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学名:Sinohyriopsis cumingii),又称河蚌、淡水珍珠等,是河蚌中国帆蚌属贝类。贝壳大型,扁平,壳长一般为190毫米,壳高90毫米,壳宽31毫米;壳质很厚,坚硬,外形略呈不整齐四边形。前部低而短,后部长而高。壳面具有同心环状生长轮脉。壳色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壳面由黄绿色、红棕色、翡翠色等逐渐加深变为紫褐色或棕黑色。壳内面珍珠层呈乳白色、肉红色及金黄色,富有珍珠光泽。

三角帆蚌为中国特有种,它们栖息于常年水位不干涸的大、中型湖泊及河流内,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喜生活在水质清、水流急、底质略硬的泥沙底或泥底的水域。

截至2010年评估时,三角帆蚌的全球种群数量在减少。2010年,它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三角帆蚌为中国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产珠质量好,经济价值高;肉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各类维生素、氨基酸等;还能控制水华、改善水质。

形态特征

三角帆蚌贝壳大型,扁平,壳长一般为190毫米,壳高90毫米,壳宽31毫米,最大者壳长可达240毫米;壳质很厚,坚硬,外形略呈不整齐四边形。前部低而短,后部长而高。同龄的雌蚌比雄蚌贝壳略宽厚。壳色随年龄增加而加深,壳面由黄绿色、红棕色、翡翠色等逐渐加深变为紫褐色或棕黑色。

前背缘极短,与前缘相连、向上伸展形成不明显的小冠突呈尖角状。后背缘与后缘向上伸展形成三角形帆状的后翼,约占贝壳表面积的1/4,此翼脆弱易折断,但在幼壳时保存完整。前缘钝圆,腹缘与后缘相连,呈钝角状,腹缘略呈弧形。壳顶低,不高出背缘,位于背缘近前端,约在壳长1/5处,易腐蚀。背部有从壳顶射出的3条肋脉,肋脉低,最末1条呈钝角状;末端在贝壳中线下,其余2条平而宽。一般在后背部布有数条由结节突起组成的斜行粗肋。有从壳顶向边缘射出的绿色放射状线;这种放射状线在幼壳上清楚,在成体上不大明显或不存在。壳面具有同心环状生长轮脉,轮脉在壳顶部较粗糙且排列间距也较小。

壳内面珍珠层呈乳白色、肉红色及金黄色,富有珍珠光泽。韧带较长,位于三角帆基部的前半段,外部不能发现。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深而略粗糙,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面极浅,略呈三角形。合部较发达,左右壳各具有2枚拟主齿。左壳前拟主齿细、高,呈三角锥状,后拟主齿极细而低矮,2枚后侧齿略平行且短而略粗。右壳前拟主齿一般呈长条状而低矮,后拟主齿粗大,呈三角锥状,高于前拟主齿1/2以上,有1枚后侧齿呈长条状,较左壳的高而粗。个别个体左壳后侧齿仅1枚,左右壳无后拟主齿。壳顶窝不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三角帆蚌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江西省江苏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等地区。

栖息环境

三角帆蚌栖息于常年水位不干涸的大、中型湖泊及河流内,如中国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邵伯湖、高宝湖及其周围河流等,甚至水库也有分布;喜生活在水质清、水流急、底质略硬的泥沙底或泥底的水域;在污泥底水流较缓的水域中也有,但少。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三角帆蚌属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浮游藻类、细菌、腐屑等水中微小生物为食,成蚌还可滤食多细胞藻、小型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如轮虫须苔属绿藻门硅藻等。

它们无专门捕食器官,不能主动追逐食物,而是依靠鳃上的纤毛与唇上的纤毛扇动产生水流,水中生物和有机碎屑随水流从进水管经过鳃时会被过滤或截取下来,过滤下来的颗粒在纤毛摆动下经鳃腹部的食物凹槽送到唇片;经唇片筛选的食物颗粒如适宜(大小合适、有机化合物含量较高)则被吞食进入消化道,不适宜的颗粒则以假粪的形式被排出体外。

活动特点

三角帆蚌的行动能力很弱,环境安静时可由斧足向壳的前方伸出,并固着在泥地上,再收缩蚌体缓慢向前移动;凡蚌体经过之处会留有一条浅沟;当遇到敌害时,斧足很快缩回紧闭双壳以御外敌。

生长繁殖

三角帆蚌雌雄异体。它们的繁殖季节是4~8月,繁殖盛期在5~6月,性腺于4月上、中旬成熟;此时雌蚌的卵巢淡黄色,雄性精巢白色。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只能在有水流的大小水体中自然产卵繁殖。

排放寄生

成熟的精子经过雄蚌输精管送到鳃上腔,再随着水流通过雌蚌入水孔进到体内鳃瓣间;这时雌蚌的卵子也通过输卵管到鳃瓣间,卵子在此受精卵发育。雌蚌怀卵量约40万粒。受精卵为椭圆形。受精卵在雌蚌外鳃叶中的育儿囊中排列成片状,逐渐发育成钩介幼虫,约需30~45天。此时雌蚌的外鳃膨大,呈现出橙黄色、紫色或棕色。

雌蚌排出钩介幼虫最盛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排出时,两壳猛然张开,约15~30毫米。钩介幼虫排出后借足丝贴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等鱼体上,用足丝钩在鱼鳃和鳍上,营寄生生活,在寄生过程中会吸取鱼体营养。

