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食虫类:Omnivore),又称泛食动物。指既能以动物作为食物,也能以植物作为食物的动物。有些杂食动物还可兼食一些腐败有机化合物。典型的杂食动物有猪、小家鼠、熊和鲤鱼等。
杂食动物已经进化出各种特征来帮助它们同时吃植物和动物。许多杂食动物,如人类,既有锋利的牙齿(用于撕裂肌肉组织),又有扁平的臼齿(用于研磨植物物质)。一般来说,杂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胃室和一个专门的消化道来处理食物。
与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相比,杂食动物在艰难条件下往往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它们可以调整饮食。因为杂食动物更容易找到食物,所以它们有时比饮食习惯更单一的生物更善于适应新环境。杂食动物比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杂食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食物链是指为其他生物体产生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序列。每条食物链都由几个营养级组成,这些营养级描述了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杂食动物通常与食肉动物一同占据第三个营养级。
词源定义
杂食动物是指既吃植物也吃动物的生物体。这个词源自拉丁语中的“omnis”,意为“全部或一切”,以及“vorare”,意为“吞噬或吃”。
包含群体
杂食动物是一个包含多种物种的多样化群体,其饮食习性既包含植物性食物也包含动物性食物。这个群体涵盖了熊、部分鸟类、狗、浣熊、狐属、某些昆虫以及人类。此外,杂食动物中还包括食腐动物,即那些以动物遗骸为食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捕食其他动物的动物被定义为捕食者,而被捕食的动物则被视为猎物。杂食动物因其既捕食其他动物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因此兼具捕食者与猎物的双重身份。
在鸟类中,杂食性普遍存在。例如,欧亚鸲既从地面啄食植物病原线虫,也享用浆果;非洲鸵鸟则以草和其他植物为主食,同时也会捕食蜥蜴和昆虫。大部分哺乳动物是杂食性动物,例如加拿大臭鼬的食谱包括啮齿动物、蜥蜴、蜜蜂属以及多种植物性食物。爬行纲中,箱龟既吃小鱼、青蛙等动物,也吃花、浆果和根。鱼类中,奥帕莱鱼以海藻为主食,同时捕食海藻间的小生物,展现出杂食性特征。
在昆虫界,蚂蚁也是杂食动物的代表,它们既吃种子、花蜜,也捕食其他昆虫。食腐行为在杂食动物中也不罕见,如熊瞎子在主要吃坚果、浆果等水果的同时,也会吃死动物。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通常被认为是食肉动物的动物实际上也是杂食性的,如赤狐既捕食兔子也吃水果。同样,一些通常被视为食草动物的动物,如松鼠,在主要以坚果、水果和种子为食的同时,也会捕食昆虫、益鸟等小动物。
生物特征
杂食动物已经进化出各种特征来帮助它们同时吃植物和动物。许多杂食动物,如人类,既有锋利的牙齿(用于撕裂肌肉组织),又有扁平的臼齿(用于研磨植物物质)。然而,有些杂食动物,如鸡,没有牙齿,会整体吞下食物。一般来说,杂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胃室和一个专门的消化道来处理食物。
环境适应
由于杂食动物的饮食多样化,它们具有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优势。如果一个食肉动物在一个没有猎物的栖息地中,它会很快灭绝,而杂食动物则可以通过吃植物来生存。
与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相比,杂食动物在艰难条件下往往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它们可以调整饮食。如果一条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三文鱼或其他动物消失了,生活在该栖息地的大型猫科动物将无法生存。猫是食肉动物,不能从植物材料中消化或获取营养。然而,灰熊仍然可以靠吃浆果、水果、根和昆虫生存。
因为杂食动物更容易找到食物,所以它们有时比饮食习惯更单一的生物更善于适应新环境。杂食动物比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人类在建造房屋、商业和农业的过程中,破坏了杂食动物的栖息地。食草动物如大象如果没有大量的树木和草可吃就无法生存。但是杂食动物如负鼠、普通海鸥和许多种类的猴子很容易适应城市地区和农田的生活,它们经常在垃圾桶里找到食物。
营养级地位判定
营养级地位
杂食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食物链是指为其他生物体产生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序列。每条食物链都由几个营养级组成,这些营养级描述了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杂食动物通常与食肉动物一同占据第三个营养级。
在食谱宽度的划分中,杂食动物属于多食性或泛食性消费者。许多食微生物动物多属杂食,它们并不区分动物或植物,如某些植物病原线虫、节肢动物门;大多杂食脊椎动物在取食中存在偏好,特别是一些哺乳动物,如熊、人类等,会根据营养需求和取食难度、策略,在动物和植物之间选择食物。
判定方法
根据能量传递路线判断
从能量传递与物质转化的角度定义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生产者引入能量、形成有机化合物,消费者传递能量,分解者释放能量、分解有机物。分解者划分从生态系统整体角度出发,依据主要作用而非唯一作用界定。若清楚特定能量传递过程,可判定生物营养级地位;反之则不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因食物网复杂,确定营养级地位需深入了解食性。
根据动物食性判定
多数动物食性复杂,其营养级较难确定,常从食性角度分析计算。具体做法是用数值表示理想食物链环节,调查生物食性(有多种调查方法),选择公式计算判定。如军曹鱼和蝗虫的营养级计算。单一食性动物营养级与理想食物链相应等级相同,食虫植物的营养级需根据其能量传递过程或自养与异养能量比例确定。但判断动物食性复杂、耗时且困难,应用有限。
