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蝠鲼

蝠鲼

蝠是蝠鲼科(学名:Mobulidae)动物的通称,别名魔鬼鱼、彭鱼等。蝠鲼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鲼目。根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和中国国内研究蝠鲼科共分为2属:蝠鲼属(Mobula)和前口蝠鲼属(Manta)。蝠鲼科物种具有部分相同特征:体盘菱形,尾细长呈鞭状。喷水孔大,紧位于眼后。牙宽扁,中行比侧行宽大。背鳍一个,位于尾基部,背鳍后方或有锯齿状尾刺。胸鳍前部分化为吻鳍,吻鳍与胸鳍在头侧相连。

蝠鲼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沿海水域。中国有日本蝠鲼、台湾蝠鲼、印度蝠鲼、双吻前口蝠鲼等4种蝠鲼,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周边海域。蝠鲼科动物属于滤食动物,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食。大多数蝠鲼科物种都被观察到出现时包含几个到数百个个体。且具有高度洄游习性。

蝠鲼属下共有9个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年蝠鲼属所有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分类争议

蝠鲼科动物的分类方式存在一定争议。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分类,该科包括鳐[yáo]鲼属(Aetobatus)、无刺鲼属(Aetomylaeus)、前口蝠鲼属(Manta)、蝠鲼属(Mobula )、鲼属(Myliobatis)、牛鼻鲼属(Rhinoptera)。但据国际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截至2023年,蝠鲼科仅有2属,分别为蝠鲼属(Mobula)和前口蝠鲼属(Manta)。本词条依ITIS及中国国内2020年的学术研究展开,即蝠鲼科分为蝠鲼属和前口蝠鲼属,两属下的具体物种类别如下:

蝠鲼属包括:姬蝠鲼(Mobula mobular)、日本蝠鲼(Mobula japanica)、印度蝠鲼(Mobula thurstoni)、台湾蝠鲼(又名褐背蝠鲼)(Mobula tarapacana)、短尾蝠鲼(Mobula eregoodootenkee)、库氏蝠鲼(Mobula kuhli)、下口蝠鲼(蝠鲼属 hypostoma)、罗切氏蝠鲼(Mobula rochebrunei)、芒基蝠鲼(Mobula munkiana)。前口蝠鲼属(Manta),又称鬼蝠属,包括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和阿氏前口蝠鲼(Manta ehrenbergii)。

形态特征

蝠鲼科物种具有部分相同特征:体盘菱形,尾细长呈鞭状。喷水孔大,紧位于眼后。牙宽扁,中国银行比侧行宽大。背鳍一个,位于尾基部。胸鳍前部分化为吻鳍,吻鳍与胸鳍在头侧相连。背鳍后方或有锯齿状尾刺。但不同种蝠鲼形态存在差异,具体如下表:

分布栖息

蝠鲼科共有2属11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沿海水域,不同种之间的部分区域有所差异,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蝠鲼科动物属于滤食动物,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食。

蝠鲼科物种的觅食行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蝠鲼科物种进食时,开嘴巴向浮游生物游动,通过鳃耙装置产生被动水流,这种行为被称为公羊滤食。头叶用于引导水进入口腔,水中的食物通过鳃缝离开口咽腔之前被鳃耙筛过。二、当觅食区域蝠鲼较多时,它们进行链式进食,从表面到底部进行盘旋运动,形成气旋运动。三、当区域里蝠鲼数量较少时,蝠鲼通过做局部循环运动和底层滑行的方式进行摄食。

社群行为

虽然蝠鲼属物种的成员可能会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几个个体一起出现,但大多数蝠鲼科物种都被观察到出现时包含几个到数百个个体。日本蝠鲼大部分时间都成群结队地游行于水下50m左右的区域内;台湾蝠鲼在夏天大量聚集于亚述尔群岛的海山周围、巴西的圣保罗群岛和哥斯达黎加科科岛

洄游行为

蝠鲼科动物具有高度洄游习性。台湾蝠鲼会在7个月内,穿过寡营养热带亚热带水域,游行的直线距离达3800km;日本蝠鲼从新西兰通过公海到斐济南部的瓦努阿图,游行距离为1400~1800km,时速为47~63km/d;双吻前口蝠鲼从一聚集地到另一聚集地会横跨大洋。

生长繁殖

像所有软骨鱼一样,蝠鲼属物种都采用内部受精卵繁殖。蝠鲼科物种,交配发生时游动速度减慢,雄性个体利用尾巴或胸鳍试图抓住雌性的左侧,咬雌性的左胸鳍尖端。然后雄性沿着雌性的下腹排列。雄性插入雌性的泄殖腔90秒,雌性的腹部紧贴着配偶的腹部。在插入时,白色物质,可能是精子。被观察到从雌性的泄殖腔中尾随而出。当雄性蝠鲼骑上雌性蝠鲼后,雌性蝠鲼会将她的胸肌卷到他的身体里,让雄性蝠鲼用翼刺牢牢地抓住雌性蝠鲼的背部。

蝠鲼科物种是无胎盘胎出生。胚胎在子宫中发育,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由子宫绒毛分泌的富含蛋白质脂类的组织营养素或子宫乳提供营养。大多数物种的妊娠期尚不清楚,但生殖周期可能持续约1年,偶尔两次妊娠之间的休息期超过2年,所有的蝠鲼属物种通常会产下一只幼崽,但偶尔也会产下多只幼崽。

