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三姐

刘三姐

刘三姐又名刘三娘、刘三妹,是壮族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歌仙”。她以“善于唱歌”著称,是一个聪明、勤劳、美丽的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不畏强暴,性格开朗活泼且倔强,她是历代壮族人民精心塑造出来的壮族劳动妇女的光辉的典型形象。刘三姐并非一个具体的真实人物,早在宋人笔记中,其形象就已出现。

最早有“刘三姐”文字记载是南宋王象之所编写的《舆地纪胜》中卷九十八《三妹山》。但关于刘三姐的原型起源却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观点分别为:聪明漂亮的农家女、爱歌善歌的歌仙、创造爱情的爱神、保护民间的农神以及拥有奇才异能的巫神。因此,衍生出了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而刘三姐的形象也并不固定单一,随着社会时代和人们观念的发展,刘三姐形象历经了从淳朴善良、知书达理、伤风败俗和反抗斗争的演变过程。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618年出生在天河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村刘姓的族谱中还有记载。

刘三姐的传说在岭南的壮族、汉族客家人、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群中都有流传,是岭南地区各民族的共享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塑造的经典地域形象,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人们为纪念歌仙刘三姐,逐渐发展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建设了多样的纪念建筑,如“三月三”歌会、南仙姑诞、刘三姐大观园等,刘三姐的故事及其歌谣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了壮族文化乃至整个广西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刘三姐不仅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她的形象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音乐剧等艺术作品,如彩调剧《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山水实景歌舞剧《印象·刘三姐》。在这些作品中,刘三姐通常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着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勇敢的精神。她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反抗、正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2006年,“刘三姐歌谣”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编号:Ⅰ-23,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

人物起源

关于刘三姐,最早的文字记载于南宋王象之所编写的《舆地纪胜》中卷九十八《三妹山》。刘三姐以“善于唱歌”著称,是一个聪明、勤劳、美丽的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不畏强暴,性格开朗活泼且倔强,她是历代壮族人民精心塑造出来的壮族妇女的典型形象

农民说

相传,唐代宜山壮族山村里有一个聪明伶俐、年轻美丽的农家姑娘,因她排行第三,所以就叫刘三姐。她自幼失去父母,与二哥相依为命,打柴种田过日子。三姐从小喜欢唱山歌且心灵手巧,精通插秧、打柴、编竹器、织壮锦等各种劳活。贵港市民间有歌曲赞颂她的劳动能力:“刘三姐,本实贤,打纱打线在井边;九个田头站一站,禾根直直行连连。”

神仙说

歌仙

清《肇庆府志》载:“刘三妹新兴人,生于李显时,年十二,善歌,游戏得得,往来两粤溪峒间,解诸蛮语,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人环而视之七日夜,歌声不绝,俱为化石。”

壮族人民看来,刘三姐是始唱嘹歌(即情歌)的歌手,是共同认定的歌神。关于她歌唱成仙的事迹遍布岭南各地:相传,刘三姐曾在歌圩中打败众多对手,把慕名来与她对歌的秀才都唱得哑口无言、落荒而逃。在无数次的对歌比试中,刘三姐脱颖而出,奠定了她在歌圩的霸主地位,所以她逐渐也被壮族尊奉为歌仙。广西壮族自治区许多地方还有刘三姐唱歌成仙的唱歌山、唱歌石、伏船山、脚迹石、方竹等。在历代文人笔下,刘三姐也是始造山歌之人。明末清初人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中写到:“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 宋人《剑湖及》提到她:“游戏得到,通晓各民族语言,就其者为‘谐婚跳月’之词,苗族奉她为唱歌的鼻祖。”民国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说到,“以一女子而为两广民俗音乐、粤讴、木鱼歌、龙舟歌、采茶歌的远祖。” 因此,刘三姐这一歌仙形象,影响十分深远,且深入人心。

爱神

《麽经布洛陀 》是壮族民间麽教经文,描述和赞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和他创造的伟大业绩。在这部著作中,布洛陀是创造世界的大神,同时也创造了其他神,如造嘹歌(男女恋情之歌)和爱情的 “嘹三妹 ”神。著作里记载了“嘹三妹造友”的故事(壮语“友”为爱情、情人、婚姻的意思),即“好玩乐好唱歌的三妹造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爱神是以嘹歌为基础的,而嘹歌是嘹三妹作为爱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壮人的观念中,刘三姐是爱神和歌神集为一体的神仙。

