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
赵之谦 (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 ,初字益甫,后改字撝叔,号冷君,又号悲庵、无闷、铁三、梅庵等。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市人)。他官任江西省鄱阳、奉新县知县,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与吴昌硕、厉良玉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家”。
赵之谦1829年出生于绍兴市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青年时期家道中落。便拜沈复为师,从此开始学习金石学。青年时期的赵之谦志在考取功名,报效朝廷,虽多次参加科考,却都以失败告终。1849年,赵之谦随缪梓人幕,从他为考证之学,在此期间,赵之谦结识了许多道友,如周白山、胡澍、丁文蔚等。1859年,赵之谦成为举人,官职江西省鄱阳、奉新县南城知县,后因太平天国军攻克杭州市,避乱游走温闽。赵之谦三十四岁左右入京,客居京师的十年,金石友对其影响巨大。赵之谦以其在金石文字考据学上的突出成就而立身于官场。1872年,巡抚刘坤一邀请赵之谦至江西担任《江西通志》的主编。1884年11月18日,因积劳成疾,赵之谦病逝于南城官舍,享年55岁。
赵之谦的成就主要在篆刻、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赵之谦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专意北碑,以魏碑笔法写行书,独创一格。其篆书熔邓石如、吴熙载两家为一体,形成飘逸隽美、劲健洒脱的自我风格。篆刻初师浙派丁敬、皖派邓石如,宗法秦汉,博取砖文、镜铭、诏版等文字,创造出婀娜多姿而遒劲挺拔的个人风格。画初学陈淳,渐受八大山人、石涛、徐渭及“扬州八怪”之影响,擅写意花卉,用墨饱满,色彩浓丽,为“海上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对清末民初画坛具有一定影响力。著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补寰宇访碑录》《二金蝶堂印存》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之谦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九年七月初九(公历1829年8月8日),出生地位于浙江绍兴市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其祖上本为宋宗室族裔,徙居绍兴后累世以经商为业,赵之谦四岁入私塾,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且天赋异禀。又因家境殷实而又富于藏书,童年时期的赵之谦得到了良好的教养。《府君行略》载:“天资瑰异,颖悟倍常童。甫二岁,即能把笔做字。稍长,读书过目辄成诵。又好深湛之思,往往出新意以质熟师塾师不能答。家故丰厚,多藏书。”
1842年,赵之谦不幸迭遭家变,早失恃,其父张守礼(字松筠)因哮喘病常年卧床,家中事务多赖于其母章姓操持,赵之谦14 岁时,其母最终积劳成疾而病疫。次年,兄长被仇家污蔑,在官府打官司而破产,致使家境陷于贫苦之中,使得赵之谦没有更多的财力用于读书。17岁时,赵之谦拜山阴沈复粲为师,第一次接触并学习金石学,赵之谦在这位书画、金石、碑刻等方面造诣都很深的导师指导下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19岁时,赵之谦与范玉成婚,开始挑起家里顶梁柱的责任,为人写字画画谋生,并开始授徒,当“童子师”,补贴家用。
幕僚时期
1849年,赵之谦随缪梓人幕,从他为考证之学,在此期间,赵之谦结识了许多道友,如周白山、戴子高、胡培系、丁文蔚、胡澍、王公等,通过缪梓的指点和与这些金石益友的交流,在金石学上有所长进。赵之谦的艺术发展之路也得力于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由于当时新资料的发掘为碑学家们提供了原始的艺术范本,故闲暇之余,赵之谦常常与友人相互探讨金石学考辨之事。
避乱入闽
1859年,赵之谦成为举人,官职江西省鄱阳、奉新县南城知县。1860年3月,太平天国军攻克杭州市,时任盐运使兼按察使的赵之谦恩师缪梓,坚守战死,以身殉国。作为其学生和师爷的赵之谦也不得不离开杭州。次年,1861年2月,赵之谦应故人之邀,前往避居温州市。两个多月后,动身前往瑞安市。期间,因金钱会动乱,他参与坚守瑞安城四十天。9月25日,赵之谦才与好友梁衡返回温州。十二月初六,赵之谦同邵步梅一起自温州搭船航海至福州市,由此开启了他在福州长约半年之久的避难生涯。
