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Tianjin First Central Hospital)是一所以器官移植、急救医学、耳鼻喉专业学科为特色,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天津市医学中心之一。首任院长张纪正,现任院长由沈中阳担任。
医院始建于1942年,原名天和医院,后与中纺医院、邮电医院和恩光医院合并。1956年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994年4月7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认定为“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有复康路院区和水西院区两个院区,总床位数3200张,设有50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重症医学科、器官移植科、检验科、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科、感染科等6个科室入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拥有重症医学、器官移植外科学、临床诊断学、麻醉学、耳鼻咽喉科学、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泌尿外科学等9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年门急诊病人200万余人次。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博士280余人、硕士850余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专家人才称号30余人,天津市市级专家人才称号50余人。
自十二五以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获批各级课题27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1项,取得科研成果360余项,获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各级科技奖项35项。2008年,医院被国家指定为“北京奥运会”天津赛区唯一的定点医院。2019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愿参与改革,成为天津市首批DRG付费试点医院。2020年获批为国家疫情重症救治基地。在复旦大学版《2021年华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位居第4位,普通外科整形科、烧伤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药学、变态反应科等均获得提名。
历史沿革
更名合并
1942年春,医师张纪正、方先之、柯应夔、邓家栋建立起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前身—天和医院,院址为当时马场道原西湖饭店(今天津市妇女保健所)。7月1日正式开业,张纪正任院长。同年,金显宅、卞万年、方先之、林、曾昭德等七人开办私立恩光医院,院址位于黄家花园(今成都道河北路口)。1949年,天津中纺公司诊疗所价购犹太医院,成立天津中纺医院,地址为天津十区武昌道二十一号,万福恩任院长。次年,天津中纺医院改组更名为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1956年10月,华北纺织局第一医院、邮电医院、天和医院以及恩光医院部分专家合并组建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高速发展
1992年10月8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新大楼竣工并全面开诊,医院病床726张,建筑面积67400平方米,院址为南开区复康路24号。1994年4月7日,卫生局发文确定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4月12日,天津市工人医院并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其名称改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同年,该院与钢管公司职工医院联营挂牌仪式举行,钢管公司职工医院正式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钢管医院”。2006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器官移植中心大楼竣工。新落成的器官移植中心大楼总床位500余张,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同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被国家人事部正式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了天津市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014年,天津市首家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挂牌成立。2017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签约成为南开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0月29日,医院获得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之一。次年,由国家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AMS)评价研究基地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授牌,称为国家抗菌药物管理评价研究基地。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合作共建的南开大学移植医学研究院揭牌成立。2023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献血屋正式启用。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博士280余人、硕士850余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专家人才称号30余人,天津市级专家人才称号50余人。总床位数3200张。设有临床医技学科50个,拥有8个市级质量控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6个附设研究所。年门急诊病人200万余人次。医院设备齐全,拥有前处理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院区分布
截至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有复康路院区和水西院区,双院区秉持同质化管理。
复康路院区
复康院路区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总院区,位于南开区复康路24号。院区拥有A~F6个区域,其中A区为器官移植中心,B区、D区均为住院部,C区为学术报告厅,E区包括门诊部、急诊部、胸痛中心以及国际诊疗中心。F区为病案室。床位数1200张,医疗重点为老幼妇儿及慢病治疗。设有临床医技学科50个,其中重症医学科、器官移植科、检验科、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科、感染科等6个科室入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院设备齐全,拥有16排多层螺旋CT、1.5T磁共振及全身PET/CT,电子支气管镜、肺功能仪、过敏原检查、消化道内镜等检验设备。
水西院区
2023年4月12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新址扩建项目(水西院区)正式启用。该院区位于西青区保山西道2号。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水西院区设置床位规模2000张,设计日门诊接诊量7000人次,日急诊量1200人次。水西院区以疑难危重患者救治为主,共开设55类门诊号,涵盖内科、外科、小儿科、放射科、放疗科、超声科、肿瘤学、麻醉科、营养科、妇科学、生殖健康科、皮肤科等门诊。同时,内外科急诊也已同期展开。院区各功能检查室均已齐备,已可开展包括DR\CT\MRI及各类超声、心电图、肺功能、脑电图、肌电图、经颅多普勒、消化内镜、呼吸内镜等各类检查。水西院区优化了血透中心、放疗中心、手术中心、急诊科4个领域医疗资源配置。血透中心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设有3个独立诊疗区域、168台血液透析机,可承载门诊及住院透析患者600余人。放疗中心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承载日门诊及住院肿瘤放疗患者300余人,不仅能实现无创精确放疗还能在手术同时进行照射。手术中心总面积约14000平方米、共计45个手术间,设置了术中放疗手术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间等,并配备骨科天玑机器人、耳鼻喉术中导航系统等医疗设备。急诊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日接诊量可达1200人次,预测极端接诊量3000人次。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有重症医学科、器官移植科、检验科、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科、感染科等6个科室入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国家重点临床专科
重症医学科
科室由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王今达等急救专家创建,在临床诊疗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脓毒症、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单一脏器衰竭(如ARF、ARDS、DIC)、脓毒症、急性中毒、多发创伤、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以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监护具备临床经验。科室共有床位57张,4个病区,其中监护病床30张(3个病区),过渡病床27张(1个病区)。每年收治各种危重患者1600余例,抢救成功率可达90%以上。共有医护人员120人,医生37人,护士83人,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64人。其中特贴专家1人,博士5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28人。
器官移植科
科室成立于1998年,在国家863计划器官移植领域专家沈中阳教授的带领下成为可以同时开展肝脏、肾脏、心脏、胰腺、小肠、肺脏、眼角膜以及胰岛细胞移植的器官移植中心,设有肝移植科、肾移植科、心脏移植科、小儿肝移植科、肝胆外科、细胞移植科、移植监护室、血透中心、移植实验室等学科,是亚洲大规模器官移植中心之一,也是被Clinical Transplants(临床移植)收录的中国大陆器官移植中心。2006年由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成为“中国肝脏移植培训中心”。科室完成肝移植手术近万例,约占中国总例数的三分之一。同时,中心协助中国22个省市80家医疗单位成功开展首例肝移植,推动了中国肝脏移植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开展。
检验科
