釉质发育不全可使牙面形成沟状或窝状凹陷,探诊硬而光滑,浅龋一旦形成则探诊质软、不光滑。另外釉质钙化不全与发育不全往往发生在同一时期发育的牙齿上,具有对称性。

2.斑牙也常发生在同一时期发育的同名牙上,具有对称性。一般呈白垩色或黄褐色斑块,探诊光滑而坚硬。

3.慢性牙髓炎临床表现和深龋相似,均有深龋洞,有冷热刺激症状,容易误诊。深龋虽对外界刺激敏感,但刺激去除后症状迅速消失,且无自发痛。慢性牙髓炎在刺激去除后,疼痛仍持续一段时间,有自发痛,可见牙髓暴露。

危害

龋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其危害范围可不分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和职业。龋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变过程缓慢而且在某些时间段内患者主观感觉不明显,从而被患者忽视而得不到早期治疗。感觉到疼痛或者疼痛无法忍受才前去就医,此时病变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时往往病变不仅侵犯了牙体组织而且侵害到了牙髓,引起牙髓甚至是根尖周病变,形成脓肿、瘘管,进一步还有可能导致面部蜂窝织炎、颌骨骨髓炎等,若龋病发展至牙齿大部分组织破坏,形成残冠、残根,不仅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影响消化功能,还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性病灶,引起其他器官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通常龋病及其并发症不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这样反而加重了龋病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其实,龋病及其并发症对人们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切不可忽视对龋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每半年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是必要的,是防治早期龋病的重要举措。

治疗

龋病的治疗在于终止病变的过程,保护牙髓,恢复牙齿的形态,并维持与邻近牙的正常解剖关系。根据龋病发展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早期的龋坏可采用保守疗法,当已经形成龋洞时就需要采用修复性的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就是用化学药物处理病损,使病变终止或消除的方法。适用于龋坏比较浅,还没有形成龋洞的初期龋。常用的药物有:75%氟化钠甘油、8%氟化亚锡溶液、酸性磷酸氟化钠溶液、含凝胶和含氟涂料。方法是磨除牙齿表面浅龋,暴露病变的部位,清洁牙面,隔湿,吹干牙而,涂布药物。用橡皮杯或棉球反复涂擦牙面1~2分钟,用热气吹拂、吹干后再重复1次,再吹干,以达到药物治疗龋病组织的目的。

龋坏组织磨除法

适用于龋坏面积广泛,如整个咬合面龋坏以及牙釉质或牙本质层剥落,不能制成补牙洞形的牙齿。重点磨除过锐的牙尖,牙边缘和表层龋坏组织,达到阻止龋坏继续发展的目的。

龋坏组织再矿化法

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已经脱矿、变软的牙齿组织发生矿物化,也就是使矿化液中的氟化物渗透到牙齿病变区。这种能使病变区组织重新获得矿物质的过程,称为再矿化。龋坏组织再矿化方法适用于初期龋。具体方法是使用人工配制的矿化液含漱。临床上,使用再矿化方法治疗初期龋,可使白垩色缩小,或停止发展。再矿化疗法方法简单,效果好,没有痛苦而且安全。

龋坏组织充填法

在龋病发展过程中,一旦形成了牙体组织实质性的缺损,就不能恢复其原来的形态,需要使用充填法,它是治疗龋坏组织最常用的方法,即用手术的方法去除龋坏的组织,制备成一定的洞形,然后选用合适的材料修复缺损的部分,恢复牙齿的功能,以保持牙齿外形,维护牙列的完整性。龋洞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去除龋坏病变组织,尽可能多地保存牙体硬组织。也就是说,在防止龋病发展的基础上,去净龋坏组织,保留更多的牙齿组织。根据修复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银汞合金修复、复合树脂修复、玻璃离子粘固修复和玻璃离子粘固剂与复合树脂的联合修复。

嵌体

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与牙齿窝洞适合的修复体,镶嵌在洞内,称为嵌体。盖在咬合面的为高嵌体。适用于:①后牙咬合面较大的窝洞或后牙有折裂可能者;②无法修复与邻牙的邻接关系者;③作为半固定桥基牙。

预防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它的防治方法也有多个途径,可以从控制菌斑、合理饮食、提高人体主动抗龋能力等方面预防龋病。

控制菌斑

刷牙和漱口是减少菌斑实际有效的办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学会正确刷牙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细菌,减少菌斑形成。老年人应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牙1次,饭后漱口,而睡前刷牙则更为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口腔内分泌的唾液少,细菌容易大量繁殖。刷牙时应正确选用牙刷、牙膏,多选用软毛牙刷;刷牙方法也应科学,应采用改良巴氏刷牙法(使刷毛根部指向牙根部,刷毛可以接触到牙龈,但要注意只能轻度加压使刷毛的顶端进入龈沟,不要用力使牙刷刷毛弯曲。刷毛应与牙齿长轴成45°。刷牙时以短距离水平颤动刷牙,勿使刷毛端离开龈沟,颤动不少于10次,每次刷2~3颗牙齿,注意重叠放置。上下牙的唇颊面和舌面都要刷到。

