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1837-1881)即爱新觉罗·奕詝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又称东太后、孝贞皇后,满州镶黄旗,广西右江道钮祜禄·穆扬阿之女。慈安太后是广西柳州人,晚清政治人物。

钮钴禄氏早年入侍咸丰藩邸,咸丰帝登基后,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封贞嫔、贞贵妃,后又在同年被册立为皇后。在咸丰十年(1860年),当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时,钮钴禄氏随同文宗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并在期间安抚、劝谏咸丰帝。次年七月,咸丰逝世,年仅7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即穆宗同治。她与载淳的生母孝钦显皇后(即西太后慈禧)并尊,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九月钮钴禄氏回到皇宫。“辛酉政变”后,于十一月初一日开始与慈禧一同在养心殿垂帘听政,被授予慈安皇太后的徽号。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安与慈禧一同撤帘,将政权交还给同治皇帝。在十一月初十日,同治因患天花病逝。十二月初五日,4岁的载继位(即光绪帝),两位太后继续听政,累上徽号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感到不适,初十日便辞世,享年45岁。上尊谥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圣显皇后,并葬于清东陵定陵东普祥峪的定东陵,太庙。宣统元年(1909年),加谥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作为晚清实际的统治者之一,慈安太后在清廷具有拥有重要的地位。两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整肃军政,清政府彻底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稳定了清朝的政权;支持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使全国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好局面,缓解了中外关系紧张的局面,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短暂契机。时人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西宫(慈禧)优于才”。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人物生平

显贵身世

慈安太后,又称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满州镶黄旗人。慈安的曾祖父策普担任过陕西延绥镇总兵官,官居二品,她的祖父福克精阿担任过西宁市办事大臣,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钮祜禄·穆扬阿

她的生母是侍妾姜佳氏,嫡母则是克勤良郡王庆恒的孙女爱新觉罗氏。钮禄一族是清朝著名的后族之一,与清朝皇室关系密切,家世相当高贵。庄亲王奕仁的嫡福晋、奉恩将军绵林的继妻都是她的姊妹,而她的家族与郑亲王、庄亲王等均有姻亲关系。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是她的亲姑丈。

入主中宫

慈安在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皇帝还是皇子时就嫁入潜邸。咸丰登基后,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封贞嫔, 五月晋贞贵妃, 十月立为皇后。册立为后时命大学士裕诚为正使,礼部尚书奕湘为副使。持节册宝。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最初,咸丰帝的皇后是郭佳·穆彰阿之女,但她在咸丰还未登基时就死了,慈安比小六岁,封为皇后时年仅16岁。慈安入宫后居住在钟粹宫。咸丰帝在立其为后时,称其“质秉柔嘉,行符律度。”清宫太监也回忆说她“性情温和,善让不争”。据薛福成《庸笔记》里记载的册立慈安为皇后之后,其对咸丰帝时有劝谏,并且处理后宫事物得力。

辛酉政变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进逼京师,钮祜禄氏跟随逃往热河省(今)。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1日,咸丰皇帝病危,立年仅6岁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御前大臣富察·景寿户部尚书爱新觉罗·肃顺及军机大臣托和络·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幼帝载淳处理朝政;同时授皇后“御赏”印章,皇太子“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以使他们相互牵制。22日,咸丰帝病死,皇子载淳即位。9月4日,定明年改元,年号“祺祥”。尊先帝中宫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幼帝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肃顺等八大臣即以顾命大臣的名义总摄朝政,掌握了实权。因当时于为咸丰帝守丧时,慈安太后居于的东暖阁,慈禧则居住在西暖阁,因此慈安又称太后,慈禧又称西宫太后。

