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位于河西区友谊路31号,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4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个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馆,2008年5月确定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前身为位于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语大学院内的北疆博物院。195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北疆博物院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市人民科学馆。1957年6月,天津人民科学馆更名为天津市自然博物馆。1959年,陈列展览和办公地址迁至河西区马场道272号。
1968年8月,天津市自然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合并组建天津市博物馆。1973年12月,恢复各博物馆建制,1974年1月,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1997年,天津自然博物馆进行翻新改造,并于1998年建成开放。2013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另选现址开始新馆改建,2014年1月25日,新馆对外开放。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动植物、古生物、地质学标本化石约40万件,其中200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标本。是集收藏、研究、展教、旅游为一身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曾获国家文物局1998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称号。2002年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历史沿革
北疆博物院时期
天津自然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前身为北疆博物院,建院初期称为黄河白河博物馆,是由法国神甫、动物学博士黎桑(Emile Licent,1876-1952,中文名桑志华)来华创办的。1914年,桑志华带着对东方大陆的好奇来到中国。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组织大规模野外发掘的科学家。在华25年,桑志华的足迹遍布华北、东北和西北,行程近5万公里,采集到20余万件自然历史标本,并在天津市创立了中国北方第一座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旧址位于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语大学院内,为一三层小楼,红墙,白窗,墨绿色窄门。小楼由三部分组成。北楼建于1922年,陈列室后建,与北楼西端相接,1928年对外开放。1929年再建南楼,与北楼通过廊道连接,呈“工”字型布局。2014年值中法建交50周年暨桑志华来华科学考察100周年之际,北疆博物院北楼和陈列室修缮工程全面展开,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其原有标本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示及科普教育的功能。2015年底修缮工程及复原陈列全部告竣,于2016年1月向公众开放。2018年10月,南楼修缮后开放。北疆博物院是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保存完好的百年博物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北疆博物院旧址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变迁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疆博物院由私立津沽大学代管。1951年9月,天津市委宣传部接收北疆博物院。 195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北疆博物院的基础上组成天津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同年天津市人民科学馆成立。1957年6月,天津人民科学馆更名为天津市自然博物馆。1959年,陈列展览和办公地址迁至河西区马场道272号,时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1968年8月,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天津市自然博物馆合并,组建天津市博物馆。1973年12月,恢复各博物馆建制,1974年1月,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
建设新馆时期
199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投资一亿元在原址翻新天津自然博物馆,199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之一。翻新后的天津自然博物馆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陈列馆、藏品库、业务用房、植物园四个功能区组成。主体建筑“海贝含珠”造型,寓意天津自然博物馆是渤海之滨的一颗明珠。馆藏生物标本38万件,其中一、二级珍品1300余件,模式标本1400余件。是集收藏、研究、展教、旅游为一身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曾获国家文物局1998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称号。2002年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改建工程被列为“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2014年1月25日,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试开放,新址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馆内。新馆陈列以“家园”为主题,是全国第一个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馆。
