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2月23日),爱尔兰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主要是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在内的创作领域,其中戏剧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他也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塞缪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36年,贝克特完成了长篇小说处女作《莫菲》,但两年内连续遭到42家出版社的拒绝。1946年至1950年,贝克特完成了具有“元小说”特征的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法称呼的人》,以及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成功奠定了他在欧美文坛、剧坛的地位。后来他又于1955年写成《结局》、广播剧《落下的一切》和专门为演员帕特里克·马洁所写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
在贝克特与苏珊娜结婚并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分享国际编奖的同年,他写出了小说《如此情况》和戏剧《快乐的日子》。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后来便一直隐居巴黎,直到1989年12月23日,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后来他的生日(4月13日)也成为了“贝克特戏剧节”,是全世界实验派戏剧爱好者和学者欣赏贝克特名剧的节日。
人物生平
1906年4月13日,塞缪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他的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他的童年是幸福的,不过,他的母亲患有抑郁症,对他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母亲笃信宗教,但贝克特很早抛弃了宗教信仰。贝克特在都柏林市中心的厄尔福特学校上中学,后转到王尔德的母校坡特拉皇家学校寄宿。1923年,贝克特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他在第三学年获得“现代语言奖学金”, 1927年,他以法语和意大利语的硕士学位毕业时,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荣获“学院金质奖章”。1928年,贝克特获得两年的互派奖学金,由三一学院派往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母校)担任英语教师,并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贝克特为乔伊斯尚未命名的作品《为芬尼根守灵》写了一篇关于系列评论的论文。1930年认识庞德后,发表《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一文。1930年9月,贝克特结束巴黎的教学生活后返回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讲授法语,并继续深造,与此同时着手研究勒内·笛卡尔的哲学理论,并于1931年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1931年,贝克特在都柏林教法语,同年创作的《普鲁斯特》是一篇篇幅更长的专题论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探讨,同时也表现出贝克特对语言的交际作用和不确定性的复杂感受。在贝克特回到爱尔兰照料父亲的时候,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出色的小说《莫菲》,但此书被拒绝42次之后才于1938年找到一家出版商出版。文学史家将这部著作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并归入爱尔兰的城市史诗之列。1933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继承一笔为数不少的遗产,再加上自己的稿酬,他从学院辞职后到伦敦和欧洲大陆漫游,并开始了流亡巴黎的自由写作生涯。1933年-1934年间年,贝克特抑郁症发作,来到伦敦接受心理治疗,期间他阅读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著作,还聆听了荣格的心理学讲座,这些经历触发了他探索人类潜意识的灵感,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心理分析的色彩。1934年5月,贝克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多刺少踢》在伦敦出版。1935年,他的诗集《回声之骨及其他掷物》在巴黎出版。
1937年,贝克特在德国各地游历,对绘画和音乐表现出非凡的理解力和与众不同的感知视角,次年移居巴黎,开始步入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在为地下组织工作期间写成了《瓦特》,为后续作品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部关于准数学置换与复合的散文体论文,综合了十几个哲学前提,一些有识之士试图通过五种感官把难以捉摸的混乱现实组织起来,而《瓦特》则是贝克特将这种复杂过程小说化的最成功的尝试。
