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瓯江

瓯江

瓯江(英文名:Oujiang River)是中国东海独流入海河流,坐落于浙江省的南部,是省内第二大江,介于27°28’N~28°48’N,118°45’E~121°00’E之间。瓯江发源于龙泉市市与庆元县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锅帽尖,自西向东流,贯穿整个浙南山区,流经丽水市温州市等市,干流全长384千米,流域面积18110平方千米,于温州市流入东海温州湾。

瓯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瓯江年均径流量202.7亿立方米(最大308.5亿立方米,最小9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90万千瓦。瓯江口是中国列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钱塘江口之后的一大主要河口,航运业发达。

瓯江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1000多万亩,森林积蓄量达2700多万立方米,香菇、竹笋等林业特产产量居中国前列;山区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属国家保护的动物有22种;矿产资源中青田钜矿和遂昌金银矿均居浙江省首位;旅游资源丰富,有雁荡山、江心屿、楠溪江、百丈漈等众多风景名胜。

名称起源

瓯江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名字,大多伴随温州城市的名字而变化。温州古代盛产瓯瓷,夏、周、商三代为瓯地,西汉称“东瓯”,江以地得名。东汉名永宁江,在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伴随温州开始单独建县,永宁江也以县为名。晋郭璞注《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晋代名永嘉县江,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立永嘉郡,永嘉江的名字由此而来。唐代称温江,李治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瑞安市二县置温州,治设永嘉,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永嘉江也一度被改称温江。明代始名瓯江,因温州市“三代时盖瓯国”,故称其江为瓯江(据清光绪《永嘉县志》)。

瓯江别名蜃江、慎江、芙蓉江,在唐元和七年(812),因刺史韦庸“于江浒沙上得筝弦,投之江,忽化为白龙而去”之说(见《集异志》),得名蜃江,谐音为慎江。又因瓯江两岸自古盛产木芙蓉,繁花若霞,故别称“芙蓉江”。

位置境域

瓯江位于浙江省南部,介于27°28’N~28°48’N,118°45’E~121°00’E之间,东部临近东海,南面毗邻飞云江流域,西面和闽江流域交界,而西北部和北部则接壤钱塘江椒江区两个流域,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浙南山区,东北流至丽水市城郊附近折向东南,流经龙泉市、云和县莲都区青田县、永嘉县、鹿城区龙湾区,从温州市流入东海,包括4个地区,19县市,264乡镇。

瓯江发源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属山溪型河流,其中上游主要流经丽水境内(丽水段),属典型的山溪性河流,中下游流经温州市区(温州段),为感潮河段。

丽水段

瓯江流域丽水段指玉溪电站至开潭水库大坝之间的江段,该江段汇集的主要支流有: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等,河流两岸主要有碧湖、丽水两大平原。丽水境内河段长316千米,流域面积12985.4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78%,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市80%以上。

温州段

瓯江流域(温州段)位于整个瓯江的下游,流经温州市的鹿城区、永嘉县、龙湾区、乐清市瓯海区至崎头汇入东海,包括瓯江干流、菇溪、西溪、戍浦江、楠溪江、乌牛溪、百石溪和温瑞塘河、永强塘河、柳市塘河等水系,两岸的平原为温瑞平原和乐清平原。温州河段长78公里,流域面积3978.4平方公里,占瓯江总流域面积的22%。

历史变迁

浙江省的新构造运动,以西南掀升,北东沉降为基本特征,这造就了瓯江的整体流向。瓯江源头属洞宫山系,由福建武夷山脉向东伸展而成,是中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南段,江山——绍兴深大断裂东南侧的浙闽隆起区,瓯江支流小溪发源此,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且由于地势高,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

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由大致平行的两排褶皱山系和其间所夹的负向槽地组成,其间的负向槽地断续发育,与其两侧隆起带的褶皱山系,不是筒单的直线连接,而是分段落的相对略微向东或向西,形成雁行排列,且均以直扭左行正排多字型的构造型式分布。每一个单体斜列的褶皱山系常在一端或两端呈现有规则的弧形弯曲,这也造就了瓯江水系分布的特点。

地理特征

气候

瓯江流域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无霜期250天以上。

瓯江流域地处浙江省南部,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在17.5~20.5℃,年际变差较小。冬季极端最低气温,流域下游为-4~-5℃,中上游山区约-5~-10℃。夏季流域下游高温日数较少,如温州市市>35℃高温日数平均每年只有3~4天;而流域中上游高温日数较多,如丽水市为全省高温地区,极端最高温度为41.5℃。