农神

据清同治年间《苍梧县志》记载,刘三姐是广西须罗乡人,姓刘姓,擅长农田管理。桂平市也流传着关于刘三姐的故事,称赞她通过歌声请天上的神仙帮助农民完成插秧、耕田和收割等农事活动,“高声唱歌上九天,三姐唱歌请神仙,玉皇大帝快降旨,神仙下凡帮割禾。”除了文献记载,许多地区保留和流传着供奉刘三姐以保佑农事的习俗传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地修建了刘三姐庙。每逢旱灾,人们会抬着她的神像四处祈福,开道队伍前方会有一面大铜镜带路,祈求风调雨顺。可以看出,刘三姐成为了呼风唤雨的农业保护神。

巫神

南方民族自古便有信巫崇巫行巫的习俗,所以这些地区流传的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往往带有巫神的传说色彩。相传,刘三姐可以呼唤动物来为她做农活,能够把石头煎成软糍粑,把脚当柴火放进炉灶里烧;有飞沙走石之术,她同情民工,鄙视强权,用飞沙走石之术替民工修石墙、石城、石桥等;广东阳春一带,传说刘三姐是铜石寺的琴箫飞仙,在铜石寺圆寂后就睡着了,后来仙身被淫消灭,而施淫者遭到了五雷轰顶。

人物形象

刘三姐是岭南地区有名的传说人物,她因善歌被称为“歌仙第一人”。在长期的民间传播过程中,她的形象在也不断变化。相传,刘三姐是仙骨凡胎,拥有非凡的容貌、飞天的本领,而且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众人夸赞的技能。同时,刘三姐热爱唱歌,尤其擅长唱山歌,远近歌手争相与她对歌、学歌。在现当代的文艺作品中,受20世纪60年代的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的影响,刘三姐最经典、最深入人心的造型为:头顶梳鬟髻,再拢一条又黑又亮的麻花辫,上身穿一件粉色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壮锦织就的围裙,样式包括了山间的走兽花卉、传说里的祥瑞吉兆,具有强烈的壮族风格特色。

形象演变

刘三姐聪慧伶俐、敢爱敢恨、美貌动人,关于她的传说故事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因此,她的形象丰富多样、鲜明复杂,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聪明勤劳

宋代以前,刘三姐是壮族百姓信仰的神灵,被人们誉为“歌仙”。在民间传说中,她出身贫寒、聪明过人,擅长各种农活、针线活,是一个勤奋的劳动能手。同时,她善良勇敢,是能歌善歌的杰出歌手。乡里邻里经常有人家找她对歌,但最后都甘拜下风。刘三姐还懂法术、会巫术、能遁形,常常用巫术帮助平民百姓。

知书达理

南宋以后,中原文化和西南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使中原文人开始书写刘三姐的故事,塑造了与民间传说明显不同的形象。文人笔下的刘三姐大都强调她的高贵身世,说她年幼好笔墨、善为歌、通经史、懂诗文、守礼教,如张尔翮《今图书集成·刘三妹歌仙传》记载:“年十五,其父受聘于林氏。至其貌之羞花掩月,光彩动人,见之者无不神怡意荡,但授受之礼至严,终不可犯。”可见,刘三姐在汉文人的笔下,始终是举止规矩、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伤风败俗

明代以后,广西部分地区改土归流,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强化。歌圩习俗虽然没有因封建文化的冲击而消失,但由于从正统文化的角度看,它是落后、野蛮的文化,受到了政府的排斥和禁止。直到民国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布 “改良风俗规则 ”,仍把歌圩列为 “陋俗 ”。因此,刘三姐不再是受人爱戴的歌仙,而是被视作伤风败俗、放荡风流的女人。

反抗斗争

近现代的刘三姐是敢于斗争、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化身。到了新时期,刘三姐又成为了追求理想、开拓创新的象征。20世纪60年代,中国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文艺思想理论为方针,开展搜集民间文学的群众运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广西柳州彩调团推出了彩调剧《刘三姐》,以及联合各剧团整理改编成电影《刘三姐》,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作品的主题均为刘三姐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和莫海仁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作斗争。随着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的上映,刘三姐的形象传遍大江南北。民众心中的“刘三姐”已经突破了从前擅长唱山歌的形象,是具有很高阶级觉悟、强烈反抗精神的代表。从此,民间传说中淳朴善良的爱歌小女子变成了领导大众造反的女英雄。

