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原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慈溪市人。陈布雷追随蒋介石21年,是中国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1911年,陈布雷在上海《天铎报》做记者、兼《申报》特约译述员,以“布雷”为笔名写时评。1912年陈布雷加入同盟会,1921年担任《商报》主笔。192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有“文胆”之称。1928年至1948年期间,陈布雷先后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军委秘书厅副秘书长、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军委秘书厅副秘书长、国防部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南京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亡故,终年58岁。

蒋介石高度评价陈布雷:“畏垒(陈布雷笔名)笔,逾百万师”,“综其生平,履道之坚,谋国之忠,持身之敬,临财之廉,足为人伦坊表”,称他为当代完人。周恩来也对陈布雷的品格曾有过赞赏之词,曾道:“我们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均所钦佩,劝他这支好笔不可专为一个人所用。”

人物生平

求学之路

1895年,5岁的陈布雷开始上私塾,接受封建文化的熏陶。1903年,陈布雷被送到三七市董氏馆就读。在董氏馆,陈布雷不但广泛地接受了中文、英文、笔算、史地、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系统教育,还开始接触《时务报》《新民丛报》《新小说》《警钟报》《浙江潮》等报纸杂志,与同学们秘密组织了“覆满同志社“,以“驱逐鞑虏,还我中华”为己任。同年,陈布雷参加县应童子试,接着参加府试院试,均被录取。1904年陈布雷进入慈溪市中学堂。

1906年初,陈布雷进入宁波府中学堂,同年秋到杭州市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在校5年,1906年初,陈布雷进入宁波府中学堂,数月后到杭州考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他广泛地学习了文哲政法英语各科,受名师指点和薰陶,学贯古今,兼融中西,尤其致力于史地、政治、国际时事的研究。这为他以后扬名报坛奠定了厚实的业务基础。

思想转变

陈布雷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文化教育,后因教书先生因病请假,由他大哥陈训正代课。陈怀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他的言行对陈布雷产生极大影响。不久陈屺怀送陈布雷去提倡新学、培养改革人才的三七董氏馆学习,馆内革命氛围浓烈,陈布雷接受了许多新思想。考上秀才后,陈布雷先后到浙江省慈溪中学浙江省宁波中学、浙江高等学堂学习,受到师友(主要是沈士远邵裴子张宗祥诸师)开明思想的启迪。

1906年初,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许多爱国师生目睹清政腐败,他们以民族革命之义共勉。陈布雷受到影响,并阅读《复报》《民报》《新世纪》等进步书刊,“这不仅满足了他的求知欲望,而且接受了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布雷时常和同学谈论“驱除鞑虏,光复汉物”等言论,与同学组织“覆满同志社”。陈布雷还担任校友会书记,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浙路拒款会”,组织宣传,反对向英借款修筑沪杭甬铁路,坚决反对把铁路利权让给外人。1910年,陈布雷与同学相约,剪去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

报业雄风

1911年初春,陈布雷绕道上海市前往杭州上学,暂住陈训正主笔政的《天铎报》社,曾代戴季陶在该报写言论数篇。同年夏,陈布雷从浙江高等学校毕业;同年秋,陈布雷进入《天铎报》,开启他的报人生涯。武昌起义爆发时,陈布雷在《天铎报》上连载了10篇以“谈鄂”为题的文章,一时哄传京沪,名动海内,从此奠定了陈布雷在新闻界作为第一流政论家的地位。随后,他又写下了一些反清专制和反封建的时论,呼吁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用英文写有《告友邦人士书》,陈布雷用流畅的文笔翻译出,在《天铎报》上首次刊出,广受好评。但由于年少气盛,锋芒太露,陈布雷遭到了《天铎报》总编辑李怀霜的忌惮,最终辞职离开。1912年,陈布雷在宁波效实中学执教,并应《申报》聘为特约译述员。1912年3月,宁波市成立同盟会支部,陈布雷被正式吸收为同盟会会员。1914年,他因家庭原因辞职回到故乡主持家务,后来复职于效实中学并任校长一年。期间陈布雷曾计划前往日本、欧美留学,但都因为父亲的阻止而作罢。1920年,陈布雷应商务印书馆的邀请前往上海市参加《韦氏英汉大辞典》的编译工作。1921年,陈布雷加入了新创刊的《商报》,担任编辑主任,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陈布雷勤奋笔耕,每周撰写5篇社论和一篇短评,文笔犀利而富有情感,广受好评。