瓯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100毫米之间。该流域的降水量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空间分布不均。相对而言,山区比平原盆地多,迎风坡比背风坡多;年际分配不均。有枯水年和丰水年之分;年内分配不均。4月16日至7月15日的梅汛期降水大约占整年降水量的22%-40%,7月16日至10月15日的台汛期的降水量大约占整年的20%-50%。

地质

瓯江流域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其次为褶皱和节理。西邻浙闽隆起,东接雁荡低凸起,发育南北2个次凹,为明显的“东断西超”断陷盆地,从北到南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称之为椒江凹陷和丽水市凹陷,统称为瓯江凹陷。瓯江凹陷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阶段、裂后期沉降阶段、抬升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侏罗纪时瓯江凹陷为隆起区,未接受沉积,而东部的闽江和基隆凹陷为一整体,沉积中心位于基隆凹陷,侏罗系最大厚度近2200米。白垩纪时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在剖面上表现为一种复式箕状断陷的构造样式,断裂发育,地层向西逐渐减薄乃至尖灭,超覆特征明显,而向东则逐渐加厚。

瓯江区域内以火山岩、侵入岩为主体,其次为变质岩及海相沉积岩。上侏罗统以喷发的火山凝灰岩,熔结凝灰岩为主,白垩统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其余分布有第四纪冲积层等。

地形地貌

瓯江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至东贯穿浙南山区,大部分穿行过山谷,中上游的河道纵向底坡较大,河谷两岸地势陡峻,宽窄不一,水流较急,属于典型的山溪性河流;下游河口段位于平原区,河面较宽阔,坡降平缓,水流受潮汐干扰。

瓯江源头海拔1800多米,进入海滨平原后海拔6米,河床坡降大,河谷两岸地形陡峻,洪水暴涨暴落。上游龙泉溪,河宽100~200米;中游大溪水流较缓,河谷开阔,河宽400~800米,丽水市至青田圩仁段,水流进入峡谷区,河宽250~400米;圩仁以下的下游段,河宽500~800米,边滩、沙洲发育,温州以下河宽达1200~2400米。心滩、心洲林立、江心屿、七都涂、灵昆岛迫使河道分叉,反映了河口区平原特征。瓯江潮汐可上溯到温溪,大潮时可达圩仁,干流感潮河段长达78千米。

土壤

瓯江流域内土壤以黄壤土,红壤土,水稻土为主,三者占土壤总面积的的70%以上。黄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该土层厚,宜于发展林业和茶桑果园。红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宜发展经济林、柑橘属、药材等。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下游平原地区,是主要耕作土壤。粗骨土约占土壤总面积的20%以上,它为不同程度的风化岩层,与自然植被的关系极大,一旦植被遭受破坏,就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潮土、盐土、草甸土等。

生物

瓯江流域内森林植被良好,中上游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但是经过人为改造后,大部分的原生植被已被次生植被代替,针叶林成为了主要森林植被。主要陆生植物树种有马尾松、甜、木荷、光皮桦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有百山祖冷杉伯乐树金钱松、香果树等。

瓯江流域集雨面积大,鱼类品种14目33种。瓯江入海口仍分布花鳗鲡香鱼等洄游性鱼类。其中花鳗鲡和鳗鲡较常见,香鱼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河道下游。花鳗鲡和鳗鲡均为降河洄游鱼类,其中花鳗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瓯江干流开发河段内存在大型保护类底栖动物物种,是中国内陆爬行动物中个体最大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被列入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省级鼋资源保护区在瓯江青田县县江段及支流小溪江段划分为一个核心区、一个缓冲区及三个实验区三个部分,另设产卵场二处,繁育区一个,共计五个鼋资源监测保护站和鼋保护区管理处。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

瓯江流域属浙闽地震系统,有以下2种地震带:沿海地震带,烈度为VI,有一定的破坏能力;丽水市庆元县地震带,烈度小于VI,没有破坏能力。

气候灾害

瓯江流域西南部水旱灾害严重,东部地势低洼的平原地区则洪涝灾害频发。流域的大洪水多由梅雨、台风雨所诱发——上游地区以梅雨为主,中游地区由梅雨和台风雨交替作用,下游地区以台风雨为主。瓯江流域大洪水往往峰高量大、涨落较快,集中在三天左右。梅雨形成的洪水多有复峰,洪水过程线稍胖,而台风雨的降水强度大,所以影响的洪水多为单峰,洪水过程线较尖瘦。20世纪瓯江流域最大的洪水在1912年(民国元年)。据1991年版《丽水地区志》记载:“8月28—29日,台风过境,青田、丽水、龙泉市云和县缙云县松阳县遂昌县县暴雨成灾。”1992年版《丽水市志》记载:“8月29日,溪水高于平时八丈,漂没沿溪田庐,溺毙人畜无算。是年,县议事会、统捐局、县救济院成立。”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浙闽边界百山祖洞宫山,由西往东流经丽水、温州市两市,在温州湾流入东海,全长384千米,集水面积18100平方千米。

