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骈
田骈,通称田子或田骈子,齐国人。因齐之田氏出于陈,故又称陈骈或陈骈子。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前后,卒于前280年左右,是稷下学宫中著名的先生之一。在长期的稷下活动中,田骈治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著有《田子》一书。关于《田子》书,《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有二十五篇,今已不存。
田骈的思想属稷下黄老学派,他与慎到、环渊、接予等学者在稷下创立了黄老学派,建立起了以道、法为主体,兼采儒、墨、名、阴阳诸家之说而倾向法治的思想系统,黄老之学是道家与法家的统一。田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术观、齐物观和法治观。他的道术观没有抓住道的本质,他的齐物观没有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他的法治观则尚法而无法。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愧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人物生平
梁玉绳曰:“田骈始见《齐策》《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又名广,齐人;亦曰田子,亦曰陈骈,亦曰陈骈子。”田、陈古音通,陈骈即为田骈也。田骈是“稷下学宫先生”之一,唐陆德明《庄子释文》“田骈”条下注曰:“游稷下,著书十五篇”。其生卒年月现已不可确考,根据诸书所载的材料可知,他活跃于齐宣王时期,田地时似已步入晚年。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黄丽晴经过考证得出田骈的生卒年大约为前 350 年——前 284 年,而周立升则认为田骈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前后,卒于前280年左右。班固云:田子“名骈,齐人,游稷下学宫,号天口骈”(《汉书·艺文志》)。李善注《文选》引《七略》云:“田骈好谈论,故齐人为语曰‘天口骈’。天口者,言田骈子不可穷其口若事天。”(《文选·宣德皇后令注》)就是说,他口才好,妙论无穷,难以辩倒他。在稷下学宫中,田骈以学问广博、知识丰富、善于谈辩名闻遐迩、蜚声当世。
不治而议论
稷下学宫,历史悠久,早在齐桓公时就设立了。汉末徐干曾追述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官(馆),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中论·亡国》)此田午谓田午,公元前375年至前357年在位。后来其子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威王 以纳谏用能,励志图强名著史册。在齐威王继承 父业时,稷下学宫已有相当规模了。到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发展至鼎盛。“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谓“不治而议论”是说不担任政府行政职务却参与议论政事,相当于政府部门的“参事”或“智囊”。有则故事记述了田骈“不治而议论”的情况。故事说,有个齐国人往见田骈,说:“闻听先生品行高尚,声称不做官,一心只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到的?”那人答曰:“从邻家女儿处听来。”田骈问:“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未满三十岁却有七个孩子,名义上是不嫁,却比出嫁还厉害。如今先生不做官,却有俸禄千钟,仆役百人,名义上是不做官,却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当即表示不接受他的意见而加以谢绝。
这个故事,在《战国策·齐策》中是这样记载的: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除夕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故事可能有些夸张,亦带有讽刺的意味,但它道出了田骈作为稷下学宫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生动景象。
