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位于拉萨市老城区中心八廓街内,由松赞干布所建造,占地面积25100平方米,为西藏境内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名胜古迹之一。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是西藏自治区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大昭寺的建筑特色是融合了藏、汉、印三种建筑风格,主体建筑采用藏式建筑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显得庄重而神秘。配殿和佛堂则采用了汉式建筑风格,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显得华丽而典雅。整个建筑群中还混合使用了木结构、石结构和砖结构等不同材料,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大昭寺在建造初期供奉了一尊8岁等身像,这尊佛像是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
大昭寺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释迦牟尼佛像,据说是由文成公主从唐朝带来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此外,大昭寺还收藏了许多唐卡、壁画、佛经和文物等,都是西藏佛教文化的瑰宝。大昭寺每年举行传昭法会和酥油灯节等重大活动。传昭法会持续15天,酥油灯节为期7天,期间会点起万盏酥油灯为佛像祈福,并纪念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事件。
大昭寺是西藏重要的佛教圣地和文化历史瑰宝,是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也是西藏政教合一后的政府机构所在地。此外,大昭寺还是“噶厦”政府机构所在地,1995年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在此举行。1961年,大昭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来源
大昭寺全名藏语叫“惹萨噶息赤囊祖拉康”,意思是“四喜神变佛殿”,藏民惯称“祖拉康”,汉族则称“大昭寺”,此名与始于十五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为歌颂释迦牟尼佛功德,格鲁派每年藏历元月上旬开始,召集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僧人,在此举行传昭大法会和格西学位考试,因此有大昭寺之称。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传说中,拉萨的卧塘湖是罗刹女的心窝,唯有在此修建庙宇才能镇压罗刹女使吐蕃繁荣昌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决定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寺,镇住罗刹魔女心脏,还在边远的地区修建十二座寺院,以此镇住罗刹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为纪念白山羊背土的贡献,该寺以“惹刹”为名。在藏语中,“惹”(Rāja)意为“山羊”,“刹”(Cḥā)意为“土”,因此“惹刹”意为“山羊背土”。另一种说法认为,“拉萨”(Lhasa)是“惹刹”(Rāja)的谐音。随着历史发展,大昭寺曾经历过多次更名。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该寺被称为“大昭寺”,其中的“昭”(Zo)是蒙古文的“寺庙”的意思。
地理环境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市区的中心地带,周围环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这种地形有利于抵御寒冷的北风和炎热的南风,使得寺庙内的温度适宜,气候稳定。大昭寺所处的位置地势平坦,土壤稳固。周围的山体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岩层和土层,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小。
历史沿革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大昭寺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据传,由于当地没有石材,建筑师们采用了山羊驮土的方式,修建了地基和部分墙体,大昭寺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古代土木建筑的代表之一。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在公元1076年,古格王孜德在阿里托林寺盛大的火龙年法会上宣布,大昭寺是雪域藏土的佛教圣殿,释迦牟尼佛像是民众信仰的中心,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维修,重新对广大信徒香客开放。在这个重要的时刻,阿里桑噶尔译师帕巴西饶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负责维修了大昭寺的能仁岗钦措如来及八大菩萨像和弥勒佛,这些是当时大昭寺的核心部分。
在公元1167年,达布·贡崔对大昭寺进行了进一步的维修。修建了围墙、转经堂和女墙等,并修葺[qì]了曾新造的大昭寺镀金屋顶及佛像等,并为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献上了五方佛冠,这是对佛像的极高尊敬和献礼。
公元1408年,宗喀巴也对大昭寺进行了维修和装饰。更换了大昭寺庭院石板和通天金刚院的柱子等,并为释迦牟尼佛像献上了镶嵌珍宝饰品的纯金天冠。
