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眼金线鲃

小眼金线鲃

小眼金线(学名: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别名:金线鱼;鸭嘴鱼)是鲤形目鲤科金线鲃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中国的红水河支流及右江水系。

小眼金线鲃,体长88~192mm,体侧扁,颇高,头前部平扁如鸭嘴状,后部隆起,吻突出,口亚下位,须2对,发达,鳞片较大,背鳍和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的腹面有数枚鳞片较大,鳍外测有腋鳞,尾鳍深叉形,边缘游离,侧线完全。

小眼金线鲃濒危等级为:易危(VU),2000年,其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眼金线鲃主要面临的威胁来自旅游开发、暗河取水以及人类捕捞,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治理污染、科学管理洞穴旅游以及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对小眼金线鲃实施保护。

命名

1986年,李国良在广西凌云县逻楼镇沙洞中采集到13尾鲃亚科鱼种,鉴定为新种,命名为小眼金线鲃;1992年,李维贤和蓝家湖将广西凤山县发现的小眼金线鲃作为新种发布,命名为半盲近金线鲃;2000年,单乡红等认为半盲近金线鲃应为小眼金线鲃的同物异名;2006年,赵亚辉等沿用单乡红的观点,统一为小眼金线鲃。

形态特征

体型

体颇高,侧扁,体长88~192mm。

头部

头前部平扁如鸭嘴状,后部隆起。

背部及腹部

头后背部拱起成弓形,腹部较平。

吻突出,吻皮盖于上唇基部;吻端至眼后缘约等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唇较肥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伸达颏部,左右不相连。

鼻孔在眼的前上角,至吻端远较距眼前缘为近。

眼小,有的个体眼被皮膜覆盖,位于头侧的前上方,其上缘接触头背部轮廓线。

须2对,发达,吻须和口角须约等长。

鳃盖膜在前眶骨后缘之前、眼窝之后连于峡部,间隙很小;鳃孔上角与眼上缘水平线平齐。鳃耙较短,呈三角形片状,排列稀疏。

齿

下咽齿细长,顶端尖而钩曲。

鳞片

鳞片较大,近圆形,覆瓦状排列,被覆全身。

背鳍前方及胸腹部鳞片变小。侧线鳞比体鳞略大;侧线完全,自鳃孔上角平直行至胸鳍中部的上方稍下弯即平直延伸至尾鳍基中央。背鳍和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的腹面有数枚鳞片较大,其外侧有腋鳞,边缘游离。背鳍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变为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分节;其起点稍在腹鳍起点之后,距吻端较尾鳍基为近。胸鳍后伸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后伸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距腹鳍起点较尾鳍基为近,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深叉形。

分布栖息

小眼金线鲃分布于中国红水河支流及右江水系。其常年生活在基本恒定温度、终年不见阳光、食物贫乏的洞穴中。

生活习性

具有洞穴生活的习性。喜生活在洁净水质的地下溶洞内,从部洄游明河,吃食洞穴中的底栖生物和着生藻类

生长繁殖

繁殖能力较低。

培育

培育设备方面,可适当增多养殖箱,采用红砖、卵石、金鱼草等材料做成人工鱼巢;环境方面,设计特制的水槽或水道,适当增添静止装置,如隔离板、管道、砾石或卵石等,为金线鲃活动提供依附物,考虑定期流水刺激,模拟其原始生境,并且光线的布置为微光条件。

养殖

饲养方面,建议增加缓沉型鱼食,投放饵料时考虑沉积型角落投放点等;由于洞穴鱼对环境高度敏感,培育过程中尽量减少迁移,减少对鱼类的刺激。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金线鲃属鱼类大部分种的种群数量较少,分布范围狭窄,任何突然的环境变化都可能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致危因素

小眼金线鲃主要面临的威胁来自旅游开发、暗河取水以及人类捕捞。

保护级别

小眼金线鲃的濒危等级为:易危(VU)。2000年,其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治理污染、科学管理洞穴旅游以及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对小眼金线鲃实施保护。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21

iucnredlist.iucnredlist官网.2023-11-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23

小眼金线鲃.生物名录官网.2023-11-21

小眼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 Li , 1989.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11-21

ERROR: ACCESS DENIED.中国政府网.2023-11-23

小眼金线鲃.万方数据.2023-11-21

不同眼型金线鲃洞穴鱼类趋触行为的对比研究.水生态学杂志.2023-11-23

金线鲃属洞穴鱼的进化秘密被揭示:与青藏高原隆升相关.中国科技网.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