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又称镇海吼,铸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现位于沧州市东南20公里的沧县旧州镇东关村西沧州旧城内,原开元寺前。铁狮通高5.47米,体长6.264米,体宽2.981米,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铁铸艺术品,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冶金、佛教史均有较高价值。1961年,沧州铁狮子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形态
整体结构
北京科技大学吴迪平团队于2006年通过激光测量技术对沧州铁狮子进行了整体形态测试,获知当时铁狮通高5.47米,体长6.264米,体宽2.981米。狮身外表面呈棕褐色,较粗糙。背负巨型莲花盆,莲盆口径2.163米。铁狮总重31.53吨,其中,莲盆重2.79吨,狮头部分重3.72吨,狮身部分重25.02吨。
铸造痕迹
通体有21道横向铸造披缝,横向披缝之间又有若干纵向披缝,此即为合范痕迹。颈、背部内面有左右两条凸筋,从头部经过颈、背直至尾端,系用于提高结构强度。颈下、腹部两侧及臀部外有许多作为芯撑的圆头钉,头颈及背部有许多不同形状的铁块凸起,系用作支撑外范、控制壁厚。狮身内外有若干水平方向的冷隔线,应是采用明浇式浇注铁狮时留下的铸造痕迹。在水平冷隔线上下发现有多道起提高铸件强度作用的铁条和凹槽。
造型纹饰
铁狮毛发呈波浪状卷曲,垂于颈上,胸前及肩部铸有飘带,带端分垂于双肩及胯部背负巨大铁莲花盆,四肢叉开,作仰天长吼状。
狮身文字
铁狮狮身上文字较多,据《沧县志》记载,铁狮子“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三字,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腹内及牙内外字迹甚多,然漫灭不全,后有识者谓是金刚经文。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曾见拓本,意系冶者名字,体为古隶。”现仅颈下‘狮子王’三字及头内‘窦田、郭宝玉’字尚可辨认。
铸造工艺
泥范成型
吴坤仪团队通过观察铁狮外形特征,认为铁狮以泥范法造型。首先,用金属或木料作为骨架,再在其上以泥土堆塑铁狮外观模型。待模型干燥后,在模型外糊泥作外范,依铁狮外形特征将外范切割成规格不一的范块,顺次取下后,将其阴干备用。之后,在铁狮模型周身打入圆头顶作为芯撑,削去泥膜表面一层直至钉头露出,削去的厚度即为铁狮壁厚。最后将外范块拼合即可浇注。
沧州市铁狮子除爪、腹范块痕迹不明外,从小腿至头顶共使用外范457块,莲盆使用外范52块,合计用外范509块。
浇注方法
铁狮系采用顶注式和明浇式结合的方式浇注。一般铸件常为整体一次合范铸造而成,但铁狮体积庞大外形复杂,在古代的冶炼条件下,一次合并范浇注是很困难的,因此采用了明浇式与顶注式结合的特殊工艺。其具体流程为:先在腹部以下将外范组合好,采用明浇式。当铁水面将近腹部时,再层层向上组合外范,边浇注边合范。浇注狮背时,在铁水面上插入一圈铁条,再将背部外范全部合好,利用颈部和莲花盆的范腔作浇冒口,进行顶注式浇注。浇注颈部时,又采用明浇式,边浇注边合范,并插入铁条。浇注到头顶时,全部合好外范,头顶中央设置浇冒口,又进行顶注式浇注。
金相分析
铁狮所用的铸铁,抽样后经金相分析,含炭4.3%、硫0.19%、锰0.03%、磷0.023%、硅0.04%,与今铸铁元素相比含硫较低,这证明当时用炭做燃料。
建造目的
关于铁狮因何而建尚无定论,古今主要有三种观点。
镇海患说
其一为镇海患说。沧州市一带至今流传有相关传说。一说,相传很久以前沧州东临大海,常有苍龙为祸,兴风作浪。一次正逢海水泛滥,忽从西北方奔来一只雄狮,对着海水大吼三声,随即与苍龙展开搏斗。最终苍龙败去,海水也退去百余里,从此百姓再不受海水侵扰。又说,相传古代沧州一带海水泛滥,危及百姓,有一名叫李云的山东省铸工路过这里,在他的倡议之下,当地百姓铸造了铁狮,以镇水患。
但根据《沧县志》等史料记载,在铁狮铸成之前,沧州水患并不严重,海患更为罕见,因此铸狮镇海的动机并不充分。
镇州城说
其二为镇州城说。据《沧县志》记载,“相传柴荣北伐辽朝,罚罪人铸此,以镇州城”。
此说在时间上存在抵,周世宗北伐为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但此时铁狮已铸成六年。
佛座说
据考古学者王敏之考证,铁狮建造目的应与佛教有关。其论据有三:其一,铁狮身负莲盆,应为文殊菩萨坐骑。其二,铁狮腹内刻有金刚经,应是铁狮铸成后在佛寺开光所留下的经文。其三,据县志记载,铁狮位置原在寺院门前。综合以上三点,铁狮应为原开元寺中文殊菩萨佛座。
