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公元902年——公元947年),契丹族,原名为耀屈之或为耀库济,字德谨,小字尧骨,是辽朝的第二位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母亲为述律平述律平。
天赞元年(公元922年),耶律德光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耶律阿保机征讨渤海国,之后他又跟随耶律阿保机平定降服诸多势力,因功被封为元帅太子。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耶律德光继位。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因后唐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归降一事,与后唐爆发战争。天显五年(公元930年)至天显八年(公元933),耶律德光继续壮大辽朝的势力,收服了敌烈德、党项族等部落。天显十年(公元935年),石敬叛出后唐,并向耶律德光表示臣服,不久他以割让燕云十六州条件,请耶律德光出兵帮助石敬瑭消灭了后唐。会同九年(公元946年),耶律德光又南下攻灭了石敬瑭建立的晋国。辽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后,被刘知远等人领导的汉族军队击败,从晋国向北逃往辽国。在北上的途中,耶律德光病死在栾城区,享年四十五岁。庙号李世民,谥号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在位期间,对内改革官僚制度制度,在中央和地方采用南北两面官制,以分治汉人和契丹族人,又将契丹族分为两部分管理。他改革科举,重用汉人,传播儒家文化,稳定了契丹的统治。此外他建立了辽朝五京制的雏形,推动契丹部落走向封建化。同时耶律德光发展经济,推动了辽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并对外四处征战,开疆拓土为辽国夺取了大量的领土。后世多认为耶律德光是个有位的君主,如《契丹国志》认为,他为辽国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个人经历
早年征战
唐朝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耶律德光出生。长大后的耶律德光待人做事较为宽仁,对于辽国的军国大事,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有时也会听从他的建议。天赞元年(公元922年),时年二十岁的耶律德光担任辽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听从耶律阿保机的命令南下征战。
辽太祖天赞二年(公元923年),耶律德光率领大军攻下平州(今属河北省),俘虏了赵思温、张崇,又击败了箭山胡逊奚,旋即带领兵马进攻镇地和定地(今河北定州),两地的守将都不敢出城跟耶律德光作战。
耶律德光又由镇、定两地转战幽州(今属北京),在幽州南部击败了幽州守将符存审,并且俘虏了符存审的几十个部将。不久之后,耶律德光又跟着他父亲耶律阿保机先后平定了吐谷浑、党项族、回鹘等部落,夺取了回鹘的单于城。同时向东平定了渤海国,攻破了卢古部,因为有战功,耶律德光被封为元帅太子。
继位登基
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此时的辽朝由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平掌控。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将一些不服从她命令的大臣全部杀掉后,召集群臣商议下一任辽国皇帝的人选,是由皇太子耶律倍继承还是由耶律德光继承。述律平表示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不知道让谁继位比较好,希望大臣们提供意见。大臣们都知道她的心思,纷纷表示应该立耶律德光为皇帝,耶律倍也只能表示耶律德光更适合成为辽国的皇帝。
同年冬季,耶律德光继位,尊述律平为皇太后,立萧氏为皇后,将哥哥封为东丹国王。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后唐义武军节度使王都派遣使者去见耶律德光,希望通过献上定州市归附辽国。后李嗣源知道消息后,就派遣兵马讨伐王都。王都不敌,派人去向耶律德光求救,耶律德光遂派遣大将铁剌带领兵马前去救援。铁剌率大军在定州大破王晏球。后唐为了夺回定州,迅速集结大军,同年七月后唐将领王晏球率领兵马攻破了辽朝的定州,耶律德光的将领铁剌被杀,包括秃馁在内的几十位将领被俘虏。
兄弟不睦
天显四年(公元929年),耶律倍前来向耶律德光朝贡。耶律德光不信任哥哥耶律倍,多次派人探查他的府邸,在耶律倍的府邸宴请群臣,同时派遣手下监视他,兄弟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在不信任哥哥耶律倍的同时,耶律德光信任自己的弟弟耶律李胡,耶律德光派遣耶律李胡先后攻克了寰州(今山西朔州),打败了党项族。同年,耶律倍带着手下四十余人以及所珍藏的图书,走水路从辽国逃往后唐。辽国境内再也没有人跟耶律德光争夺皇位,但是此时的耶律德光依然没有掌握全部大权,辽国仍由皇太后述律平摄政。