干流

瓯江干流,自源头至入海口为三段,分别是龙泉溪、大溪、瓯江。河源到大港头镇的部分为上游段,称作龙泉市溪;从大港头松阴溪到青田的湖边村部分为中游段,称作大溪,其间,碧湖到丽水城关的河段较宽阔,达到了400-800米;大溪、小溪于湖边村汇聚之后,直到河口的部分为下游段,被称作瓯江。

龙泉溪

瓯江主干为大溪,发源于锅帽尖,西北流称梅溪,经小梅至李家圩,左纳八都溪后称龙泉溪,流经龙泉市区后左纳大贵溪,进人紧水滩水库,出库后又进人石塘水库,出库后东北流至大港头,左汇松阴溪后称大溪。龙泉溪河长196千米,集水面积3435平方千米。

大溪

大港头镇东北流经碧湖至四都左汇宣平溪,东流至敏河左纳小安溪,东流经丽水市市城区至古城,左汇好溪,折东南流至青田县船左汇船寮溪,流至青田县城上游湖边右汇小溪后始称瓯江,大溪自锅帽尖至湖边石溪,河长291千米,集水面积9823平方千米。与小溪合流后集水面积13397平方千米。小溪是瓯江最大支流,发源于庆元县洋溪,主流经庆元、龙泉市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青田5县(市),小溪上游河段称毛洋溪,流至标溪后称小溪,东北流经大赤坑口、渤海、大顺、小顺、滩坑、大奕,流至湖边石溪人瓯江。小溪河长219千米,集水面积3574平方千米。

瓯江

大溪、小溪汇合后称瓯江,流经青田县县城至圩仁后右纳四都港,流至梅上游,右纳戍浦江,流经温州市后左纳楠溪,其下游江心有七都老涂岛分隔,水分南北两支,北支经琯头至新陡门,南支经状元桥龙湾,两支汇合后东流,又有灵昆岛分隔成南、北两支,北支经七里黄华、岐头人温州湾,南支经兰田码头人温州湾,瓯江自湖边至河口(岐头),河长93千米,流域区间面积4703平方千米。

主要支流

瓯江自上而下,汇集的主要支流有: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楠溪江等,流域面积较大的二级支流2条,即小楠溪(楠溪江支流)和小港(松阴溪支流)。

松阴溪

松阴溪发源于遂昌、龙游县两县边境的北园,流至遂昌县城,折东南流至古市、松阳县城,右纳大东坝来小港,经雅溪口至大港头汇人大溪。河长119千米,集水面积1981平方千米。

宣平溪

宜平溪发源于武义县县白岩头尖,东南流经柳城镇、大溪口、小溪口至港口汇人大溪,河长77千米,集水面积831平方千米。

小安溪

小安溪发源于武义、丽水、缙云县三县交界的雪峰山,西南流经武义乌门,至丽水境内进入雅溪水库,出库后经小安、太平、至苏埠东黄武义乌门,至丽水境内进入雅溪水库,出库后经小安、太平、至苏埠东黄渡汇人大溪,河长68千米,集水面积558平方千米。

好溪

好溪发源于磐安县南部大岗尖,西南流经壶镇镇、云县城至丽水城东古城汇入大溪,河长129千米,集水面积1340平方千米。

小溪

瓯江第一大支流小溪,全长225.65千米,流域面积3575.13平方千米,发源于庆元县大毛峰山麓,主流流经庆元、龙泉、云和、景宁、青田5县,小溪上游在庆元县境内河段称南阳溪(河长47.6千米,流域面积241.7平方千米),流入景宁畲族自治县境内称毛溪(河长77.0千米,流域面积781.2平方千米);流至标溪后称小溪;往东北流经大赤坑口、渤海、大顺、小顺,折向南流至青田县岭根,折东北流经滩坑、大奕,至湖边村附近注入瓯江干流。

