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侧耳(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leurotus nebrodensis (Inzenga) Quél. ),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真菌。因其色白,形似野生灵芝又名白灵芝菇、翅鲍菇、克什米尔神菇、白灵菇、白阿魏蘑等。野生白灵侧耳分布于法国、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捷克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沙漠戈壁中的阿魏属滩上。属于腐生或弱寄生型真菌,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兼性寄生在药用植物“新疆阿魏”(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 M. Shen))的腐烂根状茎上。
白灵侧耳菌盖洁白,菌盖表面有时带有浅褐色条纹,菌盖缘内卷后渐平展,形状主要有掌状和马蹄状两种。菌肉白色;菌柄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菌褶长短不一,近延生,长在菌盖的一侧,常偏心生,实心。孢子光滑透明,无色,椭圆形,有内含物。
白灵侧耳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适合烹调成各种菜肴,营养丰富,口感好。同时,白灵侧耳药用价值较高,具有消积化、清热解毒、治疗胃病和伤寒等功效。
由于白灵侧耳被大量采挖,再加上其寄主阿魏属的野生资源枯竭,白灵侧耳的种群数量遭到威胁。于200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CR)。于2018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生物多样性大型真菌),保护级别为数据不足(DD)
历史
命名
白灵侧耳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食用菌,但其拉丁学名的应用却较为混乱。白灵侧耳最初发现于中国新疆北疆。2011年,中国真菌学家黄晨阳等对中国白灵侧耳的学名进行订正,认为中国白灵侧耳应为阿魏侧耳托里新变种 Pleurotus eryngii var. tuoliensis。后基于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白灵侧耳被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种,即 Pleurotus tuoliensis。因此,白灵侧耳的拉丁学名应为 Pleurotus tuoliensis 。
驯化栽培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印度和德国的科学家就对白灵侧耳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中国于1983年对其进行组织分离,驯化栽培获得成功。1985年通过鉴定,因其生长在新疆阿魏植物上,所以当时称之为阿魏菇。1996年,北京市从新疆引进白灵侧耳菌种,开展试验栽培获得成功。1997年开始对其进行大面积生产,随后真菌分类学家卯晓岚对大面积栽培的阿魏蘑的分类地位作了深入观察研究,鉴定为白灵侧耳,后以白灵菇作为商品名。
特征
菌丝体
白灵侧耳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菌丝浓密,菌落舒展、均匀、稀疏。
菌盖
白灵侧耳菌盖直径5-15厘米,形状主要有掌状和马蹄状两种,洁白,表面有时带有浅褐色条纹,多丛生,也呈侧耳状,基部渐下凹呈浅漏斗状,菌盖缘内卷,后渐平展。菌肉白色,厚。
菌柄
白灵侧耳菌柄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
菌褶
白灵侧耳菌褶长短不一,近延生,长在菌盖的一侧,常偏心生,实心,有的菌褶长到菌柄的中下部。
孢子
白灵侧耳孢子光滑透明,无色,椭圆形,较侧耳属的其他种都大,有内含物。
分布
分布范围
白灵侧耳在世界广泛分布于南欧、中非、北非和中亚细亚地区,包括法国、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捷克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木垒、青河县、托里县、塔城地区、阿勒泰市等沙漠戈壁上。
栖息环境
白灵侧耳是干旱草原上大型真菌的代表种,春季腐生或寄生在多年生草本植物阿魏属的根状茎基部或根部,阿魏生于沙地、荒漠,因此白灵侧耳的分布和阿魏的分布是一致的。
习性
白灵侧耳属于腐生或弱寄生型真菌,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分解吸收枯木中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养分。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2-25°C,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7-13°C。子实体生长发育时,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属好气性真菌。白灵侧耳在自然界中生长在新疆阿魏的根系上,阿魏生长的土壤要求微碱性,pH值为7.8。