1862年4月6日,赵之谦接到家书,得知妻子范璥玉与女儿蕙臻相继在战乱中因病亡故,家中变故使他万念俱灰,从此投身于艺术,并游荡四方、往来南北,开始广泛结交爱好艺术的朋友。在这段时间里赵之谦与富藏书画的盐商后代子弟们相互切磋,丰富了他在金石、书画等方面的艺术造诣,并在此期间赵之谦结识影响自己一生的金石好友魏锡曾,常与来往者还有钱松、傅以豫、江湜、魏锡曾、秦如虎等。这个阶段也是他书法、篆刻、绘画作品最为丰富的时期。后收到永嘉县令陈宝善和率兵磨战浙江省南部的总兵秦如虎的来信,随即离开福州市前往秦如虎处担任幕僚。至此,结束了其在福州的避居生活。
居留京师
赵之谦三十四岁左右入京,客居京师的十年,金石友人对其影响巨大。赵之谦以其在金石文字考据学上的突出成就而立身于官场,金石鉴赏家和金石书法家的身份让赵之谦与程谦吉、沈树镛、潘祖荫、翁方纲、王懿荣等巨门公卿及收藏大鳄有了更好的交往。在此期间也是赵之谦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时期,以上诸友或为学术俊贤,或为书画名家,或为达官显贵,对赵之谦生活上给予诸多帮助,官场上给予照顾,在交流往来之中,促进了视野的开拓,增长了见识,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赵之谦山水画艺术取向的形成。在其师友书画圈的影响下所完成的山水画作品有《积书岩图》《芝岩图》等。
宦游江西
1872年,巡抚刘坤一邀请赵之谦至江西省担任《江西通志》的主编。1884年11月18日,因积劳成疾,赵之谦病逝于南城官舍,享年55岁。
主要作品
赵之谦主要作品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补寰宇访碑录》《二金蝶堂印存》《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等。
《国朝汉学师承续记》
赵之谦《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是江藩之后,对清代“汉学”的又一次系统、完整的总结。但此书为未成手稿,且手稿原件中存在较多问题,但对于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至今仍有帮助。据赵之谦《论学丛札》所说,“续记”所收人物“不下六十”。江藩《汉学师承记》之后出现的重要汉学家,都已囊括其中。从总体上说“续记”所代表的学术成就并不亚于《汉学师承记》所代表的学术成就。这是因为碍于“生不立传”的惯例,与江同时的汉学大师如王念孙、王引之等,都无法在《汉学师承记》中单独立传,只能在他人传记中举例性地连类而及。而“续记”则都为他们单独立了传,完整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系统总结了他们的学术成就。
《补寰宇访碑录》
赵之谦所撰《补寰宇访碑录》五卷,附失编一卷,因增补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之缺漏及新出碑版而得。该书初稿始录于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复录于同治二年 (1863) ,在京师集中数月的集与著录,书在同治三年 (1864) 正月写成并附上“记”,该书在著录的同时进行上版刊刻,4月雕版的工作完成,胡谢为之题齿,沈树铺作跋亦有刘履芬校补并跋,戴望为之题款。原计划八月间印刷,但是因印资之事,他向友人提出请求,最终至九月方校正、付印完毕后因王侣樵所提供的碑刻信息未及时著录,该部分内容附于“失编”之中。
艺术特点
篆刻
赵之谦篆刻,初学浙派, 继而对秦汉玺印、宋元朱子奇印、皖派艺术都作过深入研究。挹取浙、皖两派之长,综而治之。赵之谦的印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力追浙派风规为主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方正平直、挺拔劲秀为主。第二个阶段广泛汲取,大胆变法。在书体上,他将碑额、诏版、权量、灯鉴、钱币、封泥、瓦当上的文字融会贯通,广泛入印,即“因外求印”,从而形成了一种新面目。在治印内容上,他广泛取材,,却又不生搬硬套舍似求神,取已所爱,弃已所恶,如此治印达到了有神、有情、有态、有意的境界。在表现手法上,他融汇浙派和皖派精华,并在远追秦汉古风的创作思想的支配下,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探索,从而奠定了他清新别致的印风。第三个阶段师法百家,自成一格。赵之谦这一时期的作品,各种师承在他匠心独运的创造中浑然一体,其大印不散,小印不拘,平中见奇,奇而有致。线条横竖交叠,刀法洗练传神,布局繁复而疏朗自然,尤以阴文印大气磅磷、坚实厚重,在印坛上堪称独步。
书法