文化内涵

山歌文化的代表

刘三姐作为壮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符号,她的身上凝聚了壮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壮族最推崇的文化是山歌和歌圩,自古以来便有唱山歌的传统。根据《岭表纪蛮·歌谣》记载:“壮人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猪之顽民。”因此,每逢节日,赶圩对歌成为了壮族的传统习俗。而擅长山歌正是刘三姐的特性,她在无数次的对歌比赛中胜出,逐渐奠定了她在歌圩中的地位,也被壮族人民尊奉为歌仙。因此,刘三姐是歌圩文化的浓缩,是山歌文化的代表。

文化融合的代表

刘三姐作为壮族文化的代表,也融合了汉、侗、苗、瑶、仫佬、毛南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尤其是汉文化。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等到唐宋时期,汉文化已在岭南越人地区广泛传播,越汉民族文化交流和互相吸收已经是普遍现象。后世许多记载刘三姐的文献,大多出自汉族文人之手。而这些文人受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刻,他们将刘三姐塑造成恪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始终是举止言行规矩的女性,遵循着礼教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刘三姐差别甚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难免产生冲突和对抗。传说中刘三姐哥哥对她的管教和伤害,也是汉族家庭伦理秩序下的产物,双方立场的不同反映了壮族本土文化与中原礼教文化的冲突,以及壮族思想里的自由精神和抗争精神。

女性意识的代表

在古代中国,女性长期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很大的束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三姐这样的女性主义意识崛起显得尤为特殊和宝贵。传统的婚嫁习俗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几乎没有选择权。而刘三姐用她优美的歌声和巧妙幽默的方式与男性进行斗争,试图通过个人力量改变婚姻习俗和男性的压迫,代表着女性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诉求,显示出刘三姐面对强权压迫时坚持不妥协的精神和独立自主意识。刘三姐所展现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她形象能够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民间信仰

职能演变

上古时期,歌圩是岭南歌唱民族进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地方,以男女欢会、对歌择偶以及向神灵祈祷恩惠为主要形式。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这时期的刘三姐被看作是民间歌圩的创始人,是百姓信仰的歌神。至今,许多地方还留有与刘三姐相关的神迹,如柳州鱼峰山有刘三姐唱歌成仙的塑像、麻篮;玉林水月岩有刘三姐化石显圣的刘仙洞;桂林市有刘三姐与白马郎唱歌成仙的歌仙台等等。

进入到文明时代后,歌圩由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供人们社交娱乐的地方,使刘三姐的歌神形象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但民间仍然将刘三姐当作仙人来祭祀和供奉,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繁衍和生活安康。许多地方出于对刘三姐的尊敬与崇拜,甚至视她为抵御外侮、保卫地方的守卫神。

新中国建国后,国家对民间艺术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使其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因此,正直勇敢、能歌善歌的刘三姐成为了壮族人民形象的化身,山歌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象征。各地以“刘三姐”名义开展的歌会庆典活动,不再像传统社会般祈求神灵保佑、生殖繁衍,更多的是传扬民族传统文化、歌唱国泰民安。

习俗活动

传统风俗

“三月三”歌会

广西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歌会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主要以唱歌对唱为核心。参与者身着盛装,自带五色糯米饭、红蛋、绣球科等物品,前来赛歌并寻找伴侣。在开始对唱之前,人们会进行刘三姐神像的游行,以祈求她赐予歌唱才能,保佑每个人的对唱顺利成功。随后,人们展示自己的歌喉,相互进行对唱。此外,在赛歌期间还穿插了一些娱乐活动,如抛绣球、碰红蛋、踢键子、抢花炮等,象征了男女青年表达情感的方式。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三月三定为广西文化艺术节,而1993年又将其定位为国际民歌节,以推广和弘扬这一特色活动。它传递着人们对她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丰收、爱情和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憧憬。

南岬仙姑诞

“仙姑诞 ”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南岬地区对信仰神刘三姐寿诞的一种地方性称谓,即为其庆生祝寿的庙会节,是南岬地区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活动之一。民间认为仙姑娘娘刘三姐是农历七月初七出生,而村民们会在六月底便筹备庙会的各项事宜。他们们用五色彩纸剪出男女两款衣服共360多套,还要为仙家们剪制管帽、游船、刀、箭、战 马、战旗等 。仙姑庙成为各种敬神祈愿、文化娱乐活动的大舞台,信仰仪式、祈愿活动、瑶乡山歌文化、饮宴集会、山货售卖等热闹非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纪念建筑

