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学名:Muntiacus crinifrons)又称蓬头麂、青麂,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鹿科麂属动物,以身体和四肢的被毛呈黑褐色为特征。黑麂数量较少,受到栖息地破碎化、人为捕捉等威胁。2014年时野外种群数量约5千只,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黑麂是麂鹿动物当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21-28.5千克,体长约100厘米。头部具有簇状金黄或棕黄色的长毛和有一个“V”字形的黑色纹路,耳短稍圆,雄性具角,雌性无角,具有额腺和眶下腺能产生分泌物用于标记领地。四肢黑褐色,大腿内侧上部及前缘、下腹、臀部均为白色,有一条镶着白边的黑尾巴。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的西部、安徽的南部,江西省东部的怀远和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也有些少量的分布,生活在海拔800~1000米左右山区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中。
黑麂多单独生活,具有领域性,偶尔成对出现。在晨昏活动较多,并具有季节性垂直迁移行为。黑麂多以木本植物的叶及嫩枝为食。也吃种植的大豆、红薯苗、小麦草,冬季也会采食植物种子,在传播种子方面有一定的益处。黑麂的叫声类似“哇一,哇一,哇一”,间隔时间长,在下雨之前、发情或进食愉快时,常发出叫声。
形态特征
体型
黑麂是体型较大的麂鹿动物,成年黑麂体重为21~26千克,最高可达28.5千克,体长为100厘米左右,耳长约11厘米;四肢纤细,肩高约63厘米;臀高约68厘米;尾长约20厘米。
头部
黑麂脸部颈部都较为狭长,额前方有半月形的眶下腺;自眶下腺向两角分叉的方向每侧有一条较为明显的黑毛组成的纹路,两条黑线看起来就像一个“V”字形;眼大而圆;额腺位于两眼之间,呈长梭形,其前端稍靠拢;鼻端裸露;耳短稍圆。
角
雄性黑麂具角,雌性无角,角单支或具两叉,角短而直向后伸展,角基长、角尖向内弯,两尖相对,角长达100毫米,绝大部分有皮毛包裹,只有10毫米左右的角冠外露,鲜棕色的长毛沿角的周围向上生长并从前向后覆盖。成年黑麂的角柄有环状结节角盘,角冠明显。老年雄性黑麂角冠分叉。幼体无角,或仅有3~5毫米的圆顶角柄(有皮包着)而无角冠(露出皮肤的骨质角);亚成体的黑麂角冠开始突破皮肤,但角柄与角冠之间尚无结节。每年4月,雄性黑麂的角会脱落,生长新角鮟鱇。
被毛
黑麂被毛比较细密,从头到尾呈不同毛色,嘴及眼间为棕色,有褐色斑点,眼间、前额至耳部各侧有1条深褐色暗纹,眼后、前额、头顶、耳基的毛均为鲜棕色,眼后到额顶部有簇状金黄或棕黄色的长毛特别明显,毛长可达100毫米。颈部和身体的毛基暗灰色,近端部有一段为棕色,末端为暗褐色;四肢黑褐色,前肢内侧上部棕白色,后肢内侧和鼠蹊[xī]部为黄白色。大腿内侧上部及前缘、下腹、臀部及尾的下面、两侧均为白色,尾内侧长有白毛,且延伸到尾背外缘,尾背黑色,外观上看好像是一条镶着白边的黑尾巴特征明显。雌性比雄毛色更黑,夏毛色较浓。幼年黑麂的皮毛与成年黑麂的相似,只是背部多了四个近平行的白色斑点。
黑麂一年会换两次毛,4月中旬开始换夏毛,夏季体毛比冬季体毛颜色更棕,无绒毛。10月上旬开始换冬季体毛,冬季体毛呈褐色,较夏毛色泽暗淡。
雌雄对比
雌性黑麂个体比雄性黑麂个体略小,雄性黑麂身体毛色呈棕黄色,而雌性毛色呈褐色,且雄性的被毛棕色部分比雌性更长。雄性上犬齿发达,一个体重20公斤的黑麂上犬齿长达21毫米,露出唇外部分长8毫米。雌性黑麂有两对乳头,哺乳期会潮热膨胀,长约20毫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麂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的西部、安徽的南部,江西省东部的怀远和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也有些少量的分布。
栖息环境
黑麂主要生活在海拔800~1000米左右山区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麂多以木本植物的叶及嫩枝为食,也吃种植的大豆、红薯叶、小麦草,冬季也会采食植物种子,其舌面积相对较大、长而灵活,能延伸至口腔之外。饲养条件下观察到黑麂采食时,舌、唇及门齿相互配合,协调动作,将食物卷入到口腔内,借助于下门齿颌齿压挤,切碎枝叶,以食方式吸入饮水、流汁及半流汁饲料。
领域行为
黑麂有领域性,其活动距离可达2.5~5千米,范围较广。黑麂会利用额叶和眶前腺的分泌物被摩擦到植被上以标记领地,并不与其他鹿类共享领地,当雄性黑麂的领地被入侵时,它会积极地保护它,利用象牙状的上犬齿对入侵者进行打击。雄性黑麂的领土可能会与几个雌性黑麂的领土重叠。
在敌对的遭遇中或在焦虑增加的时候,黑麂会发出深沉的吠叫声,并扬起它的长尾巴,露出下面明亮的白色毛发。此外,黑麂还会竖起红色前簇毛皮以警示捕食者或对手它们已经被发现。
其他行为
黑麂晨昏活动较多,是季节性垂直迁移,在夏季它们更多地利用高海拔区域,常在阴坡或山坞水源附近;春秋季对中坡位的利用较多;冬季则下移到低海拔活动,转向阳坡活动。黑麂多单独生活,偶尔成对出现,有时也会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黑麂的叫声类似“哇一,哇一,哇一”,间隔时间长,在下雨之前、发情或进食愉快时,常发出叫声。
标记行为