论士之风度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称霸诸侯,都非常注意礼贤下士,在“士”中选拔人材,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那些想要捞到荣名厚禄的“士”,也都大显了身手。有的被聘为宰相或尊为上卿,有的往来各国被隆礼相待,真是“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论衡·效力》)。足见其身价之高,其能量之大。齐国历来就有“蓄士”、“养士”的传统,稷下学宫更是广开仕途,使齐国“养士”之风予以制度化。威王、宣王等把人才视为“明珠”,各国的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人才济济,美不胜收。对于“士”,田骈曾发表过自己的高见。《吕氏春秋·士容》篇记载说: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田子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弟子谓田骈曰:“客,士与?”田骈曰:“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敛,士所术施也;士所弇敛,客所术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骨节蚤成,空窍哭历,身必不长;众无谋方,乞谨视见,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恶予,国虽大不为王;祸灾日至。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侻,而心甚素朴。”
在田骈看来,士不能拘谨于外部仪表,而要谋求道义。因此,作为士其仪容风范应像钟山之玉一样美好,像丘陵之树一样挺拔。纯粹朴实,言行谨慎,敬畏教令,谦逊和蔼,自强不息,取舍严肃,不傲慢轻忽,心地善良。正如《庄子·天下》说的“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公正而不阿党,平易而无偏私。光明磊落而不刁滑乖巧,坚定勇悍不怕恐吓威胁,守义不失,不可侮辱伤害。
投奔孟尝君
战国时期的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治理下,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成为东方首屈一指的大国,能与秦国抗衡,被尊为“东帝”。但宣王之子田地即齐湣王,刚愎自用,骄横跋扈,穷兵武,打了这个国家打那个,最终惹得燕、韩、赵、魏、秦联合起来进攻齐国。公元前284年,五国联军大破齐国,齐湣王辗转逃亡至莒,不久被淖齿弑杀。从此泱泱之齐,国势衰微,稷下学宫亦随之衰败下来。《盐铁论》记载说: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荀子适楚。
《淮南子·人间训》亦载:唐子短陈骈子于齐威王,威王欲杀之,陈骈子与其属出亡,奔薛。孟尝闻之,使人以车迎之,至,而养以豢黍梁,五味之膳,日三至。冬日被裘,夏日服絺紵,出则乘牢车,驾良马。孟尝君问之曰:“夫子生于齐,长于齐,夫子亦何思于齐?”对曰:“臣思夫唐子者。”孟尝君曰:“唐子非短子者耶?”曰:“是也。”孟尝君曰:“子何为思之?”对曰:“臣之处于齐也,粢之饭,藿之羹,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归君,食刍豢,饭黍粱,服轻暖,乘牢良,臣故思之。”
此处《人间训》的“齐威王”当为田地。《盐铁论·论儒》篇则谓田骈如薛在湣王世。两说相较,以《盐铁论》为胜,此殆《淮南子》误记时间也。田文之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太子宾客闻名于世,同时也是一位权重一时的人物,曾经任齐湣王的宰相。在他任齐相时,有人向齐湣王造孟尝的谣言说:“孟尝君要发动叛乱。”等到田甲劫持了田地,湣王便猜疑是孟尝君策划的。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出逃了。后来虽又被召回,但田文怕再惹祸端,便推托有病,请求辞官回薛养老,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一个称唐子的人在湣王面前说陈骈子的坏话,惹得湣王要杀陈骈子,因此陈骈出亡于薛,投奔孟尝君。《盐铁论》所谓“田骈如薛”,大概就是指的此事。后来,田骈可能终老于薛。从时间来看,这是比较吻合的。而《淮南子》记为齐威王,与时代大相径庭,故而推知《淮南子》将湣王之事错安在威王头上,误记了国君和年代。
思想背景
稷下为齐威王与齐宣王时,成为了人才荟萃文化绚烂的齐都临淄西门——稷门外遥对稷山县,故有此称。当时一些议论风生的学士们都住在这稷门之下,史上“稷下”之名即由此而来。学宫招揽天下士人,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历史上就把在这里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人物称为稷下学士。稷下学宫其实是吸收知识分子参加议论政事的一个机构,刘向新序说:“齐有稷下先生,喜以政事。”《盐铁论》中也曾提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议论国事。”由此可见,当时齐国是很尊重知识分子的,不但给以禄位,还为“开第康庄之,高门大屋尊宠之”,特别让他们参与议论国事,听取他们对治国的意见。当时稷下学风兴盛,一方面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各国都有在争取士人,所谓“礼贤养士”,以广揽人才,而齐国向来就有养士的传统。