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
牛降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与祁门县交界处。景区建立于1982年,总面积为6700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牯牛降风景区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山地局部气候和垂直气候显著。景区因断裂切割和后期差异升降运动等影响,地形上构成高峰峻岭、峡谷万丈的地貌景观。景区以山地为主,主峰海拔1727.6米,其外围呈中低山峦,南坡山势陡峻,北坡地势平缓。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7.96%,有高等植物1400余种、271种脊椎动物,以及若干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景区集险、奇、幽、奥、野于一身,主要景点有:龙门潭、四叠飞瀑、严家古村、情人谷、仙女潭等,是著名的综合自然保护区、山岳型旅游风景区。
1982年,牯牛降风景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牯牛降风景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起,相关部门多次对牯牛降风景区进行保护管理评估工作。2010年,牯牛降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牯牛降自古便与黄山齐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皖南第三峰,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牯牛降风景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3’~117°33’,北纬30°00’~30°57’,位于安徽南部石台县和祁门县交界处,黄山的西脉,距祁门县城70千米,距石台县城22千米。保护区总占地面积67平方千米。
气候
牯牛降风景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复杂,高差较大,山地局部气候和垂直气候显著。景区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年有效积温5000摄氏度以上,年日照约1900小时,无霜期长达240天。景区区降水充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坡向性和层次性,其年平均降水量山麓地区为1600毫米~1700毫米,山顶地区最大年降水量达2700毫米,其中76%的降雨量集中在3~8月的雨季,57%降水量集中在4~7月,南坡比北坡总雨量多7%。年平均相对湿度79%~81%。由于地形和大气现象的结合,牯牛降地区呈现多云、多雾、多雨的现象。
地质
牯牛降风景区位于太平复向斜向西南延伸的东南翼的边缘部,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凹陷与江南台隆的过渡地带,基底为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盖层发育震旦——古生代地层。其沉积地层分布于牯牛降——大历山岩体外围接触带 ,属安徽省地层区划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其南接触带分布的地层有中元古界牛屋组、青白口系邓家组、铺岭组以及震旦系;北接触带分布的地层为震旦系及寒武系;西接触带分布的地层为震旦系。约在8.5亿年前的前震旦纪和震旦纪之间的雪峰造山运动,使估牛降主体及南部地区隆起成陆,结束海侵历史。此时山体原为近东西走向,后经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的不断改造,山体抬升,且向北东方向偏移。距今约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时期,牛降主体急剧断块隆起,并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主体北侧地带也褶皱隆起成陆,遂与牛降山体连成一体。此后的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中,特牛降都发生过断层抬升、岩浆侵入活动。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强烈,使山体继续间歇性抬升,气候随之不断发生冷暖变化,岩体沿节理不断发生冰缘作用,并受到冻融、流水、化学风化和重力等作用,从而形成高峰峻岭、悬崖千仞、峡谷万丈的地貌景观。
地形地貌
牯牛降风景区山体南北两侧因大地构造单位和地质发育历史各异,南坡山势陡峻,多千米以上的高峰;北坡地势平缓,高峰少,最高峰仅千米左右。风景区以山地为主,因断裂切割和后期差异升降运动等影响,在地形上构成高峰峻岭、峡谷万丈的地貌景观,主峰一带明显突出。主峰海拔1727.6米,相对高差达1694米,其外围呈中低山峦,南坡山势陡峻,北坡地势平缓。
水文
牯牛降风景区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是阊江、秋浦河、后河等河流的最高分水岭。牯牛降山岭南北部均属于长江水系,山南面的小河汇入昌江,往西南流入江西省,经鄱阳湖调节后汇入长江,山北面的小河汇入秋浦河后直接注入长江。保护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模数为每平方千米约970000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模数为每平方千米约170000立方米,保水性强,河流终年水不断流,流速多年平均为每秒0.77米。因地形原因,流量变幅大。景区地面湿润,地表土层含水量大,保水能力强,其水面蒸发量为800毫米,陆面蒸发量为700毫米,干旱指数为0.50。此外,保护区降水样品的pH值在6.10~6.30。南坡的地表水pH在6.30~6.80,平均为6.56;北坡及牛岗山脊各点的pH在6.10~6.30。
生物资源
