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王(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中国明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学者称“震泽先生”。
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十八岁时又跟翰林院学习经学。成化四年(1468),王鏊十九岁,南归应试,府县皆首选。明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乡试、次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初,选侍讲学士,充讲官;后转少詹事,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起,王鏊为吏部左侍郎,与诸大臣请诛大太监刘瑾,刘瑾掌权,欲焦芳入阁,廷议独推鏊,刘瑾迫于公论,命鏊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时中外大权皆归瑾,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许之。嘉靖三年(1524年),王鏊卒,赠太傅,谥文恪。王鏊学而有识鉴,经学通明,文章雅正,言谈议论明晰流畅,德才兼备,弟子众多,唐寅也是其中之一,唐寅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在王鏊的仕宦生涯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针对明代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上呈《上边议八事》,提出了切中时弊的治边八策。其著作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他的不畏权贵,正直,重情重义的品质世世代代影响着王氏子孙,王鏊的后代王明贞还成了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出生于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据说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于国子监读书。因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他因此被一些京城官员称为“天下士”。十八岁时又跟翰林院学习经学,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写《论五策》取得第一名“解元”。次年,他在礼部会试中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取得“会元”;又翌年,至殿试,朱见深钦点一甲三名“探花”,被授为输林编修。
仕途生涯
弘治初,王鏊升为侍讲学士,担任讲官。宦官李广引诱皇帝游玩西苑,王鏊反复规劝,讲周文王不敢在出游狩猎方面纵情娱乐的故事,皇帝随后听从王鏊的建议。弘治年间,北方民族鞑势力常常进犯明朝边界,孝宗皇帝曾想亲征。时任吏部侍郎的王鏊心系国家安危,连夜伏案书写《上边议八事》,为明王朝抵御外敌贡献力量。正德元年四月,王鏊担任左侍郎。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王鏊最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仍任户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他三次上疏请辞才被批准。武宗赐他玺书、马车,有关部门按旧例供应粮食、奴仆。正德八年至十二年(1513年—1517年),王鏊先后撰成《震泽纪闻》《震泽长语》《震泽文集》等书,其所撰《姑苏志》共六十卷,分沿革、疆域、山水、风俗、户口、城池、寺观、古迹、纪事、杂事等,共三十一门。他在苏州市家居十六年,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终不出仕。
嘉靖元年(1522),朱厚熜即位,派行人柯维熊慰问王鏊,并赐羊酒以示优眷。王鏊上疏致谢,并奏献《讲学篇》和《亲政篇》,世宗特荫其一子为中书舍人。嘉靖三年(1524)三月十一日(4月14日),王鏊于东山陆巷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完颜雍闻讯后,辍朝一日,赐麻布五十匹,米五十石,谕令祭九坛。诏命工部派人前往苏州治丧,追赠太傅,谥号文恪。
主要作品
王鏊医学方面的著作有《本草单方》八卷,取《大观本草》及汉晋以下名医效方,系王鏊在翰林院任职时抄录。成书于明弘治九年(1496),由其子王延喆刻印传世。
资料来源:
主要成就
政治
