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香鱼

香鱼

香鱼(学名:Plecoglossus altivelis),别称油香鱼、八月香等,是胡瓜鱼科香鱼属的一种鱼类。香鱼因背上有一条香脂腔道可散发出香味故而得名,一般体长95~160毫米。洄游型香鱼体重为150~250克;陆封型香鱼体重为13~73克,头小,吻尖,吻端向下,形成吻钩,口闭时,吻钩合于下颌前凹内。口大,有假鳃,身体背侧呈黑色,腹侧呈银白色,各鳍淡黄色,脂鳍周围微红色,胸鳍上方有一点鲜黄色斑点,尾鳍分叉。

香鱼分布于东亚地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江苏省福建省、辽宁等地沿海溪流中,喜欢生活在淡水、海洋、人工湖、湿地等地区。香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对污染物也很敏感,因水利建设、栖息地退化等原因,近年来野生香鱼的数量一直在减少。

2010年,香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数据缺乏(DD)。2016年,指名香鱼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濒危(EN)。

香鱼因肉味鲜美,味香色佳,被誉为“淡水鱼之王”,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

分类研究

香鱼最早是由荷兰鱼类学者希勃洛德(Hibrod)于1846年定种命名,当时香鱼被列入鲑形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因香鱼口形构造鲑形科鱼类不同,故于1925年被另设为香鱼科。日本鱼类学者西田(Nishida)研究确立两个香鱼亚种:香鱼指名亚种(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和琉球香鱼亚种(Plecoglossus plecoglossus ryukyuensis)。

依据香鱼生态类型的不同,香鱼又分为两种类型,即陆封型和洄游型。陆封型香鱼由洄游型香鱼转变而来,形成的原因是河道因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导致堵塞后使其无法回到大海,终身生活在内陆淡水中。

中国鱼类学者李明云研究报道通过对比中国浙江溪香鱼既不同于日本琵琶湖型香鱼,又不同于琉球群岛型香鱼的地方种群。有学者结果证明,中国凫溪香鱼与香鱼指名亚种、琉球香鱼之间的种群差异明显,应建立另一种群——“香鱼中华亚种(Plecoglossus altivelis 黑枕黄鹂马来亚种)。

形态特征

香鱼一般体长95~160毫米,陆封型较洄游型香鱼体型更小,陆封型香鱼体重为13~73克;洄游型香鱼体重为150~250克。香鱼身体细长,侧面稍扁,头小,眼中等大,眼间隆起,鼻孔距眼更近,距吻端稍远;吻尖,口大,下颌两侧前端各有一突起,突起之间呈凹形,口闭时,吻钩与此凹陷吻合。上下颌生有宽扁的细齿,前上颌骨、上颌骨和舌上均有齿,口底在舌的前方具有囊状的粘膜皱褶,有假鳃。除头部以外,其他部分被有圆形小鳞片和侧线鳞。香鱼身体背侧呈黑色,腹侧呈银白色,胸鳍上方有一点鲜黄色斑点,各鳍淡黄色,脂鳍周围微红色,脂鳍很小,且位置靠后,与臀鳍后端相对,背鳍无硬刺,雄鱼最后3根分枝鳍条延长,尾鳍分叉。

香鱼雌雄区别明显。雄鱼体上分布白色颗粒状的“追星”,臀鳍最多且最明显,体表粗糙,体色几乎无变化;雌鱼体表少有“追星”出现,体表平滑,体色变化多,呈“婚姻色”,即从背部到侧面呈黑色,腹部侧面呈赤褐色条纹,胸鳍、腹鳍、臀鳍均呈红黄色或橙黄色。生殖期间,雌鱼臀鳍线条较长,外缘中间部分凹入,形成一条较深的缺刻,腹鳍内短而外长;雄鱼臀鳍线条较短,外缘近平直状,腹鳍内长而外短。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洄游型香鱼分布于东亚地区,分布在日本群岛上,也出现在朝鲜半岛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黄、渤海海域和江苏省福建省、辽宁等省份。

陆封型香鱼分布于日本琵琶湖和中国青田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千峡湖水库。

栖息环境

香鱼属于亚冷水性鱼类,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且其对水质要求很高。

洄游性香鱼常栖息于淡水、海洋、湿地等环境;陆封型香鱼栖息于水库、人工湖等环境,喜生活在砾石底处,亦在开阔的水域表层集群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香鱼在幼鱼阶段为动物食性,随着个体发育逐渐转变为为植物食性:香鱼出生后的2~3天内,不摄取外界食物,主要依靠卵黄囊来供给营养,之后便开始摄食浮游动植物;当香鱼长到10~13mm时,几乎只摄食浮游动物;体长长到40mm以上时,开始摄食大型浮游动物;体长40~70mm阶段时,香鱼食性的转换为植物食性。食性转变时,其消化器官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洄游型香鱼在海中以浮游动物为食,入江后刮食岩石上的附着生物,主要是硅藻和部分蓝藻等;陆封型香鱼摄食枝角目轮虫、硅藻、绿藻门蓝藻等。