建筑布局
建筑特点
北疆博物院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北楼,陈列室及南楼,南楼、北楼两座建筑以连廊相接,整体建筑呈 “工”字型布局。
马场道馆舍主体建筑为“海贝含珠”造型,寓意天津自然博物馆是渤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文化中心新馆建筑由日本高松伸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川口卫构造设计事务所设计,外形仿天鹅造型,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4万平方米。
馆内布局
新馆一楼以“家园·探索”为主题,展示天津市从远古到当代的生态景观。大厅中央展示了一对“母与子”的巨型山东龙骨架,左侧为活体蝴蝶园,右侧为儿童探索馆。
二楼展示面积5700平方米,以“家园·生命”为主题,展出古生物化石、岩矿及现生动植物标本近万件,展示了地球38亿年来生命体由无机到有机的发展过程。在二楼大的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划分为三大区域,每个区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物作为设计布局的形式。海洋部分选取水母为代表生物,根据其形态而布局;第二部分选取了从水到陆的代表性生物乌龟,以龟甲作为设计布局形式;第三部分以人类的大脑形态作为布局的基本形态。3号厅的铜像,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法国生物学家桑志华先生。该展区常设展览分为“生命诞生,地球不再荒寂”“神奇爆发,生物从此繁盛”等八个单元。
三楼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以“家园·生态”为主题,主要陈列了慈善家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野生动物标本近300件,同时还展出了被誉为“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属和羚牛等中国珍贵动物标本。此展区在设计理念上突出生态系统,形式上以大景观、大手笔来体现,展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每一大洲动物群以若干个景观组成,每个景观以不同的场景来展示,每个场景又由动物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故事来表现。
北疆博物院一层展厅,是由法国永和营造公司设计建造,展示内容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学和人种学。二层展出的是现生动、植物标本。三层展厅以北疆皮张标本和浸制标本为主要展示内容。
陈列展览
综述
天津自然博物馆两处馆区展览各有千秋,新馆侧重于科普,展览分三层,一层为“家园·探索”展区,二层是“家园·生命”展区,三层是“家园·生态”展区;北疆博物院旧址馆区偏重于科研,藏品主要包括地质学系列、古生物系列和现生动植物标本。一层展厅展示内容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学和人种学。二层展出的是现生动、植物标本。三层展厅以北疆皮张标本和浸制标本为主要展示内容。
新馆基本陈列
家园·探索展区
该展区位于博物馆一层,设有巨型恐龙骨架和国内首个博物馆内的活体蝴蝶园,此外还有科普剧场。博物馆编排了《欢乐的海洋》《小蝴蝶成长记》《来自猩猩的你》等科普剧,寓教于乐,实现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良好融合。一楼大厅龙台上集中展示了多具恐龙骨架,其中既有像马门溪龙、合川马门溪龙和荣县峨嵋龙这样恐龙界的“巨人”,也有苏氏巧龙这种蜥脚类中的“侏儒”。作为它们死敌的兽脚类恐龙,霸王龙和将军庙单脊龙的骨架被摆在了龙台的正中。此外,龙台的左侧还设有霸王龙和三角龙属对峙的可动模型场景,再现了这两种著名恐龙间殊死搏斗的场面。
家园·生命展区
该展区位于博物馆二层,展示面积为5700㎡,由“远古家园”和“现代家园”两大部分内容组成,采用古今结合的主题单元展示方式,展出古生物化石、岩矿及现生动植物标本近万件。依托新的地球观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地球家园38亿年来生命世界由无机到有机、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乃至到现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演化历程。
展览分为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生命诞生,地球不再荒寂;第二单元:神奇爆发,生物从此繁盛; 第三单元:各显其能,争霸喧嚣海洋;第四单元: 从水到陆,开拓崭新家园;第五单元:多样演化,爬行鼎盛一代;第六单元:鸟儿飞天,天空的新主人;第七单元:兴衰更替,哺乳动物辐射;第八单元:人猿分野,智慧生物起源。
家园·生态展区
该展区位于博物馆三层,展示面积为3400㎡,以美国著名慈善家、天津市荣誉市民肯尼斯·贝林先生历年捐赠的200多件珍稀世界野生动物标本为基础,同时增加馆藏部分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如大熊猫、金丝猴属等,共同展示世界各大洲的典型动物群。
展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澳洲:活化石大陆”,在澳洲景观中,展现了以有袋类动物为代表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南美:神奇的雨林”,集中展现亚马逊平原河热带雨林动物群,重点突出了亚马逊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点;“北美:野性新世界”,以落基山脉脚的平原和森林为景观,集中展现北美森林和草原动物景观;“北极:消融的冰川”,以北极熊为代表,展现全球气候变暖下的北极动物们的家园,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非洲:原野生与死”,以非洲三个典型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稀树草原动物群、非洲荒漠动物群和非洲热带雨林动物群,同时还特别展示了非洲马赛人的生活场景及生活用具,不仅让观众了解非洲的动物,同时也了解非洲的文化;“欧亚:生命交响曲”,集中展示欧亚山地动物和森林动物群,不仅有大熊猫、金丝猴属等中国代表动物,也有欧洲盘羊、黇鹿等欧洲典型动物。