科室是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临床检测实验室。共有工作人员72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4人,博士1人,硕士11人。检验科于2012年3月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共包括五个专业组分别为:临检组、生化组、免疫组、微生物组、急诊组。科室共开展日常400多项检验项目。该科室于2007年初步完成科室医院计算机(LIS)与(HIS)联网,同时配合网管中心完成了检验科内部网络的升级,检验数据实行计算机管理。
中西医结合科
科室是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下设临床科室之一,1997年研究所实验室成为“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2010年成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工作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有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人。科室以治疗老年性多器官功能不全为科室定位,形成三个病种优势诊疗:脓毒症、老年多脏器功能不全、休克型肺炎;此外,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各种慢性疑难杂病,比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肺纤维化、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性肾盂肾炎、缺血性肠病等具备诊治经验。每年收治各种危重患者约7000余例。率先提出了感染性多脏衰“菌毒炎并治”新理论及脓毒症MODS中西医结合“三证三法”治疗原则,降低了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
感染科
科室是2004年成立的集医、教、研为一体临床科室,专门从事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独立临床科室,是研究、诊断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非传染病)及疑难杂症的专业科室。有医护人员21人,其中医师10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固定床位27张,收治的病种主要为感染性疾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涉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对于重症感染、免疫低下人群感染、耐药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和难治性感染等已形成科室特色。拥有齐全的设备和仪器,其中,细菌及真菌培养和鉴定、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的鉴定和药敏、结核活化T淋巴细胞干扰素释放实验达到实验室要求水平。同时,科室还承担肠道门诊、流感爆发期间发热门诊、发热病房的管理工作以及医院内外的会诊工作。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危重病急救医学王今达教授创新提出感染性多脏衰“菌毒炎并治”新理论(即以抗生素杀菌、抑菌,以清热解毒中药抗毒、解毒,就形成“菌毒并治”的理论基础,炎性介质的瀑布样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拮抗炎性介质可以提高治愈率,进而完善成“菌毒炎并治”理论)及脓毒症MODS中西医结合“三证三法”治疗原则(即毒热证与清热解毒法;血证与活血化瘀药法;急性虚证与扶正固本法),大大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研究创立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后乙肝再感染的综合防治体系(全国使用的标准方案),使移植后乙肝再感染率从80%以上下降到5%以下,肝移植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从2-3年延至长期生存,突破中国肝脏移植瓶颈。
2009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自主研究发明了腔静脉—主动脉转流法行Glenn术和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该项成果于2009年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发表,填补了此项技术的中国及国际空白。
2015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作为牵头单位成功完成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器官移植关键技术项目。
2016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组织并执笔制订《中国肝移植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中国临床肝移植术后乙肝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2020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沈中阳教授团队的一项成果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揭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人胰岛的去分化,修复病态胰岛。这项研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全新且强有力的证据。
医学实践
1994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一例原位肝移植手术,该手术为天津市首例成功手术。
1994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中国长期存活的肝移植病例,保持中国生存纪录11年。
2009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多米诺加活体供肝双肝移植及国际首例同期同供者捐献成人间亲体肝肾联合移植。
2011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院长及团队在器官移植中心完成成人间腹腔镜辅助、小切口切取含肝中静脉右半肝亲体肝移植术,6月7日又完成了第二例同样的手术。两例手术均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长度分别为13cm和10cm。这两例手术的完成填补了中国腔镜辅助小切口切取供肝的空白。
2015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成功完成二尖瓣置换同期肺静脉隔离左房减容术消除房颤,中国和国际上尚无此术式的报道。
2023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与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通力合作,成功完成国际首例1型糖尿病受试者化学重编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CiPSC)分化的胰岛样细胞移植手术。
教育科研
教育
教学培训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是南开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是国家及天津市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拥有重症医学、器官移植外科学、临床诊断学、麻醉学、耳鼻咽喉科学、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泌尿外科学等9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100余人,承担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等六所高等院校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工作。
同时,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承担天津市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医院为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培训实践基地、全国百佳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基地。
关联院校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由近代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初步形成了八里台镇校区、津南校区、泰达校区“一校三区”办学格局。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占地443.12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1.6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校区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09万平方米。
南开大学有专业学院27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在全球学科评价体系中,前1%学科16个,化学和材料科学进入前1‰。有本科专业8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6个。学校有专任教师2270人,其中教授951人、副教授872人;有博士生导师979人、硕士生导师824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3人。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9门,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8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6项。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天津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1994年6月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正式组建成立天津医科大学。1996年12月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院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有气象台路与广东路2个校区和7所大学医院。本科专业21个,设有19个学院(系)和1个独立学院。包含大学医院在内学校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669人,其中正高级797人,副高级1608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38人次,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