天显三年(公元928年)至天显八年(公元933年),耶律德光会经常去拜太祖庙,拜谒太祖庙的同时往往带着随从去打猎。在这期间有不少部落来向耶律德光朝贡,包括女真、鼻骨德等部落,同时和后唐互派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天显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德光同母弟耶律李胡夺取了寰州,耶律德光将他立为皇太弟,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对其重用。天显六年(公元931年),耶律倍的妻子萧氏也率东丹国僚属来朝见耶律德光。天显八年(公元933),耶律德光派耶律李胡等攻打党项得胜,党项臣服朝贡。
夺取燕云
耶律德光通过一系列行为麻痹自己的母亲述律平。述律平生病的时候,难以进食,耶律德光便表示母亲不进食他也不进食。耶律德光假装喜欢打猎游玩,每次出去打猎,耶律德光都会将最好的猎物先献给述律平,除此之外,耶律德光还立了述律平家族的妃子萧氏为皇后。述律平渐渐放松了对耶律德光的看管,耶律德光由此渐渐掌握了一些权力。
天显九年(公元934年)即后唐清泰二年六月,辽朝多次进攻后唐的北面。后唐大将石敬瑭率领兵马驻扎在忻州(今山西忻州),后唐潞王李从珂派人去给驻守在忻州的士兵送去封赏,士兵中高喊皇帝的有四十人左右。石敬瑭很害怕,他的手下就建议他将这些人都杀掉,石敬瑭就命令刘知远将其中的三十六个人杀掉。李从珂听说这件事后便开始怀疑石敬瑭。
天显十年(公元935年)即后唐清泰三年,后唐任命石敬瑭担任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反叛后唐,拒绝接受后唐的任命。后唐便派军队攻打石敬瑭,不久之后将石敬瑭的弟弟石敬威和儿子石重殷等人杀死。知道此事的石敬瑭便派遣使者去辽朝,向辽国表示愿意臣服,并且以儿子对待父亲的礼仪对待辽国,希望辽国出兵援助。并且约定,消灭后唐之后将卢龙道和雁门关以北的所有州郡全部给辽国。述律平知道耶律德光要率兵南下进攻后唐,便告诫耶律德光,即使占领了汉人的土地也没有办法长期统治,最终都是被汉人同化,失去了原来的骁勇善战的风格,最终也会被汉人打败。
同年九月,耶律德光亲自率领五万兵马去支援石敬瑭攻打后唐。耶律德光率兵到达太原市(今山西太原)后,在虎北口一带与后唐展开大战。这一战,耶律德光打败了后唐大将张敬达,他认为一战就能打败后唐这是天意属意他。战争胜利后,耶律德光封石敬瑭为晋王,石敬瑭以儿子对待父亲的礼仪对待比他小九岁的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晋王后不久,又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让石敬瑭的晋国成为辽朝的藩属国。石敬瑭成为后晋皇帝后,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攻进了后唐的都城,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家属和玉玺自焚而死,石敬瑭便将包括幽、、瀛、莫、涿、檀、顺、、儒、新、武、云、应、朔、寰、蔚等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
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耶律德光把国号由契丹改为辽,改元为会同。耶律德光下诏以皇都为辽上京遗址,改名临潢府,把幽州升为辽国的南京,把镇州(今蒙古哈达桑)升为辽国的中京,渤海国的夫余城作为辽国的东京。同时把新洲(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改为奉圣州,改武州(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为归化州。耶律德光施行南、北两面官制,因俗统治汉人和契丹。
南下灭晋
会同六年(公元943年),石敬瑭病逝,大臣冯道和景延广奉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皇帝。石重贵派遣使者告诉耶律德光晋国和辽国是邻国,是平等的关系,不再向辽国称臣。耶律德光勒令晋国必须称臣,否则就派兵攻打晋国,双方因此存在矛盾。
会同七年(公元944年),后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派人告诉耶律德光,晋国现在面临饥荒,可以来攻取。赵延寿也劝耶律德光进攻晋国,耶律德光便告诉赵延寿,如果能攻下晋国就让他当皇帝。耶律德光率领五万兵马攻打晋国,并且派遣晋国投降的将领赵延寿为前锋深入河北地带攻打晋国。面对辽国大军的进攻,没有做好同辽朝彻底开战的后晋只能派遣使者求和,并且愿意割让河北的所有州郡。
会同八年(公元945年),耶律德光派遣赵延寿和赵延照担任先锋官进攻晋国的贝州。晋国派遣大将吴峦防守贝州,多次击退耶律德光的进攻,最后被其他将领引来的辽国军队攻进了贝州,吴峦投井而死。晋国皇帝逃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派遣使者向耶律德光请求修和,耶律德光没有答应。晋国的博州刺史周儒也向辽国投降。周儒投降后就带领辽国的兵马攻打晋国的郓州,被李守贞等人击败。耶律德光又带领兵马围攻澶州,被晋国的军队击退。耶律德光退兵后,晋国派遣军队进攻青州的杨光远,最终攻下青州,将杨光远杀死。
