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美国空军中将。1937年至1945年,组建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曾任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司令、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司令,与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华。

1893年9月6日,克莱尔·李·陈纳德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康麦斯,1911年在该州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陈纳德应征入伍,在本杰明·哈里逊堡军官学校受训,并学习飞行技术,1919年获得战斗机飞行员资格。1923年至1936年,陈纳德先后任第19战斗机中队中队长,勃鲁克机场飞行教官、初级训练班主任以及空军战术学校高级战术教官等职,这期间,他结合飞行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战斗机空战战术,逐渐形成自己的空战理论。1937年,陈纳德因患耳疾提前退役。同年,应国民党政府邀请,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为了帮助中国抗战,他于1941年8月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飞虎队)”,经过专门训练后,先后在仰光泰国、缅北、云南省地区投入对日空中作战。1942年7月,“飞虎队”先后被改编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率领队伍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开辟空中运输的“驼峰航线”。1945年7月,陈纳德从陆军退役。此后,他在中国先后成立民航空运大队、民用航空公司,帮助中国国民党政府运输紧急物资。1958年7月27日,陈纳德因病逝世,终年65岁。

陈纳德率领的美国空军是美国在华的唯一作战部队,经过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拥有20000人、1000架飞机的航空队,在三年多的战斗中,他率领将士共击毁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击毙66700名敌军官兵,摧毁了573座桥梁,扭转了抗日战争空中局势。陈纳德率部支援中国地面部队,对日军运输线给予打击,阻缓、打乱了日军作战部署,使日军减少了对中国城市的狂轰滥炸。陈纳德所作出的贡献,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削弱敌空中进攻的主要因素。1945年,陈纳德被国民党政府授予“一级宝鼎大勋章”,以示褒奖。1949年,陈纳德的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在纽约出版。1958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法案,晋升陈纳德为中将,并列为美国十大空军领袖之一,授予他二级橡树叶杰出贡献奖章。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93年9月6日,陈纳德(Claire Lee-Chennault)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一个农场主家庭。少年时期,陈纳德酷爱狩猎与垂钓,中小学阶段即熟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将他的年龄虚报,得以考入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学习农学,后转入州师范学院学习,于1911年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先后做过英文教员、体育教员、工厂检查员等工作。

参军入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陈纳德进入印第安纳州的本杰明·哈里逊堡军官学校受训,因战事紧张,三个月后即毕业,成为陆军中尉,被派往在得克萨斯州特拉维斯驻防的36师服役。不久,陈纳德应征加入飞行部队,开始学习飞行技术,1919年春,陈纳德获得战斗机飞行员资格。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军队缩编,1920年他从军队退役。

退役不久,同年秋天,美国陆军组建航空兵部队,陈纳德闻讯再次应征入伍,在见习军官班受训;1923年,他调至驻防夏威夷的第19战斗机中队担任中队长。在飞行实践中,陈纳德不断探索战斗机空战理论,演练新战术,突出战斗机在空对地作战中的作用,意图发挥战斗机的空中优势。

1926年,陈纳德到得克萨斯州圣安尼奥的勃鲁克机场担任飞行教官、初级训练班主任,他开始研究空降部队作战理念,坚信用降落伞空投士兵的战法具有较强战斗力,但并未受到美国陆军的重视,却引起苏联军方的兴趣。1929年,陈纳德晋升为上尉,次年被保送到弗吉尼亚州兰利机场的空军战术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高级战术教官。这一时期,他参加空军战术问题的思考交流,以及陆空军战略地位的研讨,总结飞行训练经验,对战略轰炸机护航任务的空战理论颇有创见,不断地酝酿自己的空战理论。1934年,陈纳德出席美国联邦航空委员会举办的听证会,会上他为航空队在美国军队中的地位与作用据理力争,却因粗犷直率的性格,在赴高级军官学院进修的推荐人选中被除名,意味着将来升职前景无望。1936年,已有20年航龄的陈纳德因患耳疾,被命令停飞,于次年3月提前退役。

组建“飞虎队”

1937年7月,应国民党政府邀请,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担任“中国国家航空委员会”顾问。考察快结束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到昆明空军军官学校任飞行教官,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的中、高级飞行员。陈纳德建议中国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空军基地,建设符合作战要求的轰炸机起降机场,并依托云南省建起空袭预警系统,有力提升中国军队作战能力。