1923年,《商报》的评论改署名制,陈布雷取“畏垒”作笔名。1924年,陈布雷所在的《商报》已经出版三年,声誉逐渐提高,观点也更加明确。在论评方面,陈布雷首先重视政治议题,逐渐扩展到文化、工商、社会和国际时事等领域。他的文笔犀利而富有情感,备受当时的人们和新闻界的称赞。陈布雷坚决批判曹锟贿选,言辞坚定有力;在鲁案对日直接交涉问题上,与《中华新报》展开了长达十天的笔战;在孙中山逝世时表示哀悼,撰写了《精神的死与形骸的死》一文来驳斥《时事新报》的谬论;“五”惨案发生后,每天都撰写评论来呼吁和声援。《商报》的声誉逐渐提高,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喜爱,发行量不断增加,对社会影响甚大。此外,他还被《国闻周报》特约每周撰写一篇时评;中共中央主办的《向导周报》周刊也曾转载陈布雷的时评并加以评注。

弃报从政

1926年春,蒋介石广州市派邵力子到上海市将亲笔签名的戎装照片赠给陈布雷,并对他说:“蒋公对君极慕重。”1927年2月1日,陈布雷应蒋介石的邀约到南昌市访问,受到蒋介石的热情接待。蒋介石与陈布雷多次晤谈,想留他在自己身边工作;并亲自和陈果夫一起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陈布雷感激知遇之恩油然而生,答应代拟《告黄埔同学书》等文稿,深得蒋介石的嘉许。但陈布雷反复陈述自己的志趣仍是在上海做报人,并在4月就返回上海。此时上海已为第3次工人武装起义成功所占领,但未过一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实行国共合作的武汉政府相对峙。期间,陈布雷先是4月被张静江延揽至杭州市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长;5月又被蒋介石召至南京任中央党部书记长。8月,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之下被迫下野,陈布雷在为蒋介石拟就《辞职宣言》后,也离开南京,返回慈溪市。9月下旬,蒋东渡日本,曾派张群约陈布雷同行,陈以“我不谙日语,恐不能于蒋先生此行有补”而婉辞。10月到上海市任《时事新报》特约撰述,重操旧业。但陈布雷借此机会,极力宣传国民党及蒋氏的“光荣历史”,为蒋重新上台制造舆论。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希望任命陈布雷为总部秘书长,但陈布雷坚决推辞。在南京住了一个月后,陈布雷回到上海,并担任《时事新报》的总主笔。同时,陈布雷与戴季陶周佛海等人共同创办了《新生命月刊》。尽管如此,每当蒋介石需要发表重要文告或演讲时,他经常会召唤陈布雷前往南京起草。从1928年7月到1929年6月,陈布雷还随蒋介石北上,代写了多篇文告和演讲稿,包括《祭告总理文》等重要文件。

浮沉政海

身兼要职

1929年3月,中国国民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陈布雷作为上海市党部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中,陈布雷提议“凡入党不满3年者概不得当选为中央委员”,想以此来杜绝你争我夺的竞争局面。可是主席团却没有把陈布雷的提案提出,最终陈布雷被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陈布雷连忙上书给胡汉民蒋介石请辞。蒋介石却说,被选者不得请辞,这是纪律。8月,陈布雷被任命为浙江省教育厅长。期间陈布雷自认为不了解教育工作,且更希望在新闻界长期从事,多次请求辞职,但未能得到批准。1930年12月,蒋介石自兼教育部长,命陈布雷至南京为常务次长,嗣后又改任政务次长,并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布雷虽兼任要职,事务繁冗,但其大量精力仍耗于为蒋代撰各种文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主义,使日本占领东北地区全境,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反蒋派系借机倒蒋,12月蒋介石被迫下野。陈布雷原本想趁机引退,但却被国民政府再次任命为浙江省教育厅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期间,他推广乡村小学、发展民众教育,为浙江省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但仍然常被蒋介石召去代写文章。1934年5月,陈布雷被调任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正式成为蒋介石的幕僚长,一直为蒋介石效力。