占域行为

香鱼具有“占域行为”的习性,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摄饵场所,其所占领域为硅藻和蓝藻生长丰盛的地方,范围2~3㎡,香鱼占据后,无论入侵者雌雄,都会被驱逐,一旦“地盘”被破坏,香鱼会成群潜居草丛或浅滩之中。

节律行为

洄游型香鱼性成熟产卵后即死亡,少部分则会存活下来返回大海。每年2~5月,当水温逐渐增高到10~15℃,接近于海水温度时,幼鱼进入河口,在河川中生长发育。直至9~11月份于河川下游或河口附近浅水砂砾处产卵,由海入河的香鱼常常在中午12时~14时活动,夜间则停止活动,栖于固体物或河岸的树下。随着水温下降,产出的幼鱼入海越冬,翌年春季,幼鱼开始溯河洄游,进行生长繁殖。

生长繁殖

香鱼卵巢类型为裸卵巢型,其成熟卵子可直接排到腹腔中并保留5~7天且受精卵能力没有明显降低,故具有较长时效的受精能力。香鱼通过产卵进行繁殖,产出的卵呈粘性,粘于石砾上。温度与香鱼的生长繁殖密切相关,香鱼产卵水温的上限为22摄氏度,下限为14摄氏度,最适产卵水温为15~19摄氏度。

洄游型香鱼产卵期时由上游回到中游产卵。产卵场多在江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有砾石的地方。香鱼所处地域不同,其繁殖数据也有所差异:日本的香鱼10月到达上游,停留一段时间后游至中游产卵;中国的香鱼9月份性腺仍是发育的初期,繁殖期将晚于日本的香鱼。受精卵孵化后,幼鱼到海中肥育,之后顺流而下,在沿海水域过冬,然后向上游迁移。

陆封型香鱼十月份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时间为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上旬傍晚至黎明前,白天很少产卵。产卵场水质清澈、底质有砂砾。大多可繁殖两到三次。

洄游型香鱼生命周期短,大多数寿命仅为一年,陆封型香鱼则可存活两到三年。

人工养殖

仔鱼培育

在仔鱼放入育苗池前,应先对育苗池进行消毒,注入咸淡水并接种小球藻轮虫等浮游动植物;之后放苗,所用鱼苗需计数下塘;鱼苗下池半月后应投喂枝角目桡足类动物;培育后期每天换水。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香鱼时应选择水质透明度和水流量大、含铁量较低的环境,较为理想的是地下水、溪流水和水库水并用。

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香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与池塘养殖相比其养殖密度更高,可获得更高产值。

香鱼网箱应选择水面开阔、水流畅通的区域,保证水质清澈无污染。

病害防治

养殖香鱼的常见病害为弧菌病,该病由鳗弧菌引起,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鳗弧菌是威胁香鱼养殖业的主要病原之一,也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水媒感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鳗弧菌通过皮肤、鳍、肛门和鳃穿透宿主。其中,皮肤和肛门是病原体的基本入口。防治方法为用浸浴、注射、喷雾等方式接种已研制开发成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日本的香鱼养殖业中常见病害除弧菌病外还有细菌性冷水病,该病由嗜冷黄杆菌引起。患病症状为鳃、肝、肾等器官贫血,吻部、体侧或尾部糜烂,严重时可见穿孔,且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23年,还没有关于野生香鱼种群趋势的详细报告,但渔业捕捞数据(1991年捕获量达到18101吨,2010年已下降到的3406吨)表明,野生香鱼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人工养殖的香鱼则数量众多,被作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威胁因素

香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对污染物也很敏感,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原因有水利建设、栖息地退化等。除此之外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威胁。

保护级别

2010年,香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数据缺乏(DD)。

2016年,指名香鱼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濒危(EN)。

保护措施

日本通过人工保育的方式来解决香鱼种群数量下降的问题,其建设孵化场来繁衍香鱼。截至1998年,日本香鱼孵化场饲养的幼鱼已占香鱼总数目的百分之二十。

主要价值

香鱼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亚特有食用鱼,其肉味鲜美,味香色佳,被誉为“淡水鱼之王”,是商业渔业、水产养殖和休闲渔业最重要的淡水鱼之一。

参考资料

Plecoglossus altiveli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0

Plecoglossus altivelis.ITIS.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Plecoglossus altivelis.《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1

Plecoglossus altiveli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Plecoglossus altiveli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1

Plecoglossus altiveli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

..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