北疆博物院基本陈列
北楼陈列
一层展厅展示内容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学和人种学。展出的古哺乳化石数量达5000余件,展出的石器部分展品涵盖了桑志华在1920年至1935年间于辽宁省、甘肃省、内蒙、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采集的古人类化石模型、旧石器、新石器及各类文化遗物等共计392件。
二层展厅展出的是现生动、植物标本,展出的藏品有植物617件、动物6000余件。
三层展厅以北疆皮张标本和浸制标本为主要展示内容,其中近百年的鸟类标本、近2000件两栖爬行、1600尾鱼类及兽类、无脊椎动物标本;此外,还展示了一些文物史料,如:老式的地图柜、采集用的藤条筐等;还有北疆博物院留存下来的、来自四位西洋画家的作品14幅《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
南楼陈列
图书室复原陈列,展出的图书共2000余册,其中有法国动物学、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的代表作《四足动物化石研究》(拉丁文,13册)、法国著名博物学家雷奥米尔的《昆虫史记》(法语版,1734)、18世纪最杰出科学家卡尔?冯?林奈的代表作《自然系统》以及19世纪意大利著名真菌学家萨卡杜的《真菌汇编》(拉丁文,26册) ,北疆博物院25年间最重要的学术成果《黄河白河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黄河白河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是展出的最珍贵展品。
古生物库房复原陈列,是按原北疆博物院南楼的古生物库房进行复原的。当年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在中国西北、华北等地采集、发掘得到的岩矿、古生物、古人类标本及史前考古遗物送回北疆博物院后,均在古生物库房内进行修复整理、分类鉴定和科学研究。众多举世瞩目的对中国古生物学与史前研究领域起到奠基作用的研究成果都在此处完成,其中包括桑志华等人在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宁夏水洞沟、河北泥河湾及山西榆社等地的多次重大发现。
北疆科学考察历程展,分为楼上楼下2个独立展室,两个展室、两条线索以大量的原始照片、资料、桑志华等人的手稿笔记、标本实物以及图表等方式,分别对桑志华等人25年的科学考察历程加以展示。第一展室中,对北疆博物院25年科学考察历程进行全方位,多视角进行深度挖掘,重点对庆阳市、内蒙萨拉乌苏、宁夏水洞沟、河北泥河湾及山西榆社五大地区进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质古生物与古人类科学考察进行了全景式的叙述;第二展室,重点再现北疆博物院25年间持续不断的对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的动物和植物资源进行科学考察,深度回顾了对中国滨海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的科考艰辛历程,在历史回顾中进一步诠释北疆博物院在中外自然科学领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可歌可赞的科学精神。
实验室是北疆博物院当年标本整理及研究场所,昆虫实验室依据历史照片复原及部分工作场景重现,旨在展示北疆博物院当年昆虫整理与研究的工作场景,以此揭示北疆博物院当年科研人员严谨的科学精神。
动物实验室是北疆博物院当年重要的动物标本整理和研究中心,桑志华等科研人员就是在这里对采集的动物标本进行初步防腐处理、分类整理、制作干制和针插标本等不同类型标本制作。展品包括时所使用过的标本玻璃瓶、解剖镜、解剖刀等实验工具以及科研人员在此工作的原始照片资料等。此外还有当时使用过的卡片柜以及用于记录标本鉴定结果和分类的卡片等珍贵实物资料。
临时展览
群鱼跃津门,共谱自然美——《海河原生鱼》
本展览从自然地理、原生鱼种、生命故事、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介绍鱼类知识;展陈形式中特别增加活体鱼类、科学手绘等多种元素;互动环节中也引入了光影体验等多媒体素材。展览共计展出60余件鱼类标本,近30幅鱼类科学画,以及10余种典型溪流鱼类活体。
恐龙木乃伊——浓缩的生命
展览根据在辽西地区发现的鹦鹉嘴龙木乃伊化石为切入点,借用古埃及古埃及历代法老木乃伊形象,详细地展示了恐龙木乃伊化石的形成过程:死亡——风干——埋藏——石化——出露。介绍了蒙古鹦鹉嘴龙、中国鹦鹉嘴龙、梅莱营鹦鹉嘴龙等鹦鹉嘴龙大家族成员及其分布,展示了孔子鸟、小盗龙属、驰龙属、娇小辽西鸟、满洲鳄等著名化石种类以及短冠龙属、埃德蒙顿龙等世界其他著名恐龙木乃伊化石。展览在陈列设计上融入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许多珍贵古生物化石均为首次与观众见面。展览分五个部分:木乃伊化石形成过程;恐龙木乃伊;鹦鹉嘴龙简介;鹦鹉嘴龙的育幼行为——化石证据;皮肤衍生物化石。
馆藏精品
天津自然博物馆两处馆区共藏有生物标本约40万件,其中200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标本。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多万件。部分藏品如下:
文信草天牛
文信草天牛,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触角黑色。雌虫触角基瘤基部具白色毛环。雄虫前胸侧刺突十分短钝,雌虫则较长。雄虫前胸背板白斑较宽,雌虫前胸背板白斑相当宽。鞘翅均匀卵形,具较粗糙的刻点和宽阔的白条纹。足大部分红色或淡红色,腿节端半部黑色。该种模式标本系桑志华于1937年7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采集。天津自然博物馆专业人员杨春旺于2013年对其进行研究并发表在《林文信纪念文集》中。3副模标本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馆。