经过深入了解,陈纳德认识到中国空军力量十分薄弱,无法与日本空军抗衡,他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准备组建一个外籍空军兵团,帮助中国抗战。1941年,陈纳德受国民党政府委托,返回美国招募飞行员。他赴美国各地奔走,四处游说,在罗斯福政府暗中支持下,招募组建志愿航空队,美国军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1941年8月1日,一支由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后勤人员组成的反法西斯主义空中力量“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英文简称AVG)在重庆宣告成立,陈纳德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担任总指挥、大队长,组织志愿队成员专门训练。因部队的徽记是一只长着双翼的飞虎,被民众称为“飞虎队”。

1941年,“偷袭珍珠港”爆发,中美结为反法西斯同盟。陈纳德运用他的空战理论和独特战术,重创日军的港口、码头、船只、机场、仓库等军事设施和装备,还把美国支援的无夜航设备的P-40战斗机用于夜间作战,靠日军轰炸机排气管尾焰来确定方位,成功地拦截夜间来犯的敌机。1941年12月20日,陈纳德指挥部队击落进犯昆明市的日军9架轰炸机,另有1架逃窜。之后,陈纳德组织起数道防护网,加强对日机的远距离拦截,使之无法肆意进入重庆市、昆明等地空袭。根据战略需要,陈纳德指挥“飞虎队”奔赴仰光,与英军协同作战,保护滇缅公路安全畅通。至1942年6月,陈纳德率领“飞虎队”先后在仰光、泰国、缅北、云南省地区作战约120次,击落日机290余架。

开辟“驼峰航线”

1942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接管“飞虎队”,改编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隶属美军第十航空队建制,陈纳德担任特遣队司令,准将军衔。美国对日本宣战后,计划向中国提供13亿美元军用物资,在中国陆路国际运输通道相继被切断的情况下,大量美援物资被阻隔在印度。同年10月,陈纳德提出开通空中运输航线的建议,使货物快速运抵中国。1943年3月,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改编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担任司令,少将军衔;他带领队伍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航线长达1120公里,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起伏变化犹如驼峰,“驼峰航线”由此得名。陈纳德指挥部队在这条危险的航线上,驾机执行运输援华物资的任务,“驼峰航线”成为继滇缅公路断绝之后的空中生命线。1945年7月,由于陈纳德与美国军方驻华最高代表史迪威在空军指挥权、军用物资分配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双方激烈争论,加之缅甸、中国的战事基本结束,陈纳德被迫提交辞呈,从陆军退役,返回美国。临别之时,陈纳德被国民党政府授予“一级宝鼎大勋章”,以示褒奖。

重返中国

1945年12月,陈纳德回到中国,投入战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他前往南京、汉口、重庆市等地考察,推进组建航空公司的计划。1946年10月,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急总署”的资金支持下,他牵头成立民航空运大队,作为临时机构为中国运送救济物资。民航空运大队创建的11个月时间,即飞行200万英里,空运量近700万吨英里,同时平安接送2.7万名乘客,创下了民航业最佳安全记录,对中国战后恢复重建起到促进作用。1948年1月,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准,民用航空公司正式成立,陈纳德担任总经理,通航城市由最初的广州市桂林市、汉口、上海市柳州市南昌市七地,无固定航线,逐步发展至东北、西北,并设立了固定航线。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后,陈纳德帮助其空运军队和武器,向郑州市太原市等被围困的城市运输给养,并参与侦察和轰炸解放区。1949年5月,陈纳德制定了一项“在华反共”计划,在美国参院的听证会上进行了陈述。他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东亚将产生连锁效应,美国应向中国派出军事代表团,负责保障军队物资供应,并在连以上配置美国顾问,负责军事训练和制定作战计划;同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联合空军,民用航空公司将提供主要后勤支援。该计划预估经费为每年1.5至2亿美元。随着中国大陆基本解放,美国国务院和驻华使馆经过综合权衡,认为中国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并未同意实施“陈纳德计划”。此后,陈纳德的民用航空公司被迫转移飞行基地,总部从上海市先后迁至广州市昆明市海南岛,最后退居台湾省

1949年11月,迁到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4000名员工宣布起义,当即有12架起义飞机飞回大陆。为了使剩余71架飞机不被运回大陆,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陈纳德与国民党当局签订协议,以475万美元的期票换取两公司资产,遭到新中国的反对。随着国际时局动荡,经过三年的司法裁决,港英当局将40架本应属于中国的飞机判归陈纳德的民用航空公司所有,但这些飞机因年久失修已不具备飞行条件,陈纳德仍需按照协议支付购买费用和律师费。