会同九年(公元946年)耶律德光再一次挥军南下。耶律德光派遣军队进攻晋国的都城,但是被打败。不久之后,晋国将领杜威带领军队攻下了辽国的泰州。听闻这个消息的耶律德光便率领大军进攻杜威等人,杜威便率领军队退守阳城。双方在阳城展开大战,耶律德光大败。耶律德光在阳城被晋国的军队打败逃回幽州。彼时的晋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力衰微,便再次派遣使者向辽朝求和,耶律德光要求晋国割让镇地和定地给他,要求景延广亲自来才可以。晋国便不再请求修和。不久之后,耶律德光再一次率军南下,这一次耶律德光顺利消灭晋国。
仓皇北归
会同十年(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消灭晋国后,在晋国的都城汴梁着汉服称帝,自称两国天子,仿效汉唐制度设立文武百官,将石重贵封为负义侯。在晋国都城耶律德光放纵士兵四处烧杀抢夺。同年,刘知远在晋阳称帝,耶律德光便派遣将领镇守住各处关隘,以此防止刘知远的进攻,自己则带兵攻取相州,将相州的男性全部杀死,将妇女抓往送去辽国。
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后就起兵反抗耶律德光,民间百姓也纷纷起义反抗,各地都有反抗耶律德光的军队。随着各个地方军队不断反抗,耶律德光最终只在晋国的都城汴梁待了三个月左右,被以刘知远等人为首的汉族军队打败,耶律德光被打败后,便带领人马逃去幽州。
中年病逝
耶律德光在往北逃的路上生病,在栾城(今天的河北石家庄)生病,全身发热,死于杀狐林(也叫杀胡林),时年四十五岁。耶律德光死后,他的母亲述律平一定要见他一面,因此耶律德光的尸身一直没有放进棺下葬,直到述律平的到来。耶律德光被上谥号为武惠文皇帝,庙号为太宗。
施政措施
政治
官制
耶律德光在位期间,借助汉族士大夫统治经验,改革科举,使之适用于辽朝。积极任用汉臣,降辽的赵延寿,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让他镇守幽燕地区,不久后又升他为政事,耶律德光灭晋后,又升赵延寿为丞相。与此同时,耶律德光还重用赵思温、韩延徽等人,让他们进入中枢为官,并且担任太尉、政事令等官职。耶律德光重用各国各民族的人才,改革辽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官僚机构。夺取燕云十六州后,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方针,契丹汉族分开治理的制度,将辽国分为南北两院,在南面采用中原的三省六部制度。对于地方的治理依然采取南北两院的治理体系,南面燕云十六州等地方采取汉族的郡县制,北部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依然采用部落制,番汉不同治的政治制度由此形成。
科举
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耶律德光采用“因俗而治”的基本政策统治汉人,基于此,他诏令在南京(幽州,今属北京)地区开设效仿唐朝开设科举考试,也制定了辽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此来为辽国选拔人才,并稳定统治。
五京制
耶律德光又根据汉唐的两京制,把幽州作为辽国的南京,大都作为辽国的上京,把镇州作为辽国的中京,渤海国的夫余城作为辽国的东京,建立了辽国五京制的雏形,推动契丹部落走向封建化。
民族
耶律德光在位期间,为了更好的管理各部族,采取诸多措施。对于契丹族,耶律德光将原来的契丹族一分为二,使得契丹部族的管理更加便捷。
对于归顺的奚族,耶律德光采用派遣监军的方式进行管理。奚族常常和契丹族联合进行军事行动,耶律德光担心奚族不听指挥,便派遣契丹族人担任奚族军队的监军,监视奚族的军事行动。与其他政权监军不一样的是,耶律德光派给奚族军队的监军具有领兵权,能够指挥军队行动。
耶律德光引用燕云十六州已有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对当时的汉族进行管理,确立了汉族人的地位。但是汉族人的地位仍然是低于契丹族人,契丹人和汉族人发生斗殴,如果契丹人把汉人打死只需要赔偿一定数额的牛马,反之,汉人把契丹人打死,汉人就会被斩首,家属充为奴仆。
军事
军事上,耶律德光早期跟着自己的父亲平定了回鹘、党项等部落,攻下了平州等地,进攻镇地和定地无人跟与之交战。向东耶律德光父子又打败了渤海国,攻占了他们的都城。登基称帝后,耶律德光派遣自己的弟弟夺取了寰州,又派遣自己的弟弟打败了党项以及其他的一些小部落。天显十年(公元936年),耶律德光又从晋国的手中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增强了辽朝的军事实力。在石敬瑭死后,耶律德光又率领兵马将晋国消灭。
外交
高丽
耶律德光在位时期,为谋求中原而对高丽采取示好的政策,高丽对辽国存在着一定的敌视,耶律德光对此忽视,并三次遣使入高丽以示好,传达了欲保持两国和平的意愿。高丽也曾遣使者来辽国朝贡,但也向后晋传达了共同攻打辽国的意愿,甚至在会同五年(公元942年),高丽将辽国使者流放海岛,断绝交聘。对于这种行为,耶律德光依旧采取忍让的态度。