御用文人

1934年10月,陈布雷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前往奉化溪口呆了10天,写作了一篇名为《敌乎?友乎?》的长文,劝说日本军阀改变侵略的妄念。这篇文章发表在上海的《外交评论》杂志上,并以设计委员会委员徐道邻的名义署名,引起了中日两国以及舆论界的猜测和关注。1935年2月,陈布雷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负责秘书(第四)和研究(第五)两组的工作。在1935年11月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陈布雷又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此时,蒋介石已经集中了全国党政军大权,他的机要文件和函电往来除了军事方面由侍从室第一处处理外,其余都经由陈布雷办理。

身不由己

1936年12月,蒋介石前往西安市催逼张学良杨虎城出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但陈布雷因病没有随行。当张学良和杨虎城谏阻蒋介石时,蒋被拘禁,而陈布雷由于自认为是“近臣”,未能与蒋共患难,感到迷茫和失落,在南京扶病奔走,并力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在中共的调解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并于26日返回南京。陈布雷随即奉命将蒋介石被迫承诺的条件口述撰写成《对张杨之训词》发表,之后又虚构了蒋介石在事变中被扣留和释放的经过,写成《西安半月记》。尽管陈布雷勉强按照命令写出这些文章,但内心深感痛苦。他曾在给知己的信中写道:“我现在的言论和思想,不能自主,身体和灵魂已经逐渐成为他人的一部分。人生都有本能,谁能甘愿接受这样的处境呢?”他受到蒋介石的命令束缚,一再违背自己的内心写作,陷入了痛苦和矛盾的深渊,只能通过愤怒的文字来宣泄,因此一度“患脑病甚剧,思维困扰,夜间失眠,白天厌倦”。

处尊居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布雷得到蒋介石的重用,逐渐从幕后被推到前台。1946年11月,蒋介石撕毁了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和政协会议的协议,自行召开了“制宪国大”。陈布雷奉命与青年党、民社党的领导人左舜生陈启天张君劢等商议,以拉拢他们。1947年4月,蒋介石宣称“准备行宪”,改组国民政府,由中国国民党、青年党、民社党代表及其他“社会贤达”共28人组成国民政府委员会,陈布雷被蒋介石推举为其中一员。1948年3月,蒋介石召开了“行宪国大”,自己登上了“总统”宝座,陈布雷被任命为南京总统府国策顾问。他还兼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秘书长,负责筹划和组织国民党中枢的重要会议,并主持蒋介石召开的“官邸会报”,参与决策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党政大事。

书生误国

1948年8月,蒋介石为摆脱财政经济濒临崩溃的困境,发行金圆券,收兑金银和外币,疯狂掠夺人民的财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9月至11月,中国国民党在辽沈战役中被歼47万人。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国民党面临朝不保夕之势。11月11日上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了临时会议,陈布雷在会上发言,批评国民党军队将骄兵逸,指出国民党军政大员的腐败与贪污无能,并牵涉到了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几家。此时蒋介石对陈布雷发脾气,称他老跟他唱对台戏,脑力衰弱得不够用了,宣传工作也没有搞上去,要他休息。还说“书生误国,看错了人”。陈布雷遂面红耳赤,退出会场,返回寓所。

自杀身亡

1948年11月11日晚上,吃饭时陈布雷与其秘书蒋君章等郑重地谈了1个小时,然后上楼,吩咐蒋君章不要让客人见他。12日,上午约见女婿袁永熙,在女婿的建议下理了发,换了身整洁干净的衣服。晚上,陈布雷独自上楼,并嘱副官不接电话,不见太子宾客,他要休息。此时恰逢陈布雷夫人王允默去上海参加外甥女的婚礼,秘书蒋君章去《中央日报》社值班。12日午夜,陈布雷服下一瓶半安眠药后,和衣躺下,自杀身亡,终年59岁。