牯牛降风景区有大型真菌69种,其中15种以上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如竹荪、野生灵芝、平盖灵芝、黑木耳、银耳、鸡油菌、云芝、香菇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牯牛降风景区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动植物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馆”等美誉。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7.96%,地带性原生植被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海拔1300米以上则依次为山地灌丛矮林、山地草甸带,并由大块状分布的黄山松天然林,其中一些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的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如米储林、甜储林、树林、绵储林、乌楣林、钩栗林、三叶赤楠灌丛,以及南酸枣林等在牯牛降保存较为完整。保护区有维管植物230科,726属,14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88科,239属,540余种,分别占安徽全省木本植物科的80.7%,属的76.8%和种的50.3%。 其中银杏、香果树、永瓣藤 、红豆杉、香等18种植物属国家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此外,还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包括闽浙马尾杉、溧阳复叶耳蕨、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云山青冈、西川朴、木莲、花榈木、安徽槭、婺源槭、福建假卫矛、山杜英、南紫薇、山血丹、光叶铁仔、安徽羽叶报春、红皮树、牛矢果、白穗花、毛药藤、鸡仔木、玉山竹等。
动物
牯牛降风景区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被誉为“华东野生动植物的宝库”。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82科、193属、271种。其中兽类 49 种,鸟类147种,爬行纲33种,两栖纲17种,鱼类25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有豹、梅花鹿、黑麂、云豹、白颈长尾雉、黑鹳6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属、短尾猴、大灵猫、白鹇、鸳鸯、红隼等23种。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红色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牯牛降地区设过兵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有数十人参加了各种抗日组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驻扎过。严家古村中有一标语墙,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因宅基墙壁写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故名“标语墙”。墙上有当年红军用砚墨写下的标语,如“消灭保甲制度,打倒国民匪党”党字还特意加上个狗爪旁,落款是红军政宣。还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你们年关困难的救星”等标语。
戏剧文化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戏曲的"戏祖"。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的理论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也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其最早文字记录见诸于南宋盂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代,目连戏的演出遍及全国,进入宫廷。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目连戏(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连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道文化
牯牛降山势险峻,难以行走。于是徽州人在此修建了许多连接外界的古徽道,如大洪岭古道、仙寓山古道等。大洪岭古道位于祁门县大坦乡大洪村燕窝组,距祁门县城22千米,是古时祁门通往池州市、安庆市等地的重要通道,全长4.2千米,全部由宽3米左右的青石板构成。仙寓山古道是一条始建于唐代的“国道”,北起石台县仙寓镇新店村,南至仙寓山下,由两万多块青砖板铺砌,全长7.5千米,是目前我国发现保存最完好最险峻的古徽道之一。
宗教文化
牯牛降周边曾寺庙林立,大大小小寺院达三十多座,如西峰寺、黄梅庵、善庆禅院等。唐光华二年,一位叫郑传的当地人建立西峰寺,此后寺院逐年扩大。“黄梅庵”位于牯牛降东北的龙池坡,其“发祖于历山”,鼎盛时期僧侣达数百人。寺中办有“经星大学”佛学院,吸引众多僧侣来此学习,后毁于清朝中期的一场大火。善庆禅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到乾隆十年(1745),善庆禅院的规模达10余亩,院内供奉观音、妙音、圣音菩萨等。禅院分别毁于咸丰十年(1860)太平之乱和1948年8月,后留下残垣断壁。
发现历程
牯牛降在古代就与黄山齐名,《江南通志》中记载,黄山有三十六垣,与歙之黄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岗可望庐山。唐朝时期,西峰寺得以建立,此后寺院逐年扩大。“黄梅庵”“发祖于历山”,鼎盛时期僧侣达数百人。明末,石台县大演乡高田人吴应箕不愿做官,在继东林党之后组建复社,和南明魏忠贤、阮大铖等奸党作斗争。清兵入关后,回乡招募人员组成义勇军在牯牛降地区坚持反清复明的斗争,后来被清军捕获,杀害于贵池石灰冲。善庆禅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到乾隆十年(1745),善庆禅院的规模达10余亩,后毁于咸丰十年(1860)太平之乱和1948年8月。清朝修建的严家古村为严子陵后裔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皖南古村落。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严家古村驻留,并留下了众多标语。
