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
大观楼是一座方型结构的三重檐琉璃翘角木结构建筑,因南临滇池,远望西山,站在楼上能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大观楼现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区西部的大观公园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咸丰七年(1857年)被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后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年)再修。大观楼呈方形、三重檐、四角尖顶,与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其昆明特色的“五墨”彩绘以及挑檐枋头木雕均为象头或花卉图形等,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清乾隆,布衣寒士孙髯为其撰写180字长联,被誉为“大观楼长联”,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齐名的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形成与滇池的自然环境和昆明深厚的人文积淀相结合的文化景观。大观楼198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20年,大观楼景区面积达47.8公顷,是一个集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于一体的水中岛屿式的湖滨公园。景区由近华浦半岛、百花地、东园半岛、南园和西园组成,有明清风格的古典园林,有中西融汇的园林景观,也有展现现代造园艺术的景区。它们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湖沼、河港所环绕,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岛与岛之间、堤与堤之间以各种不同造型的拱桥、曲桥连接,整个园内花木繁茂,回廊、假山、楼阁、小桥、流水,景色优美,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大观楼每年举办荷花展、菊花展、郁金香花展、牡丹展等活动,市民已形成春、秋季节去大观楼赏花的习惯,而传统的元宵灯会、中秋节灯会,已成为昆明民俗。
名称来源
大观楼景区即现在的大观公园,昆明市民习惯称之为大观楼,历史上称为近华浦,位于昆明老城区西南,地处滇池北面的草海畔,与西山区太华山峰隔水相望,据《重建大观楼碑记》记载:“池之湄有浦曰近华,以其近太华山而名”,因为浦临滇池,接近太华山,所以称为“近华浦”。清康熙年间近华浦始建二层楼,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增建为三层,楼呈方形,南临滇池,远望西山,站在楼上即能一揽四周湖光山色,便取名为“大观楼”,是清朝达官贵人、高人韵士选胜登临的地方。
历史沿革
明代
明初,镇守云南省的黔国公沐英在近华浦北面修建花园,当时称西园,建有簇锦楼、君子亭和水云乡莲池。明代末年,沐氏西园荒芜,直到清代,近华浦一带是一片芦苇沼泽,与滇池草海连成一片。
清代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吴三桂镇守云南时,疏挖了由小西门外至近华浦通往草海的河道,将滇池沿岸的粮食由水路运进昆明市城里,航经近华浦,这一片区便渐渐兴旺起来,这条河当时称运粮河,现在叫大观河。
据清雍正《云南通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僧人乾印和尚在近华浦边盖了一座茅庵讲经传教,名叫观音寺,听者甚众,游客日多。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石文晟,布政使佟国襄等人见这里自然景色优美,视野开阔,于是大兴土木,挖池筑堤,筑轩建亭,种花植柳,相继建起了涌月亭、澄碧堂、华严阁等亭台楼阁,其中最为著称的是“建楼二层,名曰大观”的大观楼,并修筑沿湖港湾和湖中岛屿,以后逐渐形成浴兰渚、唤渡矶、涤虑湾、问津港、送客岛、适意川等景点,使近华浦成为当时昆明市的湖山游览胜地。
清乾隆,布衣寒士孙髯登大观楼,写下了180字长联,上联写登大观楼驰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被誉为“大观楼长联”。长联由当时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孙翁长联问世,大观楼声名鹊起,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齐名的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修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
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问及云南省滇池湖势,兵部侍郎何彤云“历陈大观情形”,咸丰帝听后,为大观楼题“拔浪千层”匾额。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由东南西三面进攻省城,咸丰七年(1857年),南面由滇池乘舟进攻的回民路过近华浦时,放火将大观楼及其后的观音寺、华严阁一齐烧毁。
