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法文名:Musee  HoangHo PaiHo黄河白河博物馆),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位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内,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博物学家桑志华于1914年来华创建,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

北疆博物院始建于1914年,于1928年对外开放。2014年,北疆博物院北楼和陈列室修缮工程全面展开,并于2016年1月向公众开放。2018年10月,南楼修缮后开放。北疆博物院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即北楼,陈列室及南楼。南楼、北楼两座建筑以连廊相接,整体建筑呈 “工”字型布局。北疆博物院是中国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的百年博物馆。

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余万件。馆藏各类图书1.4万余册、地图900余张以及各类印版等文献资料,共计1.9万余件(套)。馆藏的图书涉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

1991年北疆博物院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北疆博物院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北疆博物院始建于1914年,是由法国神甫、动物学博士黎桑(Emile Licent,1876-1952,中文名桑志华)来华创办的。北疆博物院北楼建于1922年,陈列室后建,与北楼西端相接,1928年对外开放。1929年再建南楼,与北楼通过廊道连接,呈“工”字型布局。2014年,北疆博物院北楼和陈列室修缮工程全面展开,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其原有标本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示及科普教育的功能。

2015年底北疆博物院修缮工程及复原陈列全部告竣,于2016年1月向公众开放。2018年10月,南楼修缮后开放。北疆博物院是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保存完好的百年博物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活化石”。2019年10月,北疆博物院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9月,北疆博物院启动了21号楼第一期修缮工程。2023年6月10日,天津自然博物馆与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建筑群21号楼交接仪式”,21号楼正式回归。

建筑布局

北疆博物院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北楼,陈列室及南楼,南楼、北楼两座建筑以连廊相接,整体建筑呈 “工”字型布局。

北楼

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是北疆博物院陈列室,是由法国永和营造公司设计建造,展示内容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学和人种学。展厅内展出的古哺乳化石数量达5000余件。

二层展厅

二层展厅展出的是现生动、植物标本。北疆博物院多年来一直聘请法国、俄国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对标本进行边收藏边整理、分类、鉴定和研究工作。二层展厅内展出的藏品有植物617件、动物6000余件。

三层展厅

三层展厅以北疆皮张标本和浸制标本为主要展示内容,其中近百年的鸟类标本、近2000件两栖爬行、1600尾鱼类及兽类、无脊椎动物标本。除此之外,还展示了一些文物史料,如:老式的地图柜、采集用的藤条筐等;另外,还有北疆博物院留存下来的,来自四位西洋画家的作品14幅《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

南楼

图书室复原陈列

北疆博物院藏各类图书14000余册、地图900余张以及各类印版等文献资料。

古生物库房复原陈列

古生物库房是按原北疆博物院南楼的古生物库房进行复原的。桑志华、德日进等人在中国西北、华北等地采集、发掘得到的岩矿、古生物、古人类标本及史前考古遗物送回北疆博物院后,均在古生物库房内进行修复整理、分类鉴定和科学研究。

北疆科学考察历程展(第一展室)

北疆科学考察历程展分为楼上楼下2个独立两个展室、两条线索分别对桑志华等人25年的科学考察历程加以展示。第一展室中,首先对北疆博物院25年科学考察历程进行全方位,多视角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甘肃庆阳市、内蒙萨拉乌苏、宁夏水洞沟、河北泥河湾遗址群及山西榆社县五大地区进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质古生物与古人类科学考察进行了全景式的叙述,以大量的原始照片资料、桑志华等人的手稿笔记、标本实物以及图表等方式,再现北疆博物院25载栉风沐雨的科考历程。

北疆科学考察历程展(第二展室)

北疆科学考察历程展第二展室,以大量的原始照片、资料、桑志华等人的手稿笔记、标本实物以及图表等方式,重点再现北疆博物院25年间持续不断的对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的动物和植物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多视角、全方位深度回顾了对中国滨海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科考艰辛历程。

昆虫实验室

实验室是北疆博物院当年重要的标本整理及研究场所,昆虫实验室依据历史照片复原及部分工作场景重现,旨在展示北疆博物院当年昆虫整理与研究的工作场景,以此揭示北疆博物院当年科研人员严谨的科学精神。

动物实验室

动物实验室是北疆博物院当年重要的动物标本整理和研究中心,当年桑志华等科研人员就是在这里对采集的动物标本进行初步防腐处理、分类整理、制作干制和针插标本等不同类型标本制作,展品包括时所使用过的标本玻璃瓶、解剖镜、解剖刀等实验工具以及当年科研人员在此工作的原始照片资料等。此外,实验室中还展出了当年北疆博物院使用过的卡片柜以及用于记录标本鉴定结果和分类的卡片等珍贵实物资料。

馆藏文物

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余万件。馆藏各类图书1.4万余册、地图900余张以及各类印版等文献资料,共计1.9万余件(套)。馆藏的图书涉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其中80%为外文语种,相当一部分都是当时世界顶级学术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和当时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连续性期刊。

石斧

1919年10月,桑志华在辽宁北票市巴图营子采集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石斧标本。虽然不是我国境内最早见到的新石器,但也属于较早出土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这批新石器标本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时间上比1921年发现的仰韶村遗址出土的石器还早两年。

石镞

1931年6月至9月,桑志华在河北省崇礼区高家营子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这批标本分别出土于十多个具体地点,石制品类型复杂多样,既有细小石器,又有磨制石器;既有农业生产工具,又有生活用具和狩猎工具。此外,还存在石制兵器,如:石矛、石镞和石等。石镞即是石制箭头,其杀伤力虽不及后来的青铜和铁制箭头,却是后者的原型与鼻祖。

包氏玛姆象

完整下颌骨及全部下臼齿列,在下颌接合部前端生长了一对下门齿。该标本是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榆社县泥河村发掘到的,后藏于天津自然博物馆。

中国羚羊

完整头骨及两角心。它是在羚羊中为粗壮的一种,个体大。角心长大,表面有深沟,横切面圆形或椭圆形。它是第四纪的代表化石之一。后藏于天津自然博物馆。

石矛

1927年6月,桑志华在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小湾湾沟采集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石矛标本,后藏于天津自然博物馆。石矛是远古人类制作并使用的一种石制兵器,其后部捆绑长木柄,使用者或持矛柄刺杀敌人,或举矛柄投刺敌人。

披毛犀完整骨架

披毛犀(Coclodonta antiguitalis)完整个体骨架。这是桑志华德日进在内蒙萨拉乌苏发掘出的完整披毛犀骨架化石,此具化石的发现对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当时发现了三具完整骨骼,除一具送至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外,另两具在北疆博物院保存。

开发与保护

1991年北疆博物院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北疆博物院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评价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也是收藏中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博物馆,开创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的先河。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多万件,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馆藏基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享誉世界。其出版著作、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学文献宝库,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的百年博物馆。

交通信息

地址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

周边公交

九龙路:鸿华里站:619、826、803、953、678、4     

绍兴道:恩德公寓站:954、826、     

马场道:外国语大学站:13、902、904、685、871、906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天津北疆博物院.北疆.2024-01-08

百年北疆续写精彩华章.天津市人民政府.2024-01-08

天津自然博物馆:见证百年前科考传奇.中国新闻网.2023-04-24

百年自博.天津自然博物馆.2023-04-23

天津北疆博物院.一层.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二层.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三层.2024-01-08

北疆博物院南楼展览.南楼.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石斧.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石.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像.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羚羊.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茅.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犀牛.2024-01-08

天津北疆博物院.交通.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