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棘鲷

黑棘鲷

黑棘(拉丁学名: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别名海、乌颊、乌翅等,因其形态类似真鲷,故又名黑加吉,是鲷科棘鲷属的经济鱼类。体型可随年龄变化,体长一般在12~3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50厘米;体重一般在1.25~1.8千克,大型鱼可重达3.5~4千克。鱼体长椭圆型而侧扁,体背部灰黑色,腹部色淡具银光,侧线起点处有一不规则黑斑,被弱栉鳞。前端尖钝,头大口小,眼间隔圆凸,上下颌等长,犁骨、颚骨及舌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第一鳃弓上鳃耙钝小。体侧暗色横带可受年龄影响而变化。

黑棘鲷是沿岸浅海暖温性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即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地的沿岸、港湾及河口。喜好栖息在沙泥底质或多岩礁的浅海,一般在5~50米水深的沿岸带移动,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作为沿海常见的高级海产经济鱼类,黑棘鲷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稳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食用价值,常作为兼捕鱼类一同被捕获,同时也是理想的养殖品种。由于种群数量稳定,2009年黑棘鲷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命名与分类

黑棘鲷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且形态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化,以至于存在同物异名现象,文献中出现的命名更是多达12种,命名及分类一度存在争议。

黑棘鲷首次被命名是在1854年,当时的荷兰鱼类学家彼得·布莱克(Pieter Bleeker)描述了两个采自日本的模式标本,将其命名为Chrysophrys schlegelii,该模式标本的主要特征为全身一致深灰色,腹部银白色。而在1855年,德国博物学家及探险家威廉·彼得斯(Wilhelm Peters)将黑棘鲷所属的棘鲷属(Acanthopagrus)作为亚属从真鲷属(Chrysophrys)中分出。根据近代分子生物学进行的研究分类,真鲷属已被修订合并进赤鲷属(Pagrus),棘鲷属也成为了独立的属,黑棘鲷被订名为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黑棘鲷外部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因此在主要根据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的传统物种鉴定中,同物异名现象显著。1885年,俄罗斯鱼类学家斯捷潘·伊万诺维奇·巴西莱夫斯基(Stepan Ivanovich Basilewsky)描述并命名了采自中国渤海湾的标本,该模式标本体侧具有横带,巴西莱夫斯基将其命名为Sparus macrocephalus,此后一段时间该命名被中国学者作为黑鲷的学名使用。1962年有研究者认为从原始文献的描述上看,黑棘鲷与S. macrocephalus形态相似,S. macrocephalus应为黑棘鲷的亚种,但随后在1969年依据形态学特征,其被认为是真赤鲷(Pagrus major)的同物异名,更名为Pagrus macrocephalus。1914年,俄罗斯生物学家列夫·伯格(Lev Berg)根据采自中国图们江河口的标本,描述并定名了新亚种Sparus swinhonis czerkii,描述特征包括体侧具有6~7条暗色横带,在1998年该物种作为黑棘鲷的独立亚种更名为切氏黑棘鲷(A. schlegelii czerkii)。

由于上述模式标本形态均类似黑棘鲷,因此依据体色一致深灰及体侧具有横带两种特征区别,传统分类法将黑棘鲷分别划分为亚种A. schlegelii schlegelii及亚种切氏黑棘鲷,2010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鱼类数据库(FAO Fishbase)就采用了这种分类观点。2010年后基于分子生物学及骨骼比较解剖的研究指出,A. schlegelii schlegelii和切氏黑棘鲷遗传分化属种类水平,且骨骼特征无明显差异,应属同种黑棘鲷的不同形态型,截止2022年,在物种2000分类系统中,除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为有效种名外,S. macrocephalus、A. schlegelii schlegelii及切氏黑棘鲷均显示为黑棘鲷的同义名。