民间遗迹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有对她顶礼膜拜的专门庙堂、祭典和仪式,如贵县西山的太平庙、北府庙和北山的六乌庙等,庙内供奉着刘三姐的神牌牌位;在扶绥县,有刘三姐石墓,当地每逢歌节,必到刘三姐的石墓前焚香祭拜,以求歌神佑护;宜山、罗城的下砚河石壁上留有刘三姐砍柴唱歌插在悬崖边的扁担石;柳州鱼峰山有刘三姐唱歌成仙的塑像、麻篮;玉林水月岩有刘三姐化石显圣的刘仙洞;梧州市有刘三姐劳动唱歌的足迹洗衣石;扶绥新安村有刘三姐唱歌被害的圆石墓;桂林市有刘三姐与白马郎唱歌成仙的歌仙台等等。

刘三姐故里景区

刘三姐故里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冯京路冯京公园刘三姐故里景区,整个景区由贯通市区的龙江河段与刘三姐乡的下河段交汇构成,形成“天人合一”天下奇观,全程25公里。沿河两边的流河寨被认为是刘三姐故居,寨中至今仍保留着刘三姐当年居住过的房屋,有壮寨门、壮族图腾、农家劳作和茶楼等仿古建筑。春节期间,故里景区会举行大型“歌仙庙会”活动,以此来纪念刘三姐。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大型山歌祭歌仙仪式、神秘的壮族图腾舞蹈“蚂拐舞”(蚂拐在壮族观念里被认为是人与天上雷神沟通的使者)及大型壮族歌圩等。

刘三姐大观园

刘三姐大观园位于广西桂林城区西部狮子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桃花江畔。景区以壮族歌仙刘三姐命名,是一座展示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化经典的主题游园,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中建设丰富多彩的景观,包括桂林市古八景“西峰夕照”、桂林续八景“”阳江秋月、刘三姐与阿牛哥定情誓约的百年古榕。在刘三姐大观园内,游客能零距离领略和体验少数民族的精髓,可以浏览大观园的山清水秀,欣赏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感受壮寨干栏、瑶寨木楼、苗族吊脚楼等特色民族建筑亲身体验广西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趣味。

后世影响

中国影响

刘三姐是壮族百姓心中的勤奋勇敢、聪明机智的“歌仙”,她的影响波及到海内外,广泛而深远,甚至形成了“刘三姐文化”现象。“刘三姐文化”涵盖了传说、歌曲音乐、戏剧、广播影视、文学、美术、文化研究等方面,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南宋万象之《三妹山》起,经过各族人民不断加工、丰富,刘三姐传说故事日趋完善,传播广泛,留下了不少经典著作,如张尔翮《刘三妹歌仙传》、孙芳桂《歌仙刘三妹传》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刘三姐文化受到了全国的高度重视,并将刘三姐文化定位为壮族文化的代表。

1958年电影《刘三姐》在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基础上进一步改编,塑造成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经典,成为广西壮族文化的象征。2004年,大型山水实景歌舞剧《印象·刘三姐》推出,将少数民族歌曲和真山真水巧妙结合,生动呈现了漓江沿岸的自然风景、渔民村民的生活劳作、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等,加深了刘三姐及少数民族文化形象,促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2006年,“ 刘三姐歌谣 ”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

国际影响

刘三姐在东南亚有很高的知名度,主要归功于传播的力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 《刘三姐》风靡东南亚地区,成为该地区华人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八十年代广西歌舞剧 《刘三姐》在东南亚地区多次巡演,使得该地区再次掀起 “刘三姐热”。2013 年 6 月,广西彩调剧剧团重新编排的大型彩调歌舞剧 《刘三姐》启动全球公益巡演,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等东南亚国家演出,吸引了近两万名观众,使“刘三姐”成为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使者。

相关传说

铜桥对歌

相传,刘三姐坐船经过红水河时,在此地唱了一首动听的山歌。一个名叫牙三拐的浪荡公子听到了这美妙的声音,便来到河边,看见了才华横溢、容貌美丽的刘三姐。他心生娶刘三姐为妻的念头,刘三姐知道了,便说道:如果你想娶我,就让我先唱一首歌。牙三拐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刘三姐站在钢线崖上唱道:“崖上有我刘三娘,崖下有你牙三拐;你连禽兽都不如,要你变狗头难抬。”唱完后,牙三拐立即变成狗,掉落在崖下,而刘三姐则化身为龙飞向天空,并撒下一条彩带,形成了钢桥。故事在后世逐渐演变为,如果年轻男女不唱歌就不交往,老年时去世后就无法过铜桥。因此,当地的年轻人都积极参与唱歌活动,并欢快地进行对唱。