石耜
石,时代:新石器时代,产地:承德市热河。1927年7月,桑志华在河北承德热河采集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石耜标本。石耜,是一种石制锹形农具,由旧石器时代的片状刮削器或砍砸器演变而来,其最初形状是不固定的,以后逐渐采用近似圆形的石片,或略带小柄的圆形石片等,石片的一侧有刃口。石耜主要出土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遗址,南方出土骨耜较多。
师氏中华弓鳍鱼
师氏中华弓鳍鱼,硬骨鱼纲,弓鳍鱼目,中华弓鳍鱼科,中华弓鳍鱼属。时代: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产地:义县。师氏中华弓鳍鱼是1935年瑞典学者根据山东蒙阴采集到的化石建立的新属种,“弓鳍”是因其背鳍呈弯弓形而得名。师氏中华弓鳍鱼体形细长呈梭形,头较大,口中有尖锐的牙齿,背鳍很长,体表有菱形硬鳞,硬鳞后缘带有锯齿。师氏中华弓鳍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肉食鱼类,化石在中国辽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和浙江省等地区的中生代后期地层中分布较广,但数量较少,另外,在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都有所发现。现生弓鳍鱼与1亿多年前中生代时期的类型相比较,外形上基本没有变化。它们凶猛异常,捕食各种昆虫、青蛙、虾、蟹等小型动物,也有同类相残的嗜好。其体内的鱼鳔除了具有漂浮作用外,还具有呼吸功能,因此离水后仍能生存较长时间。
泥河湾披毛犀
泥河湾披毛犀,哺乳纲,奇蹄目,犀牛,披毛犀。时代:更新世,产地:河北泥河湾。披毛犀是更新世最知名的犀牛,具有非常粗壮的骨骼、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鼻角。20世纪20年代,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在研究泥河湾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时候,发现了这件披毛犀上颌,该标本比普通披毛犀小。1969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卡尔克以该标本为正型建立了新种:泥河湾披毛犀。后期的研究显示泥河湾披毛犀鼻骨非常强状,巨大而粗糙的穹状角座几乎占据整个鼻骨背面,鼻中隔强烈骨化,在额骨上还有一个小型的中央角。该种与晚中新世的最后披毛犀一样生活在冰期的严酷气候中。
文石
文石是碳酸盐矿物,成分为CaCO3,又称石,与方解石成同质多象,方解石与文石皆是自然发生并常见的两种碳酸钙多形体,由于文石的晶格与方解石的晶格不同,所以晶体的形状也不同。文石晶体呈柱状或矛状,集合体多呈皮壳状、状、豆状、球粒状等。通常呈白色、黄白色,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具不完全的板面解理,贝壳状断口,莫氏硬度3.5~4.5。在自然界,文石远少于方解石。形成于外生作用的生物化学产物,文石常在动物的贝壳或骨骸中。内生成因的文石是热液最后阶段的低温产物,温泉沉淀物中也常有文石产出,在自然界文石不稳定,常可转变为方解石。
诺氏古菱齿象
诺氏古菱齿象,哺乳纲,长鼻目,真象亚科,古菱齿象属。古菱齿象的名称由它与现代非洲象的关系而来,过去认为它是非洲象的祖先,臼齿具有初步发育的菱形的齿脊。体型大、头骨相对宽、扁,额骨突出、在鼻孔上方形成一个悬垂的横脊,牙齿磨蚀后齿板中央扩大,第三臼齿齿板数可达14-15。在中国,有关古菱齿象的报道最早见于布勒等1928年发表的《中国的旧石器》。之后化石在中国河北、山西省、河南省等10余个省市有所报道。诺氏古菱齿象是一种属于狭齿型的古菱齿象,齿板较多,较密集,中尖经常存在,但不甚突出,臼齿特化的倾向与程度近似于现生的亚洲象。1986年,在县白涧乡官善村发现了诺氏古菱齿象头骨及牙齿化石。2005年, 在位于蓟县杨津庄乡陈家庄西南500 m处的古河道中发现完整下颌骨及左右第三下臼齿。
似锯齿似剑齿虎
哺乳纲,食肉目,猫科,似剑齿虎属。似锯齿似剑齿虎颅骨化石,采自河北阳原泥河湾,地质时代是距今一到三百万年之间的更新世早期。似锯齿似剑齿虎是一种已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其典型特征是犬齿特别长大,弯曲,呈军刀或马刀状,且齿缘发育锯齿。另外,似锯齿似剑齿虎四肢细长,善于奔跑,生活在开阔的稀疏草原环境,以追逐的方式捕获猎物。似锯齿似剑齿虎从距今约40万至20万年前的更新世开始趋于消灭,推测与大型食草动物数量的衰减有关。这一时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已经掌握了更发达的工具,开始凭借他们的勇敢智慧大规模捕杀大型食草动物,而以之为食的似锯齿似剑齿虎属在这种冲击下很容易遭受灭顶之灾。
阿舍利手斧
阿舍利手斧,产地:法国,时代:旧石器时代。桑志华当年与法国自然博物馆交换得来的出土于欧洲、西亚等地的史前石器标本若干件,年代范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均有涵盖,器型丰富多样且颇为典型,与馆藏中国国内尤其是宁夏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标本进行比较,对于探讨东西方早期人类之间的文化异同以及迁徙、交流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小眼金线鲃
小眼金线鲃,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小眼金线为中国鲤科鱼类中较为原始的种类,世界罕见的盲鱼种群。体长80-200毫米。吻突出。头前部平扁如鸭嘴状,后部隆起;头后背部拱起成弓形,腹部较平直。眼很小,有的个体眼部覆盖皮膜。吻须和口角须各1对,约等长,发达,以维系该物种在阴暗环境中生存及视觉功能退化的缺陷。分布于广西红水河支流及右江水系的岩溶洞穴中。1986年3-4月,天津自然博物馆专业人员李国良、郭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采集到10余尾“盲眼鱼”,经研究鉴定为鱼类新种,1989年在《动物分类学报》第1期发表,定名为小眼金线鲃。
多背棘沱江龙
多背棘沱江龙,时代:侏罗纪中期,产地:四川自贡,大小:长7米,高2.5米。生活在中国的沱江龙和同时代北美洲的剑龙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从脖子、脊背到尾部生长着15对尖状背板,主要功能是用来收集热量和散热,当然也用来防御敌人。在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大尖刺,用来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如四川龙或更大型的永川龙等。