魏之魏无忌、赵之平原君、楚之黄歇、齐之田文,都隆礼优待士人。由于上位者喜听取各种治国方案,据此可合理推测,稷下学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术集团,当时各学派几乎都有过著名人物在那里活动。正因如此,稷下学宫对学术上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整个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诸子合流现象的出现,稷下学宫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个学术中心可说盛况空前,不过如今我们知道他们姓名的只有17位。
据《史记》记载,在稷下学派中,黄老之学的学者居多数,如慎到、田骈、环渊、接予以及宋研、尹文等都属于这个派别,这些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所谓黄老之学就是以黄帝为祖,以老子为宗的道德思想,代圣立言,托古施政是春秋以来的一种风气。稷下学派的人参加“议政”是处于“不治而议论”的地位,他们不但一般地提出治国方案,而且要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找到其哲学的最高依据。这样,老子的“道”也就被他们用作考察问题的出发点与理论上的最高原理。但是,发生于战国时代,后来又在汉初流行的黄老之学,已与老子的思想有了原则上的不同,逐渐演化为一种特别的道家。田骈、慎到虽以黄老之学为他们思想的起点,实际上是改造老子的观点,同时吸取了其他各派的思想,这在稷下学宫学士中是普遍的现象,因此慎到的思想中,亦有浓厚的法家色彩。一种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必有其递嬗之迹与思想背景,在战国时代,贵族地位日渐消减,封建制度逐渐瓦解,最终形成一种极为混乱的局面,因此,只靠儒、道、墨三家的主流思想,虽然立场鲜明,原则坚定,但面对政治现实和维持社会秩序,实际上力不从心。所以田骈、慎到转而采取由道入法的思想路径。
师承
田骈青年时曾“禀业彭蒙”,做过彭蒙的学生。彭蒙(约公元前370-公元前310)也是齐国人,主“不言之教”而莫之是非,属道家学派,起初,田骈曾伴随彭蒙过着“隐士”(成玄英《\u003c庄子\u003e疏》)的生活。后来彭蒙讲学于稷下学宫,他亦随老师游学于此。师生相互切磋,使田骈的学业大进。据《群书治要》引《尹文子·大道》载:田子曰:“人皆自为,而不能为人。故君人者之使人,使其自为用,而不使为我用!古者君之使臣,求不私爱于己,求显忠于己,而居官者必能,临阵者必勇。”这里,“田子”就是田骈,“稷下先生”可能是彭蒙,田子聪颖过人,对彭蒙的教诲多有发明,故而深得老师的赏识。
主要著作
田骈在古代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是他与慎到、环渊、接予等学者在稷下学宫创立了黄老学派,建立起了以道、法为主体,兼采儒、墨、名、阴阳诸家之说而倾向法治的思想系统。他在长期的稷下活动中,治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著有《田子》一书。但就像清人孙星衍所说:“凡称子书,多非自著”,《田子》当为其门人弟子述其师说缀辑而成,是以尊崇其师而称之曰《田子》,后世即以此名其书,也就成为约定俗成。
关于《田子》书,《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有二十五篇,成玄英说他“著书数篇”。高诱云:田骈著“《道书》十有五篇。”范耕研认为,田骈为道家“故高氏称其所作为《道书》,非其本名也。”陈其猷则言:“《道书》当是田骈所著书之名”。田骈之书到底是《田子》还是《道书》,因其久已散失,《隋志》和两《旧唐书》已无著录,清人马国翰虽辑有一本,所以这些问题目前都无法详考。但可对其流传情况举其大概。
《田子》流传及辑本
《田子》一书,当成稿于稷下学宫学术日隆、田骈授徒讲学时期。田骈死后,由其门人弟子汇集成书,流传于世。
秦朝有“焚书之祸”,属于诸子道家的《田子》,或当幸免于难。 汉初,大收篇籍于天下,主要的书目文献有《别录》《七略》等,今从后人所辑的《别录》《七略》佚文中还可大致考见有关《田子》一书的著录痕迹,惜其原书今已不存。幸有班固《汉书·艺文志》上承《七略》而来,得以存其梗概,著录如下:“《田子》,二十五篇”,这也是《田子》一书首次出现在正史目录中。 东汉高诱在注《吕氏春秋·士容论》时也提到:“田骈,齐人也,作《道书》二十五篇。”此《道书》即《汉书·艺文志》著录之《田子》,或因田骈崇尚“黄老道德之术”,故高诱称之曰《道书》。 唐人陆德明《庄子释文》“田骈”条下有云:“田骈,齐人也,游稷下学宫,著书十五篇。”此条注解与班固自注内容相仿,当是承《汉书·艺文志》而来,惟所记篇数与《汉志》不同,可知“十”字前疑脱“二”字。