蝠鲼科种类众多,但都具有繁殖缓慢和低繁殖力的特点。蝠鲼科动物繁殖周期为1~3年,尽管胎间隔不同,但大多数物种的繁殖力为两年一次,特别是阿氏前口蝠鲼(M.alfredi)这样较大的物种,其繁殖力接近三年两次。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由于蝠鲼具有高度洄游、种群零星分布等特征,因此通常采用捕捞量、蝠鲼鳃耙贸易量等间接指标来反映蝠鲼种群数量及其变动。2011年,蝠鲼属所有物种的全球捕捞量约94000条,双吻前口蝠鲼约3400条,蝠鲼种群自19世纪开始下降,近20年来下降速度加快,全球范围内双吻前口蝠鲼种群数量下降了近30%,2002~2014年,印度尼西亚拉马凯拉的蝠鲼捕捞量下降了86%,2006~2011年,印度洋的双吻前口蝠鲼捕捞量下降了30.2%,2010年,斯里兰卡蝠鲼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尽管世界各地的蝠鲼捕捞量不断增加,但在一些蝠鲼的主产区地区(如菲律宾),已经出现蝠鲼捕捞量大幅度下降现象。

致危因素

首先是由于蝠鲼属动物繁殖缓慢和低繁殖力,其次蝠鲼科动物高度洄游习性以及其聚集地可被预测、易到达的特征,导致其容易受到目标渔业、兼捕渔业、沿海和公海渔业的影响。此外,蝠鲼科动物个体庞大,游泳速度缓慢,造成其更易被瞄准。全球蝠捕捞量从1998年的不足200吨上升至2009年的超过5000吨。

保护等级

蝠鲼科蝠鲼属(Mobula)下有9个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具体等级如下表:

2023年蝠鲼属所有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保护措施

2014年,全部蝠鲼科物种也被列入附录 I 和附录 II,要求122个成员国对该物种进行区域合作保护。2015年,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GFCM)成为第一个禁止捕捞蝠鲼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RFMO)。2016年,所有种类的蝠鲼科物种都被列入附录 II ,相关国际贸易被严格限制。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蝠鲼的腮有清热解毒、透疹之功能,主治麻疹;蝠鲼的脑有化之功能,主治跌打损伤。

食用价值

蝠鲼肉,在印度、印度尼 西 亚 、西非几内亚秘鲁被当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东南亚、南美和中美洲被用于传统菜肴制作。

经济价值

蝠鲼软骨可充当鲛鲨翅,用于生产硫酸软骨素,备受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青睐 。 蝠鲼皮, 在西方国家用于制造皮革产品 。

科研价值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蝠鲼种群不同的觅食方式进行数学模拟建模,描述位置的更新方式,在求解空间中搜索最优解。由于蝠鲼种群的位置更新方式独特,算法的鲁棒性与求解精度比传统群体智能算法有明显提升。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蝠鲼的运动模式,分析提取了生物原型翼缘曲线并建立扑翼运动学模型,解耦[ǒu]描述胸鳍俯仰-摆转复合运动模式;在仿真环境中实现了多自由度胸鳍平均推力性能远超单自由度。

参考资料

蝠鲼.ITIS.2023-06-07

..2023-06-07

Mobulidae.The IUCN Red List.2024-08-21

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7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7

..2023-06-18

..2023-06-18

..2023-06-18

..2023-06-03

..2023-06-07

蝠鲼属.ITIS.2023-06-07

前口蝠鲼属.ITIS.2023-06-07

..2023-06-18

mobular.fishbase.2023-06-03

..2023-06-18

..2023-06-03

..2023-06-03

Mobula alfredi .台湾鱼类资料库.2023-06-03

..2023-06-03

Smoothtail Devil Ray (Mobula munkiana) · iNaturalist.inaturalist.2023-06-03

..2023-06-03

Mobula eregoodootenkee (Bleeker, 1859).fishbase.2023-06-03

Atlantic Pygmy Devil Ray (Mobula hypostoma) . iNaturalist.2023-06-03

Mobula tarapacana .臺灣魚類資料庫.2023-06-03

Mobula thurstoni.臺灣魚類資料庫.2023-06-03

..2023-06-03

Spinetail Devil Ray.iucnredlist.2023-06-03

日本蝠鲼 Mobula japonica (Muller et Henle, 1841).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6-07

Bentfin Devil Ray.iucnredlist.2023-06-03

Sicklefin Devil Ray.iucnredlist.2023-06-03

Longhorned Pygmy Devil Ray.iucnredlist.2023-06-03

Shorthorned Pygmy Devil Ray.iucnredlist.2023-06-03

Atlantic Pygmy Devil Ray.iucnredlist.2023-06-03

Munk's Pygmy Devil Ray.iucnredlist.2023-06-03

Oceanic Manta Ray.iucnredlist.2023-06-03

Reef Manta Ray.iucnredlist.2023-06-03

..2023-06-03

..2023-06-18

..2023-06-07

..2023-06-07

..2023-06-07

..2023-06-18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