利用稳定同位素研究
稳定同位素如碳、氮同位素在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且有利用价值。被生物吸收后,其含量随食物链延长和营养级升高会有变化。通过测定不同生物体内稳定同位素相对含量,并与食物链、食物网结构比较,可判断其营养地位。如测定黄海、东海不同鱼类营养级,先获取生物样本制成待测样品,测量氮同位素绝对值并取比值,再用公式计算营养级数值。
相关动物
鲸鲨
鲸鲨(Whale shark,学名:Rhincodon typus),别名斑纹须鲨、大憨鲨,属须鲨目鯨鲨科鯨鲨属,鲸鲨体庞大,延长粗大,头平扁而宽,尾细小。每侧具2行纵行皮。口裂宽巨大,端位。眼小,圆形,无瞬膜。牙细小而多,圆锥形,齿尖向后倾斜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鳃孔5个,宽大,最后2个位于鳍基底上方。鳃耙角质,分成许多细枝,交结面密筛状。背鳍2个,无硬棘,第二背鳍与鳍相对;胸鳍宽大,尾鳍分叉。体灰褐色或青褐色,具许多黄色斑点和横纹。通常体长为10m左右,最大可达20m,重量大于5000kg,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侧具2行皮嵴;口巨大,端位;鼻孔开口于口内;具海绵状耙,生活于暖温性大洋海区的中上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区,分布在南北纬 30~35°的范围内。也会有迁移行为,有时在北纬41°和南纬 36.5°之间洄游。鲸鲨除了吃浮游生物和鱼类外,也会以植物为食,这使该标志性鱼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杂食动物。
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名大猫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栖居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较大。大熊猫性情较温顺,很少主动发起攻击。它们的视觉和听觉相当迟钝,但嗅觉稍好。虽然它们躯体笨重,却很善于攀爬,当遭遇危险时,能迅速爬到大树上。除交配期外,大熊猫常独自生活。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但因为竹子的能量很低,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能量消耗,大熊猫一天中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觅食,剩下的时间则花费在休息和游玩上。另外,大熊猫从不冬眠。它们也偶食小动物、鸟卵或野果。它们的消化与咀嚼能力很强,能把直径2厘米多的竹竿咬碎并咽下。大能猫的食量很大,在自然环境中,一天要吃几十千克竹子。吃东西时,它们一般背靠树干坐下,用前掌握住竹子送入口中。雌性大熊猫一般每胎产仔1~2只,而且雌性大熊猫没有能力将幼仔全部养活。缓慢的繁殖,加上日益减少的栖息地和人类的捕杀,都导致了大熊猫数目的减少。中国的绝大部分大熊猫都生活在特设的自然保护区中。
蚂蚁
蚂蚁(蚂蚁),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蚊科的社会性昆虫,分布于全世界,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陆生动物。大多数蚂蚁是杂食性昆虫,几乎所有蚂蚁种类在其一生中均能或多或少取食其他动物或其尸体。但依其食性可以划分为2大类:植食性和肉食性。行军蚁(Dorus)能取食植物根部;收获蚁(Messor)和小家蚁(Monomorium)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并把种子搬回巢内贮藏以度过干旱寒冷的冬季;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切叶蚁亚科(Mymmicinae)和蚁亚科(Fomicinae)的许多种类以植物和同石蝇蚜、蚧、蝉等分泌的蜜露为食;而顶切叶蚁(Acrompmmex)、阿塔蚁(Ana)等能在蚁巢内培养真菌作为食物。这些类群处于食物链中的第二级。大多数种类能以小型节肢动物门或其它小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处于食物链中的第三或第四级。自蚁(Aenicus) 、游蚁(Eciton)、猛蚁(Ponerinae)等是专性肉食性昆虫;蚂蚁获取动物蛋白质的另一种来源是取食其他种类蚂蚁的幼体,在食物异常缺乏情况下许多种类能取食自己的幼体以获得生存,雌蚁常常取食自己的卵。
老鼠
广义的“鼠”为所有啮齿目动物,是哺乳类动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有34科2368种,约占哺乳动物(5853种)总数的1/2,能在多种生态环境下生活,它们遍布全球。而狭义的“鼠”特指鼠科,也有776种之多。从本质上说,鼠类是植食性动物,但人类环境中生存的老鼠食性有所改变,成为杂食性动物,粮食、肉类、水果、蔬菜都能取食。不同种类的老鼠对食物的偏好有所区别,常见的家栖鼠中,小家鼠偏好植物性食物,褐家鼠偏好动物性食物。
野猪
野猪是一种中型哺乳动物,起源于欧洲和亚洲,被广泛引入北美,分布范围极广。不同地区所产的野猪大小也各不相同,整体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环境适应性极强,栖息环境跨越温带与热带。野猪是杂食性的动物,主要以植物物质为食。
参考资料
每日科学:鲸鲨最大杂食动物.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9
Omnivores.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11-19
omnivore.美国《国家地理》.2024-11-19
杂食动物.《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19
“大熊猫”这个名字的由来.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9
家里的自然课(二) ︱ 鼠年说鼠,这些童年记忆里的老鼠形象你还记得吗?.澎湃新闻.2024-11-19
野猪:遍布世界的杂食性动物.CCTV.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