石斧
石斧,时代:新石器时代,产地:北票市巴图营子。1919年10月,桑志华在辽宁北票巴图营子采集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石斧标本。虽然不是中国境内最早见到的新石器,但也属于较早出土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这批新石器标本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时间上比1921年发现的仰韶村遗址出土的石器还早两年。
包氏玛姆象
包氏玛姆象,地质时代:上新世早期,产地: 山西榆社泥河村。完整下颌骨及全部下臼齿列,在下颌接合部前端生长了一对下门齿。该标本是由桑志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榆社泥河村发掘到的,保存至今。
老西开自流井岩屑标本
天津老西开自流井是天津历史上第一眼地热井,位于旧法租界老西开教堂附近, 该井由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指导勘探和开凿,于1936年5月开凿成功,井深861米,当时被证明为“津市最纯净之水源”。开凿之后整日出水淙流不息、热气沸腾在当时天津市也是一个景观。打井过程中的岩屑标本等资料的研究对研究区域地质、地下水、地热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
“河套人”牙齿
二十世纪20年代以前,亚洲地区尚未发现确切的和古人类活动有关的资料,中国及亚洲地区究竟有无早期人类活动,悬而未决。
1922年,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的河岸砂层中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后被定名为“河套人”。这是一颗左上侧门齿,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齿的大小与现代人相似,齿冠结构具有原始特征。 “河套人”牙齿化石,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纪录的人类化石。其发现拉开了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序幕。
学术研究
2021年12月29日,天津自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会议召开,对天津自然博物馆110周年馆庆(2024年)系列学术活动进行了讨论研究。
2023年3月3日,天津自然博物馆主编的《走进北疆博物院》一书出版发售,该书由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彩欣担任主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编写历经近两年,第一次从博物馆学角度对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北疆博物院的创建始末、建筑风格、藏品体系、展陈特色、研究成果、历史沿革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是首部全面介绍北疆博物院及其发展历程的书籍。
文化活动
社教科普
天津自然博物馆199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二十四年来,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全面发挥文博场馆功能和全域科普平台作用,不断创新素质教育新方式,举办各类特色科普活动和科普讲堂。2022年“友谊的使者——小象米杜拉”入选天津市第一批中小学博物馆示范课名单,“博物少年说”被评为2022年天津市博物馆青少年精神素养培养优秀案例“示范项目”。2017年4月11日,北疆博物院工作人员走进河西区双山新苑社区,为居民带来了题为《一座建筑与一位科学家的故事---记北疆博物院及其创始人》的科普讲座。
天津自然博物馆还承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22年11月第九届“中法环境月”开幕,特别展览《畅游珊瑚礁的世界》和 《水,科学的核心》同时推出。“中法环境月”作为天津自然博物馆一项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自202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两届。本次展览旨在提高观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科学素养,加强中法两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同时促进我馆的科普学术交流向国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文创产品
天津自然博物馆依托馆藏,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研发了植物科学画系列、恐龙系列、3D立体纸模型、3D木拼模型、DIY恐龙挖掘套装、DIY雕刻纪念章、文创冰淇淋、新年生肖系列文创等多类100多件产品。产品涵盖文具、日用品、玩具、旅游纪念品等数大类;2021年参加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文创产品“植物唱片机车载香薰”“蝶舞翩跹香氛走马灯”荣获全国百佳文化创意产品称号。
为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新春氛围,天津自然博物馆将馆藏文物与“文化”有趣地结合起来,在2023年春节期间推出了9大类12种文创新品,满足文创爱好者们的文化需求。文创产品包括“骨骼”主题T恤、帆布包、鼠标垫、钥匙扣。该系列图案以古生物为主题,选取馆藏精品——披毛犀骨骼和猛犸象骨骼为主体进行设计,以艺术版画的形式对骨骼进行处理,充分展现了岁月的斑驳感。“恐龙头骨”系列为观众带来鼠标垫、亚克力钥匙扣。该系列以恐龙化石为主题,选取馆藏精品——鹦鹉嘴龙、三角龙属和霸王龙头骨为设计元素进行艺术创作,使用插画的方式将恐龙头部骨骼细节刻画呈现,搭配植物等场景组合,达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效果。植物科学画系列文创产品也有了新的设计,复古风手账本的素材选自《北疆博物院手绘植物图录》中植物科学画,尘封已久的精美植物科学画作跃然纸上,赋予岁月彩色的印记。