骑鲤鱼飞仙

在宜山下澗村,刘三姐和她的哥哥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刘三姐非常喜欢唱歌,而且唱得非常好。每年中秋节时,青年们聚集一起对歌,无人能超越刘三姐,她的名声逐渐传开。许多人前来向刘三姐求婚,但她都没有答应。她只心仪村里卖柴的李小牛,他们经常一起唱歌,互相赠送礼物。这件事被财主莫海仁知晓,认为这触犯了礼教,便让人把他们俩绑了,丢进河里。李小牛被淹死,而刘三姐则抓住一块木板,漂流到柳州。一位渔夫将她救起,并收养她为义女。后来她在柳州又因唱歌而出名,财主莫海仁得知后设法打压她,找了三个青年和她对唱,然而,那三位歌手都输给了她,从此刘三姐的声望更加高涨。莫海仁恼羞成怒,买通两个打手,将刘三姐捆绑并放入猪笼,丢进河中。这一次,当人们打捞起刘三姐时,她已经去世。正值中秋节佳节,人们将她的尸体打扮得漂亮,然后埋葬在河边,在她的坟前供奉着两条大鲤鱼。在供奉过程中,坟墓突然裂开,刘三姐跳了出来,骑在一条鲤鱼的背上,飞升上天去了。另一条鲤鱼因无法飞升,变成了一座小山,即柳州的“鱼山”。为了纪念刘三姐,人们在鱼峯山岩洞里立起了一座石象供奉。每年中秋节,人们都到岩洞来瞻仰她的遗像。

化石唱歌

相传,刘三姐是天宝的人,家在贵县西山。刘三姐非常勤,能种田会织布。她擅长唱歌,歌声优美动听,无人能及,名声很快传扬开来。在广东有一位秀才名叫张伟望,擅长对歌,他听说刘三姐是对歌无人能及,于是与一个姓李的秀才一起装满了一船的歌谱,前往贵港市找她一起对唱。他们划船到达刘三姐的村边,正好看到刘三姐在河边洗衣服。张秀才此前并不知道她就是刘三姐,便向她打听刘三姐的具体住处。刘三姐并没有直接承认,而是反问对方的目的,得知张秀才是想来一同唱歌后,欣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一起高歌。刘三姐唱得非常好,张秀才却答不出来,翻遍了带来的歌书也找不到一首能够应对的歌。他恼羞成怒,将船往山脚的岩石上撞,船和歌谱都被翻到水中,后来的人们称那座小山为“复船山”。张秀才仍然不服输,约刘三姐到西山上对唱。他们在西山山顶对歌,附近的村民听到刘三姐和张秀才的歌声,纷纷赶来听。这时,一些地主说刘三姐的歌声“引诱”青年人、“伤风败俗”,派人把刘三姐抓走。然而,村民们到了西山后,虽然看到人山人海,却找不到刘三姐和张秀才。有人指着两块石头,说是歌声从中传出来的。地主信以为真,便命人在石头上泼粪便和狗血。从那时起,人们再也见不到刘三姐和张秀才了,便说刘三姐升仙了。

反抗兄长

有一天,刘三姐在河边洗衣服,突然来了三只船,停在岸边。船上有四个秀才,带着两船歌书,说是专程找刘三姐对歌的。于是刘三姐与他们进行了比歌,结果这四个秀才都输了,秀才将歌书全部扔到河里,然后乘船离去。许多年轻人迷恋她,向她求婚,但她都拒绝了。因为刘三姐认为只有唱歌胜过她的人,才能娶她,所以年轻人们纷纷前来与她比歌艺,但没有人能赢过她。她的哥哥对她整天唱歌感到不满,经常责备她。有一次,哥哥给她一对尖底的水桶去挑水,这水桶放下就会倒,哥哥想借此阻止她在半路上停下来唱歌。然而,刘三姐却能使尖底水桶保持稳定,仍然在半路停下来唱歌。还有一次,哥哥让她在半天内插完一大块田的秧。她在田角插上几棵秧苗后,就只顾唱歌。到傍晚时,其他人看到她还在唱歌,都为她担心。谁知道转眼间,秧就整整齐齐地插好了。

城里有个地主听说刘三姐长得很漂亮,就派媒人带着几十两黄金去她家求婚。她母亲和哥哥答应了,但她自己不愿意,还将媒人赶走。哥哥见她拒绝了这么多黄金,感到非常可惜。一天,她和哥哥一起山上砍柴,哥哥又劝她嫁给那个富豪。她坚决不愿意。哥哥生气地将她推下山崖,幸好她被藤条挂住,这时哥哥又威胁她,说如果答应和地主结婚,他会救她上来。然而,刘三姐宁死不屈,哥哥砍断了藤条,她跌下山崖摔死了。刘三姐去世后,人们经过山崖时,常常听到她的歌声。