除此之外,《田子》一书,隋、唐《志》皆不著录,此后的正史目录也不可考见,遍寻私家目录亦未见著录。直至清代,随着辑佚之学的成熟,我们才得以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重见《田子》一书。它是由历城区马国翰从《吕氏春秋》中采得佚说三节,并据《淮南子》校补文字,又从《史记》《汉书》《庄子》《尸子》《战国策》等处辑得有关田骈的七条材料作为附录最终编而成的,合为《田子》一卷,列于《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道家类》。近代以来,《田子》又出现了李峻之所辑的一种版本,见于《李峻之遗著·吕氏春秋中古书辑佚》。其所辑内容仅得三节,考辨亦不如马国翰详细,但也不失为《田子》现存辑本之一种。
《经法》等佚书是田骈的遗著
董英哲认为《经法》等佚书当为田骈的遗著,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田子》二十五篇。
《管子》七篇是田骈的遗著
周英在《田骈遗著考证及其思想研究》一文中认为,《管子》一书中的《霸言》、《君臣·上》、《君臣·下》、《任法》、《明法》《正世》和《治国》等七篇是田骈的遗著。
思想主张
道术观
据《吕氏春秋·执一》记载,一次,田骈向齐王讲论道术。齐王说:“少讲天下的大道理!我所拥有的地盘就是齐国,希望听听如何搞好齐国的政事。”田骈回答说:“我所讲的道术虽然不直接论政事,但可以由此推知政事。这就好像树林一样,树林本身不是木材,但可以从中得到木材,希望大王从我的话中自己选取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我这还是从浅显的方面来说的,如果从广博的方面而言,那岂止是治理齐国的政事是如此呢?若依了道术,万事万物的变化应和,都是有章可循的,都是可以顺乎情势来使用万物,没有什么不恰当合适的。篯铿的长寿,三代的兴盛,五帝的昭著,神 农 的 鸿 伟,都 是 由 于 掌 握 了 ‘道’,掌 握了‘道’也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一般规则和方法,难道还愁搞不好齐国政事吗?”
齐物观
田骈学说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个“齐”字上。认为从 “大 道”来 看,万物是齐一的,即 一 致 的。《吕氏春秋·不二》云:“陈骈贵齐。”《尸子》说:“田子贵均。”贵均也就是贵齐。田骈“贵齐”的思想,《天下》篇作者把它概括为“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徧,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田骈的“贵齐”思想与庄子的“齐物”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不完全等同。庄子的“齐物论”体现的是:(一)平等观,(二)相对观,(三)辩证观,(四)境界观,而以相对主义为核心。最终达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的境界。田骈的“贵齐论”,高诱诠解为“齐死生,等古今也”。其实,田子的齐物思想是把“均齐”万物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要务来对待,由于万物皆有肯定的方面,也有否定的方面,因此任何选择都不能周遍,任何教诲都不会完全,只有顺应大道才能无所遗漏。在田骈看来,对待事物最好的办法是任其自然变化,强调“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吕氏春秋·执一》)。有学者指出,田骈的贵齐思想,不是来源于庄子,而是来源于列子。这是很有见地的。
但由于田骈没有站到“道通为一”的高度,因此,所谓“齐万物以为首”,并没有达到真正超越的“齐物”境界,仍然停留在“于物无择”和“与物宛转”的道外之境。就是说,田骈的“贵齐”,由于在道外,所以还不能“吾丧我”或“朝彻”、“见独”,不能“外天下”、“外物”以至“外生死”和“无古今”,不能达致“不死不生”。另外,田骈也不晓得体道、入道和得道,需要积极能动的磨练,而是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这就难免“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庄子·天下》)。究其根原在于,田骈不懂的道,而他所谓的“道”不是道,他所谓的“是”不免于非。
法治观
田骈法治思想的特色,是以道诠法,道为体,法为用。“上则取听于上”,不废法家尊君之意;“下则取从于俗”,兼容道家“和光同尘”之情。“终日言成文典”,却没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故法度不立,不可以经国定分。如果从法家的维度视之,能在上下之间弄权使术,游刃有余,可视为法家的政治智慧,一种统治艺术。如果从道家的维度视之,受道家影响的法家,把道家以道治国的智慧转型为以法治国的权谋,用法而不任法,故荀子批评他们“尚法而无法”,即崇尚法治却不懂法的真正精神。其实,在田骈看来,法的真正精神即是道,道是贯穿天、地、人的超越性本体和法则。田骈一派的法治思想正是将道与王融为一体,将道的无上权威转化为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法而无法”成为它的特色所在。
