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
广播剧(收音机 戏剧),指在广播电台播送,完全凭借声音手段表现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也被称为“播音剧”、“无线电戏剧”、“播音话剧”。它因以广播电台作为传播媒介而得名,是一种没有视觉内容,仅通过“语言”、“音乐”、“音响”三大要素来帮助听众想象人物和故事,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20世纪初,无线电广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广播剧的诞生,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1924年1月在英国伦敦广播公司播送的《煤矿之中》(也翻译为《危险》)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1933年,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播出。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开始广泛传播,并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后,广播剧行业一度因为电视产业的发展而逐渐衰败,但也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网络广播剧这一新品类,让广播剧行业重新焕发了活力。
广播剧以其特殊的内容制作形式,帮助创作者利用艺术手法传达内心深处的思想,在电视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广播剧能够通过创作不同题材的内容及时反应生活和社会变化。在广播剧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出现了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剧集,如英国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弓箭手》(The Archers),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刑警803》。
名称定义
广播剧是电台专门录制,供广播用的戏剧形式。并且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
广播剧与有声小说存在类似的特点,所以常被混淆,但广播剧与有声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广播剧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配音演员,强调角色之间的互动,有不同的音效表现角色动作和场景转换,而有声小说通常只有一个配音演员,角色动作和场景转换也只是用旁白直接叙述。
根据时代的发展,广播剧的定义也出现变化,在网络时代前原本特指配音演员用声音表演,在广播电台播出的戏剧;网络时代后,广播剧泛指由日本Drama CD文化影响从而衍生出的特殊分支。
历史沿革
初具雏形(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无线电广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广播剧的诞生,那时的无线电除了播送新闻外,还会播送音乐和戏剧节目,到了20世纪中期,开始有人专门编写适合无线电传播方式的广播剧。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的起源存在争议,普遍认为1924年1月在英国伦敦广播公司播送的《煤矿之中》(也翻译为《危险》)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但还有学者提出,1923年10月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广播播送的广播剧《罗布·罗伊》才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广播剧。
20世纪30年代,广播剧开始在欧美流行。随着广播剧开始被人所熟知,制作方开始不同类型的剧集尝试,有短篇喜剧、长篇喜剧,也有惊悚悬疑类型,而由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广播剧在当时也颇受欢迎。同时也有相关的理论研究出现,例如1928年英国广播公司演出部部长戈登·李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理论性专著《广播剧及剧作法》,法国的戈米纳和加希合著的《广播剧是戏剧》。其中戈登·李在《广播剧及剧作法》书中提炼出影响广播剧发展的关键要素,例如提出了语言、音乐、音响对于广播剧的重要性,对广播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5年至1928年,德国广播电台开始将“音响效果”运用到广播剧中,而在1928-1933年的德国广播剧里,各类新发明的音响效果被广泛使用;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投身于广播剧的创作中。但在1933年以后,德国纳粹势力抬头,广播受德国宣传部严格控制,许多德国作家开始出逃,德国广播剧的发展也因此减缓。
1933年,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播出,这是一部由上海电台亚美广播公司为支援抗日前线将士制作的广播剧,是中国有文字可查的最早广播剧,由此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广播剧产业。