赵之谦早年学习的书法主要是颜真卿的楷书,在书法上始终表现出“笔酣墨饱的特点。而后咸同年间,北碑盛行,其魏书拔而起,巍然临诸家之上,篆隶冠绝一时,行草别具一格。赵之谦在众多书法作品中,主要以北碑体付出精力最多,也深得个人和众人喜爱。赵之谦书法最具特点的是他的用笔,笔法中多用折锋,逆入平出,遒劲圆浑,雄强峻拨。赵之谦的书风舍晋唐而追北魏,吸取北碑书法博大磅礴的气象。因而,他的书法风格沉雄中见浑厚,方劲中见圆通。书法作品上收下展、体态扁宽,取左低右高的倾斜之势。方峻的点画配合着刚柔并济的用笔,“刀”感非常浓烈,同时也不缺乏笔墨韵味。以切刀入纸,方笔铺毫,厚重和斜画紧结的特点再现了魏碑的宽博气象。赵之谦主要在魏碑中汲取营养,起笔下切倾斜缓行,行笔多为提锋涩行,收笔转锋向右下,形成向右下方的斜切面。书写过程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笔尖黑色浓郁兼用笔肚,外方内圆犹如刀刻,万毫齐力以达到笔画沉厚饱满的特点 。
楷书
赵之谦的楷书传世极少,楷书风格上呈现出“气韵生动、结体有力”的“颜体”风韵,在用笔和结体上极备法度,下笔有神,字体均匀、距离均匀、书体工整在进行书法的深造同时,赵之谦走访于各个县城之间收集大量的碑刻资料,眼界宽广。通过不断的实践,采各家之所长,兼北魏碑体于字间,字体谨慎。又于四十岁时成熟,力劲中、透纸背,浑厚道劲、飘逸灵动。最后于晚年呈现出“人书俱老”的“用笔苍健、线条刚劲古朴陈厚”神韵。
篆书
赵之谦的篆书,多继承邓石如和吴熙载等篆体大家。早期赵之谦的篆书学的是邓石如的面貌,在初学完白山人隶法作篆的基础上,深人研究南北朝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的笔法,取魏碑和造像记的凌厉方峻、墓志铭的妍美温润、摩崖刻石的奇绝雄伟,大胆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构之美。随着自身的发展和眼界的扩展,42岁时形成了雄厚与流畅为一韵的风格,字体修长婉转多姿,无生硬方折而示态,作品风格逐渐成形。至于晚年时,篆书中多用行草,线条苍劲、秀美通透,别具一格。赵之谦书法多受外界影响,并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进行风格的转变,墨守而不成规,别出新意,自成体系。
隶书
早年的赵之谦的隶书深受邓石如等人的影响,用笔含蓄。但是在京师时,赵之谦参考了大量的汉碑,并通过汉碑的启发,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书法特点,从原来的“形似古人”逐渐向“独特风貌”发展,在多种汉碑中“革故鼎新”,最后形成“收放自如、雄伟凝炼、古朴陈厚”的特点,既潇洒又框矩,功底深厚、气韵悠长形美大方。颇具古风,又蕴灵动,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行书
赵之谦36岁时将北魏书法运用于行书之中,但是并无古人之前鉴,导致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呈现出“难于连贯”的特点,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将“运笔、转折、连接”等处的“勉强”逐渐解决。在40岁以后,全书再无生硬之处,行笔流畅,灵活多变,笔力浑厚。赵之谦字体始终呈现出“古朴”的特点,但是又呈现出“新奇、新颖的碑式风格,打破了原有的“以帖成书”的独特格局直接从“碑”中化集团出,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变革。
绘画
赵之谦绘画风格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在1864年-1868年(36岁至40岁),其绘画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笔由线到点的变化,线不再是写实的轮廓线,而是通过偏锋卧笔的变化,把线变成点,达到气势丰满,并在40岁后完成了画风转变。二是构图由完整写实到截取式的变化,纵向构图增多,简练的图式使画面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赵之谦37岁以前的画作中多完整写实性构图,构图为描绘物象而服务。而后构图多变为截取式视觉中心突出。往往以梅或树的主干支撑画面,以旁枝的S曲线来丰宫画面,纵向是主势,因而构图饱满、气势宏大而又稳重平和。三是节奏感由刻意到自然的变化,画面的节奏感加强,由原来的按物象组织疏密、急缓到主观地随画面发展而变。点积成重线与重色块,透气而不生硬呆板,疏密虚实自然形成,节奏感蕴含其中。四是色调由单一到丰富的变化,大面积的重色块不但平衡画面而且黑色层次丰富。
花卉画
赵之谦的花卉画早期学习石涛而又有所变化,后来逐渐取法徐渭、朱耷,受其好友李缮的影响,笔墨趋向放纵,受恽南田的影响,色彩浓重鲜艳,极富新意。赵之谦取法的画家非常之广泛,包括徐渭、陈洪绶、石涛、恽寿平、李鱓等,而其异于海上画派诸家之处在于其浓烈的金石味。赵之谦的花卉画,更多崇尚水墨写意一路画法,近学扬州八怪,远绍石涛、陈淳等,借纵情挥洒的笔墨宣泄心中的块垒,同时也受到秀润明丽一路画风如恽董寿平、蒋廷锡花鸟画的熏陶,将多种不同的传统合而为一,变成最适合表现自己个性的画法。同时,他又融入书法、篆刻之法,增添金石味,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绘画风格,开”金石画派“之先河。赵之谦花卉画的题材,大多取自自然生活,其成熟的花卉画,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题材的现实性、构图的平中奇、笔墨的金石气和色彩的浓艳感四个方面。