中原政权
在耶律德光执政前期,辽朝和后唐也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消灭后唐后,耶律德光将后晋纳为自己的藩属国。
文化
儒家
耶律德光在位期间,政治上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治国,采用科举制度。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以及耶律倍都重视儒家文化,这对辽国的贵族产生了影响,辽国自上而下地推动儒家文化在辽国的传播。除此之外,汉族的读书人也积极推动汉族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儒家文化,耶律德光还颁布了历法。
佛教
耶律德光对佛教思想也较为推崇,曾引进白衣观音。耶律德光将佛教信仰作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一,这对于辽国政治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辽国对于僧侣非常优待,甚至给予官位。除此之外,辽国在境内建立了大量的寺庙,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佛教文化。
经济
又根据实际情况推动辽国农业和牧业的发展。辽国的北部绝大多数是游牧民族,耶律德光南北分治的政治制度,使得辽国的北部依然是牧业。耶律德光没有因为夺取了燕云十六州就放弃了辽国牧业的发展,他反而下令鼓励牧业发展,使得辽国的牧业基本能够达到上下自足的目标。
对于南面的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鼓励发展农业,他下令有关官员劝导百姓耕田种桑。耶律德光将荒地赐给贵族和军队士兵,让他们开垦农田,还采用军垦的方式促进农田的种植。为了鼓励农业生产,耶律德光曾下令凡是有士兵损伤禾苗的人,一律按照军法处置。又下令减少百姓的租赋和田税,减少他们的徭役和利息。同时减少对外发动战争,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后世争议
姓名之争
耶律德光的原名,根据《契丹国志》记载,耶律德光的原名为耀屈之,而《旧五代史》中记载耶律德光原名是耀库济,因为喜欢汉族文化便改名为耶律德光。
死因之争
根据《辽史》和《契丹国志》记载耶律德光是发热而死。现代学者史歌先生研究认为耶律德光应该是死于疟疾。史泠歌的依据,来自于《资治通鉴》对耶律德光病逝前的症状记载,有发热、喜凉的症状(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之)。而学者李浩楠则认为仅仅根据耶律德光的发热就判定为疟疾是错误的,李浩楠根据《旧五代史》记载的“寒热疾”,以及所采取在“手足心腋”之间放置冰块的治疗方法,又根据中医典籍,李浩楠认为耶律德光死于温病误治。
继位之争
关于耶律德光继位的争议,现代学者冯家升先生认为,耶律德光继位是根据耶律阿保机的遗命正常继位,其依据是《辽史》。近代史学家姚从吾认为耶律倍让位于耶律德光,不符合辽朝的风俗,《辽史》所记载的耶律倍“让位”,是一种修饰词,或者是因为作者因汉俗而产生的误解。现代学者李桂芝在《契丹贵族大会钩沉》中同样认为,耶律倍让国有曲笔修饰的嫌疑。历史学家蔡美彪也认为,辽朝兵马大元帅的称号,即意为皇位继承人,所以辽太祖已有意传位给耶律德光。
起源之争
关于契丹人的起源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辽国前期即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时期,契丹族就认为自己是黄帝皇帝的后裔,另一种则认为这种说法在辽国中期出现。而现代学者苗润博研究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证据不足的情况。同时,契丹族起源于轩辕皇帝后裔的说法,本身也存在着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家族成员
人物影响
军事影响
耶律德光在位期间,施行的一些政治措施,对于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耶律德光延续耶律阿保机的扩张政策,夺取燕云十六州,控制了出入中原的门户。这导致辽朝后期在与北宋对峙的过程中,长时间占有主动权。此外,燕云十六州并入辽朝,促使了契丹的农业经济发展,国力大幅度增加。同时这也为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同化、全国性的大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治影响
耶律德光推行“因俗而治”的政治方针,官分南北,以汉制待汉人,这一政治体制自耶律德光确立以来,一直被辽朝所延续,这对辽朝各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这一政策,被金朝继承发展。耶律德光采用汉族的科举制选拔人才,这一制度经他确立,后在辽朝不断完善成熟,这一制度稳定了辽朝以汉族为主的农业经济区,稳定了辽朝社会秩序,并对于辽朝吸收汉族人才,推动辽朝的封建化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