天津医科大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24个,天津市级教学名师34人,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生导师504人,硕士生导师1665人。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8个;天津市顶尖学科3个,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研究所16个,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部共建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并获滚动支持。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学校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唯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设有静海团泊校区、南开玉泉路校区。主校区坐落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占地26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全校(含附院)在编教职工404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1人为兼聘),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教学大师奖获得者1人。
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3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综合基地、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和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第二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是天津市中医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天津市新冠肺炎多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导中心、天津市中医康复中心。此外,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合作,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承担天津中医药大学部分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
科研平台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有国家卫健委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移植医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听觉言语与平衡医学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血栓与止血研究所、天津市医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等6个附设研究所。
临床研究中心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和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实验室三个临床研究中心。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是天津市较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资格认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06年器官移植专业取得资格认定证书。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各专业的积极努力下,2013年重症医学、血液、骨科、耳鼻咽喉、神经内科、心血管、感染、老年病等8个专业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资格认定证书。机构设有办公室、资料档案室和中心化试验药房。机构主任由沈中阳院长担任。机构办公室主要负责新药、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临床试验及申办方发起的上市后临床研究的项目管理,与申办方、CRO公司及各专业的协调和监督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负责临床研究人员GCP培训,以及专业资格复核及新专业申报工作等。机构承接了20余项国际及中国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主要涵盖新型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生物制剂等临床研究;另承接了20余项器械及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试验。本机构是天津医院协会临床研究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发起单位之一,同时也是中关村玖泰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之一。
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
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隶属于药学部,有专职人员3人,主要从事临床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工作、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患者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和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实验室开展其它治疗药物监测项目,为医院重症监护、感染、血液等科室提供监测服务。常规的监测项目有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环胞素A、雷帕霉素)、万古霉素、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以科研为目的的测定项目有利奈唑胺、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分析。治疗药物监测室平均每年为20000多例患者提供血药浓度监测服务,填补天津市免疫抑制剂监测多项技术空白。
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实验室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快速发展起来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个体化基因型检测,使医生和患者了解个人药物反应的遗传特征,有助于临床选择适合的药物,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满意的药物治疗效果。实验室已在移植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等科室开展了药物代谢基因测序工作,检测项目包括:免疫抑制剂相关位点、肿瘤靶向药物相关位点、肿瘤化疗药物相关位点、mRNA蛋白表达、乙肝耐药基因、抗凝药物、降脂药物、降糖药物等相关基因检测。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临床合理用药,弥补了以往只根据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的不足,也为某些以前无法解释的药效学现象找到了答案。
重点学科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拥有重症医学、器官移植外科学、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耳鼻咽喉科学、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泌尿外科学等9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
重症医学
重症医学于1989年创办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杂志”2个国家级专业杂志。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诊疗中心。于1997年经批准成立“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科室是天津市临床重点学科、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国家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此外,科室先后开展国家级省市级基金项目3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近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批科技成果20余项,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西医结合学会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器官移植外科学
1998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外科正式成立,是器官移植专业学科。2000年,移植外科正式被命名为天津市器官移植中心。次年,被评为天津市医药卫生重点学科。科室2015年作为牵头单位成功完成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器官移植关键技术项目。科室下设多个学科,包括:肝移植科、儿童器官移植科、肝胆外科、小儿肝移植科、肾移植一科、肾移植二科、心脏移植科、细胞移植科、外科ICU和移植内科。
其中肝移植科带头人为蒋文涛教授,他带领学科先后主持完成9项包括“863”课题在内的国家级课题及市级课题,在SCI收录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肝移植相关的专业论文、综述四十余篇。参与多部肝移植专业书籍编写工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参与完成多项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空白项目,多次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儿童器官移植科带头人高伟教授,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基金等项目1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24篇。获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4项。小儿肝移植科带头人吴迪教授,先后在中国和国际核心专业期刊发表文章数十余篇,先后获中国抗癌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与完成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心脏移植科带头人为孔祥荣教授,完成科研课题15项;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著作编写5部。
临床诊断学