所获荣誉
1998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获得第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称号。
2002年,天津自然博物馆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8年05月,天津自然博物馆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7年5月,北疆博物院“回眸百年,致敬科学——北疆博物院复原陈列”展览,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
2022年10月,天津自然博物馆入选亚太地区20大博物馆。
2022年11月,天津自然博物馆荣获2022年第九届“博博会”“弘博奖·最佳展示奖”。
2023年2月,天津自然博物馆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
百年自博.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3
天津自然博物馆.每日环球展览.2023-04-23
通信地址.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中国官方公布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中国新闻网.2023-04-24
天津自然博物馆:见证百年前科考传奇.中国新闻网.2023-04-24
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试开放.中国政府网.2023-04-23
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总体概述.北疆博物院.2023-04-24
天津自然博物馆二楼家园·生命展区.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3
天津自然博物馆三楼家园·生态展区.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3
一层展厅.北疆博物院.2023-04-24
二层展厅.北疆博物院.2023-04-24
三层展厅.北疆博物院.2023-04-24
一楼大厅.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3
北疆博物院南楼展览.北疆博物院.2023-04-24
群鱼跃津门,共谱自然美——《海河原生鱼》.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3
恐龙木乃伊---浓缩的生命 .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3
文信草天牛 .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石耜.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师氏中华弓鳍鱼.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泥河湾披毛犀.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文石.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诺氏古菱齿象.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似锯齿似剑齿虎.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阿舍利手斧.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小眼金线鲃.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多背棘沱江龙.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石斧.北疆博物院.2023-04-24
包氏玛姆象.北疆博物院.2023-04-24
老西开自流井岩屑标本.北疆博物院.2023-04-24
“河套人”牙齿——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北疆博物院.2023-04-24
天津自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会议召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
天津自然博物馆推出新书《走进北疆博物院》.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
人民网宣传报道 天津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情况.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
2017.4北疆博物院科普讲座走进社区.北疆博物院.2023-04-24
2022年“中法环境月”特别展览《畅游珊瑚礁的世界》和 《水,科学的核心》在天津自然博物馆举办.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
文创产品.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4
自然博物馆推出文创新品.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
2017.5.18北疆博物院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北疆博物院.2023-04-24
亚太地区20大博物馆揭晓 天津自然博物馆榜上有名.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
天津自然博物馆荣获2022年第九届“博博会”“弘博奖·最佳展示奖”.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
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 我市9个项目建筑(群)入选.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