楠溪

楠溪有西、北两源。西源发源于永嘉县西北与仙居县县界的黄里坑,南流至邵坑,折东南流至溪口与北源相会。北源发源于仙居、永嘉、黄岩区边界的大寺基,至溪口与西源相会。两源汇合后,南流至铁坑、港头、岩头、石柱至渠山坦下,右纳小南溪,流经永嘉县城(上塘中心城区),再南流经黄田至永嘉清水埠汇入瓯江。楠溪河长141千米,集水面积2436平方千米。楠溪支流小南溪河长88千米,集水面积644平方千米。

四都港

四都港位于青田县东南,河长45千米,集水面积301平方千米,从右岸汇入瓯江。

戌浦江

戌浦江位于瓯海县西部,河长44千米,集水面积247平方千米,从右岸汇入瓯江。

塘河水系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右岸温瑞平原,北起温州市城区,南至瑞安市市区,以帆游永瑞亭为界,北属瓯江水系,面积353平方千米。

永强塘河

永强塘河位于温瑞平原以东,面积146平方千米,河长20千米。

柳市塘河

柳市塘河位于瓯江左岸,面积245平方千米,河长29千米。

水文特征

径流

瓯江流域内水量丰沛,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02.7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年际变化强烈,青田圩仁水文站记录的历年最大洪峰达30400立方米每秒,而最枯流量仅10.6立方米每秒,相差2000余倍。流域内5月至9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2/3,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瓯江平均年径流量为47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入海总水量为148.05亿立方米。

水能

瓯江年均径流量202.7亿立方米(最大308.5亿立方米,最小9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9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还有68.5万千瓦的潮汐能资源。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遂昌龙潭、云和县瓦窑两座小水电站,装机共72千瓦。新中国成立后,水力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在50年代后期建成一批小型水电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干水电站,70年代以来贯彻小水电“自建、自用、自管”方针,小水电建 设得到蓬勃发展。1983年12月地处瓯江上中游的庆元县龙泉市、云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武义县缙云县等县 被列入全国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中。

输沙

瓯江为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年悬移质输沙量为205.1万吨,年平均含沙量为0.131立方米每千克。瓯江口海区的泥沙来源有3个方面:河道输沙,瓯江流域累年平均经河道向下游输沙205.1万吨,在径流、潮流作用下于河口及其两侧沉积堆积,造成了河口拦门沙浅段,沙头水道与中水道间的三角沙浅滩;海域来沙,长江口及杭州湾(外海)泥沙随浙江省沿岸流由北向南输移到本海区;岸滩或浅滩水域的泥沙在波、流作用下掀起并随潮流运移,重新淤积分布。

人类活动

交通建设

瓯江北口大桥

瓯江北口大桥采用双层设计,上层是六车道标准高速公路,下层则是标准的一级公路,分别供甬台温高速公路和228国道使用。瓯江北口大桥连接瓯江两岸,是世界上首座“三塔四跨”的钢桁梁悬索桥。同时,创造性地用混凝土结构做中塔,加劲梁采用双层板桁组合钢桁梁、连续半漂浮体系,在淤泥土质中用沉井做基底,均为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

瓯江特大桥

瓯江特大桥跨瓯江,主桥为温州市乐清市湾港区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根据项目交通功能、线路标高、梁高限制、桥位地形条件、通航防洪、入海口的海洋环境等建桥条件,并以经济节约为原则,主桥采用跨径组合为(52+90+300+90+52)米的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截止2023年是世界最大跨度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航道港口

瓯江口航道

瓯江口航道全长16.8千米,瓯江口被灵昆岛分为南口和北口,瓯江口外岛屿林立,浅滩密布,滩槽交错,水道纵横,地形复杂。瓯江口外有温州浅滩、三角沙、中沙、瓯飞浅滩、乐清浅滩等沙滩,有沙头水道、小门水道、大门水道、中水道、大门镇水道、黄大峡水道、南水道、重山水道等水道;在龙湾区和七里有温州港龙湾港区和七里港区,中水道—黄大岙水道是温州港的出海航道。

浙江省瓯江生态航道

浙江省瓯江生态航道(大港头至开潭电站段)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其连接丽水古堰画乡景区、国家级湿地九龙湿地和丽水市区南明湖景区,全长共计约37千米。其中瓯江大港头至白岩大桥段,全长约24千米,属于山区性天然河流航道,河床以砂卵石为主。瓯江白岩绕城公路桥至开潭电站段,全长约13千米,属南明湖航道,可以通航内河500吨级船舶。