1950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出于政治与军事需要,购买民用航空公司股权,意图在中国和东亚空域执行秘密任务;陈纳德虽然继续留任董事长,但已逐渐淡出公司管理,对飞行任务也不再过问。1958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为表彰陈纳德的献身精神,一致通过法案,晋升陈纳德为中将,并列为美国十大空军领袖之一,授予他二级橡树叶杰出贡献奖章。

逝世

1956年8月,陈纳德在体检时发现罹患肺癌。1958年7月27日,陈纳德因病逝世,终年65岁。美国国防部以隆重军礼将陈纳德安葬于华盛顿阿灵顿军人公墓,墓碑正面是英文墓志铭,背面以中文镌刻“陈纳德将军之墓”。

贡献与成就

作战理念

陈纳德虽然不否认轰炸机的作用,却认为战斗机在空战中更有作为。他主张对战斗机的的航程和武器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发挥战斗机的拦截作用;他重视编队作战,加强预警网络建设。他利用战术飞行教学的机会,宣传自己的空战理论,并著有《驱逐机在防御中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战证明,陈纳德的作战理念符合美国空军的战斗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军方重视。

空降兵作战:1926年,陈纳德在得克萨斯州的勃鲁克机场主管飞行训练工作,开始研究空军作战理念。他对当时流行的“轰炸机至上论”发起挑战,主张发挥空降兵的作用,坚信用降落伞空投士兵的战法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却并未得到军方重视。

战斗机拦截:陈纳德认为,战斗机是空中力量的重要支柱之一,“拦截”是战斗机在防御中的基本功能,战斗机可以发挥高速机动优势,在预定区域对来犯的敌轰炸机及时拦截,避免敌人轰炸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甚至可以直接消灭轰炸机群。

空中预警网络:针对当时美国军方不重视空袭预警侦察的短板,陈纳德指出,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空中警报网。现代战争中,没有精准的预警信息,战斗机在未知的空域将无法锁定目标。在1933年的一次演习中,陈纳德指导建立的空中警报网,成功拦截了偷袭的轰炸机

战斗机优化升级:陈纳德高度重视战斗机在进攻性轰炸中的作用,他坚持的战法与当时的“轰炸机至上论”格格不入,受到了较大的压力。陈纳德认为,战斗机可以为战略轰炸机提供空中掩护,助其完成轰炸任务;战斗机可以对敌后发动俯冲轰炸或扫射,部分履行轰炸机的职能,为此他提出加大战斗机航程,强化火力配备等保障建议,却遭到军方的排斥甚至嘲笑。

编队作战:陈纳德反对当时盛行的单机格斗战术,推崇飞机编队作战的理念。他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两只敌对力量的火力差异是武器数量差异的平方,比如,两架飞机组成编队,协同攻击单机,其作战优势不是2:1,而是4:1。因此,战斗机应集中火力,组成编队作战,才可以发挥武器的最大效用,并将之作为战斗机战术基本原则予以遵守。

个人著作

组建“飞虎队”

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陈纳德在美国招募人员,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飞虎队),编成亚当夏娃、熊猫、地狱三个中队,其主要任务是保障中国西南地区安全,打击中缅印边境地带的日军。但是,飞虎队员只能以非军事实体中央飞机制造公司(CAMCO)雇员的身份前往中国参加战斗,由中国给付报酬;在第一批赴中国的300余名志愿人员中,基本上是美国空军退役人员,包括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随后,美国支援中国的100架当时较先进的 P-40B战斗机也陆续抵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志愿队”的存在已无必要,被撤销并入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称为“飞虎队”,陈纳德改任美驻华空军总司令。1943年3月,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反攻需要,“特遣队”改扩编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因后来的空军特遣队和第十四航空队都有“飞虎队”成员,均受陈纳德指挥,故仍称为“飞虎队”。在战争初期,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以百架战机,作战百余次,取得了击落敌机299架的战绩;太平洋战争伊始,反法西斯同盟处于战局不利的情势下,“飞虎队”取得的胜利更为突出,它鼓舞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正在与法西斯作战的各国人民,赢得了普遍赞誉。陈纳德本人在“七七事变”后就自愿参加中国抗战,随后亲率“飞虎队”对日作战近四年,他的指挥才能是“飞虎队”取得战绩的重要原因,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认为,陈纳德在指挥志愿队空战中显示的领导才能、首创精神和游击战术已成为一个“典范”,被全世界的空军视为“真正的成就”。