咸丰帝病死后,“爱新觉罗·肃顺专大政,暴横不可制”,慈禧不甘受制于人,于是联合慈安与八大臣争权。二人为防止自己的计划被窃听,曾“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她们为了笼络肃顺表面上表示对他很信任,私底下派遣心腹急召恭亲王奕䜣前往热河,秘密策划从八大臣手中夺权。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两宫太后决定利用帝后和咸丰帝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政变。两宫太后携幼帝先出发回京,同行的有政务王大臣载垣、爱新觉罗·端华,肃顺则和奕譞等随梓宫后发。回宫后两宫太后就发动政变,否认咸丰遗诏,历数八大臣罪状,下诏命载垣、端华在宗人府自尽,降旨解除了爱新觉罗·肃顺大学士的职务,将他逮捕并斩于市;富察·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皆革职,托和络·穆荫革职后发往军台。消灭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以明年改元为同治,并废除原来选定的祺祥年号,成功夺权,史称辛酉之变(又称“之变”)。从此,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后,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为人“浑厚”,面见大臣时,“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需要慈禧在旁为她诵读讲解,于是在两宫垂帘的过程中,慈安常让权于“性机敏,锐于任事”的慈禧。但当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说明慈安太后是有政治能力的,在一些重大的决定上,慈安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朝中大臣及都对其颇有不满。八年(1869年)八月,安德海请求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安德海一路招摇,途经境内时,被山东巡抚拿获。丁宝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称之为“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正值17岁,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同治帝大婚,慈安徽号加上端裕两字。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年满十八,开始亲政,不热心政治的慈安太后立刻归政,不再干涉朝政,徽号加上康庆两字。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同治帝载淳病死,无子。慈禧太后为继续把持朝政大权,不顾祖制和反对地选择了年仅四岁的醇亲王长子光绪帝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光绪”, 慈安与慈禧开始了第二次“垂帘听政”。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慈安四十岁生日, 徽号加上昭和庄敬四字。累计徽号日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

中年病崩

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年初期间,慈禧太后因生病无法处理政事,慈安太后独自处理政务。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九日,慈安感到身体不适,当日戌时崩逝于粹宫内,享年四十五岁。同年五月十三日,上尊谥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关于主谥的选择,大臣们当时有一些争议。有不少大臣认为孝贞显皇后垂帘听政,所以应该给予孝贞显皇后“钦”的主谥,但翁同龢则支持用“贞”字,因为“贞字为始封嘉名,安字亦年徽号,此二字不可改”。大臣们又说既然如此,就将“钦”字列在第一,“贞”字列在第二,翁同龢则坚持将“贞”字列为第一,并且提出了“贞者正也”的说法,再次强调孝贞显皇后应该谥为“贞”。最后确是以“贞”字列为第一。九月十七日,慈安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二十二日,祔祭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加上诚靖两字。最终慈安的完整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人物争议

入宫争议

清史学者王冕森在《清代后妃杂识》中描述慈安是于咸丰二年才参加八旗选秀入宫,被封为贞嫔。清史学家者在《清东陵揭秘》中描述慈安在爱新觉罗·奕詝还是皇子时就嫁入潜邸,咸丰帝登基后封为贞妃。同时,清史稿或是故宫博物院的记载也仅为【诏封为贞嫔】或【封贞嫔】,描述存在一些冲突。

死因争议

病死说

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中记载:“三月初十日当天发下上谕,谕曰: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于戌时仙驭升遐。呼抢哀号,曷其有极。”这是清政府方面发的正式哀告,写了从发病到死亡的全过程。可以看出慈安是正常病死的。

此外,光绪帝的师傅翁同稣当时任庆宫行走,参与国家机要大事,且亲自参与了慈安的葬仪,他在《翁同稣日记》中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并记下了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尿失禁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根据其记载,慈安是突然发病并快死去,御医虽全力抢救亦回天无术。《翁同稣日记》的其他记载,说明慈禧对慈安的丧礼是极为重视的。此外,《》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第一则为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1863年4月6日):“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第二则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1870年1月5日):“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六年后,即她三十三岁时,病情又一次发作。据现代专家对这三次发病的综合分析,认为慈安患的是脑血管疾病,最后极有可能是因疲劳过度引发脑出血致死。