新闻思想

早期思想

客观、公正、独立

在早期,陈布雷以笔名"畏垒"发表言论,秉持新闻客观和真实的原则,不屈服于外部压力。1923年,军阀头目曹锟通过直奉战争夺取了北京政权,引发了贿选丑闻。《商报》在本地新闻版刊登文章揭露和抨击这一丑闻,敢于说出他人不敢言的真相,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使得直系军阀深感羞辱与愤怒,主持《商报》编辑工作的陈布雷因评论激烈,甚至被上海工部局传讯。陈布雷聘请了当时在租界的英国律师为自己辩护,迫使反动当局最终只能罚款并释放他,此事就此了结。北洋军阀的迫害并没有让陈布雷畏惧屈服,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在主持《商报》期间,他因直言不讳而遭遇不少麻烦。有人劝告他采用更委婉的措辞,避免招惹是非,但他却回答说:“作为主笔,如果不因直言不讳而受到官司的困扰,那就不算是一位合格的主笔,这不是我的初衷!”

新闻是公众的喉舌,引导社会

陈布雷是以其在新闻界撰写的评论闻名于世。20年代初,陈布雷开始担任《商报》的主笔,他立志在国家危难之际以手中的笔为国效力,反对列强,推翻军阀。邹韬奋曾评论道:“布雷先生在报界文坛上的声誉,在《商报》时代就已经确立。他当时不仅富有正义感,还具有革命精神。当时人民憎恨军阀,全心支持北伐,而他以笔名畏垒在《商报》上发表的文章,常常以锐利的笔锋和公正的态度,履行着代表人民发声的职责。”

后期思想

舆论钳制

1942年初,河南省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造成了大量人口饥饿死亡。基于记者报道的河南灾情和重庆上层社会的奢靡景象之间的对比,王芸生于2月2日在《大公报》重庆版上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看重庆,念中原》。然而,当晚中国国民党新闻检查所派人送来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令限令《大公报》停刊三天的通知。事后,王芸生不服气,找到了陈布雷并与其进行了交涉。陈布雷严厉地警告王芸生,称蒋介石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情,认为是省政府夸大了灾情,并且严令河南的征实不得缓免。

1943年春季,蒋介石政权日益腐败,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导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迅速积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饱受苦难。王芸生从3月底到5月中旬策划并组织了十几篇文章,呼吁人们憎恨坏人、贪官污吏,并号召领导层和普通民众都要忏悔。这些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然而,5月10日,王芸生接到了陈布雷再次警告的电话,要求《大公报》不再发表涉及爱恨问题的文章。

1948年7月8日,负责中国国民党宣传工作的陈布雷下令封禁了《新民报》。王芸生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于10日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由新民报停刊谈出版法》的社论,抨击国民党当局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陈布雷看到王芸生的社论后,找到了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并表示:“王芸生不是评论政治,他还试图指挥政府,甚至最高统帅。他为共产党张目。晋朝的阮籍曾有句名言,叫做‘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如果我年轻十岁,我会重新从事记者工作,与他周旋,不让这种人如此嚣张!现在我宣布与王芸生绝交。”7月16日,陶希圣为《中央日报》撰写了一篇社论,题为《在野党的特权》,社论称王芸生是新华社的应声虫,这篇社论是经过陈布雷亲自审定的。

1948年,《新闻天地》刊登了当时外交部长王世杰的文章《王外长又低了一次头》,陈布雷给《新闻天地》写信表示不应该刊登该文,报社应谨慎处理涉及政治毒素的稿件。

新闻检查

在陈布雷的支持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立了一系列的专门机构,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审查体制建设。电讯和稿件的使用都需要经过中宣部审查处的审理;图书杂志的原稿则由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处理;戏剧剧本则由戏剧审查委员会和图书杂志处共同审核。1939年春天,中国国民党中央成立了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统一了新闻检查的权力。在抗战期间的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相继颁布了《修正出版法》《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确立战时新闻政策的决议》《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书籍杂志查禁解禁暂行办法》等法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乱时期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条例》《惩治叛乱条例》等涉及控制舆论的法令。这些法规都是在陈布雷执掌下宣传部策划制定的。这些法规的基本精神大致相同,即要求统一舆论,将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原则作为舆论的准则。