文物价值
考古价值
中国古代狮雕造型演变有一定规律。汉至南梁时期,狮雕造型神秘感浓厚,庄严肃穆。北魏时期,狮雕形象转向真实性,造型多丰满肥硕。唐朝狮雕造型突出狮子高大威猛的形象,盛唐时期更是将狮子雄伟矫健的气势表现到极致。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狮雕形象又转入写实,威猛之风较盛唐时期大大削弱。沧州市铁狮子神态尚有唐代威猛之遗风,形体较真实自然,是唐后期狮雕形象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状况和审美追求。
沧州铁狮子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铁铸艺术品,其铸造工艺体现了五代时期中国铸造工艺水平,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文化价值
狮为佛门神兽。佛讲经被喻为“狮子吼”。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太子(释迦摩尼)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文殊菩萨坐骑也是一头青毛狮子,代表智慧威猛,相传曾降服了五台山五百毒龙。沧州铁狮子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具体体现。
在当代,铁狮子已经成为了沧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沧州别称“沧州市”因其得名。沧州铁狮子对于扩大城市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沧州政府在市区狮城公园铸造了新的“沧州铁狮子”,体重约120吨,体积是原沧州铁狮子的1.32倍,创造了一次性整体浇筑最大铁狮子的世界记录。
铁狮子也被称为“河北省四宝”之一。所谓“河北四宝”,是河北民谣对河北四处古建的总结,即“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维修保护
清嘉庆八年(1803年),铁狮因大风倒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代理知州宫昱派人将其扶起,并用砖头石条支撑加工铁狮。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工作者对沧州铁狮子进行了数次修缮保护。
1957年,当地文物部门对铁狮底部进行垫高,并在其上修建了一个八角亭,以遮挡风雨。后因空间狭小且遮挡阳光,亭内水汽蒸发不畅,造成铁狮锈蚀严重,八角亭于1975年被拆除。1980年至1984年,河北省文物局、沧州地方文化局、沧县文化馆联合组织团队,对铁狮开展了系统的文物保护工程,除将铁狮移至高台上进行保护外,还对铁狮进行了金相考察和化学分析。1987年,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李化元、王少华在沧州市文物保管所的配合下,对铁狮实施了涂料防腐工作,但成效并不显著。1994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铁狮实施了修缮加固工程,重点解决因之前维修时灌入硫磺合剂造成的铁狮腿部酥裂问题。此次抢修后,铁狮失去了自立能力,要靠多根钢筋支撑加固。但这次保护效果亦不甚理想,在之后的几年内,四腿加固混合材料处出现裂隙,空气水分深入其中使其膨胀,在内外应力的作用下铁狮子多出开裂。2000年,出于保护文物本体的需要,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将之前灌入狮身缝隙中做加固作用的混合材料清除,又将已脱离狮体的部分按原样复位,并在周围采取了临时措施固定。
因文物本体较为脆弱以及科学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沧州铁狮子的维护工作结果并不理想。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八九十年代的维修甚至对铁狮子本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铁狮子的保护工作仍需进一步研究加强。
参考资料
沧州铁狮子保护困局:一场15年的等待.新京报网.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