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蝠鲼
日本蝠鲼(学名:蝠鲼属 japanica),蝠鲼科蝠鲼属的一种鱼类,是一种产于亚热带海洋的生物,已临近濒危。体呈菱形,宽比长大2倍余。眼圆形,侧位,喷水孔上侧位,距眼有一相当距离。鼻孔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前鼻瓣连合为一宽短薄膜;伸达上颌,口宽大平横,下位。上下颌各具一齿带,鳃孔宽大。背鳍1个。尾刺或有或无。尾细长如鞭,尾刺一枚具锯齿缘。
形态特征
日本蝠鲼的体盘宽达2米多。体盘宽为体盘长之1.8-2.3倍;前缘圆凸,后缘凹入,里缘圆凸;前角尖而下弯,后角尖突。头颅宽大,微突起,前缘扁薄平切。头鳍中大,侧扁,长比宽为大,前端钝圆,作角状突出于眼前,能自由摇动,又能从下向外转卷,呈“S”形。眼侧位,向腹面里侧稍斜;眼球很大,比喷水孔大许多,眼间隔很宽,约与喷水孔后缘至头鳍前端之距离相等。前宽,三角形,前缘平切,侧缘向里倾斜,后端尖形。喷水孔中大,呈三角形,部分露出于背面上,外缘几扩展于体盘外侧。鼻孔亚前位,适在上颌隅角前方,鼻间隔几与口宽相等;后缘游离,薄膜状,盖于上颌齿带前方;前鼻瓣呈三角状突出于口隅。口下位,平宽,近前端,口宽比口前头鳍长稍大。上下颌各具细齿横带,几伸达口隅,每横带约由150波曲纵行组成,每行前面的齿较小,平扁圆形,疏散地列着,后面的齿渐大,椭圆形成横条状,每齿具1-3齿尖,相当紧密地排列,呈铺石状。鳃孔宽大,距离约相等,第三鳃孔宽约等于第五鳃孔间距离的3/4。每鳃弓上的鳃耙具85-100个鳃板,每一鳃板的游离端呈双羽状,横行突起小叶状。
腹鳍小而狭长,稍伸出于胸鳍里角之后,后缘斜直而圆形,里缘分明,外角圆,里角尖;鳍脚在幼小标本中,呈扁管状,后端钝圆,尚未伸达腹鳍里角。背鳍1个,比腹鳍稍小;前缘斜直,后缘凹入,里缘短直;上角钝尖,下角尖突;起点前于腹鳍基底,后端几与胸鳍后端在同一水平线上。尾细长,几为体盘长之3倍;尾刺1个,短小;无侧褶,上下皮褶退化。背面粗糙,尾的两侧具白色小鳞。
背面青褐色;头鳍里侧青褐色,外侧白色;腹面白色。
生活习性
日本蝠鲼为暖温性中上层大型鱼类,主食浮游甲壳亚门,也食小型成群鱼类,借助头鳍纳食入口;具发达筛板状鳃耙,以滤取食物。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日本蝠鲼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半岛海域和中太平洋夏威夷群岛海域。在中国分布于中国沿南海、东海。
国家地区
日本蝠鲼可能存在:东萨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开曼群岛、科摩罗、库克群岛、古巴、库拉索、塞浦路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法国、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法属波利尼西亚、直布罗陀海峡、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伊拉克、牙买加、基里巴斯、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特塞拉特、纳米比亚、瑙鲁、新喀里多尼亚、纽埃、诺福克岛、帕劳、皮特凯恩群岛、波多黎各、俄罗斯、留尼汪岛、圣巴托洛缪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塞拉利昂、圣马丁岛(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西班牙、叙利亚、东帝汶、托克劳群岛、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美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日本蝠鲼存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伯利兹、贝宁、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巴西、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中非、智利、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刚果、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科特迪瓦、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斐济、加蓬、冈比亚、加纳、希腊、关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肯尼亚、韩国、朝鲜、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来西亚、马耳他、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纳哥、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北马里亚那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国、巴拿马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秘鲁、菲律宾、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圣海伦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塞内加尔、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泰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阿拉伯、美国(得克萨斯州、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缅因州)、越南、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日本蝠鲼可能灭绝:马提尼克岛。
繁殖方式
雄性在200-220厘米的盘宽时性成熟,雌性在215-240厘米的盘宽时性成熟。卵胎生,妊娠期为12个月,每产1仔,子宫内壁有绒毛突起,分泌“乳汁”,供胎儿营养。生殖周期为1-3年。
主要价值
日本蝠鲼通常被捕抓鲔鱼之流刺网或鱼叉捕获,具食用价值,软骨及鱼皮可制品。为次要经济鱼类。肉可食、肝可提取鱼肝油。
保护现状
日本蝠鲼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濒危(EN)。
日本蝠鲼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日本蝠鲼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
日本蝠鲼列入《关于地中海特别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的巴塞罗那公约议定书》(2001年)——附录Ⅱ。
相关事件
2001年9月,长海县渔民在黄海北部进行捕捞作业时发现曾发现过一条日本蝠鲼,被打捞上来后很快死亡。据称体宽约2.43米,体重近150公斤,属于体型较大的日本蝠鲼。
2002年3月,海南省文昌市铺前港海域曾出现过一条日本蝠鲼,被当地渔民发现后将其捕捉上岸,因离水约5个小时后死亡。据称身长1.8米,体宽4米,重达250千克。该蝠鲼属后被运到海南热带海洋世界公园,解剖后制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型蝠鲼活体标本。
2003年8月,北部湾发现的一条日本蝠鲼据称身长约8米,尾长约1.5米,嘴长0.6米。重约800千克。
参考资料
海洋科普丨日本蝠鲼(Spinetail mobula).澎湃新闻.2024-10-02
Mobula japanica.百度百科.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