在王鏊的仕宦生涯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针对明代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上呈《上边议八事》,提出了切中时弊的治边八策,即定庙算、重主将、严法令、恤边民、广召募、用间、分兵、出奇八条建议。同时,他还对朱厚照的“幸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空虚”深感忧虑,并希望武宗“大奋干刚”。
文学
王鏊在弘、正时期,以高第探花、台阁重臣的身份,对台阁、乡邦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他承接了吴宽的老一批吴中交游圈,又发展了新一批吴中及淮左文人,交游较密切的如文徵明、唐寅、都穆、蔡羽、邵宝、杨一清、靳贵、陆粲及“娄东三凤”等。继吴宽之后,他对吴中诗派,尤其是其中坚力量如“吴中四才子”等,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其第三子王延龄亦以文学名世。
王鏊的文学观点是复古的,但他显得比较开通一些。一是在复古范围上,他不专于唐,亦不专以宋,而是比较辩证地看待前代诗歌:“予尝评古今诗,唐以格高,宋以学胜,至元乃出入二者之间,其实似宋,其韵似唐,而世变之,高下则不可强也。”二是在复古方法上,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词”。他崇尚韩愈、王安石的文章,认为韩语“变化不可端倪”,皇甫湜得其奇,李翱与张籍得其正,而李翱又兼得其态,“合三子一之”才是完整的。因此,王鏊又强调,如要师其意,就需要博学,需要精思,需要领悟。
书法
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体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明代雷礼《列卿记》称:“鏊书法清劲,得晋唐笔意”。
人物评价
他的不畏权贵,正直,重情重义的高尚的品质世世代代影响着王氏子孙。(苏州市地方志编委员会评)
筹边计熟,立朝行危。急流勇退,弗事委蛇。(《吴郡名贤图传赞》评)
其人博学有识鉴,文章议论畅明,为人、德望均为时人敬服,门下学生众多,唐寅也是其中之一。(故宫博物院评)
王鏊作为一时苏州古城文人领袖,其影响力一定超越了这些方面。这种影响当然是文化意义上的,丝丝缕缕,今天的江南,王鏊一定传下了些什么——最重要的那些,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长城杂志》评)
家族成员
个人生活
王家并非书香世家,曾祖父王彦祥是行脚商人,祖父王逵是粮长,直到父亲王琬这一代才开始潜心读书,后任湖北光化知县。
与他一起交友的有“吴中四才子”: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特别是唐寅因为科场舞弊案后灰心丧气,经王鏊的鼓励与接济,才恢复了元气,成就了一代画师。
王鏊的原配夫人吴氏为武山人,王、吴两家原来就是老亲,经常来往。一次,王鏊到武山外家作客,吴家对王鏊的才学早有耳闻,有一外舅出对联想考考这个未来的外甥女婿。于是外舅戏拟上联云:“嵩下山高,君染湿蛮之气。”陆巷林后即为嵩山,故有此上联。而武山与水东(今渡村)近在咫尺,旧时,东山人对水东人嘲之为“冷老”(意为乡巴佬,现已无此语),王鏊亦戏以下联曰:“水东路近,汝占冷老之风。”一日,有文友来访,赠五言诗一首,王鏊随即答以一首曰:“爱尔蓬莱客,青云气夙生。玉都麒麟足,铜殿不死鸟声。酌酒山云湿,论文海月明。秋来应有约,湖上片帆轻。”
轶事典故
帮助王阳明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成化朝状元礼部侍郎王华的儿子。因南京十三道御史戴铣等二十余联名上书数刘瑾的罪状而被逮。主事王阳明上书为他们鸣冤,被廷杖四十,降为贵州龙场驿丞,从正六品降到九品。王鏊知道刘瑾做事心狠手辣,对治罪的王阳明肯定不甘心,所以叮嘱王阳明多加小心,王守仁心领神会,在回家乡的时候故作跳河自杀,还留有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家人做丧事,以蒙混过关(龙场驿丞反倒成就他“格物致知”的心学,史称为龙场悟道)。后升任都察院左俭都御史,巡抚江西省,平定宁王朱晟的谋反,重被起用。
过目不忘
天顺五年(1461),十二岁的王鏊被送入东山学府华严寺中读书。当时大户人家在寺庙学府中求学的弟子不少,东山广东参政(三品衔)吴惠之子吴怀,与王鏊同窗。吴怀,字鸣翰,号东峰,出身书香门第,家中藏书达万卷。弟吴恪、姐庭吉及叔吴呙、吴镇(王鏊岳父)都是有名的诗人,尤其是姐姐吴庭吉是位才女,嫁于西山蔡家,因丈夫早卒,亲自教授儿子蔡羽,使之成为苏州古城名士。少年王鏊常随吴怀到他家爱泽楼中阅书。一次,两人翻阅过的一本唐朝释鉴真的《洞庭记》,被吴怀家人发现少了几页,《洞庭记》是一部手抄本,唐代翠峰寺鉴真和尚所著,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本记载太湖地区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的书籍,吴父知道后痛惜不已。王鏊见此便表示他可以把缺失的内容背出来。不一会,他把丢失书页上的内容全部默背并写了出来。过了几天,几张丢失的书页找到了,吴家把前日王鏊所抄写的纸页拿出来一对照,竟一字不差,于是王鏊过目不忘之名传开了。因为这一事,后人还演绎了不少民间野话,说王鏊少时喜读东坡之书,有次从邻里严家借得《东坡七集》一册,回家阅读。不料祖母误把此书当作废纸,引火点燃柴火,待鏊发现,已撕烧大半。祖母自知闯了祸,悔恨不已。王鏊便一字一句,默写了一周,补写齐全,装帧一册。