相关争议

刘三姐的故事一直流传于岭南地区,为人们所称颂。由于她身上的传说色彩浓厚,学界对她的名字和出生地起源一直众说纷纭。

名字起源

“刘三姐”的称谓有“刘三妹”“刘三太”“刘三姑”“刘三娘”“嘹三妹”等诸多版本。《广西宜山县志》记载,“刘三女太,相传是唐朝时下枧村,僮女,爱唱歌。”清人黎耀宗在《古今图书集成》载:“相传昔刘三姑曾于此岩唱新调数日。”另有学者认为,刘三姐并非刘姓本人,她最初被称为“嘹三妹”(壮语中,“嘹”是“玩耍、娱乐”的意思)。这是因为随着岭南地区的越人和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汉族人并不了解“嘹”这个词的含义,以为 “嘹三妹 ”姓”刘”,于是将“嘹三妹”误读为“刘三妹”(另有观点认为是粤语中“”和“刘”同音,故而在书写中改为“刘”),并记入文献中。而到了1960年,电影《刘三姐》风靡大江南北之后,“刘三姐”的称谓渐渐取代“刘三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出生地起源

关于刘三姐的祖籍,各地、各民族、各作者都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刘三姐是梧州市人,如据《苍梧县志》记载:“三娘神,须罗乡人,姓刘姓,生于明季。”另有《歌仙刘三妹传》云:“歌仙名三妹,其先汉刘晨之苗裔,流寓贵州西山水南村”,又云:“少女三妹,生于李显神龙五年己酉”。材料说明了“刘三妹”是汉人,乃是刘晨苗裔,生于唐中宗年间。而最为大众接受的是刘三姐为宜州区人一说。宜州是历史上歌圩分布密集的地区,相传这些歌圩都是刘三姐传歌而形成的。爱新觉罗·旻宁八年《庆远府志》明确记载,“刘三姐出现在唐代,家在宜州下枧村,是壮家女。”

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覃桂清在《刘三姐纵横》中,论述刘三姐是“广西贵县人”,因为王士祯、孙芳桂、张尔翮等人在各自的著述中都认同刘三姐是“贵县西山人”的说法。覃先生在广东阳春等地调查发现,《肇庆府志》《阳春县志》记载来当地传歌的刘三妹,“来自广西贵县”。广西贵港市民众也认为:刘三姐年轻时离开贵县,四处传歌。覃德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兰乡调查期间,发现当地民众能够指认“刘三姐”的住处、 在家族中的排行、她搓衣服的石板。.从文献资料记载的不同和学者调研的差异性,可以看到刘三姐籍贯各不相同,每人各持一说。

相关作品

文艺作品

下面为部分选取

歌谣作品

下面为部分选取

影视作品

下面为部分选取

参考资料

亿万人脑海中的“刘三姐”4日凌晨离世:“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极目新闻百家号.2025-03-13

广西“三月三”,山歌唱不停. 广西师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2025-03-13

自治区档案馆关于征集“刘三姐”相关档案资料的公告.广西档案资讯微信公众号.2025-03-13

“刘三姐”:多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手机广西网.2023-07-0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3-13

刘三姐歌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3-13

载物卷|刘三姐的故事传说(二).印象刘三姐官方信息.2023-10-30

印象封面人物(一月刊) | 国民女神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官方信息.2023-10-30

壮乡三月歌悠扬 骆越古韵谱新篇 ——2023年武鸣“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节精彩举行.南宁市人民政府.2023-11-17

2021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 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政府门户网站.2023-11-17

“八桂大地·乡村欢歌”精品线路 | 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3-10-26

美在广西慢享生活-大观园,月亮山,诗情画意,一片片,七星山-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7-07

景区概况.刘三姐大观园官网.2023-10-26

刘三姐歌谣.广西河池市人民政府.2023-10-30

山海经|《印象·刘三姐》观演入门教程.印象刘三姐官网信息.2023-10-26

走进刘三姐的故乡.豆瓣.2023-10-26

印象·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彩调剧《新刘三姐》:始终洋溢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国文化报.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印象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的歌谣.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小戏骨: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寻找刘三姐.豆瓣.2023-10-26

刘三姐.豆瓣.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