形态特征

物种形态

黑棘鲷体长一般在12~3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50厘米;体重一般在1.25~1.8千克,大型鱼可重达3.5~4千克。整体形态类似真鲷,前端尖钝,呈长椭圆型而侧扁,鱼体青灰色间有黄色,腹部色淡具银光,各鳍边缘黑色,侧线起点处有一不规则黑斑。鱼体被弱栉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被小鳞。

黑棘鲷头口部中等大小,眼间隔圆凸,上下颌等长,犁骨、颚骨及舌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第一鳃弓上鳃耙钝小。背缘狭窄且弯曲成弓形,腹缘微曲。头部两颌前端各有6个大形犬齿,上颌每侧牙齿共4列,最外列为5个较大的尖牙和3个臼齿,内列中央为颗粒状细小臼齿;下颌每侧牙齿共3列,大小、排列均与上颌相似,脊椎骨共24块,背鳍基底黄色,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有6~11根硬棘和12根软条;胸鳍长,呈黄色,末端达臀鳍起点上方,共有18根软条;腹鳍短,暗黑色,位于胸鳍基下方,具1根硬棘和5根软条;臀鳍暗黑色,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共具3根硬棘和8根软条;尾鳍浅黄色,分叉,具17根软条。侧线鳞列数为51~55片。

近种区分

黑棘鲷与真鲷形态类似,体长相近,体色具有明显差异。黑棘鲷平均体长12~30厘米,鱼体青灰色间有黄色,腹部色淡具银光,背鳍基底黄色,胸鳍黄色,腹鳍、臀鳍暗黑色,尾鳍浅黄色,各鳍边缘黑色,侧线起点处有一不规则黑斑;真鲷平均体长15~30厘米,鱼体淡红色,分布有蓝色斑点,腹部色较浅,各鳍为淡红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棘鲷是沿岸内湾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即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的沿岸、港湾及河口。

栖息环境

作为浅海暖温性底层鱼类,黑棘鲷喜好栖息在沙泥底质或多岩礁的浅海,分布水深为40~60米,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能耐受盐度及温度的变化,对水中溶氧量要求较高。生长适应盐度为10.0~30.0,生存盐度为4.09~35.0;生长适宜温度为17~25℃,极限生存温度为3.4~35.5℃,但在9℃以下停止摄食,5℃下有死亡的可能性;常温下溶氧量需达到每升3.2毫克以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棘鲷属于杂食性生物,食性广泛,主要以小型鱼类、蛤类、底栖甲壳亚门环节动物门及海藻等为食,能用尾部挖掘海底的贝类及环形动物,亦可吞食蜕皮的对虾。黑棘鲷食性随年龄改变,全长到10毫米前主要摄食桡足类,10~30毫米时摄食桡足类、钩虾类,45~80毫米时摄食鱼卵、藻类、小虾类等,之后逐渐开始捕食小型鱼、虾、螃蟹等。

节律行为

黑棘鲷是沿岸内湾性鱼类,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生长繁殖具有规律性。每年5月初前后进入近岸内湾浅水区摄食,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7月到8月成鱼及幼鱼在近岸索饵,9月下旬到10月逐渐游至有岩礁的较深水域栖息。

生长繁殖

黑棘鲷为年周期一次性成熟多批产卵型鱼类,通常在5~7月游向近岸及浅水内湾区产卵,产卵水温在14.5~24℃,产卵期存在地域差异。山东省沿海区域产卵期为5月份,在福建省沿海区域则为3月中旬到5月初,而日本沿海区域产卵期持续时间更长,为3~7月份。

大个体黑棘鲷怀卵量超过50万粒以上,小个体怀卵量约在15万粒左右,怀卵量平均约为39万粒。黑棘鲷受精卵呈圆形,具浮性,卵径0.8~0.93毫米,油球无色,直径0.2~0.24毫米。仔鱼孵化时长与温度相关,适宜温度下,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仔鱼全长1.9~2.02毫米。