温州港

温州港有区位优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邻宁波港、南毗福州港,处于宁波到福州1000多千米海岸线的中间位置,拥有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枢纽港的基本条件;东南与台湾的高雄市基隆港隔海相望、居于以浦东新区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内,拥有350千米海岸线,地理位置优越,是浙南地区南北沿海海运、远洋运输的中心枢纽,也是中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在中国综合运输网中居于重要地位。

瓯江河口治理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瓯江河口是山溪性强潮河口,自青田以下河段受潮汐影响,进入河口地区,根据水动力和地形特征,可将瓯江河口区分为河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河流段(温溪至梅岙),长25千米,河床系径流塑造而成;过渡段(梅岙至龙湾),长38千米,河床展宽,水流分,滩多水浅,径流、潮流作用相互消长;潮流段(龙湾至黄华),长15千米,江面宽阔,又受龙湾咀、磐石等矶头制约形成稳定分汊河型。口外海滨段,长25千米,位于口门以东,河床成形不明显,属温州湾浅区,外侧有洞头列岛为屏障,拦门沙发育,海底地形相对稳定。

1949年以来,为防御水害在河口梅岙以下两岸陆续修筑的海塘工程以及因经济发展需要实施的两岸边滩圈围工程、码头工程等,形成了多处较稳定的岸段,起到了束水导流、稳定河势的作用。21世纪以来,梅岙至黄华河段两岸又相继建设了江滨路防洪堤三期工程、四期工程、永嘉瓯北西段防洪堤工程、七都环岛防洪堤等工程。堤防建设主要依据江堤控制线,河口江堤控制线顺应河势、因势利导,兼顾上、下游堤线衔接平顺,对局部较宽河段进行适当外移,总体保持河段自然的弯曲河势,利于行洪和滩槽的相对稳定。江堤控制线实施到位后,河口洪水位抬高约0.05米,且主要分布在堤线调整的局部河段,不存在累积性影响,对整个河口区水位和河势影响较小。

温州浅滩是瓯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拦门沙滩,位于灵昆岛与霓屿岛之间。温州浅滩工程是沿浅滩南北两侧建两条连接灵昆和霓屿的海上大堤,将浅滩人工围垦变为陆地。一期工程由长15.52千米的灵昆北堤以及5.27千米的北围堤与5.22千米长的南围堤之间的围涂组成。二期工程包括北堤加高工程、整个南堤工程以及整个南、北堤之间的剩余围涂工程。灵昆北堤2006年3月竣工,浅滩一期工程的围堤已合拢,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瓯飞围垦工程位于瓯江与飞云江的浅海及滩涂区域,按照实施计划、工期安排及年度投资计划,是中国已有规模最大的单体围垦项目。

水利工程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经丽水市、温州两个地市,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100平方千米。其水能资源丰富,平均每平方千米水能蕴藏量约105千瓦,开发装机容量278.78万千瓦。全流域可为治理瓯江流域水患危害,流域先后建成大型水库2座,总库容55.8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8座,总库容8.44亿立方米。

紧水滩抽水蓄能电站

紧水滩抽水蓄能电站位于位于浙江省云和县。总装机容量29.7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97亿千瓦时、抽水电量3.96亿千瓦时,预计于2027年投产,将承担浙江电网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备用等任务。该电站将成为中国首个全数字化中型抽水蓄能电站、首个三站联合调度的梯级抽水蓄能电站、首个高边坡与大规模半地下式厂房、首个低水头超大距高比和超大水头变幅比的抽水蓄能电站。

滩坑水库

2008年4月29日,位于瓯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的浙江省第二大水库——滩坑水库下闸蓄水,这是一项继新安江电站之后浙江省最大水电建设项目,拥有库区水面70多平方千米,水库总库容41.5亿立方米。2009年7月10日,滩坑电站3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量10.35亿千瓦时,成为浙江省第二大常规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330平方千米,占小溪流域总面积的93%。水库正常蓄水位160米,相应库容35.2亿立方米;梅汛期限制水位160米,台汛期限制水位156.5米,防洪高水位161.5米,防洪库容3.5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69.15米,总库容41.9亿立方米。

石塘水电站

石塘水电站位于云和县境内瓯江支流大溪上。与上游紧水滩水电站相距2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234平方千米(紧水滩水库2761平方千米,石塘水库区间473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788.9毫米,多年平均流量10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4.4亿立方米,坝址两岸为晶屑、浆屑凝灰岩,河床为晶屑溶结凝灰岩。水库区均为火成岩组成,无古河道通向库外,分水岭和地下水位均高于库水位。本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通航、过木(竹)、水库养殖等效益。水库总库容0.83亿立方米,为日调节水库。