参考来源
山水画
赵之谦山水画创作不多,20岁以前就画山水:先师石涛,后临元人,笔墨简淡,构图奇特,近新安派。但他更以自然写生为本,故山水景致、构图均机抒独出,笔墨也自具新格,如为戴子高作《山水》扇面山不见脚,树不见根,自题云此画家所谓无理画也.然登山极顶往往遇之,奚宜决以理哉。"平生最得意之作《积书岩图》(上海博物馆藏)也是有根无顶。其实这些奇特山水,虽不循常理,却有着真实的写生基础和真切的含意。
思想主张
浙皖的“巧”“拙”
赵之谦初学篆刻,由于自幼长在绍兴市,因此由浙派人门,从学习陈鸿寿开始,对浙派研究亦较为深刻。但赵之谦36岁时言:“余少学曼生,久而知其非,则尽弃之。”弃了陈曼生的艺术思想,此外评价“浙”派:“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巧,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虽然浙派开山祖师丁敬有“望拙望巧”之誉,然而丁敬之后继者,赵之谦认为其仅专精技法,取既成中之“守”与“少”,未能传承丁敬篆刻中之“广”与“变”,所以他言“浙宗为人巧者也”。因此,他在学习浙派篆刻艺术时并不拘泥于表面形式上的模仿。
皖派起源秦汉复古风,创作上首重学养认知,而非刻意表现技法,故云:“皖宗拙入者也”,赵之谦则提出“拙乃笔墨尽境”之论,认为“拙”即对艺术自然纯实之精神理念,与“拙”相对者为“巧”,“巧”是对于表现技法而言。“出从拙出也,入则入于拙也”,他认为就算已达极致之境,最终仍需归返于拙。因此,在赵之谦弃陈鸿寿后,便转向钻研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但后续赵之谦并不满足于浙派和皖派,而是在寻求浙、皖两派合处的同时,广开取资领域,并为之后形成的“印外求印”论奠定了基础。
印外求印
为了突破依靠治印者个性书风决定印风的创作模式,即“印从书出”创作模式的局限性,赵之谦在将个性书风引入印章创作的同时,还将印章取法的资源拓展到印章之外,以一切印外的金石资料大胆入印。这种创作方法被叶为铭在《赵撝叔印谱·序》中归纳为“印外求印”。赵之谦云:“印以‘内’为规矩,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赵之谦所谓的“印内”实指以汉印为大宗的传统印章,以为汉印是印人最重要的印内基础,即“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他视汉印为“功力”,为“规矩”,指出只有“功力所至”“规矩之用熟”才可能触类旁通向印外求印。这一新的印章创作模式把篆刻艺术提到了更高的境界,是赵之谦对印学创作理论的重大贡献。
金石入画
赵之谦早在青年时代,就致力于金石考据、文字训诘之学。其《补寰宇访碑录·序》云:“之谦十七岁,始为金石之学,山阴沈霞西布衣复案,第一导师也。”赵之谦以金石入画,得益于他的金石学修养,因此碑学线条、印章章法、金石趣味成为赵之谦作品表现的主要手段,后成为晚清“金石画派”的重要成员。
人物影响
赵之谦将书法、书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成为“海上画派”的先驱者和“清代碑学理论”的实践者,且其书法作品勇于创新,符合现代人的创作观念和价值追求。
篆刻
赵之谦认真研究过扬州流派工致精绝的印艺,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发挥。在其后,赵时枫等人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这一方面成就, 开创了近现代工致一路印风。赵之谦在印章边款艺术方面也作出了前无古人的重大创造,他独辟蹊径,首创以汉魏书体阳文刻款,还大胆移入汉画及六朝造像等多种造型刊刻边款,对篆刻边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赵之谦在边款书体上,引入了行草、小篆,实现了边款书体的多样化;在刻法上,融汇了单刀、双刀以及魏碑的风格,使其作品更具创新性;在内容上,打破了边款仅作为署名的局限性,引入了诗文、绘画、随笔、感悟等内容,使其更加丰富、灵活。赵之谦使篆刻边款不再成为印文的附属品,将篆刻边款在艺术上提升了高度,丰富了边款的载体属性。不仅如此,赵之谦的篆刻边款艺术还对后世篆刻边款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篆刻开辟了新道路。
书法