为了保证中国抗战所必需的大批物资供应,陈纳德率领“飞虎队”为“驼峰航线”护航,并指挥航线飞行,共向中国运入736374吨物资,同时付出了468架运输机损失的代价。驼峰空运,是在没有任何飞行图纸、气象和导航资料的前提下开辟出的新航线,是中国获得外援的唯一运输方式,是挑战大自然的战斗实践,它对彻底粉碎日军大规模的封锁,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记载着陈纳德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正如陈纳德所说:“对驼峰的征服是这场战争的一项伟绩。”

抗日贡献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陈纳德率领的空军是美国在华的唯一作战部队,它作为中美军事合作抗日的象征,使中国军民受到鼓舞。陈纳德先后领导美国志愿队、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和第十四航空队,虽然开始组建的航空队飞机数量偏少,但是经过不断发展,他将一支由250人、100架飞机的小规模队伍,发展壮大为20000人、1000架飞机的航空队。在三年多的战斗中,他率队共击毁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66700名敌军官兵,摧毁了573座桥梁,自己仅损失飞机500架,扭转了空中局势,夺取了制空权。陈纳德率领部队支援中国地面部队,对日军运输线给予严重打击,阻缓、打乱了日军作战部署,并在豫淞桂战役后期和抗日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中,使日军前线部队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由于制空权的丧失,日军减少了对中国城市的狂轰滥炸,所作出的贡献,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削弱敌空中进攻的主要因素。

个人生活

陈纳德的父亲约翰·史通沃·陈纳德是一个农场主,以种植棉花与烟草为生;母亲杰西·李,出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庭,陈纳德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再婚,5年后继母去世。

1911年12月25日,陈纳德与内尔·汤普逊结婚,先后育有8个孩子;因陈纳德在中国参加抗战聚少离多,两人感情出现隔阂,1946年10月,陈纳德与妻子内尔·汤普逊离婚。

1944年,担任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记者的陈香梅结识了陈纳德,她对陈纳德及美国驻华空军的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在交往中渐渐产生感情。1947年12月21日,陈纳德与陈香梅在中国结为伉俪;1949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在广州市出生。次年3月,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生。2018年3月30日,陈香梅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家中去世,享年94岁。外孙女嘉兰惠,尼尔·陈纳德·卡洛韦。

轶事典故

中国英雄

1945年7月6日,陈纳德将军卸任时,中国政府授予他最高荣誉,云南省宣布将昆明市市区通往巫家坝机场的路更名为“陈纳德路”。

1945年月8月2日,中国政府决定当晚8点在新运广场(现在的解放碑)为陈纳德举行欢送仪式。晚上6点左右,上万人赶到现场,想一睹将军真容。当陈纳德乘坐的敞蓬吉普车出现在民族路时,整条街已是水泄不通。人们挥着手,含着泪,大声呼喊着陈纳德的名字。陈纳德深受感动,不会汉语的他流着泪,反复用“顶好”两个字回应大家。转眼就要到8点了,可陈纳德的车却被人流堵在路上无法到会场。不知谁最先想到的主意,大家推着车慢慢往前走。到后来,车子几乎被当作轿子抬进了会场。纯朴的山城人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对英雄的不舍和敬重。

为了表达敬意,当年陈纳德离开重庆市时,老百姓自发地向他赠送了上万件小礼品。中原地区政府则送了他一把金钥匙,表示中国的大门永远为他敞开,欢迎他随时回来。在老百姓赠送的礼品中,陈纳德选择了一部分带回国,如今在美国飞虎队纪念馆还收藏着十几件,包括做工精美的漆器、蜀绣等。

感情生活

1944年10月,51岁的陈纳德在记者会上遇见了19岁的中国女记者陈香梅。从这天起,他们的命运仿佛就连接了一起。这次记者会结束后不久,陈香梅就得到了陈纳德特批独家专访的机会,采访不限次数。