繁殖方式
白灵侧耳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具有亲和力的初生菌丝间可经质配产生由两种独立存在的细胞核组成的次生菌丝,次生菌丝在细胞分隔处通过锁状联合将两种细胞核均匀分布到整个菌落。一般只有次级菌丝才能扭结形成子实体。在子实体的担子细胞中,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细胞核,最后每个担子细胞上形成4个单倍体的担孢子,完成生活史。
栽培品种
分类
白灵侧耳按子实体外形可以分为贝壳形、手掌形、马蹄形、长柄形等几大类。按子实体分化与生长温度划分为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低温型适宜出菇温度为5-15°C,菇质比较细嫩,风味鲜美,品质优良。中温型适宜的出菇温度为8-20°C,大多呈白色,生产性状优良。高温型适宜出菇温度为10-25°C,适应性较强,但子实体商品性质和内在质量与中低温型相比较弱。
主要栽培品种
栽培
接种及发菌
栽培原料可选用棉籽壳、阔叶木屑、玉米芯、稻草、甘蔗渣等作主料,单一或混合栽培。培养料装袋后灭菌,灭菌后进行接种,接种完成后将料袋移入培养室发菌。
后熟期管理
白灵侧耳菌丝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应再培养30-40天,使菌丝浓白结实,达到生理成熟,才能进行出菇,该过程即菌丝后熟期。发菌期温度适宜,生理后熟期相对短些,最少需要30天左右。白灵侧耳达到生理成熟后,进行催蕾管理。
催蕾管理
白灵侧耳出菇时需要有低温刺激才能现蕾,进入菇棚后,给予1-2周的低温刺激,再给予正常的温差刺激,同时,白天给予散射光刺激,增加通风量。经过10-15天连续的温差刺激,菌袋即可现蕾,且出菇整齐。
病虫害防治
白灵侧耳栽培过程中,主要病原菌有木霉、链孢霉、曲霉属等。可通过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螨形总目、尖眼菌蚊、菇蚊等。可通过敌敌畏、敌百虫等药剂进行防治。
保护
种群现状
白灵侧耳分布的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种群严重分散,分布地区和成熟个体的数量也在下降。据估计,每年只有不到250个白灵侧耳成熟。
致危因素
因为白灵侧耳市场价格的走高,导致白灵侧耳被大量采挖,甚至未成熟的子实体也遭到采挖,对白灵侧耳的种群数量造成了威胁。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白灵侧耳的寄主,新疆阿魏、阜康阿魏的生境遭到破坏,野生资源枯竭。
保护举措
意大利马多尼公园已经拟定规则草案,规定在马多尼公园的保护区完全禁止采集白灵侧耳。在其他区域,也将禁止采集未成熟的白灵侧耳(即直径小于3厘米的菇体)。中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栽培白灵侧耳,减少了白灵侧耳野生种群的压力。
保护级别
白灵侧耳于200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CR)。于2018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生物多样性大型真菌),保护级别为数据不足(DD)
用途
食用营养
白灵侧耳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子实体菇体肥大,质地密实,味鲜质脆,久煮不烂,适合烹调成各种菜肴,口感好。白灵侧耳子实体中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同时,又含有磷、铁、钙等矿物元素。此外,每克白灵侧耳的真菌多糖含量可达190毫克,是一种珍稀食用菌。
药用价值
白灵侧耳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中国药用真菌图鉴》(1987)记述,此菇可治胃病,用于腹部肿块,肝脾肿大,腹冷痛,中积,内积,被中国新疆人民称为可治病的“天山神菇”。
相关研究
抗氧化活性
有研究者将0.5%白灵侧耳多糖剂量组喂养雌性和雄性果蝇30天,发现白灵侧耳多糖可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作用。表明白灵侧耳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
贮藏保鲜
白灵侧耳子实体在采收4-6天后,菌褶会变褐,风味变劣,水分大量散失,因此对其进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浓度为0.2%的亚硫酸钠对白灵侧耳的保鲜效果较好。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冷藏条件下,将白灵侧耳直接装入硅橡胶窗保鲜袋和经臭氧处理5分钟后再装入硅橡胶窗保鲜袋的保鲜效果均较好。
参考资料
白灵侧耳.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15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6-02
White Ferula Mushroom.IUCN. 2022.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22-2.2023-05-2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5-30