生长发育

钩介幼虫

在原壳逐渐包被胚体后,胚胎发育到膜内钩介幼虫期;钩介幼虫在卵膜内继续发育,先形成铰合部,逐渐向腹缘生长,形成两片近椭圆形透明的原壳,再发育为成熟的膜内钩介幼虫。

排入水中未附着的钩介幼虫:刚从三角帆蚌鳃腔中排出时,平均壳长为218.27±6.4微米,平均壳高为268.41±6.6微米,平均铰合部长为148.12±8.25微米。成熟钩介美国白灯蛾从亲蚌鳃的育儿囊排入水中时,绝大部分已破膜,呈褐色,半透明,侧面观半椭圆型,左右两壳对称,背部由铰合韧带相连,铰合部平直,两壳腹缘有棘刺,闭壳肌着生在两壳之间,壳内外套膜组织中有幼虫丝,幼虫丝一端紧贴左壳内表面,绕闭壳肌腱2~3圈,称内幼虫丝,而后幼虫丝变细向外套腔突出成细长的丝状物,称外幼虫丝;壳内侧附有外套膜组织,其表面凹凸明显,壳腹缘有稍突起的嵴和两片与腹缘相连的薄翼,嵴和翼表面分布有小而密的棘刺,未形成大而粗壮的钩。

附着于宿主鱼体的钩介幼虫:其外型变化不大,仍然是半椭圆型;大小无显著变化;壳颜色加深,内部颜色加深。

稚蚌

刚从鱼体脱落的稚蚌,呈半椭圆形,两壳外凸,呈弧形,铰合部长,形态与钩介幼虫相似,但肉足已发育形成,伸出时呈舌状,表面密布纤毛,不停的摆动;稚蚌借助足的收缩可牵动身体自由爬行,在爬行时,伸出的足可达壳长的2倍。在整个外套膜边缘密布有纤毛,长度约4微米,不停地摆动。

脱落后5~22天的稚蚌,贝壳前后端显著加长,呈椭圆形;铰合部由于生长,不再呈直线,逐步形成壳顶。脱落后23~33天的稚蚌,靠近背缘两端的生长线末端开始向上突起,逐步形成翼;后端生长速度快于前端。脱落后34~60天,后端下方的生长比前方快,生长线更为稀疏;从而使后端原来的壳开始抬高,使全高显著增加,从另一方面导致帆的形成。

自然条件下,三角帆蚌1龄体长可达3~5厘米,2龄蚌8厘米,3龄蚌11~15厘米;寿命长达15年。

人工养殖

养殖管理

在三角帆蚌繁殖季节,选择4~8龄、形状标准、体质健壮、壳色好、无病无伤的亲蚌,吊养于池塘、河沟中培育受精卵钩介幼虫成熟后采苗,并放入体质健壮、鳍条完整、无病无伤的附苗鱼;将即要脱落幼蚌的鱼放入培育池。培育幼蚌时,人工投饵。

疾病防治

三角帆蚌瘟病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淡水珍珠培育地区的一种严重疾病,危害1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不发病;流行于夏秋两季,发病当年的死亡率可达80%左右,存活下来的帆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继续死亡。发病初期,三角帆蚌的爬行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力减弱,进水孔与排水孔纤毛收缩,排粪减少,喷水无力;后期不排粪,或有少量灰白色粘液附着于排水孔,最后张壳死亡。可采用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培育幼蚌或育珠蚌前池塘彻底消毒、严格控制水源、插片进行严格无菌操作等措施来预防此病。

患水肿病的三角帆蚌症状为外套膜中央膜积水鼓胀,常和烂鳃并发;可每日用生石灰全池泼洒预防此病,或用针刺破中央膜排出积水的方法预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对野生三角帆蚌的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有些水域资源量大幅下降;多代近亲繁殖比较普遍,种质退化,育珠质量不高,抗逆性下降。截至2010年评估时,它们的全球种群数量在减少。

威胁因素

三角帆蚌资源数量受到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还面临筑坝、疏浚和寄主鱼类减少的威胁。如越南北部的过度开发,它们的自然资源迅速下降。它们会在国际贝壳拍卖会上被以低价出售,而大量被收藏。从日本引进的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对育珠品种是有益的补充,但也对三角帆蚌构成了潜在威胁。

保护等级

2010年,三角帆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三角帆蚌这一优良育珠蚌的种质资源,中国湖南省建成了第一个省级三角帆蚌原种场,并在洞庭湖区开展了三角帆蚌增殖放流活动。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三角帆蚌为中国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手术操作便利,成活率高,产珠质量好。所产精致美观的珍珠,可做工艺品和装饰品;是中国主要淡水育珠蚌,贝壳亦为制造纽扣、螺钢、镇嵌及美术雕绘等工艺品普通采用的原料,用来雕绘山水、石头及树干。肉可供人们食用,肉与壳粉可作家禽、家畜的饲料;贝壳也被人们用为盛物的用具。

营养价值

三角帆蚌肉中含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脂肪酸、各类维生素多糖、氨基酸等;其中脂肪酸主要含有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70%。它还含有丰富的锰、铁、锌、铜及少量的钴、;必需氨基酸占总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水质净化

三角帆蚌通过过滤大量水体摄取浮游植物,能有效控制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达到控制水华、改善水质作用。因其生长需要氮、磷,可同化吸收带走水中的氮、磷,这种同化作用所利用的氮、磷是完全稳定态的、不可逆转的。

参考资料

Hyriopsis cumingii.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3-05-22

Hyriopsis cumingii (Lea, 1852).itis.2024-10-30

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