毒死说

“毒死说”来源于据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据记载慈安太后在院庭观赏金鱼时,西宫太监进献了满洲语称为克食的甜饼,慈安品尝后表示感谢。不久,传出东圣突然痰厥的消息,未等太医入宫,慈安便凤驭升天。

这个说法被《清朝野史大观》一书作者认可并加以铺演:慈安太后与慈禧聊天时,慈禧送上饼饵予慈安,询问是否喜欢可再送来。数日后饼饵如约送到,慈安吃下数枚后感觉不适,但未有大苦,数小时后突然仙逝;《述庵秘录》中则为:慈安皇后素来偏爱小食。在她离世的那天,慈禧呈上了糕饼作为供品。然而,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后,慈安便驾鹤西去;《十叶野闻》描写为:慈安太后经常携带点心盒,以防饥饿。某日,慈禧太后特意献上精致的小食以讨好慈安。当时正值军机大臣进见,慈安太后得以安然无恙。然而,午后四时,内廷传来消息,慈安太后驾崩。

另外,《清朝野史大观》一书还写有慈禧对慈安用不对症的药将慈安“毒”死亡的说法。

自尽说

据《清稗类钞》记载,光绪七年初,在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期间,慈禧突然患上了严重的血崩症,无法继续处理政务。在这段时间内,慈安独立负责朝政事务,这使得慈禧感到非常不满。于是,慈禧开始散布谣言,指责慈安通过贿赂手段干预朝政,甚至使用了激烈的言辞。这些指责使得慈安感到非常气愤和困扰。由于她语言木讷,无法与慈禧进行有效的辩论,她感到非常愤怒。最终,她选择吞食鼻烟壶自尽。

人物影响

同治初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訢、瓜尔佳·文祥乌齐格里·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推动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洋务运动和整顿吏治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镇压了太平天国政权、捻军苗民起义等叛乱,中外和好,国内国外局势稳定下来,稳固了清朝统治。

人物关系

相关评价

光绪年间的名臣在《》中评价慈安:东宫(慈安)在品德方面表现优秀,因此主要负责重大奖惩和举措的实施;西宫慈禧)在才能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在审阅奏章、召对时提供咨询,并探讨利弊。“已有圣明之颂”。

清史学者、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李寅在《清东陵揭秘》中评价:虽然慈安向来以温顺贤良著称,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很有主见。史载,封疆大吏何桂清,因丢失城池,被刑部议罪问斩,何桂清施用伎俩,串通同乡同年及同官者17人,上疏救命,慈安太后洞察其伪,独断专行,下诏斩杀何桂清。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剑利在《同治王朝》一书中评价:慈安非常节俭,在宫中从来不穿绫罗绸缎,总是一身素静布衣,尤其忌讳舶来品。每年她都会率领宫女们做绣鞋。春节岁尾或者庆诞节日,大臣们进贡的物品,她都会退还,她对嫔妃们说:“臣子多一份敬献,百姓便会多出一份钱财,收他们东西,就是叫他们做贪官,因此千万不能收臣子的敬献。”由于慈安秉性宽厚和平,一生谨守妇德,爱新觉罗·奕詝很敬重她,称之为“女圣人”。

清史学者彭影彤认为慈安的处世智慧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慈禧政治野心的扩张,制衡了慈禧的权力。在慈禧、、慈安这三名统治者的三角关系当中, 慈安成为一个平衡点,她是一位富有政治智慧和远见的女性,不盲目追求权力,她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皇室和国家的稳定。

轶事典故

关于慈安和慈禧的陵墓,民间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慈禧到清东陵看风水时,一眼就相中了东边的那块风水宝地,但慑于祖宗家法,一直不敢开口和慈安相争。后来她与慈安打赌,两人下棋决胜负,胜者可以入葬东边的陵墓。慈安不明用意,也没有在意,就答应了她的要求。慈禧就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夺得东边的风水宝地,当然为棋局做了多重准备,志在必得、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棋局。而慈安太后本来就性格柔顺,又讲诚信,就把东边的陵寝让给了慈禧。另一个故事是慈禧等慈安死后不顾忌祖宗家法和朝廷制度,不顾“东为大,西为小”的规矩,愣是把东太后葬在了西边的陵,而把东边的陵留给了自己。实际上这两种传说都是子虚乌有。两座陵寝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与墓主人生前居住位置没有直接关系,是由宗法制度和两人生前地位上的差异和尊卑决定的。