检验科是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临床检测实验室,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天津市"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通过ISO15189质量体系认可、NGSP一级实验室认证,为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网和真菌耐药监测网省级中心单位,天津市临床检验中心挂靠医院。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承担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天津市科技局生物医药重大攻关专项、天津市卫健委科技基金等项目多项,每年发表SCI论文多篇。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获批“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拥有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为国家及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超声、核医学专业基地、天津市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控制专家组(医技)挂靠及组长单位。学科先后承担及参加各级课题9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承担3项、合作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合作2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合作3项、天津市攻关项目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天津市科委项目2项,天津市局级项目12项;获各级成果奖17项。主持/合作(在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市级4项、局级7项。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天津科技进步奖9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著作50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35余篇。
麻醉学
麻醉科于2018年获批“天津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学科获批国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5项,天津市卫健委科技基金6项,先后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次,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学重点专业基地及中华护理学会麻醉专科护士全国培训基地。
耳鼻咽喉科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由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林必锦教授于1956年创建,1989年建立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2018年获批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天津市耳鼻咽喉科质控中心并成立天津市听觉言语与平衡医学重点实验室。学科研究的“下鼻甲骨折移位术”获局级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发表推广并被美国生物医学文摘收录。鼻侧切开加冷冻治疗鼻腔鼻窦内反性乳头状瘤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供了方法,获局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心血管病学
心血管内科下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科、心律失常科、高血压科和心力衰竭科。为国家卫健委属冠脉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为首批胸痛示范基地,为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
血液病学
血液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血液病专科,是天津市的优势学科,在天津三级甲等医院复评审中作为重点学科检查,通过了专家认可。同时也是中华骨髓库及中国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定点单位,天津市首家获骨髓移植资格的单位,SFDA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泌尿外科学
泌尿外科是1956年由中国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泌尿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施锡恩教授组建的独立泌尿外科专科,也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基地及泌尿外科微创培训基地。学科获批国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天津市卫健委科技基金3项,201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每年发表核心期刊文章及SCI文章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科研成果
十二五以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获批各级课题27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1项,取得科研成果360余项,获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各级科技奖项35项。
自研药物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研制的国家级二类急救中药“血必净”,作为唯一治疗脓毒症有效药物于2003年上市,在全国各大医院普遍应用,已取得治疗效果。
期刊杂志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期刊(CN 11-9334/R,ISSN 2095-5332)于2013年1月创刊,双月刊,出刊日为单月20日。主编沈中阳教授。沈中阳,天津市医学会会长、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天津市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副主编刘永锋、石炳毅、薛武军、郑虹教授。收录数据库包括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作为实用类科学期刊,期刊贴近临床实践,注重对中国和国际器官移植新理念、新疗法、新技术的介绍,传播了临床经验与成果。
该刊注重增加评述性、导向性文稿,突出学术优势;作为电子期刊,实现了纸媒体、光盘媒体、网络媒体的覆盖。通过每期重点专题的形式先后刊发了糖皮质激素及器官移植免疫调节、联合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抗病毒治疗、移植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器官移植患者的术前评价与管理、器官移植领域影像技术的进展及介入性治疗、胰岛细胞移植的现状与展望等重要专题内容。2017年10月31日,该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声誉与排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在2017年度中国医疗机构品牌传播百强榜上医院荣登公立医院(省级)五十强,获2018年度中国医疗机构品牌传播百强榜·公立医院(省级)四十强,也是天津唯一一家登榜医疗机构。
在复旦版《2021年华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位居第4位,普通外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药学、变态反应科等均获得提名。
2022年4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入选天津市工人先锋号推荐集体公示名单。
院内专家
沈中阳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沈中阳教授于1998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专业学科,并带领团队先后协助全国近70家医疗单位开展临床肝移植工作,推动了肝移植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率先创立了乙肝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综合防治体系,提出的联合用药方案于全国推广,使乙肝相关性肝病从肝移植禁忌证变为适应证,使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率由80%以上降到5%以下,使中国肝移植患者平均生存期从2-3年延至长期生存,突破了中国肝移植发展的瓶颈。2016年,他组织并执笔制订《中国肝移植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中国临床肝移植术后乙肝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他也是国家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组织制定中国心脏死亡及脑死亡标准,制定中国器官获取和使用规范,推动中国首部器官捐献地方条例及中国器官捐献体系的建立,提高中国器官移植的国际认同度。
李志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擅长:李志军教授长期从事ICU和中西医结合急救临床及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危重症,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特色,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MODS、ARDS等急危重症及急慢性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王勇强
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重症监护科科主任(兼),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等学术兼职。
擅长:王勇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危重症发病机制及治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其中SCI9篇,中华17篇,参编著作1册,译著1册。主持课题获科技成果1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孔祥荣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心脏移植科科主任(兼),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所属心脏移植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心肺移植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编委、心血管外科电子杂志编委。