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年),云南提督马如龙捐资重建三层大观楼,保存至今,并撰写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现在刻悬挂于近华浦门楼两侧,大观楼正南面的“大观楼”三字烫金楷书也为马如龙所题。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遭大水,部分建筑倾,楼也倾斜。到光绪九年(1883年),云南总督岑毓英及观音寺住持性田和尚又重新修缮。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英请赵藩用楷体重书孙髯翁长联,刊刻悬挂。
民国时期
民国八年(1919年),云南都督唐继尧将大观楼辟为公园,对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进行修缮,并把清代呈贡区篆刻书法家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书写的“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镶嵌在大门上。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让时任昆明市市长庾恩锡修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仿西湖,修筑长堤,并将状元楼外的三个白石墩移到大观楼前的湖中,形成“三潭印月“之景,“月光映潭,影色分三”。庾恩锡主持修建的大观公园,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将民国年间近华浦东面、南面临草海湖滨修建的一批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园別墅,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的“东园”“南园”景区。
1998年,为迎接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云南省政府和昆明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大观公园形成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区,园内鱼池柳堤,溪流石桥,芦苇芙蓉,芳草萋萋,是滇池草海北滨的大型风景名胜区。
景区布局
截至2020年,大观楼景区面积47.8公顷,其中陆地23.1公顷,水面24.7公顷。景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近华浦古典园林景区,包括近华浦、楼外楼、盆景园、东园四个游览片区,以明清风格古典园林为特色,其中大观楼位于近华浦区南面;二是南园园林景区,包括庾家花园和鲁园,以民国年间兴建的中西融汇的园林景观为特色;三是反映现代造园艺术的西园景区,建有雕塑大道、游乐场、美食广场等,以休闲娱乐为特色。
主要景点
概述
昆明大观公园因大观楼而立,以长联闻名,是一个集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于一体的水中岛屿式的湖滨公园。公园拥有众多的楹联、匾额,其中尤以清朝孙髯所作的“大观楼长联”——《大观楼长联》而闻名,大观楼因长联而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景区由近华浦半岛、百花地、东园半岛、南园和西园组成。它们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湖沼、河港所环绕,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岛与岛之间、堤与堤之间以各种不同造型的拱桥、曲桥连接,整个园内花木繁茂,回廊、假山、楼阁、小桥、流水,景色优美。突出了“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万里云山一水楼”的景观特色。
近华浦
近华浦是大观公园的主景区。三面临水,与东园、楼外楼、西园连为一体。进入公园,迎面就是拱形重檐、黄色琉璃瓦的近华浦门楼,门两侧雕刻有“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的对联。临水而建的大观楼、牧梦亭、催耕馆和揽胜阁等古典园林建筑连成一条精致的楼台长廊,其中“大观楼”是近华浦主体建筑。浦内柳堤长桥,荷开满塘,叠石耸立形成一片山光水色。站在名为“彩云崖”的假山最高处,可以鸟瞰公园东南两面的翠柳碧水,登上大观楼,可以望见烟波浩渺的滇池和风姿秀逸的西山景色。
楼外楼
楼外楼在大观楼南面,与大观楼隔水相望,造型像一艘巨大的船舫,它由重檐厅楼、八角小亭、长廊、临水曲廊、花棚等组成。从楼外楼往西北,长堤曲折环绕,右拢放生池中的三潭印月,左挹草海积波,堤末与近华浦相连。
大观楼