景观布局
牯牛降风景区位于安徽石台县与祁门县交界处,主要有“主峰、灵山、双龙谷、龙门、观音堂”五大景区,前四个在石台县大演乡境内,观音堂景区位于祁门县境内。风景区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主峰牯牛大岗相对高差达1694米,为安徽省南部第三大高峰。灵山景区主要由西库、中库、东库、高山田园风光、银杏林、观孝寺、七井泉等景点所组成。双龙谷景区是牯牛降动植物资源集中区。龙门景区位于牯牛降北面,是最早开发的景区,主要景点有龙门潭、四叠飞瀑、严家古村、情人谷、仙女潭等。
主要景点
龙门潭
龙门潭位于大演乡境内,相传是牯牛降里的龙王出入之所,所以称“龙门”。龙门潭潭水颜色像翡翠一样碧绿透亮,有“不是九寨,胜似九寨”之说。其主要原因是潭水清澈见底,含沙量几乎为零,水深几米至十余米,且周围植被覆盖率高,常年有阳光照射。绿水则是太阳光将周围植物的绿色折射到清澈的深水中形成的。
四叠飞瀑
四叠飞瀑位于龙门潭右侧。因其好似一匹硕大的白练直挂崖壁,四叠曲折回环,彷佛从天而降,故名。由于景区森林覆盖,降水量相对频繁,故四叠瀑布水流充沛。此外,因瀑布冲击拍打石崖形成水雾,雾化中产生负氧离子,又叫负离子。四叠瀑布旁负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高达20000个以上,故有“天然氧吧”之美称。
严家古村
严家古村位于龙门潭右侧,是一个典型的皖南古村落,为严子陵后裔居住的地方,徽派民居古建筑,白墙灰瓦,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在这有许多古老物件,如狮头铜锁、严氏环等。早年严家有一著名隐士严子陵,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便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山。光武帝曾多次派人请他入朝为官,都被他拒绝了。最后光武帝亲自登门拜访,但严子陵始终拒绝。
情人谷
情人谷位于龙门潭右侧。情人谷附近居住着严、唐两姓家族。严家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唐家世代务农。严家有一条族规,即禁止和唐家通婚。后一个严家的姑娘和一个唐家的普通小伙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因走投无路躲进了幽谷。严家派人追进了山谷,要将他们严惩,两人无奈下便相继跳崖殉情。情人谷由此得名。谷中许多命名都与这段故事有关,如峭壁叫“殉情崖”、石条叫“情人床”、水迹叫“情人泪”等。
仙女潭
仙女潭位于观音堂不远处的一处幽谷中。幽谷苍崖绝壁,溪水在谷底聚成一个深水潭,清澈见底。潭的上方峭壁嶙峋,山石呈穹隆状半罩于潭水之上,石缝间有清泉流出。水潭上方有两块奇石,一块像潜伏于草丛中凶猛出击的猛虎,另一巨石从山腰逶迤而下,上部突起在悬崖之外,宛如巨龙。传说天上的七仙女常在此潭沐浴,也称为仙女洗澡盆。
时令景观
初秋冬月,牯牛降秋高气爽,秋风习习。可观赏到金色的银杏、蔚蓝的天空相互映衬。湛蓝的天空下,牯牛降每一处都彰显着秋的色彩。
其他看点
碧玉潭
碧玉潭,其泉水清澈见底,清澈如碧玉。潭水的一侧有一钟形的巨石,其对岸有一鼓形巨石,碧玉潭则位于两石之间。
天作迷宫
牯牛降风景区有一个迷宫,道路复杂,容易迷路。据说在乱世时期,当地居民藏身洞中,避过了不少杀身之祸。据地质考察得知,以前这座山体结构极不稳定,地壳变动时,山体相互挤压、冲击,在向下滑坡滚动过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这个迷宫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
栓牛石
在牯牛降有一块形似牛的大山。据说,远古的时候,从天而降的“牯牛”,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间的劳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将手中的龙头拐杖扔下凡间,化作了这根巨大的栓牛石,将“牯牛”永远地拴在了这个地方。后来,由于这头牯牛长期身处民间,脚踏实地,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善良的天性获得了彻底的觉醒,真心诚意的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赏罚严明,准备给原本是天界的“牛”扎扎实实的提拔一下,可是这牛倌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感念这牛倌作为“空降干部”为民间百姓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便将最初的栓牛石一变而为功德碑。
佛光
佛光是牯牛降一奇,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所导致。每当雨天晴、云雾汇聚,云海上就会悬起一轮五彩光环,出现佛光。《新老残游记》的著者许士林曾三上牤牛降,见佛光,惊叹“牯牛佛光天下一,游历全国无此景”。“佛光”在光学上还未得出合理的解释。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2年,牯牛降风景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牯牛降风景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5月,牯牛降风景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9年8月,成立牯牛降风景区管委会,编制了2011年—2030年生态旅游规划。
2010年,牯牛降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1年6月底,牯牛降风景区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6.67%和29.4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万元。