自从陈香梅成为陈纳德的专访记者以来,两人接触、互动频繁,暗生好感。但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双方一时没有互相表明心意。1945年7月底,陈纳德即将离开中国,分别前他对陈香梅说:“我会回来的!”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婚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陈纳德比陈香梅大32岁,同时陈香梅从小把他带大的外公外婆也对她嫁给外国人颇有不解,陈香梅的外公甚至说:“我们家族中没有人和外国人结婚,跟他们结婚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为了给两人的结婚扫除障碍,陈纳德一次次的前往陈香梅家中拜访,向陈香梅的外婆送花,陪陈香梅的外公打牌。陈香梅的家人见到陈纳德作为一位名人,而且是一位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朋友,能够如此谦卑的登门表态,最终打消了陈香梅家人的顾虑,也获得了家人的真心祝福。但陈香梅的父亲依然觉得无法接受,不过陈香梅对陈纳德的爱情是坚定而执着的,最终陈香梅的父亲也拿她没有办法。1947年12月21日,陈纳德和陈香梅在上海结婚,成为当年最具轰动性的大新闻,他们的联姻成为一段佳话。

人物评价

人物荣誉

1945年8月,蒋介石宋美龄授予陈纳德当时中国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

2015年9月2日,陈香梅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代替陈纳德接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后世纪念

飞虎队遗址公园

飞虎队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秧塘工业园,是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1941年,陈纳德率领“飞虎队”驻扎在秧塘机场,与日本空军交战时,将指挥所设置在岩洞内,旧址基本保持原貌,是美国飞虎队在华唯一现存的指挥所遗址。指挥所岩洞石壁上镌刻有中英文的飞虎队指挥所字样。在洞口巨石上有陈香梅题写的“陈纳德将军观战石”和“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志不还,寒风萧瑟”两块石碑。2011年7月,当地政府在此规划建设飞虎队遗址公园,并建有纪念馆,保存有“飞虎队”军服、勋章、老照片等 300 多件历史文物。

芷江飞虎队纪念馆

飞虎队纪念馆建成于2005年,是中国首家全面反映陈纳德及其率领的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纪念馆。该馆于2014年9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6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7年3月,纪念馆启动提质改造工程,扩建了800平方米,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基本寓意和平面“飞机”形态特征,加固了原有结构体系,改造连通入口空间,适当补缺增加功能用房。

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

2007年8月18日,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正式成立。 研究会以团结云南各界专家学者,对“飞虎队”的历史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宗旨,编辑出版了《陈纳德与陈香梅》《陈纳德飞虎队援华作战纪实(1937-1945)》《天堂乐园》等图书,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飞虎队,最后一次飞行》电视专题片。

飞虎队青少年领袖计划

2022年9月1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行仪式,启动“飞虎队青少年领袖计划”,倡导年轻一代传承中美合作的历史遗产,并肩应对新挑战。1941年,陈纳德组建“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该计划启动后,基金会将从2023年起在“飞虎队友谊学校”挑选和组织学生赴中国参观访问,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寻访第二次世界大战遗迹,重温中美人民结下的战斗情谊。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航空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1

陈纳德将军逝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1

“飞虎”将军陈纳德.昆明飞虎队纪念馆.2023-10-31

陈纳德航空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1

华府拜见陈香梅.新民网.2023-06-03

"飞虎队"陈纳德外孙女:外祖父热爱中国(图).中国新闻网.2024-04-29

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将军外孙女、陈纳德航空学院董事长嘉兰惠女士一行到校交流访问.昆明理工大学民航与航空学院.2024-04-29

揭秘飞虎队:陈纳德曾亲自驾机对日作战(图).中国新闻网.2024-05-15

揭秘飞虎队:陈纳德曾亲自驾机对日作战(2).中国新闻网.2024-05-15

纪念陈纳德诞辰130周年《档案》揭秘“飞虎将军”的战火与爱情.百家号.2024-05-15

【青云往事】飞虎将军陈纳德、华侨领袖陈香梅与青云....澎湃新闻.2024-05-15

张爱萍.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2

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旧金山华埠重新开放.光明网.2023-06-03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出席纪念飞虎队80周年历史图片展开幕式.中国新闻网.2023-06-03

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飞虎将军——陈纳德.黄埔军校同学会.2024-04-17

释新闻|这3名美国人或其遗属为何能获颁中国抗战纪念章?.澎湃新闻.2024-04-17

习近平向陈香梅女士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新闻网.2024-04-17

中国之抗战 The Battle of China (1944).豆瓣电影.2023-06-19

大轰炸 (2018).豆瓣电影.2023-06-19

血战长空 (2011).豆瓣电影.2023-06-19

《最后一战》 第1集.央视网.2024-05-06

再现“飞虎将军”陈纳德和陈香梅的传奇故事 吕薇担纲 《一千个春天》今晚成都上演(组图).网易新闻.2024-05-06

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全新开放.湖南频道.2023-06-03

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