大观楼及大观楼长联是整个大观公园景区中的核心和灵魂。大观楼位于近华浦的南面,是一座正方形的三层楼阁,称为三重檐琉璃翘角建筑。大观楼坐北向南,四周设有月台,有石栏杆,通过七级台阶下到地面,滇池的波涛拍打着楼下的石阶。大观楼的外观琉璃黄瓦,飞檐翘角,丹漆彩绘,华美壮观,既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其昆明市特色的“五墨”彩绘以及挑檐檩枋头木雕均为象头或花卉图形等,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大观楼主体为三层全木框架穿斗结构,在楼门的正上方,悬挂着“大观楼”三个红底贴金的大字匾额;楼门两旁的门柱上,悬挂着180字的长联;咸丰题赐的“拔浪千层”匾悬于大观楼正面二楼。二层有外廊,三层没有外廊,登上楼阁,举目远眺,五百里滇池烟波浩,尽收眼底。
建筑形制
大观楼为一座三重檐攒尖顶云南省传统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底层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四周设有月台,南面面水,月台东西方向宽21.3米,进深4.75米,台高1米,月台设有石栏杆,通过七级台阶下到地面,使大观楼的正面蔚为壮观。月台南北方向长18.9米,北面月台因西面缩回,宽18.60米,进深2.40米,由于北面地坪抬高,月台仅0.15米高。月台的周边由石灰岩方整石砌成,上面铺设着石板,西侧与长廊相连。大观楼的平面布局简洁,主要入口在南北向,东西向各有两道拱形小门。两座楼梯在建筑东西两侧,从底层上楼到二层,经过廊再进入室内,走廊和室内用樘板门窗分隔;三层没有外廊,通过楼梯直接进入室内。
建筑结构
大观楼主体为三层全木框架穿斗结构,将底层室内地坪标高定为±0米,则二层楼地板标高5.45米,三层楼地板标高9.70米,屋顶标高(含宝顶)高17.3米。方形布局的柱子分为檐柱、金柱两层,金柱由四根间距为5.2米、柱径0.4米的通天柱从底层直伸到三层屋面,和梁架一起构成支撑建筑的主体框架。檐柱逐层退台内收,上层檐柱固定在下层金柱和檐柱之间的穿插枋上,穿插枋由4根直径为0.2米的圆木重叠组成,并穿过檐柱形成檐口的挑头。下面两层屋面靠上部柱子向内退台部分及檐口部分组成,屋脊靠四根角梁起翘。顶层屋面在四根金柱两边的金檩上2/5的地方置抹角梁,在抹角梁中45度设内金枋、内金檩,利用杠杆原理,依靠抹角梁和檐口的挑头支撑内金枋,悬挑檐枋。在内金檩上设吊顶,和四周的装饰构件一起形成屋顶天花。在屋面的四个转角,分别沿45度方向安置了角梁形成了屋脊的主要构件,4根角梁直伸到屋顶,角梁下部和金檩、檐檩固定。顶层攒尖顶屋面出檐1米,屋面子断面均为圆形,未设飞椽。
细部特征
大观楼屋面坡度较缓,出檐大,翼角部分起翘主要靠仔角梁,刀把头似龙口含珠。屋面采用金黄色琉璃筒瓦、脊、宝顶及兽头,灰色底瓦。宝顶造型独特,宝顶和四脊上的走兽之间坠一铁链。脊采用七线脊,即用七层构件组成的脊(用花蓝、托盘砖、瓦组成)。挑头采用龙头状木雕,挑头较长,挑头下装饰有吊牙。两层檐枋之间装饰带有云南省地方特色的吞口和如意托,檐枋下有挂落(北方称倒挂楣子)。大门下用石门枕,上用连楹,门扇、窗扇的中部为透空斜格梅花纹样、两头为木浮雕,门窗均漆栗色。建筑外装修为栗色柱、白墙,柱头、梁坊采用云南风格彩画,带有浓郁的云南地方特色。
建筑价值
大观楼作为云南古楼建筑的代表,稳重精巧,以其雄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其建筑风格充满了中国传统与云南民族特色的融合,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华丽装饰;彩色琉璃瓦、木雕和彩画等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大观楼与其长联相映增辉,古老的建筑与云南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见证了数百年的变迁与传承,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观光者前来欣赏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东园
东园位于近华浦东面,从楼外楼往柳堤东行,可到东园,由“邱商、柏园”两处私家园林组成,园中有会仙庄、问津港、聚渔村、送客岛等名胜景观。旁边建有盆景园,园内荷塘柳堤,跨溪架桥,意境幽远。在荷畔和柳丛中建有四方重檐的“小观楼”。
百花地
百花地位于庾家花园东北面,与楼外楼隔河相望,沿草海航道东侧建有柳堤草坪、弧形长廊,并与南园相连。同时设有“大观楼碑刻拓片展览”“中国四大名楼馆”“长联历史文化馆”等文化景点。既荟萃了大观楼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春秋两季花展的主展区。
南园
南园主要由庾园和鲁园的私家别墅组成。园中荷塘溪流,柳堤环绕,曲桥流水,树木掩映,环境幽雅清静。在建筑风格上,有中国古典的亭台楼阁,又有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小楼。在构园手法上,既有中国自然山水的造园技巧,又有西方几何图形的园林景观。
西园
西园位于近华浦西面,建有历史文化长街,是大观公园弘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景区之一。园中柳堤拱桥,绿草如茵,临池水,有“蘋天苇地”之景,同时可以乘船饱览滇池风光,观赏亭桥水榭映碧水,林木花卉水迷离的优美园景。每逢节假日,这里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活动
昆明市四季如春、鲜花繁多,结合这一特点,大观楼每年都举办荷花展、菊花展、郁金香花展、牡丹展等活动,市民已形成春、秋季节去大观楼赏花的习惯。仅2022年春节假期,大观公园就接待了14.22万名前来赏花的游客。2022年7月,以“合·和·荷”为主题的第36届全国荷花展览在昆明市大观公园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90家单位,展出了500余个荷花、睡莲品种,共计10000余盆,为游客和市民带来一场夏日赏荷盛宴。