1939年战争爆发后,贝克特加入法国抵抗组织,做了许多诸如收集、翻译、整理和传递情报的工作。1942年8月,贝克特与妻子苏珊娜在秘密警察到来前的几分钟逃脱,流亡到法国南部沃克吕兹的鲁西荣,与世隔绝,1945年,贝克特短期地回过爱尔兰参加红十字会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在诺曼底登陆的圣洛(后写诗纪念)某部队医院做了一段短期翻译后回到巴黎,成为了职业作家。经历过战争的混乱以后,贝克特于1946年开始创作第一部法语小说《梅西埃与卡米埃》,1946年至1950年,贝克特完成了具有鲜明“元小说”特征的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法称呼的人》。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他的小说实验已经不可能继续下去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作。1950年贝克特的母亲去世,编辑和剧院老板发现了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之后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1953年,贝克特凭借《等待戈多》一炮而红。
《等待戈多》突如其来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他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它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贝克特愈来愈缩进他自己隐退的缄默之中。贝克特并不经常出国门,只有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期间在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为了不公开发表演讲,他并未同意去参加颁奖仪式,他也拒绝评论自己的作品,而让评论家们在作品本身上寻找所有的答案。进入70年代后,贝克特采用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押韵短句式诗体,翻译尚福尔截然不同的散文体格言,他也用这种诗体写作讽刺味十足的“芦笛曲”。
此后,贝克特还陆续出版了非虚构作品《三个对话》和《断简残编》,1980年的剧作《一句独白》。直到1989年12月23日,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小说
戏剧
论文
广播剧
创作特点
小说
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只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后期的小说创作则是具有后期现代主义特征。他不再执着于传统小说的时空整体性和连续性,也不再注重人物和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他的小说没有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试图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和表征,也并非试图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细致逼真的刻画和记录。他所执着的,是纯粹哲学思想的传达而非故事的讲述。
后期小说的叙述语言采用了大量的矛盾、并置、连续中断等构成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特征的手法。表面上看来这个叙事过程好像没有规律,没有秩序,有时充满矛盾和断裂,会发现贝克特设置的故事情节没有连贯性,且也不会过多讲述动人的故事。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戏剧
叙事手段的变化
贝克特前期戏剧作品文本性较强,其人物形象历经了一个由动态人物到静态人物,再到幽灵人物,再是取消人物的过程。早期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世界与人生的无望、衰败、荒芜和虚空,其后期作品剧场性越来越得以加强——悬置文本,去掉人物,突出灯光、声音等跨媒介手段的使用。与其相一致的是,其戏剧形式也逐渐从舞台向其他媒介方式转变。
在其戏剧中,贝克特使用了许多视听叙事手段,包括人声、物声、沉默和音乐叙事,从他的《等待戈多》开始,声音、沉默和音乐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就占有重要地位。沉默和停顿改变了叙事的节奏,表达了思想的停顿,起到了让观众和读者留白的作用。如果声音和沉默不能充分表达他对文字的怀疑和否认,那么贝克特就用音乐叙事的方式而不是语言,语言和图像就像是音乐的音符。他通过支离破碎人声叙事来表达语言的不可靠性,用操纵人物的物声表达人的无能、无知和无助,并通过沉默和音乐来表达世界的神秘。
荒诞性
沉默是一种戏剧性的技巧,贝克特用沉默来表达宇宙的普遍真理。他运用漫画风格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并且他塑造的人物往往是身体不健康,有各种奇怪毛病的人,从而反映他们的渺小、虚无和荒诞。贝克特还简化了传统的戏剧舞台。他创作的荒诞剧没有大的舞台背景,也没有华丽的舞台设计,只有极其简单的空间、人物和背景。他把舞台放在一个非常压抑的地方,比如无尽的道路,黑暗狭窄的房间,地下室,垃圾桶,地狱,这些都是贝克特喜欢的场景。这些狭小的空间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压抑,象征着他们的虚无和荒诞,隐喻着世界的极端压抑。荒诞剧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故事,很多情节都是不符合背景的对话,或者毫无意义的独白,主人公也做的是一些无谓的事情,这样的“故事”促使人们的无限的想象力和沉思,一些学者称之为无声艺术,一切都在沉默中。
人物影响