在公元1647年,阿旺罗桑嘉措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修葺。新建了许多佛堂,并维修了围廊壁画、四方镀金屋顶及屋脊宝瓶等。从那时起,大昭寺成为了拉萨市的一个标志性景点,每年都会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法会。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徳斯·桑结嘉措继续对大昭寺进行扩建,增建了许多佛堂。此后的历代达赖喇嘛和摄政王都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形成了它目前的规模。
在1962年,大昭寺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昭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释迦牟尼佛和松赞殿外,其他所有的佛像、法物、法器和文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
自1982年以来,国家多次拨款对大昭寺进行维修。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完成了18个项目、五十多座殿堂的维修工程,总维修面积达到了6094.9平方米。维修后的大昭寺,寺内庭院南北、西侧新铺设了石板,87根柱子换了石垫,其他部分也按照原貌进行了修竣。2009年,国家投入1817万元对大昭寺进行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维修了各个殿堂并修复了壁画。
大昭寺历了两次严重的破坏。第一次在藏王尺带珠丹逝世后,年幼的赤松德赞王子无法亲政,权力落入了野心勃勃的大臣玛香·春巴杰手中。玛香是吐蕃最显赫的贵族,坚定地信仰苯教,对佛教持敌对态度。他迅速颁布了名为“小法”的法令,禁止臣民信仰佛教,并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大昭寺移至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的吉隆县地方,使得曾经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大昭寺被沦为屠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赤松德赞王子逐渐成长并登上藏王的宝座。他铲除玛香,重振王权,并从吉隆地方迎回了释迦牟尼佛像。最终,在大昭寺恢复了佛像的地位,重建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第二次是在840年,西藏发生了第二次反佛狂潮。这次事件是由于赤德松赞的次子、藏王朗达玛·乌东赞上位后,实际上并未掌握实权,而是受到执政的韦·甲多热的鼓动和怂恿[yǒng]。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并强制推行苯教,这一事件被称为“朗达玛灭佛”。由于达玛对于佛教的毁坏和对于佛教徒的迫害行为,引起了佛教信徒的强烈痛恨,他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朗达玛,意思是鲁莽粗暴的牤牛。这次反佛运动的声势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大量的佛寺、佛像被拆除和破坏,佛经被扔进水火之中或被填埋在地下,翻译经卷的外国译师被驱逐出境。而对于佛教僧侣,他们有的被屠杀,有的沦为贵族的奴隶,有的被胁迫充当刽子手,还有的被发配到边疆充军。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一度又被扔进拉萨河,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后来,在佛教信徒们的努力下,他们偷偷地将佛像埋藏起来,保护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加大对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专门文物保护机构和制度,加强文物修缮和维护工作,保护珍贵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大昭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大昭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扩展项目。2006年,经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大昭寺景区达到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二个荣获此殊荣的景区。
景区布局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市区的中心地带,周围环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这种地形有利于抵御寒冷的北风和炎热的南风,使得寺庙内的温度适宜,气候稳定。大昭寺所处的位置地势平坦,土壤稳固。周围的山体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岩层和土层,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小。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
从大昭寺正门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光亮如镜。大殿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绕大殿一周共有380个转经筒。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根敦朱巴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了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尊者的塑像。小殿内置三世佛。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由正门进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市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公元1409年,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拉萨市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街”,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建筑特点