慈安一生中主要的居所是钟粹宫。爱新觉罗·奕詝做皇子时,慈安是他的侧福晋。在咸丰即位前,他的嫡福晋萨克达氏亡故。咸丰二年(1852年),慈安被册为皇后,住在咸丰做皇子时的钟粹宫。同治初年(1862年),慈安与慈禧同住长春宫。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重回钟粹宫居住。同治大婚后,慈安住进太后宫区的寿安宫。两年后,同治病故,光绪即位,她住回钟粹宫。光绪七年(1881年),死于钟粹宫。

纪念场馆

定东陵是清文宗孝贞显皇后慈安和清文宗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寝。因位在咸丰定陵东侧,所以称定东陵。慈安之陵位于普祥峪,慈禧之陵位于菩陀峪,为示区别,慈安陵又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又称菩陀峪定东陵。

定东陵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时42年。建陵之初,两宫皇太后就派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四夷馆左侍郎英元、左都御史全庆到清东陵相度万年吉地。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两宫皇太后借陵之时亲临阅视,确定普祥峪、菩陀峪为两太后的万年吉地,并任命两陵的承修大臣。同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两陵同时破土动工,历经6年,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完工。两陵并排,规制相同,中间只隔一条马槽沟。两陵规制在孝东陵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神道碑亭和下马碑,用料讲究,质量优良,在皇陵中堪称上乘。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崩逝,同年九月入葬。

1928年,发生了著名的清东陵盗宝案,慈禧陵墓内的金珍玉宝被洗劫一空。1979年和1983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对其地宫和内棺进行了清理。目前,慈禧陵地上建筑和地宫均已向游人开放。

研究书目

十叶野闻

清实录

《清史稿·德宗本纪》

文艺影视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定东陵.故宫博物院.2023-11-14

清文宗孝贞显皇后.故宫博物院.2023-11-07

清史稿.国学网.2024-04-10

慈禧太后称“老佛爷”的时间.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11-25

晚清一个被忽视的人,慈安—比慈禧更为厉害的角色.中国网文化.2024-04-10

辛酉政变.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8

慈禧太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8

西太后与珍妃 (1964).豆瓣电影.2023-11-09

火烧圆明园(1983).豆瓣电影.2023-11-09

垂帘听政(1983).豆瓣电影.2023-11-09

少女慈禧 (1983).豆瓣电影.2023-11-09

慈禧外传 (1986).豆瓣电影.2023-11-09

两宫皇太后 (1987).豆瓣电影.2023-11-09

一代妖后 (1989).豆瓣电影.2023-11-09

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1990).豆瓣电影.2023-11-09

皇城争霸(1992).豆瓣电影.2023-11-09

戏说慈禧(1993).豆瓣电影.2023-11-09

清宫气数录(1994).豆瓣电影.2023-11-09

天下第一丑 (2001).豆瓣电影.2023-11-09

大龙邮票 (2001).豆瓣电影.2023-11-09

岭南药侠 (2004).豆瓣电影.2023-11-09

沧海百年 (2004).豆瓣电影.2023-11-09

皇城草医 (2005).豆瓣电影.2023-11-09

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 (2005).豆瓣电影.2023-11-09

一生为奴 (2005).豆瓣电影.2023-11-09

汇通天下(2006).豆瓣电影.2023-11-09

大太监(2012).豆瓣电影.2023-11-09

红墙绿瓦 (2013).豆瓣电影.2023-11-09

瀛寰之志 (2019).豆瓣电影.2023-11-09

丁宝桢 (2023).豆瓣电影.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