传播发展(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同一时期,美国的广播剧发展处于兴盛阶段,有评论将其称为“黄金时代”。1938年10月30日,由作家赫伯特·威尔斯(H.G. Wells)作品《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改编的广播剧引起轰动,这是一部以外星人入侵地球为题材的剧集,但因为其表现力过于真实,让人误以为真的出现外星人入侵事件,在美国当地引起恐慌,许多收听到该剧集的听众向警察局报警,还有人已经做好武装战斗的准备,甚至引起了自杀事件。虽然有人认为报纸和媒体夸大了该作品的影响,但从中也能看出当时广播剧的热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为此美国还新增了一项广播政策,不允许在广播剧中加入虚构的新闻。
在1944年前,广播剧的名称并没有被正式确定,这类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有多种名称,比如“播音剧”、“无线电戏剧”、“播音话剧”,直到1944年后才正式定义为广播剧(由英文broadcasting play翻译而来)。
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纪念“二七”铁路罢工,制作了反映铁路工人修复铁路支援国家建设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该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播出的首部广播剧。
1952年,中国引进了磁带录音技术,广播剧在中国的录制方式出现了质变,从而扩展了广播剧的表现形式,也让中国广播剧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中国中央广播剧团在1954年成立,中国的广播剧也在1955年后开始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剧集,如采取实地录音方法制作的广播剧《黎明的河边》;还有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皇帝的新装》,该剧也是首次在中央电台《新闻联播》播出的广播剧。
德国的广播剧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重新兴盛。1954年1月19日,西德广播剧名作《课堂作文》在西南电台播出,这部剧集在艺术性上有其特殊性,以剧中主角的回忆为线索表现7名同班同学从毕业至二战后的经历,其叙述性和故事性非常契合广播剧的特点。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广播剧作品,例如冰岛的儿童广播剧《天鹅湖畔》,苏联广播剧《走向新岸》等。该时期随着广播剧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活动宣传也随之展开,比如意大利出现了对优秀广播剧的评奖,而瑞士广播剧《深秋夜话》获得了意大利广播剧大奖。
发展分化(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广播剧类型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同形式的广播剧类型,比如以现实事例为蓝本创作的“原素材”广播剧。还有一种不追求故事性和情节的广播剧,这种单纯用声音向听众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和周遭环境的广播剧被称为“实验性广播剧”。实验性广播剧与传统广播剧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广播剧可以像文学作品一样阅读,但实验性广播剧因为主要构成元素是音效,所以只能收听。1976年6月在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的《复仇》是实验性广播剧的典型,该剧从头至尾不存在一句对白;1979年获“意大利奖”一等奖的美国广播剧《翅膀》也属于此类。
该时期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广播剧可以使用预先录制的方式,而不是从前现场直播的模式,这避免了很多现场失误和脏话的出现。但各个国家地区的广播剧发展出现了不同状态,例如广播剧在美国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由于电视媒体的出现吸引了大量观众,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仍在播送的广播剧只剩少数有人气基础且进行过创新的剧集。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广播剧产业规模发展庞大,英国广播公司每年可以生产500部左右的广播剧,同时已经开始有专门独立创作广播剧的团队出现,根据英国广播公司职员的说法,一名作家已经能靠写广播剧得到的报酬维持生活开销。传统广播剧仍然在这一阶段占据主导地位,比如英国广播公司每年生产的500部广播剧中,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类型的广播剧。
而中国的广播剧理论研究则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活跃。并且在1978年10月1日,中国中央电台制作了自1966年以来的中国首部原创广播剧《二泉映月》,让中断了10年的广播剧创作重新焕发生机,随后出现大量中国原创的广播剧,其中根据姚雪垠小说《李自成》部分章节改编的《李自成闯石门寨》成为了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项目,这也是中国广播剧第一次向海外听众传播。
20世纪80年代,广播剧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活跃状态,中国的广播剧发展也在这一阶段进入兴盛,该时期广播剧教学进入中国大学校园的课程中,以中国传媒大学为首的传媒院校也开始进行广播剧史论的研究工作。1980年11月15日,中国首次全国范围的广播剧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也在此时成立,并且决定出版《广播剧选》,收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广播剧目。1981年1月1日,广东电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随后各地方电台也跟进录制了立体声广播剧,标志着中国广播剧的发展进入到新阶段。