大昭寺的建筑形制具有典型的藏式风格,其布局严谨而富有节奏感。寺庙由多个殿堂、僧舍和广场组成,整体呈方形,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40余米。大昭寺的材质主要是土木结构,这种结构既坚固又耐用。大昭寺的结构采用了楼和雕梁的形式,这种结构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还体现了藏族建筑的特色和风格。大昭寺建筑色彩非常丰富,外壁内壁、檐部屋顶、门窗装饰秀丽 。外墙一般用白色,重要的建筑一般用象征高贵的红色。门洞窗周围一般为黑色梯形边框,上部挑出二重或者三重椽,并漆以棕色、蓝色、绿色等颜色,上绘云纹花卉。
大昭寺的主体建筑是“主殿”,位于寺庙的中心位置,高达三层的建筑采用了逐层递减的“托木结构”形式,屋顶覆盖着琉璃瓦,显得庄重而神秘。附属建筑包括僧舍、仓库、厨房等,这些建筑围绕着主殿分布,形成了紧凑的建筑群。大昭寺内有许多佛堂,供奉着各种佛像和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释迦牟尼佛像》和《文成公主入藏图》。
大昭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式和汉式元素,显得古朴而典雅。寺庙的墙体采用石块和夯土结构,坚固耐用;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富有光泽;门窗则采用了汉式的花格窗和雕花门板,显得精美细致。大昭寺的建筑色彩以黄色为主,显得高贵而神秘。寺庙的墙体和屋顶采用了深黄色的涂料,门窗则采用了深红色的油漆,与黄色的主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寺庙内的佛像和壁画也采用了鲜艳的色彩,使得整个寺庙更加生动活泼。大昭寺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宗教仪式和朝拜者的需要。寺庙内的空间开阔而明亮,供奉着各种佛像和壁画;殿堂之间有走廊相连,方便游客参观和朝拜;广场则提供了宽敞的空间,供游客聚集和交流。此外,大昭寺还承担着传承和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使命,是西藏自治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主要建筑
经堂大殿
大昭寺的经堂大殿是该寺最主要的建筑之一,也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中的祖寺。经堂大殿共有四层,高三丈有余,殿顶是用琉璃瓦铺面,高约一尺的“十三天”翘角上挂满了铜铸的风铃。经堂大殿主体结构采用了汉朝时期的构造风格,梁柱、飞檐等都采用了传统的风格。经堂大殿内香火缭绕,烛光熠。殿内遍绘壁画,在大殿正殿的入口处,设有描绘“羊载泥土填湖”的建寺历史壁画,殿内供奉有唐代的塑像。经堂大殿的铜铸佛像,造型精美。佛像前一盏酥油灯长明不熄,灯内的酥油是用产自羌塘高原5000米以上高寒地区的纯净无污染的酥油提炼而成。
释迦牟尼佛殿
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殿位于寺庙的二层,是整个寺庙的核心。殿内有一尊十二岁身量的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文成公主从内地带入西藏自治区的,被誉为“觉卧佛”,高度为1.5米,铜铸,通体鎏金,是典型的佛教雕像。这尊佛像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信徒们前来朝拜的重要对象。除了释迦牟尼佛像,大昭寺的释迦牟尼殿堂内还有许多泥塑群像,这些塑像也是吐蕃早期的作品,技艺精湛,栩栩如生。这些塑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宗喀巴大师殿
“宗喀巴”在西藏指的是湟中区的宗喀地区的人,宗喀巴大师是青海湟中县人,也是是格鲁派的开创者。格鲁派目前是西藏自治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由于他们修法时要戴黄帽子,因此也被称为“黄教”。宗喀巴大师殿是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殿堂,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和贾曹杰·达玛仁钦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
松赞干布殿
大昭寺的松赞干布殿是位于大昭寺主殿东侧的一个殿堂,是专门为纪念松赞干布而建的。殿内端坐着松赞干布与其两位夫人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以及他们塑像后的七尊圣雄的雕像。在松赞干布神像前,供奉着松赞干布当年盛放青稞酒的容器银壶。
弥勒佛殿
大昭寺的弥勒佛殿是寺内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内供奉着一尊精致的弥勒佛。在弥勒佛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像,这两尊菩萨像旁边还供奉着一尊的度母像。在殿内的墙边,有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在佛堂的左下角落,能够看到一只石山羊,传说中这只羊是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过去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都会抬着弥勒佛像沿八廓街转经游行,为拉萨市带来祥和与安宁。在殿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他是四大天之一,象征着智慧与财富;左边则是财神詹巴拉,守护着人们的财富与福祉。在祭坛上,供奉着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经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使得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成为了人们的保护神。