2014年,牯牛降公司在祁门牯牛降南麓山脚下的历口镇湘东村打造优质生态茶园—祁红庄园。
2017年,牯牛降风景区又成立“徽州正言非遗雕版传习所”。
2021年,建立了以牤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馆为主体的“石台牯牛降自然教育基地”。
保护
从2011年开始,牯牛降风景区完成了第二次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全面综合考察了牯牛降保护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植被、植物区系、昆虫、脊椎动物等方面,先后出版了《牯牛降蝴蝶》《祁门牯牛降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监测大样地》《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牯牛降风光片》等著作以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为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监测,其结果反映了该区兽类和鸟纲多样性现状,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2017年起,牯牛降保护区祁门管理站规划筹建牯牛降珍稀植物园。
2021年,牯牛降保护区祁门管理站下设护林站,全站职工17人。
2022年,石台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告》,要求对于牯牛降风景区进行分区管理、森林防火、监督检查等工作。
文化活动
第四届石台牯牛降登山节
2016年4月17日,石台县旅游局、石台县教体局、牯牛降景区管委会主办,安徽省石台县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了第四届石台牯牛降登山节。牯牛降登山节于2011年第一次举办,2016年是第四届石台牯牛降登山节。本次活动共吸引来自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等省市及石台本县近2800名登山爱好者参赛,最终由来自湖南的薛剑东以31分45秒夺得男子组冠军。整个活动丰富了牯牛降的旅游产品,提升了风景区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
“农耕·茶”文化节
2011年举办的“安徽·石台县茶叶节”,与石台牯牛降第一届“农耕·茶”文化节同时启动。“茶”文化节是牯牛降每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此次文化节内容安排分为五大板块: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展示区、以采茶为代表的农耕体验区、中国茶叶加工制作过程参观区、中国传统文化“茶艺”展示区、中国清明节新茶“品鉴”购物区。本次文化节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展示,使游客了解了饮茶的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的分类以及茶叶的成分和饮茶的益处等知识。
石台·牯牛降第一届“生态山水”文化摄影节
2011年,石台县牯牛降管委会、石台县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中国石台·牯牛降第一届‘生态山水’文化摄影节”摄影比赛,大赛共分四个主题:“春之韵”“夏之恋”“秋之思”和“冬之梦”,“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入选作品100幅,四季共400幅。本次文化摄影节从2011年3月初开始,到2012年1月底结束,为期近一年,以“生态山水”为主题,参赛作品必须是反映牯牛降风景区的风光、纪实、民俗等题材的。此次大赛旨在征集一批突出牯牛降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的摄影作品。
祁门牯牛降非遗旅游节
2012年,中共祁门县委宣传部、祁门县农委、祁门县旅游委员会、祁门县文广新局等共同主办首届祁门牯牛降非遗旅游节,该活动以“穿越徽州,溯源徽文化,香闻祁门茶,梦寻牯牛降”为主题。活动主要有:非遗表演、珍藏邮品展、祁门风光风情展三项内容。此次以牯牛降自然山水风光为载体,以祁门本土非遗文化为灵魂,通过当地民俗本土文化、茶艺茶道茶礼、养生太极、根雕技艺、珍藏邮品等富有祁门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展示以及表演等环节,将传统的、未被熟知的祁门本土文化展现给观众,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在2014年,是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舞、采茶扑蝶舞、十番锣鼓、打莲湘等在牯牛降景区轮番上阵。
相关文化
牯牛降典故
古时的牯牛降山中,生活着一只被《山海经》描述为“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的名为雀的怪鸟,以各种飞禽走兽为食,人也是闻雀丧胆。导致方圆几百里的山中,鸟兽绝迹,不见人烟。春秋时期的老子为传经授道, 辞官归隐,云游四方。一日,他骑着青牛, 路过牯牛降山中,忽然一声怪叫,狂风呼啸, 一只巨大的怪鸟从天而降,直向他和青牛扑来。正在吃草的青牛,对天一声长哞,瞪圆双眼,张开四蹄,腾飞而起,用双角向怪鸟顶去。这雀平日见啥吃啥,骄横惯了,哪把这只牛放在眼里,不防这只青牛有此神力,一不小心,被牛角顶折了翅膀,怪叫一声跌落在一道山梁上。青牛见状,纵身跃上山梁,将怪鸟紧紧压在身下,让它永世不得翻身。时间一长,青牛化作了巨石,怪鸟的尸骨烂成了泥土,羽毛变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树。为了纪念这头大青牛,后人便把这座山起名叫做“牯牛降”。