大观楼中秋赏月堪称盛事,“楼外三潭印月,舟中一桨分天”,配合传统的中秋灯会,已成为昆明市民俗,洽如清代赵藩所题的揽胜阁联:“士女嬉游,更无风雨妨佳日;古今依旧,唯有江山极大观。”近些年大观楼还新增了元宵节灯展、新春游园摄影书画展等活动,自然风光加上各项主题展,使得大观楼景区成为昆明观赏游憩的游览胜地。
其他看点
自1985年首次来昆明越冬,红嘴鸥每年都会飞临滇池,与春城相约相守,成为昆明的一张靓丽生态名片。如今,近华浦与翠湖公园以及护国桥、德胜桥、环西桥一起,并称昆明市区内冬春戏鸥的绝好去处。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大观公园进行维护和建设,特別是筹办“’99世博会”以来,公园进人了高速发时展时期,新建了大观楼西园景区,加上南面的庾家花园、鲁园,公园形成了大观楼近华浦古典园林景区、南园中西合壁园林景区和西区现代园林的格局,不同时代的园林风格,在滇池草海之滨,形成湖光山色、曲堤柳烟、荷塘月色、百花争艳的游览环境,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交汇,成为昆明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大观公园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滇池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
大观楼历史上曾两次被毁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加大对大观楼及大观公园内古建筑涌月亭、澄碧塘、华严阁、催耕馆、观稼堂等的保护和修缮。大观楼曾于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进行维修,1988年,为迎接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再次对大观楼进行落架大修,并做到修旧如旧,把从前历次施工中违反古建修缮原则的做法恢复其本来面目。比如将二楼、三楼的窗子从现代的玻璃窗改回原有的格子窗,把一、二层屋面的正脊为防水用砖砌高围合的做法,恢复成古建筑露出樘板的做法,使大观楼呈现出清代建筑的原有风貌。
因大观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物价值,1983年1月,大观楼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大观楼长联
现存的大观楼长联有两副,一副是与孙髯同时的昆明市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的,咸丰七年(1857年)长联与楼同毁于兵火,现在大观楼二楼挂有陆书拓片摹刻联。另一副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请三迤名士、书法家赵藩楷书书写,重新刊刻的,现在悬挂在大观楼正门柱上的蓝底金字联。清嘉庆四年进士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孙髯翁的长联。上联描写昆明和滇池风光,下联回顾云南省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大观楼长联原文: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睛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翁
孙髯(1684-1763年),字髯翁,号颐安,原籍陕西三原,因其父赴云南省任职,举家迁居昆明。出身官宦之家的孙髯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参加科举童试时,他不愿受辱,拒绝搜身而未入考场,立志终身不仕,成为一代布衣名士。父亲去世后,孙髯家道中落,生活贫寒。作为一介布衣,他更知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看到了清王朝盛世之下暗藏的腐败衰亡。
清乾隆的一天,孙髯游至大观楼,登楼而望,百里滇池景象奔涌而来,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他回顾半生,联想到发生在云南的历史事件,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都在历史长河中悄然逝去,朝代更迭风云变幻皆是必然,遂挥毫泼墨留下千古绝唱——180字的大观楼长联。
孙髯“生平著作盛富”,曾著有《永言堂诗文集》《金沙诗草》等诗集,辑录的诗歌集有《国朝诗采》《滇诗》等,但这些诗集都已失传,现存的诗作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和《滇南诗略》中所收录的部分作品。