玉溪水利枢纽

玉溪水利枢纽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市境内大港头镇均溪村,座落在瓯江干流龙泉溪的下游河段,傍丽浦公路边,距丽水市城区33千米,离石塘水电站9千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供水、航运、过木(竹)等综合性的水利工程。枢纽工程由发电厂、泄洪阔、冲砂闸、船闸和挡水坝等建筑物组成。集水面积340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来水35.8亿立方米,是干流梯级开发的第三座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9.1米,相应库容1453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年发电量9600万千瓦每小时。

开潭水利枢纽

开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丽水市城关东南7.5千米的大溪上,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544平方千米,年径流量80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47.5米,正常库容2836万立方米。厂内安装3台1.6万千瓦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1.35亿千瓦每小时,工程总投资约为4.6亿元。工程任务为以发电和改善丽水市城区水环境为主,结合改善瓯江干流航道通航能力。

五里亭水电站

五里亭水电站属河床式水电站,坝址位于青田县五里亭村附近,距丽水市区26.9千米,距青田县城49.1千米。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872平方千米,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6.6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36.5米,水库总库容4575万立方米,厂房选用灯泡式发电机组,装机容量4.2万千瓦,平均发电水头6.5米,年发电量1.2135亿千瓦每小时。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局部河段污染较严重

瓯江部分流经城镇下游的局部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污染负荷虽然不高,但由于匝江流域矿产开发点多面广,治理设施相对简陋,难以保证全面达标。特别是枯水期,污染现象更为严重,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藻类;同时在汛期或事故性排放时可能对局部水环境造成潜在污染威胁。水体呈有机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有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主要污染部位有丽水市市区的厦河下、环城河口,云和县城的乌龟山脚,络云的县城中段。

水环境高质量河段缩短,水环境容量减少

瓯江符合Ⅰ类优质水质要求的断面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27个,2003年为19个,2004、2005年均为12个,高质量河段缩短。河流属山溪性河流,丰水期水量大,短期环境容量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然而一年中枯水期时间长,水量小,河流污逞比高,水体环境容量小,稀释、自净能力小,导致河段出现枯水期水质污染。

城市农村用水严重影响水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由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水平低下,因城市生活污染引起的城镇内河及下游河段污染上升为瓯江地表水污染的主要矛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低,农家肥利用率低。畜、禽、人粪便本可作农家肥,其中的氮、磷、有机化合物部分被农作物吸收,部分在农田等湿地条件下自然净化,直接排入溪流污染水环境。流失率颇高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近几年来显著上升。农村化肥、农药施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大量营养物质和残余农药随地表径流进人水体,成为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未处理,直接排放。

环境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下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丽水市市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围绕“一轴、两翼、三区、四廊、五场景”生态格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土地保护修复工程、数字赋能智慧监管工程等五大类工程60个子项目,涵盖丽水市九县(市、区)的瓯江流域范围,面积13306.18平方千米,占整个瓯江流域总面积的73.1%,占丽水市总面积的76.9%。

水利遗产保护发展

丽水开展全域水文化普查工作,对涉水方面的古堰、古堤、古渠、古塘、古井、古桥、古渡口、祭水古庙以及相关碑刻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研,基本查清全市水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基本数据、保存环境和传承情况,建立水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丽水持续建设水文化宣传阵地,建成3处水情教育基地,建设水文化博物馆、瓯江船帮文化展示馆等,开展水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推广活动。

风景名胜

瓯江流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江心屿,“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楠溪江,“中国第一高瀑”——百丈漈风景区等众多风景名胜。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位于永嘉县境内,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干流全长145千米,江流蜿蜒曲折,两岸绿林葱郁,呈典型河谷地貌景观。风景区沿江分布,有台湾水青冈、银杏、华西枫杨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树种。大若岩山麓江滨村寨风貌独特,保存有宋代以来的亭台楼阁、庙观祠殿牌楼等古建筑。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位于永嘉县碧莲镇、花坦乡、潘坑乡、五尺乡、东皋乡、渠口乡、大若岩镇。由永嘉郡祠、孝思祠、季氏大宗祠、邵氏大宗祠、郑氏大宗祠、谢氏大宗祠、叶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8座祠堂组成。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乐清市东北地区,截至1982年,其总面积450平方千米。雁荡山古负盛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主峰百岗尖海拔1150米。灵峰、灵岩、大龙湫为全山风景中心。大龙湫瀑布高达190米,直泻龙潭。2004年雁荡山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初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