文化影响
由于耶律德光重视汉文化,他曾搜寻汉民族方技、乐谱、历象等各种书籍图谱,存放在辽朝首都,这些书籍对辽朝文化以及后续社会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文化与汉文化在辽代并行交汇,如文字、语言、礼仪、服侍等等,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辽文化,并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经济影响
耶律德光重视农业,曾将一部分渤海人迁移到了如今的辽宁沈阳一带,使得当地的农业快速发展。由于耶律德光的开疆拓地,辽朝增加了许多农业区,北方草原地区受辽朝管辖的部族,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也开始开垦荒地,由畜牧向半农半牧的生活转化。耶律德光大力推广农业生产,使得契丹族的农业开发,北推至海拉尔河和克鲁伦河一带。耶律德光推行的农牧并重的方针,促进了辽朝经济的发展,为辽朝的强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后世评价
《契丹国志》中评价耶律德光,认为他继承了耶律阿保机打下的基业,带领辽国走向强盛。
《辽史》中评价耶律德光定立国号、明正法律典章,而且勤政爱民,重视民生经济,并能够重用直言之士,能够认识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威严德行、文韬武略兼具。
宋代学者胡寅在《读史管见》评价耶律德光,认为他虽然非出身中原汉族,但善于驾驭人心和把控时机,利用赵德钧让石敬瑭恐惧,从石敬瑭手中夺取燕云十六州,并且促成桑维翰为后晋宰相,能得到桑维翰等后晋大臣的感激,以牢牢掌握十六州。 同时他认为耶律德光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纵兵抢掠、搜刮百姓、没有遣各路节度使回镇所,从而导致占据中原后又退走。
当代学者柳孟训在《耶律德光的历史作用》中评价,耶律德光对于辽朝疆域的开拓,政权的巩固,制度的建立,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耶律德光在辽朝的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更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后来的全国性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他认为耶律德光可以与耶律阿保机、辽圣宗耶律隆绪并列为辽朝三位最杰出的皇帝。
趣事轶闻
腊肉皇帝
耶律德光又叫腊肉皇帝,是因为耶律德光去世的时候并不在辽国的首都,而是在栾城。他的母亲述律平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定要见到自己的儿子,并且要把耶律德光留下来的事处理好才将他下葬。但是耶律德光去世的地方到述律平的宫殿有很长的路程,当时的交通条件要走几个月,太医和大臣们既不敢违抗述律平的命令将耶律德光放进棺椁下葬,也没办法阻止耶律德光的尸首腐烂。这是一个厨子告诉他们可以用做腊肉的方法处理耶律德光的遗体。太医和大臣们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就按照这个方法处理耶律德光的尸首。手下们便将耶律德光的内脏掏空,里面用盐塞满,尸首外部便用盐处理,最后风干脱水,成为了一具木乃伊或者叫做腊肉。
出生异闻
据史书记载,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平怀他之前,在晚上睡觉时曾有一个相貌俊美的神人入梦。这神人头戴金冠,手持兵器,身后还有十二只神兽跟随,其中一只跳到她的怀里,于是述律平便怀上了耶律德光。十月怀胎,耶律德光出生,在他出生的时候,有黑云笼罩着住的地方,屋子里充满着火光还伴随着阵阵雷声,众人都感到很惊奇。耶律德光死后,这里便被取名为“降圣州”。
去世奇闻
公元947年,辽大同元年,有人在契丹一族早年生存的地方打猎,忽然看见耶律德光骑着马再追一只白狐,并且一箭射中白狐,忽然之间,耶律德光又消失了,地上只留着被射中的白狐。就在这一天,耶律德光在栾城病死。
陵墓
怀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东北处的床金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陵寝,附葬其子耶律璟耶律璟,于1976年被昭盟文物站王建国等工作人员发现。怀陵是依山而建的陵墓,在床金沟两侧山脉的低凹处,分为外陵区和内陵区,由一道石墙隔开。内陵区分布着两座陵墓,旁边有座夯土祭殿。1976年,王建国等查探怀陵时,发现陵墓地宫已塌陷,估计陵墓曾被盗窃过。怀陵发现了汉白玉刻成的莲花纹柱,兽面纹瓦和莲瓣纹瓦,以及一些建筑构件的浮雕残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