度母殿
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大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二十一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及其两大弟子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和贾曹杰·达玛仁钦。
八大弟子殿
大昭寺八大弟子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
观音菩萨殿
大昭寺的观音菩萨殿,位于寺庙主殿的右侧,是一座充满精美佛像的庄严佛堂。这座佛堂的主尊是一尊骑在狮子上的小型观音菩萨像,位于佛堂的左侧。此外,佛堂内还有五尊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像,均以精湛的技艺雕刻而成。在佛堂与通往楼上的楼梯之间的墙上,有一个独特的柱子,其顶部有一个洞。据传,在这个洞的特殊位置上,人们可以听到藏在大昭寺卧塘湖底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
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
班丹拉姆殿是大昭寺的一个重要殿堂,供奉藏传佛教中的女神班丹拉姆。班丹拉姆也被称为“四臂观音”,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女性护法神之一。班丹拉姆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一位美丽的女性,有四只手臂,每只手臂上都戴着不同的珠宝。她头戴宝冠,身披华丽的天衣,坐在莲花座上。在神坛上供奉着她的两尊雕像,一尊平和安祥,另一尊则狰狞可怕,通常都用布盖住。
神羊热姆杰姆殿
昭寺的神羊热姆杰姆殿是位于大昭寺主殿西侧的一个殿堂,主尊是骑着一只山羊的财神热姆杰姆。在神羊热姆杰姆殿入口左边的角落里,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石雕山羊,传说这是一头神羊,就是它带领群羊驮土填湖建寺。
藏王殿
大昭寺的藏王殿是位于大昭寺主殿正中间的一座殿堂,是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大殿中间是藏王松赞干布、左为藏王赤松德赞、右为藏王赤热巴巾,后人称他们为“祖孙三法王”。
唐蕃会盟碑
唐会盟碑位于大昭寺前的小广场上,可以俯瞰大昭寺的全貌。广场上两座石碑被围墙环绕,南边的石碑就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这座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的石碑,于唐长庆三年(823)由藏、汉两种语言雕刻而成,记录了公元九世纪唐代与吐蕃之间“互不侵犯,互不侵犯”,“永远尊重兄弟情谊”的理念。普赤德祖为了表达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诚意,在大昭寺前立下了这座石碑,石碑上的文字质朴而真挚,虽然有些文字已经风化,但大部分仍然清晰可见。石碑旁有一棵传说是文成公主所栽的柳树,被称为“公主柳”。“唐蕃会盟碑”也被称为“甥舅会盟碑”,这是吐蕃人赞普赤德祖赞和唐朝皇帝的女儿成婚的结果,后代自然要称呼大唐的未来皇帝为舅舅。
神变塔
7世纪时,松赞干布将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来确定大昭寺的寺址。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里,于是从湖里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适的寺址。在13世纪,萨迦班智达按照幻化的白塔的样子建了一座白塔,后来这座塔被毁坏了,主座是为了代替萨迦班智达所建的白塔而重建的。
八药师佛殿
大昭寺的八药师佛殿是位于大昭寺主殿东侧的一座殿堂,主座小殿中供奉的是被尊为药神的八药师,相传在此殿祭拜能去除病痛和灾难。
无量光佛殿
大昭寺的无量光佛殿是位于大昭寺主殿北侧的一座殿堂,佛殿的入口处由两尊愤怒相的护法神镇守,左边是蓝色的金刚手菩萨,右边是红色的马头明王身相之一的措利麦瓦次嘎巴。在佛殿里,主尊无量光佛两侧是两尊小的愤怒法神,两侧的墙边分别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这座佛殿有时又被叫做"业障之殿"。
莲花生佛堂
大昭寺的莲花生佛堂是位于大昭寺主殿西侧的一座殿堂,楼梯下的一角供奉着两尊莲花生塑像,右边是一尊藏王赤襁德赞像。莲花生佛堂又称“长寿佛堂”,是专门为纪念无量寿佛(接引佛)而建的殿堂。无量寿佛是藏传佛教密宗中掌管长寿的佛,也称“长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光大日如来”“大宝法身”。
大昭寺金顶
大昭寺金顶位于拉萨市大昭寺主殿顶部,高四层,殿顶覆盖着独具一格的金顶,整个建筑雕刻精美。金顶的祥麟法轮尤为引人注目,也叫卧鹿法轮,是藏传佛教的一种象征性标志。相传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菩提伽耶(也就是野鹿苑)第一次宣讲佛法,初四谛。
寺藏文物
大昭寺作为一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自其兴建以来,便保存了大量的珍贵佛教文物与历史文献。这些文物和文献数量繁多,其中包括三百多尊佛像、二千六百多平方米的壁书以及大量的典籍档案、匾额、碑刻、唐卡、供器、乐器等。大昭寺内供奉着许多佛像,其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像、药师佛像、观音菩萨像等。大昭寺最为尊贵的文物是文成公主入藏时所带的“释迦牟尼佛锦绣像”。这尊金铜佛像高20.5厘米,制作于公元7世纪,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它具有典型的多马图拉样式艺术风格,是西藏佛像艺术的初创期代表作品,也是大昭寺的建寺佛像。大昭寺还珍藏了一批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的铜鎏金菩萨造像,这些造像是永乐皇帝赏赐给西藏地方的礼物。大昭寺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包括佛像画、故事画、装饰画等。