荀子说:“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荀子·非十二子》)意思是说,推崇法治但又没有法度,卑视贤能的人而喜欢另搞一套,上则听从君主,下则依从世俗,整天谈论修文法典,及至反复考察这些所谓文典,就会发现它们迂远得没有一点着落,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确定名分。然而他们的立论却有根据,他们的解说亦有条理,足以用来蒙骗那些愚昧的民众。慎到、田骈就是这种人。荀子的批评可谓抓住了要害,然而正是这些具有特色的法治主张,使它成为有别于秦晋法家的齐法家。
轶事典故
田骈论众
据《吕氏春秋·用众篇》所载,孟贲原本是齐国著名的力士,后为秦国所用,故齐人有孟贲为患之议论。在田骈看来,孟贲不足为患,因为齐国民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此同时,楚、魏两国的君主也出言不逊,试图加兵于齐,而齐国境内能够早早修缮完备,兵士们整装待发,全都得益于齐国人民团结一心。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免不了刀兵相见。就像这次,在齐国被秦、楚、魏三国威胁的危急关头,田骈挺身而出,向齐王论说民众团结一心的重要性,适时稳定了军心民心,保障了国家政权的安定。
往见邹忌
据《新序·杂事第二》所载,由于邹忌“鼓琴象政”,故而得到了齐宣王的赏识,被拜为齐相。以淳于髡为首的稷下学宫先生约七十二人,都对邹忌的做法表示不满,于是个个趾高气昂,浩浩荡荡地赶往邹忌那里,准备和他辩个高低。原文中虽未明言田骈之名,但可想而知的是,一向号称“天口骈”的他,有这样一个驰说骋辞的机会必定也是不容错过的。说到为首的淳于,他向来以“打隐语”著称,连孟子也惧他三分。这次,代表稷下的诸子又向邹忌提出了三个问题,与其说是三个问题,倒更像是三个“哑谜”。面对如此刁难,邹忌却凭借自己敏捷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而对答如流。淳于髡等人理屈词穷,也只好悻悻而归。
田骈论名利
据《尹文子·大道上》所载,田骈和他的老师彭蒙之间也有过一场思想上的对话,对话的焦点集中在了“名”与“分”,“道”与“法”之上。从段末总结性的一句话“道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智【愚】勇者不陵,定于分也;法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敢怨富贵,富贵者不敢陵贫贱,愚弱者不敢冀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此法之不及道也”来看,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无所不在的“大道”比有所局限的“法”更胜一筹。彭蒙、田骈都是稷下学宫黄老道家的代表,这一次,田骈抛却了抽象虚浮的论证方法,而是从自身出发,揭示了隐藏在“名利”之下的大道论:利即是“游宦诸侯”、“皆志为卿大夫”,想得到君主重用,获得訾养的“心欲”;名即是限制他们“不拟于诸侯”、“心欲无所措”,不能取代君主的“大道”。田骈等稷下诸子也正是顺应了“道术”的要求,才得以在纷乱的诸侯争霸中安身立命。
田子读书
据《尹文子·大道下》所载,彭蒙、田骈、宋钘三人围坐,田骈的一句“尧时太平”,引出了彭蒙和宋钘有关“圣人之治”与“圣法之治”的讨论。彭蒙认为,“圣人之治”只是从个人的片面角度出发,而“圣法之治”则是从事理的整体角度出发;“圣人之治”只是治理好了国家,而“圣法之治”则是万事万物都可以治理得了的。宋钘听后依然大惑不解,因此向田骈求证。而崇尚“道术”的田骈,对彭蒙的观点自然是十分赞成的。
人物评价
庄子在《天下篇》中对田骈的评价是:“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庄子认为三位哲学家公正而不偏党,平易而无私欲,随和而无主见,随物而趋,没有二意,不虑过去,不谋未来,对事物无选择,参与事物的变化。齐同万物以为首要,他们说,天能覆盖万物而不能承载万物,地能承载万物而不能覆盖万物,大道能包容万物而不能分辨万物。
荀子在《非十二子》这么说:“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在荀子看来田骈等三位思想家推崇法治但又没有个法度,卑视贤能的人而喜欢另搞一套,上则听从君主,下则依从世俗,整天谈论制定礼义法典,但反复考察这些典制,就会发现它们迂远得没有一个最终的着落点,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确定名分;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云:“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学宫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陈荣捷先生说:“田骈的基本思想还是道家。”
参考资料
稷下学宫:千古斯文道场 中国最古老的学院之一.人民网.2024-01-19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豆瓣).豆瓣读书.2024-01-19
管子集校(上下)(豆瓣).豆瓣读书.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