人物影响

陈布雷在报人时期撰写了大量支持辛亥革命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学者刘莹莹认为陈布雷的政论犀利尖锐,从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点评分析,揭露反动军阀挑起战争的罪行,从而引导民众。抗战初期,他创作了大量团结御侮的杰作,对蒋介石形成抗战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抗战期间,他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并撰写多篇文章为蒋介石勉励国人、鼓舞士气、拉拢民心。抗战胜利后,陈布雷自杀的消息震惊了南京蒋氏政权,也唤醒更多人认清中国国民党的实质,加速了蒋氏政权的覆灭。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邹韬奋曾称称陈布雷是民国第一流政论家。

著名诗人刘大白称赞他道:“今天上海市报纸的言沦,哪一个也写不过陈布雷。”

著名人士叶恭绰曾感叹地说:“全国报界中主持社论的人才寥寥无几,议论周匝,文字雅俊者,在北惟颜旨微(天津市益世报》主笔),在南惟陈畏垒而已。”

著名政论家邹韬奋在《经历·患难余生记》一文中曾这样评介说:“布雷先生在报界文坛的声誉,在《商报》时代就已建立起来。他当时不但富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以畏垒为笔名在《商报》上发表的文章,往往能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民国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说:“文章天下泪;风雨故人心。”

“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说:“慎独存诚襄大业;长才济世著文章。”

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说:“有笔如椽,谠论雄文惊一代;赤心谋国,渊谟忠炳千秋。”  

负面评价

学者严如平认为陈布雷追随蒋介石多年的所作所为,尤其是末期主事反动宣传,效忠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企图阻挡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在历史上有其无法推卸的一份罪责。

学者鞠北平认为,陈布雷从政以后,他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消失尽,而传统的一面则表现非常明显。他开始极力为南京国民政府宣传蒋介石的儒化三民主义思想,还为蒋介石撰写了大量文稿,把蒋介石打扮成为孙中山的合法继承人。

学者卢绪元认为,陈布雷在青年时期虽也办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但其后半生却是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作为御用文人,他不可避免地干了许多危害人民利益的坏事。作为从犯,他有无可推卸的责任,是不能宽恕的。

高唐在《读陈布雷遗书》中直言,陈布雷虽是高官中的好官,但他始终没有替人民呼喊过一句,活着不说,快死了也不说,这就是缺陷。

为蒋介石起草的经典文章

资料来源于

人物关系

资料来源于

人物轶事

应试风波

陈布雷5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他爱学习,成绩好,闻名乡里,他父亲一直以他为骄傲。14岁那一年,父亲带着他去慈溪市县城参加童子试,陈布雷心中不愿意,就应付父亲,结果那一年全县151名参加考试的童子中,陈布雷考了个倒数第一,他父亲大怒道:“应试者151人,汝竟背榜。教汝读书,乃居全县童子之末,辱我门楣甚矣!”回到家里,母亲对陈布雷的做法也极为不满。陈布雷这才觉得做得太过分了,对不起父母。正好下半年宁波府还有一次府试,陈布雷就提出来再参加一次考试,以向父母“还债”。他父亲坚决不同意,怕他再考个倒数第一,更在乡里丢人。后来经陈布雷的姐姐向父母说情,他父亲才勉强允许了。是年年底,父亲带着陈布雷离家乘船赴宁波府参加府试,发榜时陈布雷名列榜首,他父亲大为高兴。发榜那天宁波市一带风雪交加,虽然如此,他父亲却喜笑颜开地冒着风雪带着陈布雷乘船赶回慈溪市,为了早日传名乡里,让乡亲们知道,以雪前耻。