雌性的化学标记行为主要有面腺标记(利用额腺和眶下腺);而雄性黑麂则具有面腺标记、行为性排尿和刨地行为(利用蹄腺)三种化学标记方式。雄性黑麂更倾向于在靠近雌性化学信息存留区的区域进行化学标记,并会受到竞争压力的影响;当对异性的竞争更为激烈时,雄性黑麂可能会通过标记行为扩大领域增加其竞争力。
面腺
圈养条件下观察到雌性黑麂进行标记的主要途径是站立状态下低头用额腺或眶下腺对地面、地上突起物(树枝等)进行擦碰,留下化学信息,每次标记蹭一次或多次。
蹄腺
圈养条件下观察到雄性黑麂会在排泄位置用前腿在地面上向后刨动,刨地的蹄部二趾分开属于蹄腺标记行为。
行为性排尿
圈养条件下观察到雄性黑麂持续较短的排尿起到化学标记的作用。
自然繁殖
黑麂雌性6~8月龄性成熟,雄性10~12月龄性成熟;野外观察其全年可繁殖,无季节性,正常繁殖的最大年龄为11岁;黑麂产仔高峰在夏秋季,妊娠期约7个月,每胎1仔,成年雌麂每2年产3仔或3年5仔。
黑麂幼仔被毛黄褐色,背部有4行呈纵向排列的黄白色斑点,出生半小时后就能站立,15天后幼仔开始吃少量鲜树叶,发育较快;30天就能增重5千克左右;90天后,幼仔基本停止吸乳,体毛变成黑褐色,背部的斑点大部分颜色变淡或消失,体形接近成年黑麂的2/3;8个月大的幼仔体长和体高与成年个体相似,总寿命为11年。
人工繁殖
饲养条件下观察以5月、9月和11月发情交配为多,尤其是9月份最多,雌雄发情后都食欲下降,精神亢奋,叫声频繁,眶下窝扩大。雄性常表现为追逐并靠近雌性,有时用头部顶起正躺卧休息的雌性,舔其皮毛,尤其是尾臀部,不停地嗅雌性阴部,并有朝天露齿状,时常伴有前肢提起,试着爬跨交配。雌性发情的前1~3天能接受雄性靠近或舔毛,但不接受交配,以后雌性主动接近雄性,竖尾频尿,有时在圈内短距离兴奋蹦跳,或干脆臀部朝向雄性,接受交配。发情持续期4~7天,全天都可交配。雌性黑麂一旦怀孕,即停止发情,性情开始稳定并趋温和,拒绝雄性爬跨,食欲增大。个别雌性在哺乳期怀孕,说明有产后发情现象。
在圈养条件下观察到雌性临分娩前,食欲下降,性情不安,频频下蹲排尿和排便,在圈内无规律走动,不停地抬尾和回视腹部,阴门红肿,有向外突出的迹象,鼻孔张缩频繁,有粘液从阴门流出,经过多次反复努责,胎儿从阴门产出,体重为2400~2800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78年的调查显示当时黑麂总数为7千~8千只;在1980年代早期,中国黑麂的估计数量约为1万只。然而,1989年的一项估计将种群数量降低到了5千~6千只。1999~2000年估计中国浙江省黑麂资源量为3.5千~4千只,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遂昌县黑麂数量为769只。2005年,郑祥等对中国浙江省黑麂资源进行专项调查,估计浙江的黑麂数量为3.5千~4千只。2014年,黑麂野外种群数量大约有5千只;相比于从前,2022年黑麂数量更加稀少,分布区域割裂严重,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级别
2015年,黑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被评为易危(VU)。
2021年2月5日,黑麂列被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黑麂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致危因素
黑麂分布区域面积正在逐渐缩小,栖息地呈现出多斑块破碎化的状态,影响其种群数量;因栖息地破碎化还导致黑麂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雌性介导的基因流减少;此外,人为捕捉也影响了黑麂的种群数量。
保护措施
黑麂在中国的栖息地大多数都在保护区内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例如通巴山自然保护区、黄冈山自然保护区和杨鸡峰自然保护区内的狩猎压力不是很严重,黑麂在古田山和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内也相对安全。
主要价值
黑麂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禁止私人饲养、捕猎,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人工养殖的黑麂,皮可制作特级皮革,皮板柔韧、纤维紧密、延伸性和弹性好,可用作航空汽油的泸油布,或用来擦拭精密仪器,也可制作皮茄克、手套、皮鞋等。另外,其以落下的果实为食,在传播种子方面有一定的益处。
物种区别
黑麂外形与云南西部和缅甸分布的贡山麂十分相似,有人认为贡山麂为黑麂的西部种群,以下列表以作区分。
参考资料
黑麂.物种2000.2024-08-13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IUCN.2023-05-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18
黑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05-18
黑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18
Muntiacus crinifron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18
中国哺乳动物.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