黑棘鲷属于雌雄同体雄性先熟鱼类,生长过程中体型随年龄变化,1龄鱼平均体长为13.47厘米,2龄鱼至5龄鱼体长平均为30.17毫米。一般在2龄时性成熟,4龄后生长速度减慢,并随年龄增长出现独特的性别转换及体色变化现象,特点呈现为在低龄鱼中雄性居多,而高龄鱼中雌性占优势。体长100毫米左右的幼鱼均为雄性;体长150~250毫米时,黑棘鲷处于雌雄同体的两性阶段;体长达到250~300毫米时性别分化结束,大部分黑棘鲷转化为雌鱼。有记录的最小型成熟雄鱼体长170毫米,体重145克;最小型成熟雌鱼体长为194毫米,体重236克;黑棘鲷体色同样受年龄影响而改变,黑棘鲷初孵仔鱼体侧可见6~7条暗色横带,而在成鱼阶段,暗色横带多不明显。

人工养殖

饲养管理

黑棘鲷生长快、抗病力强、环境耐受度高、市场需求稳定,已成为近岸海水养殖的优良种类之一。70年代初期中国就已对其进行人工育苗和繁殖,杂交出了生长快、肉质好的新品种。

黑棘鲷养殖方式可分为土池养殖及网箱养殖,根据养殖种类又可分为单养及混养。黑棘鲷属分批产卵鱼类,水温14~15℃、盐度14以上可自然产卵。在15~16℃水温下,置于网箱或小容器内的受精卵约经44~50小时孵化,刚孵化的鱼苗体长约10毫米,前期生长适宜水温在16~17℃,后期逐渐增至20~26℃,可分时段饲喂贝类幼虫成熟蛋黄、轮虫、卤虫属幼体或成体、胰脏或鱼肉糜。生长期的黑棘鲷适宜水温在20~25℃,在最适温度下,黑棘鲷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快,进入第四年后速度显著减慢,可混合饲喂商品饵料及鱼、虾等新鲜饵料。成鱼越冬期水温8~9℃时,即可保证正常摄食、生长及发育。

病害防治

黑棘鲷养殖的常见病害主要分为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及病毒性疾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刺激隐核虫病和车轮虫病,细菌性疾病包括弧菌症、爱德华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病毒性疾病包括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寄生虫病及除巴氏杆菌病外的细菌性疾病可对症采用甲醛水溶液硫酸铜、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同时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加强换水、定期消毒。巴氏杆菌病及上述病毒性疾病均无有效治疗手段,应及时清除病鱼和死鱼,加强日常管理及防护,定期消毒,提高苗种抗病能力。

物种保护

黑棘鲷作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过度捕捞曾导致广岛湾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直到1980年代日本十几个县府实施了黑棘鲷苗种生产和放流增殖计划,通过大量生产苗种并标志放流,使黑棘鲷的种群数量恢复稳定。在中国,黑棘鲷于1979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可捕获标准为达到性成熟,相关增殖放流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取得了显著效益。由于种群数量稳定,2009年黑棘鲷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黑棘鲷是沿海常见的高级海产经济鱼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食用价值。黑棘鲷捕鱼期在春秋两季,常作为兼捕鱼类一同被捕获。黑棘鲷肉质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及人体必需营养元素,加之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环境耐受度高、食性广泛、市场需求稳定,广受消费者及水产养殖户的欢迎。

相关文化

黑棘鲷在中国渔获历史悠久,绿背龟鮻亦有渊源。中国山东的大汶口遗址中曾出土了黑棘鲷的脊椎骨和大量鳞片,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黑棘鲷就已经被捕捞食用。其后公元627年,李世民山东省北长岛品尝了真鲷后,赐名真鲷为“加吉鱼”,因鱼体红色称之红加吉,黑棘鲷与真鲷形体相似,便称之为黑加吉。黑加吉虽然鱼肉味道略逊红加吉,依然广受沿海居民的喜爱,清代诗人宋琬就曾在《海鲋》中称赞黑棘鲷“海中之鲫也,巨口长尾大眼鲷,鱼目之美无逾此者”。

参考资料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COL.2024-09-04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中国动物图谱.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5

..2023-03-18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gov.2022-12-25

..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