阮联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时任云贵总督的阮元,见了大观楼长联,大惊失色,认为长联把汉唐宋元历代帝王们“费尽移山心力”所创建的“丰功伟业”全部归结为历史的过眼云烟,到头来只落得一场空,暗含清王朝的统治也必将走向衰亡的叛逆思想。为此,阮元对长联进行了篡改,以达到“扶正削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经过阮元修改删削后的长联,不仅思想意境大变,而且文采气势也大为逊色。昆明市城里舆论哗然,有人曾作诗来讥讽阮元:“软烟袋不通,青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
重建大观楼碑记
清同治五年(1866 年)云南提督马如龙捐资重新修建大观楼,并亲自为重建落成后的大观楼题写了《重建大观楼记》 手札,全文共计 325 字,用楷书书写。现立碑于大观公园摧耕馆一块高110cm、宽 170cm 见方的大理石碑上。碑文全文如下:
重建大观楼记
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蒲曰近华,以其近太华山而名,浦有埠筑垣以蔽之,后为梵宇临池建楼三楹,凡三层额曰大观楼。登斯楼也瞻瞩伟甚,乡之人朝游而暮返者,无虚日向为会城名胜地,载之志来乘不具论,岁丁已毁于火。余过而然以时艰,故不遑顾也。今军书少暇爰谋所以兴之者或曰成毁之数豈,独物然何区区者而先务也。置之便或曰复前人之规,易为力且名归焉新之便是,二说者余尝鄙之,夫有废兴,有作斯述何必在楼,亦何必不在楼,集贤之院延宾之馆游观云乎哉於农隙鸠工庄材,费几千民而落成楼之后为涌月亭,亦修葺之余喜厚其墙垣固藩篱也,遴其杞梓备梁栋也,重门洞开,胸无城府也,登临远望目无障也,抑有感焉今之雕瓦画槛,非即昔之废址颓垣乎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余之重建斯楼,此物此志也夫是为记。
同治五年岁次丙寅季春建水县马如龙撰。
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毛泽东对大观楼长联尤为推崇,对长联背诵如流。1958年3月,毛泽东到成都市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看到辑录在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1775~1849年)所著《楹联丛话》里的大观楼长联,便对照三种该书版本阅读,并圈点批注。特别是看到该书评长联:“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时,毛泽东在旁批注:“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
果然一大观
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即兴题诗《登楼即事》:“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楹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把对滇池美景的赞美与对长联的赞赏结合在一起,充分揭示了大观楼的雄伟气势和滇池的壮美最色。郭沫若亲笔手书的这首诗现在陈列于大观楼的三楼。
重要事件
大观楼作为以名楼、名联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公园,吸引着五洲四海的宾客到这里游览。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与爱丁堡公爵访问昆明市时,由滇池西岸的西园乘游艇经草海到楼外楼,游览了大观楼,并将三株由英国带来的攻瑰花,种在近华浦花坛内,祝愿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常开。
参考资料
昆明市A级旅游景区名单.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6-07
古建筑里的云南故事,有诗意也有匠心.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2023-07-1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第七批次).国家文物局.2023-06-07
昆滇风云 | 大观楼:长联世无双,四时好风光.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网).2023-07-04
云南建筑大观(完结篇):领略建筑的魅力.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7-18
春节期间,14.22万名游客到昆明大观公园赏花.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2023-07-02
500余个品种,第36届全国荷花展在大观公园开幕.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2023-07-02
持续一个月!昆明大观公园第25届郁金香、牡丹花展即将开展.云南网.2023-07-02
12月15日首届“春城灯会”大观公园亮灯.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2023-07-02
2万市民游客聚集大观公园欢度中秋 打卡网红场景共度奇妙夜.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2023-07-02
红嘴鸥与春城昆明相约相守已走过38个年头.春城晚报.2023-06-29
大观公园景区.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