虽然在1979年以后,电视剧的出现分走了大量广播剧的听众,但学者仍提出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广播剧的黄金时期,1981年至1983年3年间,中国全国先后生产了370多、600多、500多部广播剧,有生产广播剧能力的电台已经从原本的少数省台、市台,发展到有70多家电台。同时该时期的广播剧质量普遍提高,题材上更多面深刻反映生活,风格上百花齐放,形式上也出现了多种创新,比如1987年获国际“未来奖”的《减去十岁》就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广播剧;还出现了“广播连续剧”这一每天固定时间连续播出的全新广播剧类型。
中国广播剧在1990年正式进入国家级的评奖范围,出现了诸如《红橄榄》、《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等一系列优秀获奖剧集。而“广播连续剧”这一类型以其独特魅力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得到发展,代表作如上海台制作的《刑警803》和《有特殊身份的警官》,广东台的《关西人家》,中央台的《居里夫人》、《夜幕下的哈尔滨》、《人生》;其中《刑警803》的播出规模和连载时间都创下了当时中国广播剧的纪录。
1993年10月,中央电台制作的儿童广播剧《古墓遇险》获得了亚广联广播儿童节目奖,这是中国广播剧首次参加亚广联的评奖,也是首个在亚广联获奖的中国广播剧。在这一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被改编为大型广播连续剧。
20世纪90年代美国广播剧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美国的广播剧除了被电视媒体挤占了生存空间,也受限于传播的广度。广播剧成为小众爱好,靠本地电台的投放和同好之间相传,使其发展开始出现了“在地化”的特征,大多数剧作者很难有跨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现代广播剧演变(21世纪初-今)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使得广播剧获得更多元的发展。例如美国广播剧产业在21世纪初依托互联网传播的广度,开始有了跨地区传播的趋势,更多不同地区剧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的广播剧得以发行。
200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制作广播剧的民间爱好者,当时的社交媒体还不发达,剧组成员在各大论坛里发帖互动,通过电子邮件互相联系,民间爱好者不像专业电台那样具备现场录音的条件,每名配音演员只能依照剧本录制各自的原始录音,经过调整后再给后期进行合成一部广播剧。
2005年是中国广播剧数量规模最鼎盛的一年,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媒体全年约生产了2180部广播剧,合计近10000集。2008年初,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领导提出广播剧要学习电视剧走市场化的路子;同一年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民间爱好者制作的的“网配广播剧”也进入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其中《纨绔》《华胥引》成为了该领域的翘楚作品,民间广播剧也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大量关注,并且一些民间知名广播剧配音演员也开始能得到商业报酬,但当时民间广播剧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化体系,并且听众对商业化非常排斥。
直到2017年前后,由于资本介入后对版权的重视,开始推行按期付费的广播剧播送模式,以及听众逐渐养成了付费的习惯,中文民间广播剧才由“用爱发电”过渡到有成熟的商业运营体系,一些作品的收听次数达到上亿次,形成了巨大的广播剧市场。
随着中文广播剧进入互联网时代,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剧集的模式也因为收听习惯进行了调整,大部分广播剧的单集时长变为30分钟左右,一部剧集的长度为5-8集(传统广播剧时长和集数都统一保持在3集,每集30分钟);一些热门的剧集会以“季”作为计量单位,每季长度在12-15集,这些适应听众而做的改变已经令中文广播剧从小众文化圈的自娱自乐变成了大众市场的商机。反而过去作为主流的地方电台制作的传统广播剧开始式微,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辉煌之后,传统广播剧的数量和市场规模都在减少,部分省级电台每年只制作1-2部广播剧,而且因为人才匮乏而缺乏创作活力。
在2020年前后,欧美广播剧产业也出现了复苏迹象,有学者指出由于影视制作行业受到该时期新冠疫情的影响无法正常生产剧集内容,而制作方式更迅速便捷的广播剧得以传播,在该特殊时期成为更适合人们的娱乐方式。一些戏剧作家也开始通过广播剧的形式将表演转移到线上,例如英国戏剧作家艾伦·雅克伯恩爵士(Sir Alan Ayckbourn)在其剧院因疫情关停后,他就将自己未发布的作品《纪元》(Anno Domino)改编为广播剧,在互联网上播送。
同时,由于2010年前后“播客”这一内容形式开始普及,许多听众也因此更能接受同样只有声音作为内容载体的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也有美国广播剧行业的从业者指出,听众对于“广播剧”的需求一直存在,越来越多的广播剧在市场上推出,广播剧的“黄金时代”其实从未结束,也有人认为美国广播剧行业会在互联网时代迎来“第二个黄金时代”。欧美广播剧行业也有一些经典剧集在播送了数十年后仍保持着较高的热度,比如2011年,于1951年1月1日首次播出的《弓箭手》(The Archers)迎来其播送60周年的纪念,截止至2023年11月,该剧集仍在连载中。而在2023年4月18日,英国也出现了首个为鼓励“有声戏剧创作”而成立的基金。