合理饮食

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的糖。近年来,糖制食品和各种饮料显著增多,蔗糖其致龋性最强。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逐步加深,食物中减少了蔗糖的使用量,有人还建议使用一些糖替代品,如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这些都能减少菌斑的聚集。但近来有报道称:糖替代品对身体的害处大于益处,使用需谨慎。除此之外,还应多吃粗糙、硬质和含纤维质的食物。粗糙的食物可以对牙面有摩擦洁净的作用,减少食物残屑堆积。而硬质食物需要充分咀嚼,既增强牙周组织,又能摩擦牙齿咬合面,可使窝沟变浅,有利减少窝沟龋。

提高抗龋能力

增强牙齿的抗龋性主要是通过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含量,特别是改变釉质表面或表面的结构,增强其抗龋性。被认为效果较好的方法有:自来水氟化法、牙面涂氟、含氟牙膏刷牙、氟溶液漱口等方法。自来水氟化防龋是由供水中心自动加氟化钠,将水的含氟量调节到防龋的适宜浓度。这是当前效果最好的方法。含氟牙膏的广泛使用,能够起到防龋的作用。此外对于专业人员(如口腔医生)还可以为病人提供局部涂氟(如氟化钠、氟化亚锡、酸性磷酸氟等)、含氟涂料、含氟凝胶与含氟泡沫(主要成分为酸性磷酸氟)等治疗。激光照射牙齿表面,改变表面结构,也可增强牙齿对酸的抵抗能力,减少龋病的发生。

预后

龋病一经发现应该立即进行治疗,这样可以防止牙齿遭受进一步破坏,引起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浅龋和中龋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恢复牙齿外形和生理功能。如果在此阶段未及时治疗,龋洞就会进一步扩大,发展成深龋。深龋是龋病的晚期阶段,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明显,出现对冷、热,特别是冷刺激敏感,食物嵌塞及嵌塞后疼痛,多数患者在此期就诊。深龋经过治疗后一般可以恢复牙齿外形及其功能,但当牙冠破坏严重时,牙齿外形不易恢复,可以考虑进行冠修复(即大家通常所说的牙套)。

深龋如果再未及时治疗,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是可以引起牙髓炎症和根尖周病变,产生剧烈疼痛,造成牙髓坏死及根尖周组织的破坏;其次是龋洞本身将牙体的形态和功能破坏很多时,会造成食物嵌塞,以后又进一步引起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破坏,同时影响邻牙易患龋病;咬合面的破坏还会造成咬合关系的紊乱;残破的牙冠形成的锐利边缘可能对舌头及颊黏膜产生刺激;如果患牙无法修复拔除后造成牙列缺损,同样会影响咬合功能。有些时候,由于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生牙龈脓肿甚至颌骨骨髓炎乃至败血症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历史

发现

龋病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极为古老的疾病,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12000~3000年。中国古代的医学不仅对龋病早有认识,而且具有丰富的防治经验。中国唐朝新修本草》一书中有采用银膏补牙的记载,其配方与现代广泛使用的银汞合金非常相似,含有几种成分,这比西方采用银汞合金充填龋齿要早七八百年。

研究

文艺复兴时代起,欧洲的口腔医学,特别是关于龋病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19世纪末,Miller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细菌学研究,提出了解释龋病病因的化学细菌学说,大大推动了龋病的研究,指导了龋病临床实践工作。美国的G. V. Black也就龋病病理及临床问题作了系列研究,他提出的窝洞分类标准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Keyes提出的龋病三联因素概念,以及随后发展的四联因素学说,都丰富了化学细菌学说的内容。

进入21世纪,一些国家开展了多途径、大规模的龋病防治工作,并已获得显著成效,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龋病发病率降低的趋势,这些成就增强了人类最终征服龋病的信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龋病研究及防治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了较为完整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建立了一批防治网点和研究机构,防治龋病的材料和设备研究亦有进展。

相关事件

中国的中年人群中,约有1/3的人曾经历牙齿缺失,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牙齿缺失率高达80%。正常情况下,60-80岁的老年人至少能保留20颗牙齿。而现实中多数人都是缺牙甚至无牙的状态,这主要与个人牙齿卫生护理不到位相关。换句话说,老年人如果能做好口腔清洁护理,保持牙齿健康,是能保留20颗甚至更多完好牙齿的。

参考资料

龋病.绵阳万江眼科医院.2024-04-08

ICD-10 Version:2019.ICD-10官网.2024-04-08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ICD-11.2024-04-08

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临床助手.2024-03-08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布.中国政府网.2024-04-08

65-74岁老年人群龋病患病率达98%.新京报.2024-04-08

寿命长不长,牙齿先知?60岁后,掉牙多的人活得久?告诉你答案.百家号.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