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温州市西南部,飞云江上游90千米的文成县境内,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峡谷景廊、百丈飞瀑、天顶湖、刘基故里、朱阳九峰、白云庵、铜铃山峡、岩门、双龙湾、飞云湖、溪等主要景区组成,景点、景观达1862处。景区面积达558.8平方千米。

古堰画乡

古堰画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内、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相接之处,距丽水市区23千米,景区交通便捷、山水隽秀、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河川保存完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摄影之乡”的主要创作基地和中国巴比松油画极地,堪称“秀山丽水”之缩影、“山水浙江”之典范。

江心屿

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东西长、南北狭。被誉为“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有“瓯江蓬莱”之称,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相关文化

瓯江文化涉及的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戏剧、文学、绘画、书法、科技等方面。以禅宗为核心的黄帝文化,以青瓷、宝剑、石雕代表的工艺品文化,以赵本付为代表的南明山书画文化,以刘基为代表的文学文化,包括其撰写的兵法书籍《百战奇法》。这些瓯江文化的分支,经过勤劳智慧的丽水人民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丽水特色的精神文化财富,形成了“与山长青,与水长流”的丽水的特色文化,即绿谷文化。

黄帝文化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丽水市缙云县作为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祭祀黄帝历史悠久,黄帝文化源远流长,黄帝祠宇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丽水市政协和缙云县政协立足于“弘扬黄帝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思路,每逢三、六、九年份由丽水市政协主办,此外由缙云县政协主办,连续14年举办了清明节民祭轩辕黄帝活动。多年来,此项活动成了丽水市政协和缙云县政协广泛开展对外联谊交流的平台。以此为载体,丽水市政协和缙云县政协大力弘扬黄帝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工艺品文化

青田石雕始于崧泽文化时期,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中国首个石文化主题博物馆—青田石雕博物馆,泽文化时期以来的400多件青田石雕珍品,集中国四大名石的收藏、研究、鉴赏等诸多文化和科研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中国石文化领域里投资最大、最华丽的艺术殿堂;还有中国首个石文化主题公园,中国首个石文化主题餐厅。

南明山摩崖题刻

位于莲都区水南南明山及三岩寺,主要分布于云阁崖、高阳洞、石梁及其他岩壁上,这些岩壁上留有东晋、宋、元、明、清及民国历代名人、学者和书画家的珍贵题刻95处,碑刻7块。摩崖题刻题材除观景记游、抒情赋诗外还有军事、水利洪灾纪事题刻等。其中最早的摩崖是著名东晋道家、化学家葛洪题刻在云阁崖上的“灵崇”二字,其他著名的题刻还有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的“南明山”、唐代书法家李邕的“雨崖”及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记游题刻手迹。另外石梁下及岩洞内保留有7块碑刻,则是重修南明禅院的碑记及明清文人的游记。南明山摩崖题刻历史悠久,是江南地区年代跨度时间最长的摩崖石刻群,南明山摩崖题刻书体丰富多样,隶、楷、行、草各具神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诗词

瓯江山水诗路是浙江省四条诗路文化带之一,以雁荡山、楠溪江、江心屿、温州五马街历史文化街区、温州塘河沿线诗意景观等为重要节点,贯穿整个浙南地区。

《咏瓯江》邓拓,翠鬓峨眉白练飘,迎人笑舞柳枝腰。飞鸿影落清波处,却惹相思客梦遥。

《雁荡山》释惟一,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图难录。眼前逢个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

《登江中孤屿》谢灵运,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参考资料

刘美娟,陈小珍.瓯江流域地名命名理据试析[J].中国地名,2020,(01):20-23.中国知网.2023-05-26

开放地理空间实验室.OSGeo中国中心.2023-05-03

王紫霞.气候变化对瓯江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影响[D].导师:许月萍.浙江大学,2020.5.中国知网.2023-05-26

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图谱发布 你都认识吗.今日头条.2023-05-02

..2023-05-02

风景名胜.温州市人民政府.2023-05-03

瓯江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研究.中国知网.2023-06-10

瓯江、飞云江、鳌江缘何得名,你知道温州三条大河的前世今生吗?.温州新闻网.2023-05-26

温州的水系河流地图.温州网.2023-05-03

丽水概览——自然气候.丽水史志.2023-05-26

翁智雄,程翠云,章翼,葛察忠,田昆铭.瓯江流域(温州段)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比率研究[J].生态经济,2017,(06):184-190+195.中国知网.2023-05-26