成名之作
王鏊的成名诗《吕纯阳渡海像》就创作于华严寺中。当时十二岁的王鏊正与一群同龄孩子在寺中读书,一天,庙里来了一位府衙学官,想考考这些学子们的才学,遂出了“吕纯阳渡海像”这么个题目,要孩子们作一首诗。其他孩子都苦于无处下手,而此时的王鏊已写好交给了先生。只见答诗曰:“扇作帆兮剑作舟,飘然直渡海风秋。饶他弱水三千里,终到蓬莱第一洲。”学官看王鏊的诗如此贴切,便表示如此奇童日后必成大器。
不附显贵
寿宁侯张峦是王鏊姻亲,张峦显达后,王鏊与他便断了往来,甚至赶走张峦派来慰问馈赠的使者。世俗之人当然会认为王鏊做得欠妥。王鏊说:“当初万安攀附万贵妃,我曾以之为耻,难道现在能去依从寿宁侯吗?”
喜好藏书
王鏊退居苏州古城近十六年,以看书为乐。筑室也是为了藏书,比如新建的“颜乐堂”“宜晚轩”,都是藏书楼。他是明代重要的藏书家之一,与吴中藏书家吴宽、唐寅、文徵明等时有切磋。他认为重要的内容,还自己出资刊刻,如他倡议刊刻的《孙可之集》《古尚方》等,成为重要的地方文献。
寄情山水
正德三年(1508年),王鏊再次出游他喜欢的宜兴市。宜兴籍官员邵贤自山东省提学副宪告老还乡后,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东邱娱晚堂”,成为退休官员和乡绅文士的聚会场所。是年,王鏊在此会见宜兴此类人士十二人:九江推官万盛、黄州府经何钊、平乐知府李廷芝、湖广布政司参议翁信封、翰林学士吴经、工部侍郎沈晖、宜春市知县杨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云、山东按察司副使邵贤、归州知州胡琏、抚州知府胡孝。为了纪念此次宴集,王鏊撰写了《东丘娱晚记》,刻碑现存周王庙。史载,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王鏊与门下士祝允明等八人于怡老园之池亭饮宴,并赋诗唱和,作品当即流传,并为地方史志和个人文集所载,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后世纪念
祠堂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景德路274号,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其子中书舍人王延哲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址乃景德寺废基,历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王鏊祠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头门虽已改为清式,过厅和享堂仍为明代遗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现为苏绣艺术博物馆址。
故居
陆巷村王鏊故居“惠和堂”是一处明基清体的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其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据说共有厅、堂、楼、库、房等一百零四间。其轩廊制作精细,用料粗壮,大部分为楠木制成;瓦、砖、梁、柱也均有与主人宰相身份相应的雕绘图案。
吴宅位于苏州市梵门桥弄8号,相传就是王鏊故居的一部分,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同治年间曾暂借于紫阳书院,清代大学者俞樾任该书院主讲曾居于此,清光绪年间归军门提督吴瑞生。
遗迹
现在苏州还留有很多王鏊的遗迹,如天官坊、学士街等处。其中太湖之滨吴县东山镇陆巷村的叶氏惠和堂,也系王鏊故宅改筑,村里至今保留着王鏊“二元一探花”三座老牌坊。
参考资料
说古道今 | 明朝大学士王鏊:唐伯虎恩师,后代文人辈出.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4-03-26
《长城》· 生命迹寻‖ 贾梦玮:文人传统——从王鏊到柳亚子.长城杂志.2024-05-01
说古道今 | 明朝大学士王鏊:唐伯虎恩师,后代文人辈出.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4-05-02
王鏊.故宫博物院.2024-03-26
山中宰相王鏊.江苏省人民政府.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