擅长:孔祥荣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31年,共参与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15000余例,主刀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90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99%。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各种动脉瘤的大血管移植术、各类瓣膜疾病的瓣膜置换术、脏器移植等方面具备临床经验。曾于2000年赴澳大利亚查理王子医院专项研修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心脏移植术。2002年再次赴美国纽约研修,并多次赴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瑞士,荷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共完成科研课题15项,并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著作编写5部。
李小兵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整形与烧伤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烧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整形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国烧伤分会常务委员、《中华烧伤杂志》编委、《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编委、《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编委、天津医学美学与美容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会长、天津烧伤分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李小兵教授1984年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曾多次赴瑞典Uppsala大学医院学习。长期从事烧伤和整形临床教学工作,对烧伤创面的治疗和修复、体表皮肤的肿物手术切除创面的治疗具备经验。在天津市较早开展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整形急诊修复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整合该院换药室成立了伤口治疗中心,以整形与烧伤外科为依托,借用大型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对各种慢性伤口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资质认定
1994年4月7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被认定为“三级甲等医院”。
2019年10月29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获得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之一。
2020年4月21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批准获得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
2020年11月21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被授予“国家抗菌药物管理评价研究基地。
参考资料
医院概况.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来院交通.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领导团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大事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6-23
医院介绍(中文).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7-31
大事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DRG付费试点、社区医院全科门诊……本市看病就医将有新变化!.百家号.2024-02-16
2021年医院排行榜.复旦版《2021年华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2023-05-2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014年大事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7-31
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国家卫健委网站.2023-09-20
新闻间丨授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被授予“国家抗菌药物管理评价研究基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6-23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与南开大学共建移植医学研究院,沈中阳任院长.中国网.2023-07-31
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献血屋启用.天津日报数字报纸.2024-02-18
科室介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院内分布.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7-31
科室介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7-31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正式启用.新华网.2023-07-31
科室介绍.重症医学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科室介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科室介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科室导航.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心血管外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科室特色.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沈中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科研新成果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发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衰竭新机制.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6-23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011年大事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7-31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015年大事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联合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获重大临床突破!成功完成国际首例CiPSC诱导的胰岛细胞移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7-31
学校简介.南开大学.2023-07-31
医大简介.天津医科大学.2023-07-31
学校概况.天津中医药大学.2023-07-31
科室风采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普通外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科室风采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肝移植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蒋文涛.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高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吴迪.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孔祥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荣誉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九个学科获批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科室介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科室特色.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科室介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科室介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8-03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23-07-31
新闻间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承办的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6-23
荣誉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荣获「中国医疗机构品牌传播百强榜·公立医院五十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6-23
荣誉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荣获「中国医疗机构品牌传播百强榜·公立医院四十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6-23
天津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候选名单公示 这些个人、集体上榜.天津文明网.2024-02-18
中西医结合科.李志军.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王勇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孔祥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李小兵.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23-05-22
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 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名单.卫健委网站.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