最著名的壁画是“文成公主入藏图”,这幅壁画描绘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历史事件。大昭寺内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唐卡,其中最著名的是“绿度母唐卡”,这是一幅明代制作的唐卡,用金线绣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昭寺内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塑,包括木雕、石雕、铜雕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弥勒佛”,这是一尊明代制作的铜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大昭寺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典籍档案和历史文献,其中包括大量的佛教经典、历史记载、碑刻和账本等。
公元823年,赞普赤热巴巾和为了偃武修文,在长安、等地会盟立碑“唐蕃会盟碑”,此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会盟碑”,碑文用藏汉两种文字铭刻而成,记录了唐蕃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东南侧的“玛吉阿米”餐厅旁,有一棵古老的柳树,被称为“公主柳”,相传这棵柳树是由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这棵柳树位于“唐蕃会盟碑”旁。在“唐蕃会盟碑”和“公主柳”之间,还有一块拉萨痘碑,立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这块痘碑是用来纪念当时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为解决人民的疾病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此外,大昭寺中有4400余平方米的吐蕃和两个时期的壁画,绘画着使唐求婚、公主进藏、建造大昭寺等丰富的内容和历史。
文化活动
节日活动
大昭寺作为西藏佛教的重要圣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较著名的有传昭法会、酥油花节、燃灯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传昭法会,又称莫朗钦波节,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宗教节日,由格鲁派创始人、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拉萨市发起的一次祈祷大会延续而来。每年藏历一月初四至二十五日,西藏三大寺的僧人会在大昭寺内举行盛大的传昭法会,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在传昭法会期间,大昭寺会进行一系列宗教活动,包括诵经、朝拜佛像、堆沙、绘制唐卡、悬挂佛像等。此外,还会有许多信徒前来朝拜和参观,一些信徒还会在寺庙内住宿,进行修行和祈祷。传昭法会不仅是大昭寺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也是整个西藏自治区地区的文化盛事。传昭法会是展示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一个平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酥油花节是西藏佛教节日,在藏历正月初三举行。在节日里,大昭寺的僧人们会用酥油制作各种花卉和佛教形象,并在寺庙中展示。这些酥油花通常制作得非常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燃灯节是西藏佛教节日之一,也是大昭寺的一个重要活动。在燃灯节期间,信教群众会点燃酥油灯,为佛像照明,祈求平安吉祥。同时,大昭寺也会在广场上放置巨大的酥油灯,供游客和信教群众参观和朝拜。大昭寺还会举办一些其他的文化活动,如佛事仪式、法会、祈福活动、文化展览等。
对外交流
大昭寺作为西藏自治区最古老、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中心。为了传承和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大昭寺经常举办各种对外活动,包括宗教仪式、文化交流、佛教艺术、讲经活动、信众朝拜、慈善公益、旅游推介和藏传工艺展示等。大昭寺的宗教仪式主要包括佛事活动和法会等,这些仪式不仅是佛教信仰者们的核心活动,也是大昭寺对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大昭寺的僧人们会进行诵经、朝拜佛像、堆沙、绘制唐卡、悬挂佛像等一系列宗教活动,以祈愿和平、繁荣与幸福。大昭寺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前来访问和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领域和深度。大昭寺的佛教艺术是对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佛教艺术主要包括唐卡、壁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瑰宝。大昭寺的讲经活动也是其对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僧人会定期为信教者和游客讲述佛经和佛教教义,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藏传佛教文化。大昭寺是西藏自治区信教者心中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教者前来朝拜和参观。在朝拜期间,信教者们会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向佛像祈祷和朝拜。同时,大昭寺还会为信教者和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和其他相关服务,以方便他们进行朝拜和参观。