面包布雷

1907年,陈布雷在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读书时,因为面庞丰满,被同学们戏称“面包孩儿”,于是他就以英语“Bread”的译音“布雷”作为自己的笔名。从在上海《天铎报》任撰述开始,他干脆用“布雷”做了笔名,自此名震沪上。朋友曾赠诗:“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刻画了陈布雷以笔为、以报为鼓、执着而忘形地为武昌区义军鼓与呼的壮士形象。从此,陈布雷原名“训恩”逐渐被人遗忘,字“彦及”亦不复人知,剩下的就是一个“舶来品”的笔名:“布雷”,反倒成了他的“真身”,哄传京沪各报。

炒股败家

陈布雷祖父是大商人,在多处市镇经营茶庄、钱庄典当等,乡间田产众多,积累了不少财富,到他父亲继承时也一直保持着。陈布雷凭借自己的才华,加上堂兄的提携,在上海工作时的薪水也很丰厚。1920年陈布雷30岁,受聘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译《韦氏大词典》,每天工作七小时,月薪120元。陈布雷同时还在中国通商银行兼职当文书主任,月薪70元,合计190元,收入相当不菲。但陈布雷还梦想在证券交易中发更大的财,1921年便开始在上海做证券买卖,他既不懂又自信,结果从7月到11月短短三四个月间亏损8000余元,不得已将慈溪市老家的祖产卖掉了40亩土地得款2600元,又约了几个朋友凑了一个十年的互助会得款5000元,加上部分手头上的积蓄,才把债务还清。

自杀原因

陈布雷的真正死因,既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民国史的一大疑案。到目前为止,涉及这一疑案的论点,至少有这样几种说法:

“感激轻生说”

这源于陈布雷的留有的遗书之一《再上总裁书》的一句话:“实觉此时不应无感激轻生之士”等话,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一观点当时中国国民党官方《中央日报》在11月18日的报道中也有提到:“总裁对于布雷先生二十年来鞠躬尽,而最后乃感激轻生以死报国,异常震悼。”

“激励大众说”

这一观点来源于陈布雷妻子王允默在《陈布雷回忆录》的前记中有写:“是以先夫子之死,决不是仅为一人为一事之刺激,率尔轻生,盖其志在以一死励大众也。”

“百念俱灰说”

这是指陈布雷的自杀是对时局的悲观绝望。而陈布雷在《杂谈》和遗书中,确实有流露——如“耳闻目睹,饱受刺激”等。吴国桢在接受访谈时声称,陈布雷同他透露,陈本人不认为与共产党有任何妥协的可能,但他也看到中国国民党政权正变得腐败,甚至自己的孩子都变成了共产党,他为此感到十分羞愧。他认为我们已失去了年轻人的信任,觉得没有希望了,于是就自杀了。

“以尸谏君说”

陶永标认为,陈布雷是痛感国事之不可为,要对蒋介石进行“尸谏”。在《尸谏——蒋介石秘书陈布雷自杀经过》一文中,陶永标说:“关于促使陈布雷自杀的最后一个重要因素,外人知道的极少。那就是陈布雷曾经劝告蒋介石罢兵,同共产党举行谈判,两方早日结束内战,让百姓安养生息。但蒋介石不仅没有听从,而且事后表示不满。陈布雷感到彻底失望,百念俱灰,于是以身殉职,示己忠贞,免得蒋介石猜疑。从这一点来说,陈布雷的自杀也可谓尸谏。”

“以死自剖说”

台湾作家用李敖认为,陈布雷是用死证明知识分子跟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悲惨下场,他告诉大众他过了错误的一生,他用一死否定了他一生的鞠躬尽瘁,在‘油尽灯枯’的摇曳里,他把一死,注入了新的意义——那个为他所明知却又欲说还休的意义,他把光明重新点亮,虽然他自己,却误上贼船、‘百身莫赎’,永远殉葬在黑暗里了。

“油尽灯枯说”