赵之谦的书法成就与篆刻相比较不相上下,学者多称其篆刻白文胜于朱文,而在书法方面,其楷书又胜于行书。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涉及面极其广泛,就运笔方法而言,他可将篆、隶、草、真各种字体的笔法巧妙而又自然的融合为一个整体。赵之谦是继邓氏在小篆之后又一位有创新的书法大家。赵之谦的篆书受到包世臣崇北碑的思想以及“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主张,在邓氏篆书的基础之上,巧妙地合魏碑笔意,微妙的笔法,动态的笔触,具有开宗立派的独创性。
绘画
赵之谦的绘画艺术最显著的成就与特点,就是把金石艺术与绘画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绘画技巧方面,赵之谦把金石北碑的笔法巧妙地用于绘画,使他的画下笔沉重有力,用墨厚重,如同写篆书隶书那样轻巧自然。正是由于他的花卉画用了许多篆书隶书的笔法和技巧,所以被誉为“金石派”画家。
人物评价
书法
赵之谦的书法历来褒贬不一,誉之者称其融合碑帖,开一代新风;贬之者谓其书法“糜弱”“流丽”。
吴昌硕评价赵之谦的手札:“书法奇,文气超,近时学者不敢望肩背。”赵之谦的手札可贵的是,既有书卷气,又蕴含着金石气的古拙之味,使手札碑帖融合、精到自然。张宗祥认为:“撝叔得力于造像,而能明辨刀笔,不受其欺;且能解散北碑用之行书,天分之高,盖无其匹。”赵之谦运笔力无虚发,深谙包世臣强调的“五指齐力”之法。故而他的笔画刚健厚实、饱满滋润,至晚年更显苍劲、老辣。然而,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碑写厚实的同时,又写出一种流美、婉转和悠扬的韵调。无论何种字体,既有刚健之骨,又有婀娜之姿,这是赵之谦总体的艺术风格。
康有为认为赵之谦的字“气体靡弱”,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亦云:“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丽的笔子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犀利地指出了赵之谦书法存在的问题,但贬低太过,失于片面、主观。实际上,赵之谦的书法颇有风骨,并不靡弱。但他的书法确实稍多柔媚,还有一些扭动过度的姿态,略显造作。因此,赵之谦的书法虽然能碑帖融合,创新风格,但不够高古。究其原因,皆因其书法的笔法、审美与碑学所提倡的书学思想有较大差异。
篆刻
赵之谦对自己作品的评定为:“为六百年来模印家立一门户”,这是其自作的一方印章的落款中刻下的,因而他一生所作篆刻作品,皆为亲朋好友而作,没有应酬之作。
1863年,魏锡曾带着赵之谦的印谱到泰州访问六十五岁的吴让之。在《赵撝叔印谱·序》中,吴让之评赵之谦篆刻曰:“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印,邓石如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人完翁室,何得更赞一辞耶?”
家庭关系
参考来源
后世纪念
赵之谦墓
1956年,赵之谦墓曾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二等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修建西山路时被平毁,1981年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时,已将实际不存在的赵之谦墓从文保单位中删除,1999年市园文局灵隐管理处在丁家山北段建立赵之谦先生墓址纪念碑。纪念碑上书“赵之谦先生墓址”,碑通高1.85米,上宽0.75米,基座宽1米,纪念碑平台长5米,宽3.5米。作为名人墓址,具有一定的纪念价值。赵之谦墓址目前由花港管理处管辖,2022年,赵之谦墓址被列为第七批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之谦纪念亭
赵之谦纪念亭位于丁家山北麓。赵之谦去世后葬在西湖湖畔丁家山,原墓园被毁,故后来新建“半隐亭”以表纪念。丁家山是灵隐山南高峰的之脉,海拔42米,上有冈阜,俯瞰全湖,天水一碧。据载,旧时荒塞,人迹罕至。清雍正年关磴道数十级,达于山顶。山中奇石林立,状类芭蕉。磴道之南,石壁高丈许;前一石如屏,屏以内有石床石几。
作品收藏与拍卖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赵之谦.绍兴市旅游资讯网.2023-11-16
关于杭州市十二届政协二次会议383号提案的办理答复意见.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专栏.2023-11-17
丁家山北麓的“半隐亭”竟和清后期的这位艺术大师有关.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7
不该隐没的巨擘.百家号.2023-11-17
奇人赵之谦.百家号.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