韦肖杭,练青平,原居林,张爱菊,姚子亮,陆君,宓国强.瓯江干流丽水段水体富营养化评价[J].生物学杂志,2012,29(02):47-50.中国知网.2023-05-26

翁智雄,程翠云,章翼,葛察忠,田昆铭.瓯江流域(温州段)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比率研究[J].生态经济,2017,(06):184-190+195.中国知网.2023-05-26

自然环境.丽水市人民政府.2023-05-03

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图谱发布.温州市人民政府.2023-05-03

自然地理.温州市人民政府.2023-05-03

中国浙江省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2023-05-26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5-26

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中国知网.2023-05-26

龚建明,孙晶,廖晶,杨长清,李智高,王建强,杨艳秋,杨传胜,李刚,孟明.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构造单元属性讨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06):62-71.中国知网.2023-05-26

王羡徕. 瓯江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5.中国知网.2023-05-26

王金旺,邹颖颖,于丹.瓯江流域水生植物多样性与生态位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5,39(06):1184-1197.中国知网.2023-05-03

连琳琳. 基于水土保持的瓯江流域源头区生态健康评价[D].浙江大学,2015.中国知网.2023-05-03

王金旺,邹颖颖,于丹.瓯江流域水生植物多样性与生态位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5,39(06):1184-1197.中国知网.2023-05-02

民国元年瓯江特大洪水.丽水史志.2023-05-26

瓯江小溪流域水运历史与文化价值探究.丽水史志.2023-05-05

毛慧琴.景宁县瓯江小溪大均河段以上流域水电开发方案的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8,No.39(03):43-47.中国知网.2023-05-26

李孟国,赵洪波,郑敬云等.瓯江口航道治理工程水沙环境问题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2,31(03):107-113+118.中国知网.2023-05-03

自然地理.鹿城区人民政府.2023-05-26

瓯江口水文泥沙特征分析.豆丁建筑网.2023-05-26

瓯江北口大桥中塔开建该桥创3项世界第一[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No.361(11):7.中国知网.2023-05-26

张启山,曾甲华.世界最大跨度铁路混凝土斜拉桥——乐清港瓯江桥步入“施工快速道”[J].中国工程咨询,2017,(10):69.中国知网.2023-05-03

林南昌,丁兆峰,陈舜东,邹春蓉.瓯江特大桥悬浇施工过程斜拉索索力张拉控制技术[J].铁道建筑,2019,59(04):44-47.中国知网.2023-05-03

王畅,王骏,卢迪翔,陈永锋.山区性航道下水救援通道布设研究——以瓯江莲都生态航道段为例[J].中国水运,2022,(03):42-45.中国知网.2023-05-26

张翔,许驰.开发港口资源,振兴温州经济[J].经济师,2015,(06):286-287.中国知网.2023-05-03

张伯虎,潘冬子,胡成飞.瓯江河口潮汐特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1):1857-1864.中国知网.2023-05-03

浙江再添一座抽水蓄能电站 今天正式开工.新华网浙江.2023-05-26

王霞,郑雄伟,张真奇.瓯江流域大型水库连通联合调度探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06):9-12+46.中国知网.2023-05-03

瓯江流域生态保护:水景观激活水经济.丽水市人民政府.2023-05-03

瓯江源头 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丽水实践.丽水市人民政府.2023-05-03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 瓯江干流温州水域段全面禁止采砂活动的通告.温州市人民政府.2023-05-03

徐彬.浙江丽水:保护水利遗产 弘扬瓯江文化[N].中国水利报,2023-03-09(006).中国知网.2023-05-26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5-03

古堰画乡.丽水市人民政府.2023-05-03

台媒看大陆:浙江温州江心屿 瓯江蓬莱.中国新闻网.2023-05-03

何叶青.论瓯江文化的研究价值[J].大众文艺,2013,No.314(08):55-56.中国知网.2023-05-26

石雕之乡——青田.青田县人民政府.2023-05-05

南明山摩崖题刻.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5-05

缪眎眎,叶凝碧.于瓯江山水间追寻“诗和远方”[N].温州日报,2021-08-26(002).中国知网.2023-05-26

沿“瓯江山水诗路”,饱览温州的诗意美景.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05-05

李靜.崑山與安期: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新解——兼及謝靈運與早期上清傳記《馬君傳》之關係[J].岭南学报,2021,(01):81-100.中国知网.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