古牛冈传说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出身于寒微之家,父盲而凶,继母狠毒,弟弟刁悍,然而舜品德非凡,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善。舜在亲人要加害于他时就及时逃避,有需要则又回到他们身边。为躲避家人迫害,舜多次逃往外地从事劳作,有一次他来到祁门钴牛降历山脚下,筑草棚耕田种地。天神为之感动,便从天上降下一头牛,供舜差遣耕地。舜的高尚品德后来为尧所晓,便召舜前去帮助治理国家。舜临行时特地与姑牛告别,不忍离去,那头通人性的姑牛流着泪叫个不停。舜连忙说:“我处理好事务,还回来与你为伴,过躬耕生活。”从此牛早也盼,晚也盼,多少年过去了,仍不见大舜回归。牯牛便爬上大历山顶峰,天天昂头北望,千百年过去了,老牛的身子在历山峰顶终于化成了一座大山冈,后人称之为“古牛冈”。
重要事件
热点事件
2023年6月25日,由于景区持续降雨,导致山洪暴发,牯牛降景区实行闭园。
所获荣誉
1982年,牯牛降风景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牯牛降风景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0年,牯牛降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8月,牯牛降风景区评为“安徽省森林旅游示范景区”。同年,牯牛降风景区景点获得“安徽名牌”称号。
2018年度安徽网友喜爱的旅游品牌评选活动中,石台牯牛降景区获得“2018年度安徽网友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称号。
参考资料
牯牛降风光.黄山新闻网.2023-07-13
牯牛降风景区.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7-19
石台县景区简介.石台县人民政府.2023-07-19
安徽池州石台:牯牛降云海美如画.中国新闻网.2023-07-13
石台牯牛降被誉为“绿色自然博物院”.安徽环境新闻网.2023-07-26
安徽石台红色旅游线路:重温历史 寻迹之旅.今日头条.2023-07-17
祁门县历口镇人民政府.祁门县人民政府.2023-07-17
江南烟雨中的大洪古道_旅游_黄山在线.黄山在线.2023-07-17
祁门牯牛降 悠悠古道深.今日头条.2023-07-13
牯牛降里好风光 禅踪佛影觅踪迹.中安在线.2023-07-17
牯牛降里好风光 禅踪佛影觅踪迹.今日头条.2023-07-13
牯牛降风景区.池州市人民政府.2023-07-19
晚明英豪吴应箕.池州市档案馆.2023-07-19
去皖南乡村 看看天上牯牛下凡的地方.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8
在牯牛降,重温那段激情的革命岁月.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9
风光旖旎的牯牛降.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9
【美丽石台】走进古称“西黄山”的石台牯牛降.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7
追《雪中悍刀行》了吗?其中真实的牯牛大岗原来在池州!.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7
牯牛降之旅|你听,他们在讲过去的故事(三).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8
一叶知秋,我在秋季牯牛降等你.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7
秋末初冬牯牛降,美的绚烂,美的让人沉醉其中~.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9
春游江淮等您来| 来池州石台·牯牛降 得遇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幻梦.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8
春游江淮请您来丨牯牛降:镶嵌在皖南胜境的一颗瑰丽明珠.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8
祁门牯牛降保护区锚定目标实干巧干 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安徽省林业局.2023-07-20
祁门县:“牯牛”山下白鹇家 人与自然共和谐.祁门县人民政府.2023-07-27
牯牛降.安徽党史方志网.2023-07-21
池州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池州日报.2023-07-19
牯牛降冬季旅游火热 _旅游_黄山在线.黄山在线.2023-07-13
石台牯牛降荣获首批“安徽省自然教育基地”称号.池州市林业局.2023-07-21
黄山市祁门县“三加强三促进”强化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安徽省生态环境厅.2023-07-21
祁门牯牛降建珍稀植物保护基地.今日头条.2023-07-13
黄山市祁门县多举措加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管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1
标 题: 石台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告》的通知.石台县人民政府.2023-07-21
组图|第四届石台牯牛降登山节圆满落幕.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9
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现代快报.2023-07-19
石台首届“生态山水”文化摄影节将开幕 最高奖励100000元.池州市人民政府.2023-07-19
祁门牯牛降将成徽文化的“展播频道”.安徽网.2023-07-19
我市国庆旅游接待交合格“答卷”.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9
闭园公告.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9
石台牯牛降景区获选“安徽网友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今日头条.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