学者王晓华在《“文胆”陈布雷之死》中用心理学分析陈布雷的死因,指出陈布雷的身体不佳是他选择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变态心理学家认为,有些人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消沉、忧郁、沮丧、焦虑,进而产生自责自罪的念头,认为自己思想迟钝,脑子变笨,不再对社会有用,乃至把以往的一般错误夸大成为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要求处理自己,这是典型的心理异常疾病,即精神抑郁状态。结果往往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陈布雷后来的行为,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还有传言声称,陈布雷死前曾向蒋介石犯颜直谏,直言中国国民党权贵尤其是孔、宋两家的腐败,结果被蒋介石训斥,不堪其辱而死;而蒋介石本人则在10年之后表示,陈布雷是因为听信他将下野的谣言“愤慨之至而以死报国”。

后世纪念

陈布雷之墓

1948年11月19日下午二点,陈布雷的灵柩专车上海市到达杭州市。12月10日10点,灵柩抵达九溪十八涧徐村萝卜山墓地,10点半灵柩已入穴,随葬的只有一支派克金笔、一本《圣经》。后来“文革”时期,陈布雷之墓被平毁,“棺木挖开时,里面的衣裳还没有腐烂,藏青色的,绸缎的。棺木内还有一支金笔。”1990年代坟墓重建,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陈布雷公馆

陈布雷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6号。陈布雷一家在抗战前一直租居在颐和路6号寓所。1936年由实业部农业司司长徐廷湖兴建。占地989.01平方米,建有一栋9间西式三层花园楼房和一栋二层2间西式小洋楼,以及5间砖木结构西式平房和一间旧式平房。

位于南京市颐和路十二片区里的江苏路15号民国建筑,是陈布雷另一处公馆旧址,它建于1934年,其院落占地面积72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1幢,平房2进6间。原产权人为夏贞汶(身份不详)所有,抗战胜利后,陈布雷携眷“还都”,因颐和路房子被占用,在马超俊的帮助下租用湖南路508号(现江苏路15号)房子,1948年11月陈布雷在此自杀。目前,该处现有主楼1幢,其主楼坐北朝南,高二层,青砖外墙,庑殿顶,青瓦,南侧中部突出多边形上带多边形露天阳台,一楼东南侧为一方形内廊,大门在内廊东侧,黑,灰色门窗,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因该建筑属于颐和路十二片区,2008年,政府出资对此建筑进行了维修出新。

陈氏故居

陈氏故居清代民居建筑,格局和风貌基本保持完整,规模较大,总占地面积26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楼、后楼、后罩屋,东西两侧各有厢楼,前、后楼各五开间,后罩屋七开间,厢楼各三开间。该宅为陈氏七兄弟及堂兄陈训正的出生地。

鸡山学堂

1946年,陈布雷心系家乡,再续兴学,特意捐资并仿广州黄浦军校建筑风格,在旧私塾旁建造校舍一幢,并命名为“鸡山学堂”。学校占地989.42平方米,建筑面积574.32平方米,学生最多时超过200人。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官桥小学。鸡山学堂为目前姚东地区少见的西式建筑,砖拱门承檐榻,拱圈并联,柱础见方。

相关图书

资料来源于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陈布雷自述.豆瓣读书.2023-10-26

【知名报人】陈布雷.华文库.2023-10-26

陈布雷为浙江省职业学校筹款事致钱新之函.宁波档案网.2023-10-26

蒋介石“文胆”陈布雷之死.澎湃新闻.2023-10-27

陈布雷"尸谏"蒋介石自杀之谜 如何向周恩来"托孤"?.人民网.2023-10-27

甬上话︱“文胆”故居记.微信公众平台.2023-10-27

陈布雷.国立浙江大学.2023-10-28

陈布雷名字的来历及其人生和家事.慈溪日报.2023-10-26

..2023-11-13

【家族】百无一用是书生 陈布雷家族的历史悲歌.南方周末.2023-10-26

陈布雷之死.浙江档案网.2023-10-28

颐和路6号民国建筑.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2023-10-28

陈布雷故居.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10-26

江苏路15号民国建筑.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2023-10-26

余姚陈氏故居.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10-28

余姚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10-28

鸡山学堂旧址.余姚旅游.2023-10-28

陈布雷书籍搜索结果.豆瓣.2023-10-28

大决战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0-26

一九四二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0-26

七七事变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0-28

重庆谈判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0-28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