艺术特点
媒介特征
广播剧最初通过电台广播作为传播手段,受众分散各处,同时因为广播剧是电台广播的产物,所以广播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广播剧的表现力。随着技术发展,互联网也成为了广播剧的传播手段,许多听众开始通过互联网点播和手机客户端收听广播剧。
审美特质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完全凭借声音手段表现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而广播剧里的声音元素又由“语言”、“音乐”、“音响”三大要素构成,也是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一部广播剧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语言”要素,因为广播剧全凭声音传达人物的感情,所以剧中人物的台词是剧集的核心,也是广播剧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音乐”和“音响”多为渲染艺术气氛,交代戏剧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手段。但个别剧目也会存在两种甚至一种要素,比如英国的无对话广播剧《复仇》就只有“音响“这一要素出现。
产业特质
广播剧在经历了1980-1990年的辉煌之后,逐渐因为电视产业的发展而逐渐衰败。有学者认为是“市场化程度低”、“艺术个性缺失”、“缺少年轻听众”等原因造成了广播剧发展的困境。但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广播剧的兴起又让广播剧重新焕发了活力。依附于网络小说成长的一些网络广播剧作品的收听次数达到上亿次,并且形成了稳定商业制作模式;但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广播剧的盈利模式还不够稳定,存在小众、发展形势单一的问题,仍需要继续深化发展商业模式。
广播剧分类
广播剧的分类大体上根据两种形式区分,一是根据剧集时间长短分类,二是根据创作特性分类。
而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也出现了以电台广播为载体的“传统广播剧”,和依附于互联网传播的“网络广播剧”的区分。
相关作品
价值与影响
社会影响
在电视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广播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能够通过创作不同题材的内容,及时反应生活和社会变化,例如在1981年时,中国广播剧《金鹿儿》中讲述了一名爱打扮的女性在生活中饱受非议的故事,适时反映了正处于开发初期的中国的社会普遍现象。
同时,一些优秀广播剧跨国际间的传播,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比如1987年根据姚雪垠小说《李自成》部分章节改编的中国广播剧《李自成闯石门寨》,被翻译为德语在德国播出,这是中国广播剧第一次向海外听众传播,提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成了1987年中国广播剧《减去十岁》在德国参加“未来奖”评选并获奖。
艺术价值
广播剧的内容制作形式,可以帮助创作者利用艺术手法传达内心深处的思想,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1987年,中国广播剧《减去十岁》采用的荒诞派表现手法,既存在创新的艺术性,也曲折的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同时该部作品获奖也促进更多广播剧创作者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
一些广播剧还可以与传统古典故事结合,比如《红楼梦》,通过广播剧这个载体传播中国古典戏剧和古典文学的艺术价值,提升听众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资料
history-of-the-radio-drama.bookriot.2023-11-08
剧动广播——中国广播剧发展历程大事记.央广网.2023-10-31
广播剧幕后的英雄们.央广网.2023-11-08
中文广播剧进化史:从“为爱发电”到“声音经济”.中国网.2023-10-30
100 Years of Radio Drama.Portland Center Station.2023-10-30
Is radio in a second golden age? Here’s what the first looked like..华盛顿邮报.2023-11-14
a-brief-history-of-audio-drama.Medium.2023-11-14
radio-drama-making-a-comeback.strazcenter.2023-11-14
The golden age of radio drama- it never ended.historyradio.org.2023-11-14
The Archers.bbc.2023-11-14
Radio Drama TimeLine BBC.bbc.2023-11-14
LOOP - The UK’s First Audio Drama Development Fund Launches.podnews.net.2023-11-14
sounds-category-drama.bbc.2023-11-14
Whodunnits.bbc.2023-11-14
Blackstone The Magic Detective - 38 Mp3 Downloads Available.oldradioworld.2023-11-14
专家论坛——中国广播研究会——中国广播网.央广网.2023-11-08
祝贺广播剧.央广网.2023-11-08
80-years-orson-welles-war-worlds-radio-broadcast.ABC.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