大昭寺一直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大昭寺是西藏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和提高旅游品质,大昭寺会进行一定的旅游推介活动,向游客介绍西藏自治区的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西藏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开发与保护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罗布林卡也在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8月3日,大昭寺启动了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投入资金1817万元。工程主要对觉康主殿、释迦牟尼殿、千佛廊、内转经廊及附属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包括校正、替换歪闪、变形、断裂的木构件,替换虫蛀的木构件,对新替换的木构件进行防腐、防蛀处理,重新打筑屋顶及屋面局部,更换糟朽的挑檐局部等。维修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方法,保持原外观视觉效果。此次工程在2010年10月29日保护维修通过初步验收,2011年6月8日在寺内举行竣工典礼。
2012年6月,大昭寺启动壁画维修工程,这是首次对大昭寺室内外所有壁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维修,维修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昭寺壁画进行勘察,详细掌握大昭寺室内、室外每一块壁画的残损情况,并制定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囊廓”转经道内、外侧的壁画进行了先期维修。这些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壁画出现了多种损坏,如表层剥落、裂缝、空鼓、渗水等,还受到烟熏等影响。修复时,用布匹将壁画盖上,以保护壁画免受进一步损坏。
2020年5月,大昭寺整体安防、消防、电力提升改造及文物保护工程近期陆续实施。安防、消防项目正在安全有序开展,电力提升项目也将于近期实施,整体工程力争今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
相关文化
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学术研究领域包括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哲学等方面。许多学者在大昭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例如,《大昭寺志》《西藏佛教艺术》等著作都对大昭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大昭寺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吸引了许多诗人和文人前来参观和朝拜。他们以大昭寺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例如,藏族诗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在诗中描述过大昭寺的景象,表达了对佛祖的敬仰和对大昭寺的热爱。其他诗人和作家也在诗文中对大昭寺的美景和历史进行了描绘和赞美。大昭寺作为西藏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是许多艺术家和画家的创作源泉。他们以大昭寺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唐卡、壁画、油画、水彩画等多种形式。艺术家们通过绘画表现了大昭寺的建筑风格、佛教艺术、历史故事等方面,展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大昭寺也是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之一。一些电影和纪录片以大昭寺为主题或以西藏自治区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拍摄了大昭寺的壮丽景色和人文风情。例如,《西藏》《可可西里》《冈仁波齐》等影视作品都展现了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大昭寺的独特魅力。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也与许多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传说松赞干布曾亲自到拉萨地区选址建立大昭寺,以纪念尺尊公主对佛法的贡献。而文成公主则是第一位进入大昭寺的女施主,为大昭寺的修建做出了贡献。
重要事件
荣誉
1961年,大昭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萨市大昭寺景区于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大昭寺景区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审查,被批准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火灾
2018年2月17日18时40分,拉萨大昭寺局部发生火灾,火灾已迅速扑灭,无人员伤亡,周围一切秩序正常,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
参考资料
大昭寺:西藏最辉煌的一座吐蕃时期的建筑(图).联想搜狐奥运频道.2025-04-14
大昭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6-04
大昭寺.拉萨网.2023-06-04
大昭寺.tibetol.2023-06-04
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简介).国家发展门户网.2023-06-04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11-30
拉萨大昭寺火灾已被扑灭 暂无人员伤亡.中国新闻网.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