贝克特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刺激了不止一代的作家和哲学家对自我和时代的审视与思索,从而使他们受惠。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跨越大半个世纪,而这个时期正是西方思想新旧交替、新潮涌动的重要时期,贝克特洗择巴黎这个世界思想最活跃、改革最激讲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前沿思想,尤其是法国和德国的先驱思想,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和创作意识也是在前沿的。他以先锋派作家身份对文学形式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他的文学成就不只局限于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他的许多文学理念也是后现代元小说、沉默戏剧、极简主义文学、镜像写作、身体书写、创伤写作的先驱。同时他运用文学形式承载哲学思想,是空间诗学、游牧美学、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开创者。
贝克特还有成就体现在他对荒诞派戏剧做出的贡献。他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正是因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在人物形象、语言使用、戏剧结构、叙事风格等方面实现了独特的创新,颠覆了西方戏剧传统,推动了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戏剧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使得荒诞派戏剧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壮大的文学流派身后现代主义阵营。
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名言
贝克特说:“也许我最好的岁月已走远,我有机会过幸福的岁月。可我不想让它们回来。如今我心里没有火焰。”
他说:“我们生来都是疯子,有的人始终是疯子。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凡是补救不了的事,必须逆来顺受。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笑也一样。再试一次,再失败一次,失败的好一点。我无法前行,我将前行。”
人物评价
作家约翰·班维尔曾说:“今天的爱尔兰作家就分为两派,要么是詹姆斯·乔伊斯派的,要不就是贝克特派的。乔伊斯总是想方设法把世界填得满满的,而贝克特刚好相反,总是给世界留空,等人们思考‘怎么办’。”
戏剧家哈罗德·品特说:“他不引领我走上任何一条花园小径,他不偷偷给我使眼色,他不向我灌输疗救的办法、前进的道路、上天的启示,也不端给我一盆面包屑;他不会卖给我任何我不想买的东西——不论我买不买,他都不会跟我胡扯——他的手从不高过他的心。不过,我乐意买他的货:不论是钩子、线,还是锤子科技,因为他把所有的石头都翻了个底朝天,一只蛆也没剩。他催生了美的事物。”
文学研究者、文学批评家和传记作家理查・埃曼评价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独一无二的。他向那些衰老、伤残、不善辞令的人和走投无路的男女发出声音,他省略了惺惺作态和虚伪矫饰,绝口不谈意味深长的存在。他似乎想说,只有在那里、在那时,在上帝的贫乏而非丰足当中,新陈代谢降低,才能到达人之为人的核心。”
文学批判家和作家理查·埃曼对贝克特的评价:“塞缪尔·贝克特是独一无二的。他向那些衰老、伤残、不善辞令的人和走投无路的男女发出声音,他省略了惺惺作态和虚伪矫饰,绝口不谈意味深长的存在。他似乎想说,只有在那里、在那时,在雅威的贫乏而非丰足当中,新陈代谢降低,才能到达人之为人的核心……不过他的音乐的韵律、精致准确的语句,不禁驱散了空旷的虚无……如同传说中火中不死的蜥蜴,我们在贝克特的火焰中活了下来。”
1969年,瑞典学院宣布贝克特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称赞“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人物纪念
2006年4月13日是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从4 月15 日至30日,上海话剧中心举办纪念活动,包括四台不同风格的演出和一系列的展览、工作坊活动以纪念他。
爱尔兰各界也备以一系列盛大活动,隆重纪念贝克特的百岁诞辰。 爱尔兰政府将这一系列活动,冠以“贝克特百岁节”之名。 作为活动的一部分,都柏林著名的大门剧院将上演贝克特的九部现代经典剧作,包括人所共知的《等待戈多》,以及《啊乔》的新改编本。爱尔兰国立美术馆也从6月15日到9月17日,举办名为“贝克特:画中激情”的展览,意在向观众展示贝克特对绘画的热情。在爱尔兰电影学院的组织下,都柏林市内的多家电影院还放映一系列涉及贝克特生平,或由其作品改编的电影。
参考资料
贝克特丨蹩脚诗歌和无所谓的文本.豆瓣.2023-03-26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3-05-11
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传记出版.中国日报网站.2023-06-12
塞缪尔·贝克特的“喜剧细胞”.中国新闻网.2023-03-26
芬兰作家谢尔·韦斯特乌:蜃景中的三全音.中国作家网.2023-03-26
等待戈多,回味贝克特.光明网.2023-03-26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贝克特,50年前瑞典学院有分歧.中国作家网.2023-04-08
纪念戏剧大师诞辰 六天看懂贝克特.中国日报网.2023-04-08
都柏林将大庆贝克特百年诞辰.中国美术网.20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